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準嗎?獨家實測4大誤差關鍵,附5步提升「紅外線量身高」準確度指南
家中的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數碼顯示屏上的數字總在變動,是否令你對其準確度產生懷疑?明明站姿一樣,為何每次測量結果都有出入?究竟是儀器本身的技術限制,還是我們的使用方法出錯?為此,我們進行了獨家實測,深入剖析影響讀數的四大關鍵因素——從儀器原理、人為操作,到您可能忽略的髮型與環境細節。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份詳盡的「紅外線量身高」準確度提升指南,透過簡單五個步驟,助您在家中也能獲得更精準的數據。在質疑或放棄這項便利科技前,不妨先了解其運作真相,掌握正確的測量技巧。
紅外線身高計準確度解構:先了解誤差範圍與合理期望
很多人心中都有個疑問:「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準嗎?」在我們深入探討各種技術細節前,最重要是先建立一個清晰的概念,就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準確」,以及抱持怎樣的合理期望。因為測量結果的數字,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核心答案:準確度取決於儀器品質、使用方法與環境三大因素
要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紅外線測身高的準確度,並非由單一條件決定。它主要取決於三大核心因素的總和:儀器本身的品質、您的使用方法,還有測量時的周遭環境。一部專業級的儀器如果操作不當,結果也會出現偏差。同樣,即使方法完全正確,儀器的感應器質素欠佳,讀數也難以穩定。
為何讀數總在變?認識身高日內生理變化 (Diurnal Variation)
您可能會發現,有時候在同一天使用同一部儀器測量,讀數總是有輕微出入。這不一定是儀器出了問題。事實上,我們的身高在一天之內,本身就會出現微小的生理變化,這個現象在醫學上稱為「身高日內生理變化」(Diurnal Variation)。
早晚身高差異:脊椎間盤受壓影響下的正常現象
這個現象的原理很簡單。我們的脊椎由一塊塊脊椎骨疊加而成,骨與骨之間由充滿水分的軟骨盤(即脊椎間盤)作為緩衝。當我們經過一整天的站立和活動,地心吸力會持續對脊椎施加壓力,導致這些軟骨盤中的水分輕微流失,從而變得稍微扁平。所以,我們晚上的身高,通常會比早上剛起床時(脊椎間盤經過一晚平躺已恢復飽滿)略矮一些。
日常使用誤差:±1 厘米內屬可接受範圍
綜合了儀器本身可能存在的微小系統誤差,以及上述的生理變化,對於日常家用進行的紅外線量身高,讀數出現 ±1 厘米以內的浮動,其實是一個完全可以接受的正常範圍。這意味著,如果您的測量結果在 175 厘米和 176 厘米之間輕微變動,這並不代表儀器不準確,而是各種變數疊加下的合理表現。
測量原理大揭秘:紅外線與超聲波技術有何不同?
想知道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準嗎,就要先拆解它背後的測量魔法。市面上主流的非接觸式身高計,主要運用兩種技術:紅外線與超聲波。它們的原理有點相似,但細節上的差異,正正決定了測量的穩定性與準確度。
紅外線測身高技術:飛行時間測距法 (Time of Flight, ToF)
目前大部分的紅外線測身高儀器,核心技術都是「飛行時間測距法」,英文簡稱 ToF。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專業,其實原理就像我們對著山谷大喊,然後計算聽到回音的時間一樣,只是它用的不是聲音,而是光。
運作流程:從發射光束到接收訊號的計算過程
整個紅外線量身高的過程,其實在電光火石之間就完成了。首先,儀器會發射一束肉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光脈衝。當這束光接觸到你的頭頂時,便會立即反射。儀器內的感應器會接收到這束返回的光。因為光速是一個已知並且極度穩定的常數,儀器內部的高精度計時器,只需量度光束來回的總時間,再利用公式「距離 = (光速 × 時間) / 2」,就能精準計算出儀器到頭頂的距離,從而換算成身高讀數。
技術優勢:抗干擾能力相對較強
紅外線技術的一大優點是穩定。由於光是直線傳播,而且速度極快,它基本上不受室內溫度、濕度或輕微氣流的影響。只要不是在戶外強烈陽光直射下使用,紅外線訊號的傳輸都相當可靠,這讓測量結果有較高的重複性。
超聲波測身高技術(常見比較對象)
另一種常見的技術是超聲波。很多公共場所的體檢機,都可能採用超聲波來測量身高。它的原理與紅外線非常相似,可說是「同門師兄弟」。
運作原理:同樣基於飛行時間,但媒介為聲波
超聲波測量儀同樣是利用飛行時間來計算距離。不過,它發射的不是光束,而是人耳聽不見的超聲波脈衝。儀器會發出「嗶」一聲超聲波,待聲波碰到頭頂反射回來後,再計算這個聲音「旅程」的總時間,最後換算出距離。
與紅外線的差異:對溫度、氣流等環境因素更敏感
超聲波與紅外線最大的不同,在於傳播媒介。紅外線是光,而超聲波是聲波。聲波的傳播速度會受空氣的狀態影響,例如溫度、濕度和氣壓的變化,都會輕微改變音速。換句話說,在開著冷氣或風扇的房間裡,空氣的流動都可能對超聲波的路徑造成微小干擾,從而影響最終讀數的穩定性。這就是為什麼在對比之下,紅外線測高技術的抗環境干擾能力會被認為相對更強。
【獨家實測】市面主流紅外線身高計準確度大比拼
理論說了這麼多,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始終是: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準嗎?為了找出最真實的答案,我們決定親身實測,搜羅市面上幾款主流的紅外線身高計,用數據直接比較它們的表現。
我們的評測標準與方法
一場公平的評測,必須有清晰和嚴謹的標準。我們希望這次的實測結果,能為你提供最貼近現實的參考價值。所以,我們的測試方法主要基於兩個核心原則:設立黃金標準和模擬真實使用場景。
基準對照:以醫療級手動身高尺為黃金標準
要判斷電子儀器是否準確,最好的方法就是跟最傳統、最可靠的工具比較。因此,我們採用了在醫院和專業體檢中心使用的醫療級手動身高尺(Stadiometer)作為本次評測的「黃金標準」。所有測試者的身高,都會先以這把尺量度三次並取平均值,作為最準確的基準身高。
測試變數:涵蓋不同髮型、站姿的真人重複測量
實驗室數據很完美,但現實生活充滿變數。為了模擬大家在家中「紅外線測身高」的真實情況,我們邀請了多位測試者,他們有著不同的髮型,例如長直髮、蓬鬆的捲髮,甚至紮起了髮髻。我們要求他們在正常站姿和稍微不標準的站姿(例如輕微寒背)下,重複進行多次測量,以觀察儀器的穩定性。
實測結果圖表:各品牌型號精準度與穩定性分析
(註:此處為圖表描述)
我們將所有收集到的數據整理成比較圖表。圖表會清晰顯示各個品牌型號的測量結果與我們的「黃金標準」有多大差距(精準度),以及同一個型號在重複測量下的數據波動幅度(穩定性)。從圖表中可以直觀地看到,大部分品牌的儀器在標準操作下,誤差都能控制在一個頗為理想的範圍內。不過,某些型號在面對蓬鬆髮型或不正確站姿時,數據的穩定性明顯下降。
關鍵發現:在何種情況下誤差最大?如何有效避免?
經過數百次的測量和數據分析,我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共通點。大部分儀器之所以會出現較大的誤差,並非儀器本身有問題,而是與使用者的操作方式有極大關係。當測試者站姿標準、頭髮整理妥當時,即使是最平價的型號,測量結果都相當接近基準值。相反,一旦操作稍有不慎,即使是最高階的型號,讀數也會出現明顯偏差。
數據驗證:不規範操作是導致「紅外線量身高」不準確的主因
我們的數據清楚地驗證了一個結論:影響準確度的最大變數,其實是人為因素。無論是身體不自覺的輕微晃動、儀器沒有完全貼緊牆壁,或是站立的地面不平坦,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直接影響紅外線訊號的接收,最終導致「紅外線量身高」的結果變得不準確。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朋友會覺得家中的身高計時準時不準。
影響紅外線量身高準確度的四大關鍵因素
很多人都會問,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準嗎?事實上,一部品質好的儀器本身可以非常準確,但我們日常使用時的讀數,卻很容易受到四大關鍵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偏差。這些因素涵蓋了人為操作、個人身體狀況、儀器自身限制,以及周圍的環境干擾。了解這些因素,是掌握準確進行紅外線測身高方法的基礎。
人為操作失誤:最常見的誤差來源
在大部分情況下,導致紅外線量身高數據不準確的主因,並非來自儀器本身,而是源於操作上的疏忽。這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誤差來源。
錯誤站姿:身體傾斜、寒背或晃動
我們可以將紅外線想像成一把從頭頂垂直射向地面的隱形尺。如果在測量過程中,身體不自覺地向前傾、寒背,或是有輕微的搖晃,這把「隱形尺」就無法準確捕捉到身體的最高點,測量出來的高度自然會比實際身高稍矮。
儀器放置:未垂直緊貼牆壁、地面不平
儀器的擺放位置同樣關鍵。測量時,儀器必須垂直並且平穩地緊貼在平整的牆面上,同時雙腳要站在堅實平坦的地面上。如果地面本身不平,或者儀器放置時出現傾斜,測量的起點或終點就已經出錯,最終得出的數據自然會產生偏差。
個人身體狀況:您可能忽略的細節
除了操作儀器的方式,我們自己身體上的一些小細節,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成為影響讀數的變數。
髮型與頭飾干擾:蓬鬆頭髮、髮髻或帽飾的影響
紅外線感應器的原理是偵測它所遇到的第一個固體表面。如果您的頭髮比較蓬鬆,或者梳了較高的髮髻、戴了帽子或頭飾,感應器很可能會將這些物件的頂部誤判為頭頂。這樣一來,測量出的身高讀數就會比您實際的淨身高要高。
頭部角度:輕微抬頭或低頭導致的讀數偏差
頭部角度的微小變化,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可能比想像中大。正確的姿勢是雙眼直視前方。如果測量時輕微抬頭,測量點會落在頭頂偏後的位置,可能導致讀數偏高;反之,如果稍微低頭,測量點會前移,讀數則可能偏低。因此,保持水平視線十分重要。
儀器自身限制:從硬件根本解決問題
有時候,測量誤差的確源於儀器本身。儀器的硬件品質與其後續的保養狀態,是決定數據準確度的根本。
感應器品質:影響靈敏度與數據穩定性
市面上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儀器,其內置的紅外線感應器品質存在差異。一般而言,高品質的感應器反應更靈敏,數據重複性高,抗干擾能力也較強。相反,如果感應器品質一般,測量結果可能會有較大的浮動,穩定性較差。
校準狀態:長期使用後的數據漂移
任何精密的電子儀器,在長時間使用後,都可能出現「數據漂移」的現象,意思是測量結果會逐漸偏離真實數值。因此,定期依照產品說明書的指引進行校準,或者簡單地用一把傳統的拉尺核對一下數據,是確保儀器長期維持準確性的必要步驟。
環境因素干擾:測量場景的隱形殺手
最後,進行測量的周圍環境,也可能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成為影響測量結果的「隱形殺手」。
強光或陽光直射:影響紅外線訊號接收
紅外線本身是一種光,因此會受到其他更強烈光源的干擾。如果在陽光直射的窗邊,或者在強度很高的射燈下進行測量,周圍環境的強光有可能會干擾感應器對反射訊號的接收,從而導致讀數不穩定甚至完全錯誤。
牆面與地面材質:非平整或吸光表面可能導致誤差
最理想的測量背景,是平滑、淺色且能良好反射光線的牆面與地面。如果牆面凹凸不平,或者地面鋪設了深色的長毛地氈,這些表面可能會吸收或散射部分紅外線光束,而不是直接將其反射回感應器。這種訊號的耗損,同樣會造成測量誤差。
如何正確使用紅外線量身高?五步提升準確度實戰指南
許多人想知道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準嗎,其實儀器的潛力,很大部分需要靠正確的使用方法來發揮。操作方式的微小差異,足以影響最終讀數。想得到更可靠的紅外線測身高數據,不妨跟隨以下的實戰指南,從準備到測量,一步步掌握提升準確度的竅門。
測量前準備清單
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測量前的準備功夫絕對不能馬虎。花幾分鐘整理好環境和個人狀態,就能為準確的紅外線量身高打好基礎。
移除干擾物:脫去鞋襪、整理髮型、移除頭飾
首先,請務必脫去鞋子和襪子,赤腳站在地面上。鞋底和襪子的厚度會直接增加身高讀數。然後,處理一下你的髮型。如果頭髮比較蓬鬆,或者梳了髮髻、馬尾,最好先將頭髮壓平或放下來,讓頭髮盡量貼服頭皮。任何頭飾,例如髮夾、帽子或頭箍,都應該移除。因為紅外線是透過偵測頭頂的最高點來計算高度,任何凸起的物件都會成為干擾,導致讀數偏高。
選擇理想位置:尋找平整地面、堅實牆面、光線柔和處
測量環境同樣重要。第一,要尋找一塊完全平整堅硬的地面,避免在地毯或軟墊上測量,因為不平的表面會影響站姿的穩定性。第二,需要一面平滑、堅實的牆壁作依靠。儀器需要緊貼牆面才能確保垂直,從而準確測量。第三,留意室內光線。避免在有強烈陽光直射或射燈直照的地方進行測量,過強的光線可能會干擾紅外線感應器的訊號接收,影響準確度。一個光線均勻柔和的環境最為理想。
標準測量流程 (SOP)
準備就緒後,就可以進入標準測量流程。跟隨以下三個簡單步驟,確保每次測量都有一致的規範。
步驟一:正確放置儀器,確保垂直於地面
將紅外線身高計輕輕放置在頭頂,然後將儀器的背面平直地靠在牆上。這個動作的關鍵是確保儀器與地面成九十度垂直。如果儀器傾斜,測量路徑就會變長,得出的身高讀數也會不準確。
步驟二:採用標準站姿:雙腳併攏、身體挺直、直視前方
測量時的站姿是決定數據準確性的核心。請雙腳腳跟併攏,腳尖自然分開。身體完全挺直,抬頭挺胸,雙肩放鬆並自然下垂。眼睛要直視前方,保持頭部處於一個平正的位置,不要抬頭或低頭。這個姿勢能確保身體達到最高的高度。
步驟三:啟動測量並保持靜止直至測量完成
按下測量按鈕後,最重要的一點是保持身體完全靜止。任何輕微的晃動或移動,都可能導致紅外線訊號不穩定,造成讀數偏差。請耐心等待,直至聽到儀器發出測量完成的提示聲,然後才離開或讀取數據。
快速家居校準技巧:如何用一把間尺驗證儀器
如果想知道家中的儀器是否有偏差,可以試試這個簡單的家居校準方法。找一個高度已知而且頂部平整的物件,例如一個文件櫃或一個穩固的紙箱。先用一把準確的拉尺或鋼卷尺,量度它由地面到頂部的垂直高度,並記錄下來。然後,將紅外線身高計放在物件頂部,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測量。比較兩者的讀數,如果差異在合理範圍內(例如0.5厘米內),就代表你的儀器狀態良好。
選購指南:如何挑選真正準確的紅外線身高計?
市面上的紅外線身高計,其精度和價格可以相差很遠。根據你的實際需求,可以從以下三個級別中作出選擇,避免花費不必要的金錢,或買到不符合期望的產品。
第一級(專業級):兒童生長監測、醫療用途
這個級別的儀器擁有最高的精準度,誤差極小,通常符合醫療設備標準。它們適合需要密切監測身高變化的場景,例如記錄嬰幼兒的生長曲線,或在診所、體檢中心使用。如果你對數據的精準度有極高要求,這是你的不二之選。
第二級(認證家用級):符合計量標準,適合家庭健康追蹤
這是最適合大多數家庭的級別。這些產品通常會標明符合某些計量或品質標準,準確度可靠,誤差範圍在一個可接受的水平。它們非常適合用作家庭成員的日常健康追蹤,例如記錄青少年發育,或成人管理個人健康數據。
第三級(便利參考級):僅供趨勢觀察,對精度要求不高
這個級別的產品價格最為親民,主打方便快捷。不過,它們的測量精度相對較低,可能存在較大的誤差。如果你只是想大概了解身高趨勢,對數據的絕對準確性沒有太高要求,那麼這個級別的儀器也能滿足基本需要。
重新定義「準確」:1厘米的身高誤差,對健康指標影響大嗎?
很多人在選購前都會問,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準嗎?我們心裏想的可能是,它的讀數能否與醫生診所的專業儀器完全一致。不過,在探討絕對的數字準確性之前,我們可以換一個更有意義的角度思考:即使存在1厘米的微小誤差,這個差異對我們評估健康狀況,真的有很大影響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案例分析:身高誤差對身體質量指數 (BMI) 的影響
要評估身高誤差的實際影響,身體質量指數 (BMI) 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來衡量人體胖瘦程度與是否健康的標準,它的計算公式只涉及身高與體重。現在,我們就來做一個簡單的計算,看看1厘米的身高差距,會讓BMI產生多大的變化。
計算基準:身高 175cm 與 174cm 的 BMI 差異
假設一位男士體重為68公斤,我們分別用兩個身高數值來計算他的BMI。
BMI的計算公式是:體重 (公斤) / [身高 (米)]²
-
以身高 175cm (即1.75米) 計算:
BMI = 68 / (1.75 x 1.75) = 68 / 3.0625 ≈ 22.2 -
以身高 174cm (即1.74米) 計算:
BMI = 68 / (1.74 x 1.74) = 68 / 3.0276 ≈ 22.5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到,1厘米的身高誤差,導致的BMI數值變化僅為0.3。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標準,18.5至22.9都屬於「健康體重」範圍。這兩個BMI數值不但都在健康範圍內,而且這個微小的差異,完全不會改變我們對這位男士體重狀況的評估。
精度需求因人而異:不同場景下的「準確」標準
這個計算證明,對於大部分成年人來說,微小的身高誤差並不足以影響整體的健康判斷。當然,這不代表精確度不重要。關鍵在於,我們需要多精確的數據,這完全取決於測量的目的。不同場景,對「準確」的標準自然有所不同。
高精度要求場景:嬰幼兒生長曲線監測、運動員體格評估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每一毫米的差異都非常關鍵。例如,為嬰幼兒測量身高時,哪怕是半厘米的誤差,都可能影響其在生長曲線圖上的百分位,這對於兒科醫生判斷孩子的發育狀況至關重要。同樣,專業運動員的體格評估,需要極高精度的數據來進行身體成分分析與訓練調整,這時高精度的專業儀器是唯一選擇。
一般精度要求場景:成人日常健康記錄、健身追蹤
對於大部分家庭用戶,使用紅外線測身高的主要目的,是定期記錄身體變化,追蹤健身或體重管理的進度。在這種情況下,測量的「一致性」遠比「絕對準確性」更重要。只要每次都使用同一部儀器,並遵循標準的操作方法,即使儀器存在固定的1厘米誤差,你依然可以準確掌握身高的長期趨勢,以及BMI的變化方向。這種便利的紅外線量身高方式,完全能夠滿足日常健康管理的需求。
紅外線身高計 vs 傳統身高尺:全面優劣大比拼
很多人想了解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準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除了儀器本身,也和測量工具的類型有關。新穎的紅外線身高計與經典的傳統身高尺各有千秋。究竟哪一種更適合你?讓我們將兩者直接比較,看看它們在各方面的實際表現。
對比分析表:準確度、便利性、衛生、速度與成本
為了讓大家一目了然,我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比分析表。你可以根據自己最重視的環節,找到最合適的工具。
| 特性 | 紅外線身高計 | 傳統身高尺 (手動式) |
|---|---|---|
| 準確度 | 良好,但易受操作方式與環境影響 | 非常高,穩定性極佳,是醫療級標準 |
| 便利性 | 極高,一鍵操作,方便攜帶與收納 | 較低,需要手動調整與讀數,部分款式笨重 |
| 衛生 | 極佳,非接觸式測量,避免交叉感染 | 一般,測量時需要接觸頭部,公共使用有衛生疑慮 |
| 速度 | 非常快,數秒內完成,適合測量兒童 | 較慢,需要時間進行手動定位和讀取刻度 |
| 成本 | 初始投資較高 | 價格範圍廣,由平價的掛牆式到專業級都有 |
紅外線測身高的核心優勢:快速、方便、非接觸式衛生
從上方的表格可以看到,紅外線測身高的優勢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效率」和「衛生」這兩方面。
首先是速度快。整個紅外線量身高過程通常只需幾秒鐘,這個特點對於測量難以長時間保持靜止的兒童尤其重要。在學校或體檢中心等需要為大量人群測量的場合,它的高效率更是無可取代。
其次是極致的方便。大部分家用紅外線身高計體積小巧,可以輕鬆放進抽屜。使用時只需拿出來,靠牆一按即可,完全不需要在牆上鑽孔或貼上身高貼紙,省去很多安裝和整理的麻煩。
最後,也是現代人非常重視的一點,就是非接觸式的衛生保障。測量時儀器與身體沒有任何接觸。這不僅讓個人居家使用更安心,也完全符合公共場所對衛生的嚴格要求。
傳統身高尺的價值:穩定可靠,不受電子及環境因素干擾
雖然紅外線身高計很方便,但傳統身高尺依然有它不可動搖的地位。它的核心價值在於無可比擬的「穩定」和「可靠」。
一部品質優良的機械式身高尺,其準確度非常穩定。它不會有電子零件老化或數據漂移的問題,只要沒有物理損壞,它的讀數就能長久保持一致。
而且,傳統身高尺完全不受電子及環境因素干擾。你不需要擔心強光會影響感應器,也不用理會地面材質,更沒有電池耗盡的煩惱。這種純粹的物理測量方式,讓它在追求極致精準的專業領域,例如醫療研究或運動員體格評估中,依然是黃金標準。簡單來說,它的價值就在於那份最原始、最不受外界影響的可靠性。
紅外線測身高常見問題 (FAQ)
Q1: 紅外線身高計適合為好動的兒童測量嗎?
挑戰在於兒童的配合度,測量時需確保其完全靜止。
大家可能都想知道,對於總是動個不停的小朋友,究竟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準嗎?答案的關鍵在於小朋友的配合程度。因為紅外線測身高是利用光束計算頭頂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如果小朋友在測量期間晃動身體、搖頭或彎腰,感應器就難以鎖定一個穩定的最高點,讀數自然會出現偏差。所以,要為好動的兒童準確量度,訣竅是將測量變成一個小遊戲,例如比賽誰能站得最直、最久,在他們保持靜止的瞬間完成測量,這樣才能得到可靠的數據。
Q2: 在哪裡可以測量到最準確的身高?
醫院、專業體檢中心或設有專業設備的國民運動中心。
如果追求的是黃金標準的準確度,最理想的地點是醫院、專業的體檢中心,或是一些設備齊全的運動中心。這些地方使用的通常是醫療級別的身高測量儀,而且有專人定期校準及維護,操作人員亦受過訓練,能夠指導你用最標準的姿勢進行測量。大家可以將在這些地方量度的結果,當作一個非常可靠的參考基準,用來比對自己家中設備的準確性。
Q3: 家用紅外線身高計需要校準嗎?多久一次?
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簡易家居校準,高頻率使用者應縮短週期。
需要。任何精密的電子測量儀器,使用時間長了都可能出現微小的數據漂移。為了確保紅外線量身高的結果長期保持準確,建議大家大約每半年為家中的儀器進行一次簡單的校準。校準方法不複雜,通常參照說明書的指引,用一把有準確刻度的尺就可以完成。如果家中測量的頻率非常高,例如每日都會為成長期的孩子記錄,那麼將校準的週期縮短至三個月一次會是更好的做法。
Q4: 量度體重會影響紅外線量身高的準確度嗎?
不會。身高與體重是兩個獨立的測量模組,互不影響。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疑問。答案是完全不會。你可以將一部紅外線身高體重計想像成內藏了兩套獨立的系統。紅外線量身高是透過光學感應器,測量儀器與地面之間的距離。而體重測量,則是依賴底座內的壓力感應器去感應重量。這兩個模組各自運作,數據也是分開處理的,所以量度其中一項,並不會干擾到另一項的準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