【新手買樓懶人包】6大置業步驟全攻略:由計算首期、申請按揭到驗樓一篇睇晒
置業是人生大事,但繁複的流程、五花八門的資訊,往往令首次置業的您感到迷惘,不知從何入手。由計算首期、比較按揭計劃,到簽約、驗樓收樓,每一步都充滿疑問與挑戰。為此,我們特意為您準備了這份「新手買樓懶人包」,將整個置業過程拆解成6大清晰步驟。本文將一站式為您詳細講解由財務規劃、搵樓、申請按揭、法律程序、驗樓清單到置業後開支等所有必知事項,助您避開常見陷阱,輕鬆實現「上車」夢想。
置業前準備:評估個人財務狀況與預算
買樓是人生大事,第一步並不是四處睇樓,而是先坐下來,好好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這一步做得好,後面的路會順暢得多。這就像是為你的置業大計畫好藍圖,清楚知道自己手上有多少「彈藥」,以及可以負擔多貴的物業,讓你更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
計算首期、印花稅及雜費
置業開支遠不止樓價本身,首期、印花稅及林林總總的雜費才是你需要準備的現金。將這些數目逐一拆解,就能清晰計算出上車所需的總金額。
最新按揭成數上限詳解
首期,就是樓價中未能透過按揭貸款支付的部分。金管局在2023年放寬了按揭成數上限,讓買家的首期壓力有所減輕。
簡單來說,樓價$3,000萬或以下的物業,最高可申請七成按揭(即貸款額為樓價的70%);樓價$3,000萬以上至$3,500萬的物業,最高可申請六成按揭。如果想申請更高成數的按揭,例如高達九成,就需要購買「按揭保險」。不過,按揭保險只適用於$1,000萬或以下的物業,而且申請人的入息必須主要來自香港。
從價印花稅 (AVD) 稅率表
印花稅是政府對物業交易徵收的稅項,是除了首期之外最大筆的開支。如果你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並且在購買時未持有其他住宅物業,就可以使用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政府在2025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已撤銷所有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無需再繳付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大大減輕了換樓及投資人士的負擔。
最新的從價印花稅(第2標準稅率)如下:
| 樓價 | 稅率 |
|---|---|
| $3,000,000 或以下 | $100 |
| $3,000,001 至 $3,528,240 | $100 + 超過$3,000,000款額的10% |
| $3,528,241 至 $4,500,000 | 1.5% |
| $4,500,001 至 $4,935,480 | $67,500 + 超過$4,500,000款額的10% |
| $4,935,481 至 $6,000,000 | 2.25% |
| $6,000,001 至 $6,642,860 | $135,000 + 超過$6,000,000款額的10% |
| $6,642,861 至 $9,000,000 | 3% |
| $9,000,001 至 $10,080,000 | $270,000 + 超過$9,000,000款額的10% |
| $10,080,001 至 $20,000,000 | 3.75% |
| $20,000,001 至 $21,739,120 | $750,000 + 超過$20,000,000款額的10% |
| $21,739,121 或以上 | 4.25% |
律師費、經紀佣金及其他開支預算
除了首期和印花稅,還有一些雜費需要預留資金。最主要的是地產經紀佣金和律師費。經紀佣金公價通常是樓價的1%,買賣雙方均需支付。律師費則視乎交易的複雜程度,一般由數千至萬多元不等。此外,你亦應預留資金作基本裝修、添置傢俬,以及支付銀行按揭申請的相關費用,將這些都計算在內,才能得出一個完整的置業預算。
檢查個人信貸評級 (TU)
在銀行決定是否批核你的按揭申請時,個人信貸報告(俗稱TU報告)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份報告記錄了你的所有信貸活動,包括信用卡還款記錄、私人貸款等。一個良好的信貸評級(A至C級)會讓銀行對你的還款能力更有信心,反之,如果評級欠佳,銀行可能會調高你的按揭利率,甚至拒絕你的申請。建議在申請按揭前,先向環聯(TransUnion)索取自己的信貸報告,確保資料無誤,並及早處理任何可能影響評級的問題。
評估個人還款能力及壓力測試
銀行批核按揭時,除了看你的信貸記錄,還會嚴格評估你的還款能力。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指標是「供款與入息比率」和「壓力測試」。
「供款與入息比率」要求你每月的所有債務供款(包括新造按揭的供款),不能超過你每月總入息的50%。
而「壓力測試」則是模擬在利率上升3%的情況下,你的供款與入息比率是否仍然不高於60%。雖然金管局已於2025年暫停壓力測試要求,但銀行在審批時仍會參考此標準,以評估你的抗風險能力。清楚了解這兩個概念,有助你準確評估自己能夠負擔的樓價範圍,避免因超出還款能力而令申請受阻。
尋找理想物業:線上線下搵樓技巧
當你準備好預算,下一步就是尋找理想物業。這個過程並非純粹碰運氣,反而更像理解代餐意思一樣,需要先清晰界定自己的核心需求,才能篩選出真正適合的選擇。從網上初步篩選到實地考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可以令整個過程更加順利。
界定個人需求:地區、呎數與樓齡
在開始瀏覽樓盤之前,首要任務是清晰列出你的個人需求。這一步能夠有效收窄搜索範圍,避免浪費時間在不合適的選擇上。
首先是地區。你需要考慮日常通勤的交通時間與便利性,例如是否鄰近主要交通網絡。如果家中有小孩,校網自然是重要因素。同時,個人生活習慣也很關鍵,你是喜歡熱鬧方便的市區,還是寧靜舒適的住宅區?地區的未來發展潛力,也可能影響物業的升值空間。
其次是呎數與間隔。你需要根據家庭成員的數量和未來規劃,決定需要多少個房間。除了睡房,客飯廳的活動空間、廚房的工作空間及儲物空間是否足夠,都是必須考慮的實用問題。
最後是樓齡。樓齡直接影響物業的狀況、價格及按揭申請。新樓的設施普遍較完善,例如有會所、泳池等,但實用面積可能較小。舊樓的實用率或較高,價格亦可能較相宜,不過就需要預留一筆資金作維修保養,而且銀行批出的按揭年期也可能較短。
線上搵樓平台與工具比較
現時大部分人搵樓的第一步,都是從線上平台開始。香港主流的搵樓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例如28Hse、Spacious、Squarefoot等,提供了海量的樓盤資訊,讓你安坐家中就能初步篩選。
這些平台的優點是資訊量大而且搜尋方便,你可以根據地區、呎數、樓價等條件輕鬆篩選。平台通常附有單位照片、平面圖,甚至影片,提供一個初步印象。不過,你也需要留意資訊的真確性,部分樓盤的資料可能更新不及時,或者存在相片與現實不符的情況。
除了搵樓平台,你也可以善用其他線上工具。例如銀行的網上按揭計算機,可以幫助你初步評估還款能力。同時,查閱土地註冊處的物業成交紀錄,有助你了解心儀地區及屋苑的近期市況,讓你在出價時更有預算。
實地睇樓注意事項
網上資訊始終有限,實地睇樓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步。親身視察能讓你感受到單位的空間感、採光、通風以及周邊環境的真實情況。建議在不同時間,例如日間和晚上,分別到訪單位及其周邊,以獲得更全面的了解。
單位內部檢查清單
進入單位後,你需要有系統地檢查各個細節,避免日後出現問題。
- 結構與滲漏:首先留意牆身、天花及窗邊有沒有水漬、發霉或油漆剝落的跡象,這些都是常見的滲水問題。檢查廚房及廁所的來去水位是否暢順。
- 水電設施:親自測試單位內所有水龍頭的水壓是否正常。開關所有電燈,並用手機充電器等工具測試每個插座是否通電。
- 間隔與座向:思考單位的間隔是否實用,傢俬擺位是否方便。留意單位的座向,這會影響室內的採光度及冬夏兩季的舒適度。
- 窗戶與景觀:檢查所有窗戶能否順利開關及鎖上。同時,觀察窗外的景觀,留意有沒有潛在的噪音來源,例如學校、馬路或樓下的商舖。
- 手機信號:在單位的不同角落,檢查手機的接收信號是否良好。
樓宇公契及周邊環境評估
睇樓不單是看單位內部,樓宇的整體管理與周邊配套同樣重要。
樓宇公契(DMC)是整棟大廈的「管理規章」,規定了業主須共同遵守的條款。你可以向地產代理或律師查詢公契內的一些重要條款,例如是否容許飼養寵物、對單位裝修有沒有特別限制等。
周邊環境方面,你需要評估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例如步行到最近的交通工具站、超級市場、街市需要多久。同時,亦要留意附近有沒有厭惡性設施,例如垃圾收集站、殯儀館或高架天橋等,這些設施可能對居住環境造成影響。最後,可以留意一下附近的土地用途規劃,了解未來會否有大型工程,可能影響單位的景觀或造成噪音滋擾。
申請按揭全解析:銀行選擇與文件準備
選定心儀物業後,下一步就是處理整個置業流程中最關鍵的一環:申請按揭。這一步直接影響你未來的財務負擔。面對五花八門的銀行計劃和繁複的文件要求,只要按部就班,就能輕鬆應對。讓我們一步步拆解,由比較銀行計劃開始,到準備所需文件,讓你對整個按揭申請過程瞭如指掌。
比較不同銀行按揭計劃
市場上提供按揭的銀行眾多,例如滙豐銀行、恒生銀行、中國銀行(香港)、渣打銀行等,每間銀行提供的計劃細節都有差異。因此,貨比三家是申請按揭的不二法門。比較時除了利率高低,還要留意現金回贈、罰息期、以及其他優惠條款,綜合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H按 vs P按的分別與選擇
銀行按揭計劃主要分為「H按」和「P按」兩種,它們的利息計算基準完全不同。
H按全名是「銀行同業拆息按揭計劃」,利率以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為基礎,再加上銀行指定的息率(例如 H+1.3%)。HIBOR的波動性較大,會頻繁變動。不過,絕大部分H按計劃都設有「鎖息上限」(Cap Rate),這個上限通常與P按利率掛鈎。當HIBOR大幅上升時,你的實際按息會被鎖定在上限水平,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P按則是「最優惠利率按揭計劃」,利率以銀行的最優惠利率(Prime Rate)為基礎,減去一個特定息率(例如 P-2.5%)。P按的利率相對穩定,不會像H按那樣每日浮動。市場上的P主要分為「大P」和「細P」,不同銀行採用的基準可能不同。
選擇上,過往多年由於HIBOR處於低水平,加上有鎖息上限的保護,H按一直是市場主流選擇。你可以將H按的鎖息上限視為你需要支付的最高利率,從而比較不同銀行的優劣。
現金回贈與按揭年期
現金回贈是銀行為了吸引客戶而提供的一筆款項,通常是貸款額的某個百分比。例如,貸款額500萬,現金回贈1%,你便可獲得5萬元回贈。選擇時要留意,有時回贈較高的計劃,其利率可能也稍高。你需要計算回贈金額能否抵銷額外的利息支出。
按揭年期最長普遍為30年。年期越長,每月還款額越低,但總利息支出會越高;反之,年期越短,每月還款壓力較大,但總利息支出較少。銀行審批年期時,通常會以「人齡」或「樓齡」計算,普遍使用「75減申請人年齡」或「75減物業樓齡」的方式,以較低者為準。
申請按揭保險計劃 (MC) 資格
如果你未能支付四成或以上的首期,便需要申請按揭保險計劃。此計劃由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HKMC)提供,讓銀行可以批出高成數的按揭貸款,例如八成或九成。申請按揭保險有特定資格要求,例如樓價必須在指定範圍內(以最新政策為準),申請人須為首次置業人士(申請九成按揭),並且有固定收入及通過壓力測試,而購買的物業亦必須用作自住。
準備入息證明及相關文件
銀行審批按揭時,需要詳細了解你的財務狀況,因此準備齊全的文件非常重要。及早準備好以下文件,可以令整個審批過程更順暢。
基本文件清單:
* 身份證明: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副本。
* 住址證明:最近三個月內的水、電、煤氣費單或銀行月結單。
* 物業資料:臨時買賣合約。
* 入息證明:
* 固定收入人士:最近三個月的糧單、顯示薪金入帳的銀行戶口月結單、最新的稅務局評稅通知書。
* 非固定收入人士:除了上述文件,銀行可能要求提供更長時間(例如六個月或以上)的入息記錄,以評估平均收入。
* 現有債務資料:如私人貸款、信用卡結欠等證明文件。
備妥這些文件後,你便可以正式向心儀的銀行提交按揭申請了。
買賣流程詳解:由臨時合約到正式合約
睇到心儀單位,與賣家傾好價錢之後,就正式進入了具法律約束力的買賣流程。這個階段環環相扣,由簽署臨時合約開始,到委託律師,再到簽訂正式合約,每一步都極為重要,直接影響整個交易的順利程度。讓我們一步步拆解當中細節,讓你清楚了解每個環節的角色與責任。
簽署臨時買賣合約(臨約)注意事項
臨時買賣合約,簡稱「臨約」,是買賣雙方就物業交易達成的初步書面協議。雖然名為「臨時」,但它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簽署前,務必仔細核對以下幾個關鍵項目:
- 基本資料: 清楚列明買賣雙方姓名、身份證號碼、物業地址、成交價及物業面積等。
- 訂金安排: 臨約上會訂明「細訂」(即臨時訂金)的金額,通常為樓價的3-5%。同時,亦會寫明簽署正式買賣合約的日期,以及屆時需要支付的「大訂」(加付訂金)金額。
- 成交日期: 這是雙方協定好,正式交收物業、完成所有手續的日子,俗稱「收樓日」。
- 附加條款: 合約中應列明樓價是否包含單位內的電器、傢俬,或任何雙方協定的特別條款,例如賣方需要負責處理的維修項目。
要留意,臨約一般包含「必買必賣」條款,一旦簽署,任何一方反悔,都需要承擔後果。若買方撻訂,將會被沒收已支付的細訂;若賣方撻訂,則需要退還細訂,並賠償同等金額予買方。
委託律師處理樓宇買賣程序
簽署臨約後,下一步便是盡快委託一位代表自己的律師。在香港的物業交易中,買賣雙方必須聘用不同的律師,以保障各自的利益。你的代表律師主要負責以下工作:
- 審核合約: 審查臨時買賣合約的條款,並草擬正式買賣合約。
- 業權查證: 為物業進行詳細的土地查冊(Land Search),確保業權清晰。
- 處理樓契: 與賣方律師溝通,交接樓契及相關法律文件。
- 處理款項: 處理大訂、樓價餘款及按揭等款項的交收事宜,確保資金安全。
- 打釐印及註冊: 安排繳付物業印花稅(打釐印),並在交易完成後,到土地註冊處為你辦理業權註冊。
委託一位經驗豐富且溝通良好的律師,能讓整個交易過程更加順暢。
簽署正式買賣合約與支付大訂
一般在簽署臨約後的14天內,雙方律師會就正式買賣合約的條款達成共識。這份合約會比臨約更詳盡,涵蓋所有交易細節。
當你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就需要支付「大訂」。細訂與大訂的總額,通常是樓價的10%。例如,一個500萬的單位,若細訂支付了20萬,簽署正約時便需要再支付30萬。這筆款項會暫時由你的代表律師保管,待成交日再轉交予賣方律師。
查冊(Land Search)的重要性
查冊是整個買賣流程中,保障買家權益最關鍵的一步,通常由你的律師負責處理。簡單來說,查冊就是對物業進行一次全面的「背景審查」。律師會透過土地註冊處的紀錄,查證以下重要資訊:
- 現任業主身份: 核實與你交易的賣方,是否為物業的合法註冊業主。
- 產權負擔(Encumbrances): 檢查物業是否存在任何未解除的按揭、法定押記(例如維修令或清拆令)或其他法律訴訟。
假如查冊發現業權有問題,例如賣方仍有按揭未清還,你的律師便會要求對方律師承諾在成交前解決,確保你購入的物業業權是完整及清晰的。這個步驟能有效避免買家在不知情下,承擔了前業主留下的債務或法律責任。
收樓程序與驗樓清單
經歷了重重關卡,終於來到整個買樓過程中最令人期待的一步:收樓。這一步代表你正式成為物業的主人,但同時亦是責任的開始。一個詳盡的驗收程序,可以確保你接收的單位狀況良好,避免日後因維修問題而煩惱及產生額外開支。
預約收樓日期(成交日)
成交日是買賣雙方在律師樓完成所有法律文件,並交接樓款的日子。完成手續後,你便會從律師手上取得新居的鎖匙。如果是購買一手樓,發展商通常會發信通知你預約收樓的具體時間;若是二手樓,則一般透過地產經紀與前業主協調,在成交日當天或之後交收鎖匙。取得鎖匙後,便可以立即安排驗樓。
聘請專業驗樓師的利弊
這時候,你會面對第一個抉擇:應該自己驗樓,還是聘請專業驗樓師?兩者各有優劣,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和對樓宇結構的認識程度來決定。
聘請驗樓師的好處是他們具備專業知識和儀器,例如會使用濕度計、紅外線掃描儀等工具,檢測牆身內部是否有滲漏等肉眼難以察覺的「隱藏」問題。他們能提供一份詳盡的驗樓報告,詳列單位內所有瑕疵,這份報告在向發展商提出執修要求時會更具說服力。不過,聘請驗樓師需要一筆額外費用,視乎單位呎數,費用可由數千元至過萬元不等。
自行驗樓則能節省金錢,但對業主自身的細心程度和知識要求較高。假如你對裝修或工程有基本認識,並且時間充裕,自行驗樓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自行驗樓詳細清單
決定親力親為的話,一份清晰的清單絕對是你的好幫手。驗樓時帶備一些簡單工具,例如捲尺、電筒、平水尺、手機(用作拍照記錄)以及一個附有插頭的小型電器(如電話充電器),便可以開始檢查。
水、電、煤氣及窗戶檢查
首先,檢查單位最基本的功能。在「水」方面,開啟所有水龍頭,測試供水是否正常,同時觀察去水速度是否流暢,並檢查鋅盤及洗手盆下方喉管有沒有滲漏。記得沖廁數次,確保沖廁及儲水功能正常。
「電」的部分,利用帶備的充電器測試全屋每一個插座是否通電。逐一開啟及關閉所有電燈,檢查運作是否正常。同時要打開電箱,了解每個開關掣對應的位置。如有煤氣供應,需檢查煤氣喉的接駁,以及測試煤氣煮食爐和熱水爐能否正常點火及運作。
最後是「窗戶」,這是最常出現問題的地方之一。你需要打開及關上全屋每一隻窗,測試開關是否順暢,窗鎖是否能鎖緊。仔細檢查窗邊的防水膠邊是否完整、有否老化或缺損,並留意玻璃上有沒有刮痕或裂紋。
牆身、地板及天花滲漏問題
檢查完基本設施後,便要仔細審視單位的「軀殼」。先觀察全屋的牆身及天花,特別是窗邊、冷氣機位及天花板的角落位置,留意有沒有水漬、發霉或油漆剝落的痕跡,這些都是潛在滲漏的警號。你可以用手或工具輕敲牆身,聽聽聲音是否空洞,這可能代表批盪層與結構層分離,即是俗稱的「空心牆」。
地板方面,檢查磚塊或木板是否平整,有沒有刮花或崩裂。在地磚上行走,感受一下有沒有鬆脫或發出異響。如果是木地板,則要留意邊緣位置是否翹起或有異常縫隙。
處理執漏(執修)要求
驗樓過程中,將所有發現的問題,無論大小,都用手機拍照記錄下來,並在紙上標明確實位置和問題描述,整理成一份清晰的「執漏清單」。
如果是一手樓,發展商一般會提供執修服務。你需要根據發展商的指引,在限期內提交這份清單。發展商會安排承建商上門維修,修妥後會再通知你進行覆檢,確保問題已妥善解決。若是二手樓,情況則視乎臨時買賣合約的條款,單位多以「現狀」交易,除非發現一些在睇樓時無法察覺的嚴重問題(如滲水),否則前業主一般沒有責任負責維修。因此,在簽署二手樓合約前,仔細驗樓尤其重要。
置業後續開支及注意事項
成功收樓只是置業旅程的其中一站。成為業主後,每月都需要應付林林總總的持續開支。將這些費用納入預算,是理財規劃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有助你更安穩地享受新居生活。
管理費、差餉及地租預算
管理費、差餉和地租是成為業主後最基本的三項恆常支出。
管理費是每月支付給物業管理公司的費用,用作大廈的日常營運和維護,例如保安、清潔、升降機保養及公共設施的維修。費用一般根據單位的管理份數或面積計算,新式屋苑因為設施較多,例如會所、泳池,管理費通常會較高。在買樓前,記得向地產代理或賣家查詢清楚實際金額。
差餉及地租則是向政府繳交的稅項,每季繳付一次。差餉是按物業的估計年租值乘以一個百分率(現時為5%)計算。地租則是為所佔用的土地向政府繳付的租金,金額為物業應課差餉租值的3%。雖然政府不時會提供差餉寬免,但在做財務預算時,最好還是以全額計算,確保資金充裕。
火險與家居保險的分別
很多人會混淆火險和家居保險,但其實兩者保障的範圍完全不同。
火險,全名為樓宇結構保險,主要保障物業的結構,包括牆身、天花、地板、門窗等。如果因為火災、颱風、爆炸等意外導致樓宇結構損毀,保險會賠償重建的費用。假如你正在申請按揭,銀行會強制要求你為物業購買火險,目的是保障作為抵押品的樓宇價值。
家居保險則保障單位內的財物,例如傢俬、電器、衣物、珠寶首飾等。除了財物損失,一份全面的家居保險通常還包含第三者責任保障。例如,如果家中漏水導致樓下單位受損,這份保險就能為你承擔賠償責任。家居保險並非強制性購買,但為了個人財物及潛在責任得到保障,這是一項非常值得考慮的投資。簡單來說,火險保「外殼」,家居保險保「內涵」。
裝修及添置傢俬的預算規劃
除了持續性開支,一筆過的裝修和傢俬費用亦是置業後的一大開銷。這筆預算的多少,完全取決於單位的狀況以及你的個人要求。
如果購入的是全新樓宇,發展商已提供基本裝修和設備,你可能只需要添置傢俬電器。但如果購入的是二手樓,特別是樓齡較高的單位,可能需要進行全屋翻新,費用便會相當可觀。裝修工程一般包括拆除、水電工程、泥水、油漆及木工等,費用可以由每平方呎數百元至過千元不等。建議尋找幾間有信譽的裝修公司報價作比較,並在合約中清晰列明工程範圍、用料、完工日期及付款方式。
規劃裝修預算時,一個實用的技巧是預留大約10-15%的資金作為「應急費用」,以應對裝修期間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例如發現牆內水管老化需要更換。至於傢俬和電器,可以先列出一張清單,區分「必需品」和「心頭好」,按優先次序購買,避免一次過超出預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