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炭水化物飲食完整攻略:掌握5大準則,附【低炭水化物食品】清單,外食族都輕鬆跟從!
想透過飲食控制體重,卻總是被「戒口」、「計卡路里」等繁複規則嚇退?尤其對於生活節奏急促、經常外食的香港人來說,要嚴格執行飲食計劃更是難上加難。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低碳飲食)提供了一個更靈活、更人性化的選擇。它並非極端的生酮飲食,而是透過調整營養比例,穩定血糖來達致減脂及提升精神的效果,讓你告別飯後昏昏欲睡的疲倦感。本完整攻略將為你拆解低碳飲食的5大核心準則,提供清晰的【低碳水化物食品】綠燈、紅燈清單,更附上專為外食族設計的實戰技巧,即使是茶餐廳、兩餸飯或打邊爐,你都能輕鬆跟從,無痛展開健康飲食新生活。
釐清概念:什麼是低碳飲食?為何適合香港人?
談到低碳飲食,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各種低炭水化物食品,但其實它是一套完整的飲食概念。在開始之前,我們先清晰地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和目標,以及為何它特別適合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人。
低碳飲食的核心原則與目標
定義:將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控制於50至150克。
簡單來說,低碳飲食的核心就是調整三大營養素的比例,將每日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控制在50至150克之間。這個份量遠低於一般飲食建議,但又不像最嚴格的飲食法般完全禁止。
目標:穩定血糖、減少胰島素波動,從而降低脂肪囤積。
當我們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精緻澱粉和糖,血糖會快速上升。身體為了降低血糖,便會分泌大量胰島素,而這個過程容易將多餘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低碳飲食的目標,就是透過控制碳水攝取,讓血糖保持平穩,減少胰島素的大幅波動,身體自然就不易囤積脂肪。
強調:這是一種可持續的飲食模式,而非極端節食。
這並不是一種嚴苛的短期節食方法,而是一種可以長期執行、融入生活的可持續飲食模式。它強調選擇優質的食物來源,讓我們在吃得飽足的同時,也能達到健康目標。
與生酮飲食、均衡飲食的關鍵區別
與均衡飲食比較:碳水化合物佔比遠低於傳統建議的50-60%。
傳統的均衡飲食建議中,碳水化合物通常佔每日總熱量約50%至60%。相比之下,低碳飲食的碳水佔比明顯較低,重點轉移至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優質脂肪。
與生酮飲食比較:限制較寬鬆,無需追求酮症,更易執行與維持。
很多人會將低碳飲食與生酮飲食混淆。生酮飲食對碳水的限制極為嚴格(通常每日低於50克),目標是讓身體進入「酮症」狀態。低碳飲食的限制則相對寬鬆,不需要追求酮症,執行上更具彈性,也更容易長時間維持。
為何適合香港:更能適應外食文化,選擇彈性較大。
這種彈性,特別適合生活節奏急促、外食頻繁的香港人。執行極端嚴格的飲食法,在外用餐時處處受限,容易失敗。低碳飲食的選擇彈性較大,即使是茶餐廳的扒餐走飯,或是火鍋主攻肉類和蔬菜,也能輕鬆實踐。
低碳飲食的主要健康益處
有效體重管理:透過穩定血糖及增加飽足感控制體重。
首先是有效的體重管理。穩定的血糖水平有助減少因血糖驟降而產生的強烈飢餓感。同時,增加蛋白質和優質脂肪的攝取,能夠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自然而然地控制食量和總熱量攝取。
改善代謝健康:有助預防或改善二型糖尿病、高血壓等。
其次是改善代謝健康。持續平穩的血糖水平,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對於預防或改善二型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綜合症有正面幫助。
提升精神與專注力:避免因血糖大幅波動導致的疲倦感。
最後,你可能會發現精神和專注力有所提升。很多人在午餐吃了大量米飯或麵食後,下午會感到昏昏欲睡,這就是血糖大幅波動的結果。低碳飲食能避免這種「飯氣攻心」的情況,讓你的思緒更清晰,工作效率也更高。
低碳飲食入門五大準則:無需計算,輕鬆開始
開始低碳飲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認識身邊的低炭水化物食品開始。與其一開始就鑽研複雜的克數計算,不如先掌握以下五個大原則,你會發現執行低炭水化物食其實比想像中簡單,並且能輕鬆融入日常生活。
準則一:識別並替換高碳水主食
初期行動:三餐減半或避免白飯、麵包、麵食等精緻澱粉。
我們習慣以米飯、麵條作為正餐的基礎,但這些精緻澱粉正是高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入門的第一步,就是直接調整主食的份量。你可以先嘗試將每餐的飯、麵減半,或者直接避免進食,給身體一個適應的過程。
替代方案:善用花椰菜米(椰菜花米)、蒟蒻、板豆腐等。
減少了傳統主食,可以用其他低炭水化物主食來填補空缺。例如,將椰菜花切碎製成的花椰菜米,或者零碳水的蒟蒻麵,甚至將板豆腐壓碎快炒,都能模仿米飯或麵食的口感與份量,提供飽足感,卻不含大量碳水。
準則二:以優質蛋白質為每餐核心
餐盤建構:確保每餐均有足夠的肉類、魚蝦、雞蛋或豆製品。
蛋白質是維持飽足感和肌肉量的關鍵。在構建你的低碳餐盤時,應該將蛋白質放在中心位置。確保每一餐都包含一份優質蛋白質,例如雞肉、豬肉、牛扒、魚類、蝦、雞蛋,或者豆腐等豆製品。
建議組合:一份手掌大的蛋白質 + 大量低碳蔬菜。
一個簡單又直觀的份量指引,就是為自己準備一份約手掌大小及厚度的蛋白質,然後搭配大量的低碳水化合物蔬菜。這個組合既能提供充足營養,又能確保飽足感,讓你不容易感到飢餓。
準則三:擁抱優質脂肪,破除「減肥=低脂」迷思
選擇天然油脂:豬扒、雞皮、牛扒等原型食物中的脂肪。
過去的減肥觀念常常要求我們避開所有脂肪,但在低碳飲食中,優質脂肪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你應該選擇原型食物中自帶的天然脂肪,例如豬扒的脂肪邊、雞皮、牛扒的油花等,這些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添加健康好油:在菜式中加入橄欖油、牛油果油、MCT油。
除了食物本身的脂肪,也可以在烹調或沙律中主動添加健康的好油。初榨橄欖油、牛油果油或從椰子油提煉的MCT油都是絕佳選擇,它們不但能增加食物風味,更能為身體提供優質能量。
準則四:嚴格戒絕「添加糖」,而非所有「醣」
概念區分:「醣類」(所有碳水)與「糖類」(添加糖)的差別。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醣類」泛指所有碳水化合物,包括蔬菜、水果中的天然成份,我們只是要「減少」攝取。而「糖類」則特指額外添加的精製糖,例如蔗糖、果糖糖漿等,這是我們需要「嚴格戒絕」的目標。
絕對避免:所有含糖飲品、甜點、糕餅及糖果。
所有含添加糖的食物和飲品都應該從你的餐單中移除。這包括汽水、果汁、手搖飲品、蛋糕、雪糕、餅乾及糖果。這些食物除了提供空熱量和劇烈影響血糖外,沒有任何營養價值。
準則五:攝取大量低碳蔬菜與充足水份
補充膳食纖維:多吃綠葉蔬菜、海藻類,以預防便秘。
減少主食後,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可能會下降。為了維持腸道健康及預防便秘,你需要大量攝取低碳水化合物的蔬菜,特別是菠菜、生菜、西蘭花等綠葉蔬菜,以及海帶、紫菜等海藻類,它們都富含纖維。
維持身體代謝:確保每日飲用至少2公升水。
充足的水份對身體的代謝功能至關重要。當身體開始適應以脂肪為主要能量來源時,保持水份充足有助於整個過程更順暢。建議每日至少飲用2公升清水,以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低碳飲食食品清單:認清「綠燈」(可吃)與「紅燈」(應避)食物
要成功實踐低炭水化物飲食,一份清晰的低炭水化物食品清單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可以將食物簡單地用交通燈來區分,綠燈代表可以放心食用的食材,而紅燈就是需要留神避開的高碳水陷阱,這樣採購和備餐就會變得非常直接。
綠燈食品:放心選購的推薦食材
這些食材將會構成你的低炭水化物餐盤的主要部分,它們營養豐富,而且碳水化合物含量極低,是建立健康低炭水化物食習慣的基礎。
蔬菜類:西蘭花、椰菜花、菠菜、生菜、翠玉瓜、青瓜
大部分的綠葉蔬菜和非澱粉類蔬菜都是低炭水化物飲食的好朋友,它們提供豐富的纖維和維他命。例如西蘭花、椰菜花、菠菜、生菜、翠玉瓜和青瓜,都是很好的選擇。
蛋白質類:所有未加工的豬、牛、羊、雞肉;三文魚、鯖魚、蝦;雞蛋、板豆腐
蛋白質是維持飽足感的關鍵。所有未經加工的原型肉類,例如豬、牛、羊、雞肉,碳水化合物含量都接近零。海鮮類的三文魚、鯖魚、蝦,還有雞蛋和板豆腐,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可以成為你的低炭水化物主食。
健康油脂與堅果類:橄欖油、牛油果、杏仁、核桃(需適量)
健康的油脂為身體提供能量,你可以使用橄欖油烹調或涼拌。牛油果也是很好的油脂來源。杏仁和核桃等堅果可以作為零食,但是它們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算極低,所以需要適量食用。
水果類(嚴格限量):藍莓、草莓、覆盆子等莓果類
大部分水果因為果糖含量高,需要特別注意。執行低炭水化物飲食時,水果需要嚴格限量。如果想吃,可以選擇藍莓、草莓、覆盆子等莓果類,它們的含糖量相對較低。
飲品類:清水、無糖茶、黑咖啡、無糖豆漿
保持水份充足非常重要,最好的選擇是清水。無糖茶、黑咖啡和無糖豆漿也是允許的飲品。
紅燈食品:必須警惕的高碳水陷阱
以下這些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非常高,容易影響血糖穩定,是執行低炭水化物飲食時需要避開的對象。
精緻澱粉與穀物:白飯、麵條、意粉、麵包、餅乾
這是最主要需要戒除的類別,包括白飯、麵條、意粉、麵包和餅乾等。它們會被身體快速分解成糖份,引起血糖大幅波動。
含糖飲料與甜點:汽水、果汁、蛋糕、雪糕
所有添加了糖的飲品和甜點都是一大禁忌。汽水、包裝果汁、蛋糕和雪糕等都含有極高的糖份,必須完全避免。
看似健康的「偽裝者」:薯仔、番薯、粟米、香蕉、芒果
有些食物常被認為是健康的,但是在低炭水化物飲食中卻是陷阱。根莖類蔬菜如薯仔、番薯和粟米,它們的澱粉含量很高。香蕉和芒果等熱帶水果,果糖含量也遠超莓果類。
隱藏碳水的加工食品:茄汁、燒烤醬;部分香腸、魚蛋、肉丸
很多加工食品為了調味,會加入不少糖或澱粉,例如茄汁和燒烤醬。另外,部分香腸、魚蛋和肉丸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澱粉來增加份量和改善口感,購買時需要留意成份標籤。
香港低碳實戰攻略:外食族與自煮派適用
了解低碳飲食的原理和可選擇的低炭水化物食品後,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將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其實在香港這個美食之都,執行低炭水化物食並不如想像中困難。無論你是經常外食的上班族,還是喜歡親自下廚的自煮派,都有對應的輕鬆實踐方法。
外食族點餐技巧(茶餐廳、便利店、打邊爐)
香港外食文化盛行,只要掌握幾個點餐小技巧,即使每天在外用餐,也能順利跟從低碳水化物飲食。
茶餐廳/快餐店:點選扒餐(雞/牛扒),要求「飯轉菜」或「少飯」;飲品走甜。
走進茶餐廳或快餐店,最直接的選擇就是扒餐。無論是雞扒、豬扒或牛扒,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點餐時可以主動向店員提出「飯轉菜」或「少飯」的要求,大部分餐廳都很樂意配合。飲品方面,記得選擇「走甜」的檸茶或咖啡,避免攝取不必要的糖分。
兩餸飯/自助餐:選擇2-3款蔬菜、1款純肉類,避開勾芡、糖醋及油炸菜式。
面對琳瑯滿目的兩餸飯或自助餐,選菜策略就變得十分重要。建議集中選擇2至3款炒菜或烚菜,搭配1款純肉類,例如蒸肉餅、切雞或炒肉片。要特別留意那些看起來醬汁濃稠的菜式,因為勾芡和糖醋醬汁通常含有大量澱粉和糖。同樣,油炸菜式外層的粉漿也是高碳水的來源,應該盡量避開。
打邊爐(火鍋):清湯湯底,主攻蔬菜和新鮮肉片,避開加工丸類、餃子及根莖類。
打邊爐是朋友聚餐的熱門選擇,也是執行低碳水化物飲食的好機會。首先,湯底應選擇清湯,例如皮蛋芫荽湯或番茄湯,避開高熱量及高鈉的麻辣或豬骨濃湯。食材方面,主攻新鮮肉片(如肥牛、豚肉片)和大量綠葉蔬菜。需要避開的則是加工食品,例如貢丸、魚蛋和含有澱粉外皮的餃子類。另外,南瓜、芋頭、粟米等根莖類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也需要適量攝取。
便利店(7-11/OK):茶葉蛋、即食雞胸、沙律(醬另上)、無糖豆漿、鹽味堅果。
即使時間緊迫,便利店(例如7-11或OK便利店)也有不少低碳水化物的選擇。你可以輕鬆找到茶葉蛋、即食雞胸肉、沙律(記得醬汁要另上或直接不用)、無糖豆漿和鹽味堅果。這些都是補充能量和蛋白質的方便之選。
自煮派採購及備餐指南
如果你喜歡自己準備餐點,更能從源頭控制食材,讓低碳水化物飲食執行得更徹底。
超市(惠康/百佳)採購清單:優先選購蔬菜區、肉品海鮮區及蛋奶豆品區的原型食物。
在超級市場(例如惠康或百佳)購物時,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外圍區域。通常,新鮮蔬菜區、肉品海鮮櫃檯,以及雞蛋、牛奶、豆腐等冷藏區,都佈滿了低碳水化物的原型食物。盡量選擇未經加工的食材,這是準備低碳水化物主食和配菜的基礎。
簡易備餐(Meal Prep)建議:預先準備水煮蛋、烤雞胸、切好蔬菜,方便隨時組合餐點。
善用週末進行簡單的備餐(Meal Prep),可以讓平日的飲食變得更輕鬆。建議預先準備好一些基本食材,例如一次過煮好幾隻水煮蛋、烤一盤雞胸肉,或者將西蘭花、甜椒等蔬菜洗好切好。這樣,每當需要用餐時,只需簡單組合,就能快速完成一頓營養均衡的低碳餐,省時又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