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水腫怎麼辦?專家拆解3大原因與8大對策,由飲食、穴道調理告別惱人浮腫

每逢生理期前夕,總覺得身體特別沉重,臉部浮腫、四肢腫脹,連平日合身的褲子都變得緊繃?你並不孤單,生理期水腫是許多女性共同的困擾。這並非單純因為「喝太多水」,背後其實涉及荷爾蒙波動、飲食習慣與身體循環等多重因素。本文將由專家角度深入拆解生理期水腫的三大成因,並提供即時舒緩與長遠預防的八大對策,從調整日常飲食、按壓特定穴位,到實踐溫和運動,一步步教你如何調理身體,徹底告別每月來訪的惱人浮腫,重拾輕盈自在。

為何總是在生理期水腫?拆解三大核心原因

生理期水腫怎麼辦?相信這是許多女性每個月都會遇到的困擾。明明體重沒有增加,但穿起牛仔褲卻感覺特別緊繃,臉頰和眼皮也變得浮浮腫腫,整個人看起來疲憊又沒精神。其實,這並非你的錯覺,而是身體內部正在經歷一連串複雜變化的真實反映。要有效解決生理期水腫問題,首先要了解背後的生理期水腫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大核心因素:荷爾蒙的週期性波動、飲食與生活習慣,以及身體的血液循環狀態。

成因一:荷爾蒙的週期性波動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由荷爾蒙精密調控的系統,在生理週期中,荷爾蒙水平的起伏是導致水腫最主要的原因。

黃體素與雌激素水平變化:導致水份滯留

在排卵後到月經來臨前的這段時間,稱為黃體期。此時,女性體內的黃體素(Progesterone)與雌激素(Estrogen)水平會發生劇烈變化。它們的波動會向身體發出訊號,改變微絲血管的通透性,讓水份更容易從血管中滲透到身體的組織間隙。當這些水份累積起來,便形成了我們感受到的浮腫感。

醛固酮作用:促使身體保留鈉與水

除了黃體素與雌激素,還有一位「幕後推手」叫做醛固酮(Aldosterone)。這種荷爾蒙負責調節身體的鈉和水平衡。在生理期前,黃體素的增加會間接影響醛固酮的分泌,指令腎臟「多保留一些鈉質」。而水份總是跟著鈉質走,當身體保留了鈉,水份自然也會跟著被鎖住,導致水腫情況加劇。

成因二: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影響

除了身體內部的荷爾蒙變化,我們吃進肚子的食物和生活習慣,同樣是決定水腫嚴重程度的關鍵。

高鈉飲食:改變血液滲透壓,鎖住水份

重口味的加工食品、濃郁的湯品和醬料,都是隱藏的高鈉陷阱。當我們攝取過多鈉質,血液中的鈉濃度會隨之升高。為了平衡這個濃度,身體會像海綿一樣,將組織中的水份吸回血管,同時減少排尿,結果就是水份被牢牢鎖在體內,難以排出。

精緻澱粉與糖分:觸發胰島素,間接保留鈉質

許多人喜歡在經前吃甜食來安撫情緒,但麵包、蛋糕、含糖飲品等精緻澱粉和糖分,卻是加劇水腫的隱形兇手。這些食物會導致血糖快速飆升,身體為了應對,便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胰島素除了處理糖分,還有一個額外的作用,就是會促使腎臟保留鈉質,進一步加劇了水份滯留的問題。

飲水不足的謬誤:破解「越腫越不能喝水」迷思

不少人有個迷思,認為身體已經水腫,就應該減少喝水。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身體非常聰明,當它偵測到水份供應不足時,便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反而更努力地儲存水份,以防身體缺水。因此,飲用足夠的水,才能向身體發出「水源充足,可以放心排水」的訊號,有效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和廢物。

成因三: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下降

生理期前,身體的整體狀態可能會變得比較緩慢,這也直接影響到體液的代謝效率。

下肢循環變差,影響體液回流

我們的下肢距離心臟最遠,需要依賴腿部肌肉的收縮,像一個「泵」一樣,將血液和體液送回心臟。生理期前,身體可能會感到比較疲倦,活動量減少,這個「肌肉泵」的效率便會下降。當體液回流不暢,就容易堆積在腳踝和小腿等部位,造成下半身明顯的浮腫。

中醫觀點的「脾腎陽虛」與「氣滯血瘀」

從中醫角度來看,生理期水腫也與體質息息相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代謝。如果體質偏向「脾腎陽虛」,就好比身體的抽濕機和排水系統動力不足,無法有效處理體內多餘的水份。此外,經前的情緒波動和壓力可能導致體內「氣」的流動不順暢(氣滯),進而影響血液循環(血瘀),當氣血流動都減慢時,水液的代謝自然也會跟著停滯下來,形成水腫。

即時舒緩生理期水腫的4大急救對策

當妳正煩惱生理期水腫怎麼辦時,其實有幾招急救對策可以即時派上用場。這些方法能夠從飲食、循環等多方面著手,幫助身體盡快回復舒適狀態。

對策一:飲食急救法:利尿飲品與高鉀食物

飲食是調整身體狀態最直接的方法。我們可以透過補充特定飲品和食物,啟動身體自然的排水機制。

飲用溫熱飲品:紅豆水、粟米鬚茶、薑茶

溫熱的飲品本身就能促進身體循環。紅豆水含有豐富的鉀離子,有助身體排出多餘的鈉和水份。粟米鬚茶自古以來就是常用於利水的天然茶飲。薑茶則能溫暖身體,提升新陳代謝,加速水份的代謝過程。

攝取高鉀蔬果:菠菜、蕃茄、香蕉、冬瓜

身體水腫的其中一個生理期水腫原因是體內鈉質過高,導致水份滯留。鉀質就像一個平衡高手,能夠幫助身體排走多餘的鈉。日常飲食中可以多加入菠菜、蕃茄、香蕉和冬瓜等高鉀蔬果,它們是天然又美味的消水腫幫手。

對策二:善用溫度與姿勢促進循環

有時候,簡單地改變身體的溫度和姿勢,就能對循環產生意想不到的正面影響,從而減輕浮腫感。

溫水泡腳或熱敷下腹與後腰

用大約40度的溫水泡腳15至20分鐘,可以有效促進下肢的血液回流。同時,使用暖水袋熱敷下腹部和後腰位置,不僅能舒緩經期的悶痛不適,還能促進骨盆腔的血液循環,幫助帶走滯留的水份。

臉部冰敷消腫,睡前抬腿去水

如果早上起床時臉部特別浮腫,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輕敷臉部,透過低溫讓血管收縮,快速改善臉部輪廓。睡前平躺在床上,將雙腿靠牆抬高,與身體成90度角,維持10至15分鐘,利用地心吸力幫助下肢的體液回流至身體中心。

對策三:按壓關鍵穴位,加速水份代謝

中醫理論認為,身體有特定的經絡和穴位掌管著水份代謝。適度按壓這些生理期水腫穴道,就像打開了身體的排水開關。

按摩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位於足內踝尖往上約四隻手指寬、脛骨後緣的位置。這個穴位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的交會點,對於調理內分泌和促進水份代謝非常有幫助。可以用拇指指腹按壓,感到輕微痠脹後,持續按揉約1至3分鐘。

按摩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下方脛骨內側凹陷處。它是脾經上一個重要的「去濕」大穴,專門處理體內多餘的濕氣和水份。找到穴位後,同樣用拇指按壓,以畫圈方式揉按約1至3分鐘。

對策四:進行溫和伸展,喚醒身體循環

生理期雖然不適合劇烈運動,但是溫和的伸展和輕度活動,反而能喚醒變得遲緩的身體循環,幫助水份流動。

瑜珈貓牛式與下犬式

貓牛式透過脊椎的溫和伸展,能夠輕柔地按摩腹部器官,促進消化和循環。下犬式則是一個溫和的倒立姿勢,有助於將滯留在下半身的水份引導回流,同時伸展全身肌肉。

輕度散步或快走

不需要跑得氣喘吁吁,飯後進行20至30分鐘的輕度散步或快走,就足以活動到腿部肌肉。腿部肌肉的收縮就像泵一樣,能有效地將血液和體液從下肢送回心臟,是改善下半身水腫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之一。

週期性預防:從根本調理,告別生理期水腫

想知道生理期水腫怎麼辦,除了緊急處理,更關鍵的其實是從日常生活中入手,逐步建立一套預防機制。與其每次都等待浮腫出現才補救,不如從根本調理,打造一個不易水腫的體質。以下幾個策略,就像是為身體建立一套自動排水系統,持之以恆,妳會發現身體的轉變。

策略一:建立「減鈉增鉀」的日常飲食習慣

飲食是影響生理期水腫原因的關鍵一環,而「鈉」與「鉀」就是體內水份平衡的兩大主角。簡單來說,鈉會像海綿一樣吸附並鎖住水份,而鉀則負責將多餘的水份和鈉排出體外。因此,日常飲食只要掌握「減鈉增鉀」這個大原則,就能有效預防生理期水腫。

學習識別加工食品中的隱藏鈉

要減少鈉的攝取,首先要學會辨識那些隱藏的鈉源。它們不只存在於重口味的菜餚,更悄悄地藏在許多加工食品中,例如香腸、午餐肉、薯片、即食麵的調味包,甚至是一些麵包和餅乾。養成閱讀營養標籤的習慣,留意鈉含量,並盡量選擇原型食物,是邁向清爽體質的第一步。

建立個人化的高鉀食物清單

在減少鈉的同時,我們需要主動增加鉀的攝取,幫助身體排走多餘水份。幸好,許多美味的天然食物都富含鉀質。妳可以為自己建立一份個人化的「高鉀美食清單」,例如水果類的香蕉、奇異果、牛油果;蔬菜類的菠菜、蕃茄、南瓜、冬瓜;或是薯仔、地瓜等根莖類。將這些食物融入日常餐單,讓身體自然達到理想的鈉鉀平衡。

策略二:經前一週聰明補充特定營養素

在月經來臨前大約一週,即黃體期,荷爾蒙的劇烈變化會讓身體特別容易儲存水份。在這個關鍵時期,聰明地補充某些特定營養素,可以為身體提供額外支持,有效應對即將到來的生理期水腫。

補充鈣質

有研究指出,足夠的鈣質攝取有助於穩定情緒和減輕經前症候群(PMS)的症狀,當中就包括了水腫。除了大家熟知的牛奶和乳酪,硬豆腐、深綠色蔬菜(如芥蘭)以及連骨吃的沙甸魚,都是非常優質的鈣質來源。

補充鎂與維他命B6

鎂與維他命B6可說是對抗經前不適的黃金組合。鎂有助於放鬆肌肉、穩定神經,並參與身體的水份調節;而維他命B6則在荷爾蒙的代謝與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妳可以從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及全穀類中攝取鎂,並從雞肉、魚類和香蕉中獲得維他命B6。

策略三:規律有氧運動,有效調節荷爾蒙

運動不單是為了體態,更是調節內分泌的天然良方。規律的運動習慣,特別是有氧運動,能夠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升新陳代謝,並直接影響與水份滯留相關的荷爾蒙。

運動如何幫助降低醛固酮水平

醛固酮(Aldosterone)這種荷爾蒙,會指令腎臟保留鈉和水份,是造成生理期水腫的元兇之一。而規律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或游泳,已被證實能有效幫助身體降低醛固酮的水平,從源頭減少水份的滯留。

建立每週至少三次的運動計劃

要達到調節效果,重點在於「規律」。為自己訂立一個可持續的運動計劃,目標是每週至少進行三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選擇一項妳真正喜歡的活動,無論是跳舞、踩單車還是行山,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身體自然會以更佳的狀態回報妳。

策略四:避開加劇水腫的地雷食物與飲品

在積極調理的同時,也要懂得避開那些會讓水腫問題雪上加霜的「地雷」。尤其在經前一週,避開這些食物與飲品,能讓妳的預防工作事半功倍。

戒除過量甜食、酒精與咖啡因

經前總是特別想吃甜食,但精緻糖分會引起血糖和胰島素大幅波動,間接影響身體的鈉水平,加劇水腫。而酒精與過量咖啡因則可能干擾荷爾蒙平衡,並影響身體的水份調節能力,還是暫時忍耐一下比較好。

避免高鈉運動飲品與加工湯品

這是一個常見的陷阱。許多人誤以為運動飲品能補充體力,但在非大量流汗的情況下飲用,只會攝取到過多的鈉和糖。同樣地,市售的加工湯品、濃湯寶或湯粉,鈉含量通常都極高,是造成身體浮腫的隱形殺手。

寒涼利水食物(如薏仁)的正確食用時機

薏仁確實是廣為人知的利水食材,但从中醫角度看,它屬性偏寒涼。在經期直接食用,有機會引致宮寒或加劇經痛。因此,食用時機非常重要。薏仁水更適合在非經期時飲用來預防水腫,或是在經期搭配生薑等溫性食材一同烹煮,以平衡其寒性,這樣才能達到消水腫而不傷身的效果。

關於生理期水腫的常見問題(FAQ)

Q1:生理期水腫令體重增加1-3公斤正常嗎?多久會消失?

生理期水腫導致體重暫時增加1至3公斤,這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荷爾蒙的波動,令身體暫時儲存了更多水份,而不是真正增加了脂肪。一般來說,當月經來潮後,體內的黃體素水平會顯著下降,身體不再需要儲存大量水份,水腫情況便會隨之逐漸減退,體重通常在一週內回復到正常水平。

Q2:生理期水腫時,是否應該完全不喝水?

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生理期水腫時,更加需要確保攝取足夠的水份。生理期水腫的原因與荷爾蒙有關,並不是因為喝了太多水。事實上,當身體處於缺水狀態時,反而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努力將僅有的水份留住,結果可能令水腫問題加劇。飲用充足的水,可以促進整體新陳代謝,並且幫助身體將多餘的鈉和廢物排出,對緩解浮腫有正面作用。

Q3:如果水腫問題持續未改善或異常嚴重,應該怎樣做?

大部分的生理期水腫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會隨著週期結束而自然消失。但是,如果你發現水腫情況在月經結束後依然沒有明顯改善,或者腫脹的程度異常嚴重,例如用手指按壓小腿皮膚後,凹陷處久久無法恢復,又或者伴隨其他不尋常的症狀,這就可能與其他健康問題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及時尋求醫生或專業醫療人士的協助,進行詳細檢查,找出根本的生理期水腫原因,確保得到適切的處理。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