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突然食極唔飽?拆解9大元兇+6個解決方法,恐是身體警號!
明明剛吃完正餐,轉頭又感到肚餓?這種「食極唔飽」的感覺,不僅令人困擾,更可能是身體響起的健康警號。食慾突然大增,背後原因遠比「為食」複雜,從日常飲食習慣、睡眠質素、心理壓力,到荷爾蒙失調甚至潛在疾病都可能是元兇。本文將為你深入拆解導致食慾失控的9大原因,並綜合中西醫角度分析潛藏的健康風險,最後提供6個實用方法,助你擺脫假性飢餓,重拾飲食自主權。
「食極唔飽」的9大元兇:從生活習慣到心理壓力
最近是否覺得自己突然食極唔飽?明明剛吃完正餐,轉頭又想尋找零食,這種食極都唔飽的感覺,其實不一定是你意志力不足,很可能是身體在發出信號。想知道食極唔飽原因,就要從日常生活習慣到心理狀態,逐一檢視這9個常見的幕後黑手。
1. 睡眠不足:擾亂食慾荷爾蒙
經常熬夜或睡眠質素差,是導致食慾失控的一大主因。當我們睡眠不足時,體內兩種關鍵荷爾蒙會失衡:刺激食慾的「飢餓素」(Ghrelin)水平會上升,而負責產生飽足感的「瘦素」(Leptin)水平則會下降。此消彼長之下,大腦會接收到強烈的飢餓信號,讓你特別渴望進食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求快速補充能量。
2. 壓力爆煲:皮質醇作祟
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身體會釋放一種名為「皮質醇」(Cortisol)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顯著提升食慾,特別是對高糖、高脂肪的「安慰性食物」產生強烈渴求。這是因為這類食物能短暫提升大腦的愉悅感,形成所謂的「情緒性飲食」。身體在高壓下會誤以為需要儲存能量來應對危機,所以不斷發出進食指令。
3. 身體缺水:大腦的「美麗誤會」
人體大腦中,負責處理口渴和飢餓信號的區域(下丘腦)位置十分相近,有時會混淆兩者。當身體輕微脫水時,你可能會錯誤地將口渴的信號解讀為飢餓。下次感覺飢餓時,可以先嘗試喝一杯水,等待15至20分鐘,如果飢餓感隨之消失,那就代表身體真正需要的只是水分。
4. 分心進食:食而不知其味
你是否習慣邊吃飯邊看電視、用手機?這種「分心進食」的習慣,會讓大腦無法專注於接收飽足感的信號。由於注意力被分散,大腦未能及時意識到身體已經攝取了足夠的食物,結果便在不知不覺間過量進食,吃完後很快又覺得肚餓。
5. 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血糖的過山車效應
白麵包、蛋糕、含糖飲品等精緻碳水化合物,會讓血糖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身體為了應對,會大量分泌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但這又會導致血糖水平急劇下降。血糖的劇烈波動會再次觸發強烈的飢餓感,讓你陷入想吃更多甜食或澱粉的惡性循環。
6. 狼吞虎嚥:大腦追不上胃的速度
從開始進食到大腦接收到「我飽了」的信號,大約需要20分鐘。如果吃飯速度太快,在飽足感信號抵達大腦之前,胃部可能已經裝滿了遠超身體所需的食物。放慢進食速度,充分咀嚼,能給予身體足夠的時間去釋放飽足感荷爾蒙,有效控制食量。
7. 不當節食:身體的「報復性反彈」
過度節食或極端地限制卡路里攝取,會讓身體進入「飢餓模式」。為了生存,身體會降低基礎代謝率以節省能量,同時增強對食物的渴望。這種生理上的反撲,往往會導致減肥失敗後出現「報復性暴食」,體重反彈甚至比之前更重。
8. 美食資訊轟炸:視覺引發的「假肚餓」
社交媒體上琳瑯滿目的美食照片和影片,是強烈的視覺刺激。即使生理上並不飢餓,這些畫面也會觸發大腦的食慾中樞,讓你聯想到食物的美味,從而產生心理上的進食慾望,也就是「假性飢餓」。
9. 生理週期與懷孕:荷爾蒙的自然波動
對女性而言,荷爾蒙波動是影響食慾的重要因素。在月經來臨前,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會影響大腦中穩定情緒的血清素,引發對碳水化合物的渴望。而在懷孕期間,身體為了支持胎兒發育,自然會需要額外營養,食慾增加亦是正常現象。
食慾大增是身體警號?留意西醫、中醫點出的潛在疾病
如果你發現自己突然食極唔飽,撇除生活習慣的影響,持續的異常飢餓感,有時確實是身體內部發出的警號。當食慾大增不再是單純的口腹之慾,西醫和中醫都點出了一些需要留意的潛在健康問題,了解這些食極唔飽原因,有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從西醫的角度分析,有幾種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食慾異常。首先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會令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異常加快,就像一部長期高速運轉的機器,能量消耗得特別快,所以即使進食量增加,體重也可能不升反降,並且經常感到飢餓。其次,糖尿病也是一個常見原因,特別是初期患者可能會出現「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少)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血糖作為能量,細胞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於是大腦不斷發出進食的指令,形成了食極都唔飽的感覺。
另外,一些較少見但同樣重要的情況也值得注意。例如,大腦下視丘的飽足感中樞如果受損,就可能無法正常發出「吃飽了」的訊號,導致進食失控。此外,神經性暴食症等飲食失調問題,亦會令患者在特定時間內無法控制地大量進食,這類情況通常與心理及情緒因素有密切關係。如果你的飢餓感伴隨著體重急劇變化、情緒波動或其他身體不適,尋求專業的醫療評估就十分重要。
而從中醫角度看,食極唔飽的現象多與「胃火亢盛」有關。你可以想像成胃裏面有一團火,將食物快速「燒掉」,所以很快又會感到飢餓,這在中醫典籍中稱為「消穀善飢」。這種胃火又可以細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實火」,通常伴隨體重增加、口乾、便秘等問題,多與進食過多辛辣、煎炸食物有關。
另一種情況則更為複雜,稱為「虛火」,常見於長期壓力大、作息不定時的都市人。這源於「肝火犯胃」或「胃陰不足」。當情緒壓力過大(肝火旺),就會影響到胃的功能,引致胃火上升。而胃陰不足,則是指胃部的滋潤物質不足,無法制衡陽氣,產生了相對亢奮的虛火。這類人雖然食量大,但體重未必會增加,甚至可能下降,並且容易感到煩躁。要處理這種食極唔飽,就需要從疏肝解鬱或滋陰養胃入手,而不只是單純清胃火。
告別假性飢餓:6個方法重掌食慾控制權
了解為何會「突然食極唔飽」之後,下一步就是學習如何重新掌握身體的主導權。與其說是用意志力對抗飢餓,不如說是透過建立聰明的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然回到平衡狀態。以下分享6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助你擺脫食極都唔飽的困擾。
H3: 方法一:細嚼慢嚥,給大腦一個「緩衝期」
我們的大腦其實有點「遲鈍」。從開始進食到大腦接收到飽足感的信號,整個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如果你習慣狼吞虎嚥,很可能在飽足感信號抵達前,已經攝取了遠超身體所需的份量。嘗試放慢進食速度,每一口都充分咀嚼,並且在兩口之間放下餐具。這不單能更好地品嚐食物的味道,更是給予身體足夠時間去溝通,讓你可以在恰到好處的「七分飽」時停下來。
H3: 方法二:調整進食順序,用纖維打好底
進食的次序對飽足感有著關鍵影響。下次用餐時,可以試試這個順序:先喝湯或水,然後吃大量的蔬菜,接著是蛋白質(如肉、魚、蛋),最後才是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這個方法背後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先用體積大、熱量低的膳食纖維填補胃部空間,增加飽足感。這樣不僅能穩定血糖,避免餐後血糖急升急降而引發飢餓,也能自然而然地減少後續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量。
H3: 方法三:先飲水,分辨真假飢餓感
大腦中處理口渴和飢餓信號的區域位置非常接近,有時候身體只是缺水,大腦卻會誤判為飢餓。這也是一個常見的食極唔飽原因。當你感到飢餓,尤其是在非正餐時間,可以先喝一杯清水,然後等待15至20分鐘。如果飢餓感隨之減退,那就代表你剛剛只是口渴了。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讓身體時刻保持水分充足,便能有效減少這種「假性飢餓」的出現。
H3: 方法四:選擇「原型食物」,告別血糖過山車
你是否發現,吃完甜點或白麵包後,很快又會感到飢餓?這是因為精緻碳水化合物會讓血糖水平像坐過山車一樣急速升降。血糖快速下降時,身體會再次發出強烈的飢餓信號,形成惡性循環。想獲得持久的飽足感,應該多選擇「原型食物」,例如糙米、燕麥、番薯等複合碳水化合物,搭配足夠的蔬菜和優質蛋白質。這些食物消化速度較慢,能讓血糖保持平穩,讓你長時間感到滿足。
H3: 方法五:專心用餐,拒絕「分心進食」
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或電視,是現代人的通病。當注意力被分散時,大腦無法專心處理來自味覺和胃部的信號,導致難以察覺身體「飽了」的訊息,結果在不知不覺間進食過量。嘗試在用餐時創造一個寧靜的環境,將電子產品放在一邊,專注感受食物的色、香、味。這種正念飲食的方式,有助於你重新連結身體的真實感受,更準確地判斷飢飽。
H3: 方法六:建立健康零食庫,應對餐間飢餓
在兩餐之間感到肚餓是完全正常的,關鍵在於你如何應對。與其等到飢餓難耐時才隨便找東西吃,不如預先準備一些健康的零食。例如,一小把堅果、一盒無糖希臘乳酪、一個蘋果或一隻烚雞蛋,都是很好的選擇。它們既能提供營養和飽足感,又不會造成身體負擔,讓你輕鬆度過餐與餐之間的空檔,避免因一時飢餓而破壞了正餐的飲食計劃。
關於「食極唔飽」的常見問題 (FAQ)
Q1. 常常覺得食極唔飽,是我的意志力不夠嗎?
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歸咎於自己意志力不足,但身體的反應往往比想像中複雜。食慾受到多種荷爾蒙的精密調控,例如促進食慾的飢餓素(Ghrelin)和產生飽足感的瘦素(Leptin)。當睡眠不足或壓力過大時,這些荷爾蒙便會失衡,讓你感覺特別飢餓。此外,血糖水平的劇烈波動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所以,這並非單純的意志力問題,而是身體發出的生理訊號。
Q2. 如果突然食極唔飽,需要立即求醫嗎?
如果出現突然食極唔飽的情況,可以先檢視近期的生活習慣,例如睡眠質素、壓力水平及飲食內容是否有重大改變。你可以先嘗試本文提到的方法,觀察情況有否改善。不過,假如食慾大增的同時,伴隨以下幾個症狀,便建議及早諮詢醫生作詳細檢查:
* 體重不升反跌
* 異常口渴及頻繁排尿
* 心跳加速、手震或大量出汗
* 情緒極度不穩或焦慮
Q3. 飲水真的可以幫助解決食極都唔飽的問題?
確實有幫助。大腦中負責處理口渴和飢餓訊號的區域十分相近,有時候身體只是輕微缺水,大腦卻可能將口渴的訊號誤判為飢餓感,讓你產生進食的慾望。下次在非正餐時間感到飢餓時,可以先喝一杯水,等待約15至20分鐘。如果飢餓感因此減退,那就表示身體真正需要的只是水分,而非食物。
Q4. 中醫和西醫對「食極唔飽 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兩者從不同角度切入。西醫在探討食極唔飽原因時,較著重於可量度的數據和特定病理,例如檢測血糖水平以判斷是否與糖尿病有關,或檢查甲狀腺功能,分析荷爾蒙是否失調。而中醫則從人體整體的平衡出發,認為食慾異常多與臟腑失調有關,例如因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引致的「胃火亢盛」,或是因壓力導致「肝火犯胃」,治療上會透過中藥或針灸來調整體質,恢復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