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脹便秘、經痛點算?必學7大腹部穴位按摩!附高清「肚穴位圖」對症詳解

經常被肚脹、頑固便秘或每月來襲的經痛困擾?這些惱人的都市病,不但影響儀容,更打亂日常生活節奏。想舒緩不適,其實無需假手於人,答案可能就在我們的腹部之上。透過簡單的穴位按摩,便能有效調理身體。本文為你準備了高清「肚穴位圖」,詳解7大必學腹部穴位的位置、功效與按摩手法,並針對便秘、經痛及消化不良等問題提供實用方案,讓你從此能輕鬆在家自我保健,告別腹部不適。

高清肚穴位圖總覽:對症快速找穴

這張高清肚穴位圖,是你處理腹部大小煩惱的實用地圖。當身體出現狀況時,你不需要再胡亂按壓,只要學會看懂這張圖,就能快速找到對應的穴位,進行精準有效的按摩。接下來,我們會一步步教你如何善用這張腹部穴位圖,從認識穴位到準確量度,讓你輕鬆掌握自己的身體。

一圖看懂腹部七大穴位與功效

這張以肚臍為中心的穴位圖,清晰標示出腹部最重要的七個穴位。你可以把它們想像成身體的內建調節按鈕,每個按鈕都有獨特功能。

  • 中脘穴: 專門處理消化問題,是你的「天然胃藥」。
  • 天樞穴: 腸道的「交通警察」,便秘或腹瀉都能調節。
  • 氣海穴: 身體的「能量庫」,為你補充元氣。
  • 關元穴: 婦科及下腹的「保健要穴」,特別適合調理經期。
  • 水分穴: 身體的「去濕開關」,有助改善水腫。
  • 神闕穴: 就是肚臍,是調節五臟的「生命之門」。
  • 大巨穴: 專門擊退下腹脹氣與便秘問題。

透過這張肚脐穴位图,你可以對肚的穴位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方便後續針對性地使用。

如何按症狀使用穴位圖?(便秘/胃脹/經痛)

了解各個穴位的功能後,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症狀,在這張穴位圖 肚的區域中找到解決方案。

  • 長期便秘、排便不順: 請在圖中重點留意位於肚臍兩側的「天樞穴」和下腹的「大巨穴」。
  • 飯後胃脹、消化不良: 你的目標是肚臍上方的「中脘穴」和「水分穴」。
  • 經期不適、手腳冰冷: 集中按摩肚臍下方的「氣海穴」與「關元穴」,會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這樣對症索驥,能讓你的自我按摩事半功倍。

準確找穴必學:「同身寸」手指量度法

要準確找到肚的穴位,就要學會中醫獨特的量度方法——「同身寸」。這個方法是利用你自己的手指寬度作為量度單位,因為每個人的身型比例都不同,用自己的手來量度自己身體的穴位,才是最準確的。

  • 1寸: 拇指指節的最寬闊部分。
  • 1.5寸: 將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
  • 2寸: 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併攏的寬度。
  • 3寸: 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併攏的寬度。

例如,要找肚臍正上方4寸的「中脘穴」,你可以將四指併攏(3寸),再疊加一隻拇指的寬度(1寸),這就是4寸的距離。掌握這個技巧,你就能精準定位每一個穴位。

腹部穴位詳解:7大必按肚穴定位與按摩手法

看懂了總覽的肚穴位圖後,我們就來深入了解每個肚的穴位。掌握精準的位置和正確的按摩手法,才能真正發揮它們的功效。下面我們會逐一拆解這7個腹部重要穴位,讓你輕鬆成為自己的按摩師。

1. 中脘穴 — 你的隨身「天然胃藥」

精準定位:肚臍正上方4寸

中脘穴就在我們腹部正中線上,從肚臍中心點向上量約4寸,大概就是你食指到小指四隻手指併攏的寬度。

主要功效:改善消化不良、胃脹胃痛

當你食滯、胃脹或者感覺消化不良時,中脘穴就是你的得力助手。它能有效和胃健脾,促進消化,緩解各種胃部不適。

按摩手法:以指腹順時針輕柔按壓 (附動圖)

找到穴位後,用你的指腹以適中的力度,順時針方向輕柔地打圈按壓。每次按壓約3至5分鐘,感覺到輕微的痠脹感即可。

2. 天樞穴 — 腸道的「雙向交通警察」

精準定位:肚臍左右兩側各2寸

以肚臍為中心點,向左和右兩邊各平移2寸,約三隻手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有一個天樞穴。

主要功效:雙向調節腸道,通便兼止瀉

天樞穴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它的雙向調節功能。便秘時按壓它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腹瀉時按壓它則有助於止瀉,就像是維持腸道秩序的警察。

按摩手法:同時或交替按壓兩側穴位 (附動圖)

你可以用雙手拇指或食指,同時按壓在兩側的天樞穴上,力度由輕到重,持續按壓1至2分鐘,然後再打圈按揉3至5分鐘。

3. 氣海穴 — 補充元氣的「能量庫」

精準定位:肚臍正下方1.5寸

從肚臍中心點垂直向下方量度約1.5寸,大概是食指與中指兩隻手指併攏的寬度。

主要功效:溫補元氣、改善手腳冰冷、調理月經

氣海穴是人體元氣匯集的地方。經常按摩可以補充身體能量,對於手腳冰冷、容易疲倦,以及月經不調的女士很有幫助。

按摩手法:以掌心溫敷或指腹輕揉 (附動圖)

這個穴位適合溫和的刺激。你可以將掌心搓熱後,溫敷在氣海穴上,或者用指腹輕輕地順時針按揉,讓熱力慢慢滲透進去。

4. 關元穴 — 婦科及泌尿的「保健要穴」

精準定位:肚臍正下方3寸

從肚臍中心點垂直向下方量度約3寸,即約四隻手指併攏的寬度。

主要功效:改善子宮虛寒、經痛、有助腹部代謝

關元穴是調理婦科問題的關鍵穴位,特別針對子宮虛寒引致的經痛。同時,它也能促進下腹部的氣血循環和新陳代謝。

按摩手法:適度按壓並配合熱敷 (附動圖)

用指腹適度按壓關元穴,直至感到痠脹。在經期前後,可以配合熱水袋或暖包熱敷在此處,效果會更加顯著。

5. 水分穴 — 身體的「去濕開關」

精準定位:肚臍正上方1寸

從肚臍中心點垂直向上方量度約1寸,大約是你拇指的寬度。

主要功效: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腹脹

身體容易水腫,或者飲水後感覺腹部脹滿,都可以按摩水分穴。它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是天然的「去濕」開關。

按摩手法:以指腹輕柔點按 (附動圖)

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對準穴位進行一下一下的點按,力度要輕柔,每次按壓約2至3分鐘。

6. 神闕穴 — 調節五臟的「生命之門」

精準定位:肚臍正中央

神闕穴就是我們的肚臍,非常容易找到。

主要功效:溫暖中焦、止痛止瀉 (注意:此穴不宜重按)

肚臍是連接先天與後天的要塞。溫暖神闕穴可以調理腸胃,緩解因虛寒引起的腹痛和腹瀉。但要特別注意,肚臍位置皮膚較薄,絕對不能用力重壓或摳挖。

按摩手法:以掌心繞肚臍順時針輕揉或隔衣熱敷 (附動圖)

最安全的方法是將掌心搓熱,然後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輕輕地畫大圈按摩整個腹部。或者隔著衣服用暖包溫敷亦可。

7. 大巨穴 — 擊退下腹脹痛與便秘

精準定位:肚臍正下方2寸,再往左右各旁開2寸

先從肚臍中心點垂直向下量2寸(約三指寬),然後以此點為基準,再向左右兩側各平移2寸(約三指寬)。

主要功效:緩解便秘、消除下腹脹氣

如果你經常感到下腹脹氣,或者有便秘困擾,大巨穴就是你的目標。它可以有效刺激腸道,解決宿便和脹氣問題。

按摩手法:準確找到並以指腹按壓 (附動圖)

由於位置較深,找到準確位置後,可以用指腹稍微用力按壓,感受到深層的痠脹感為佳。保持按壓約10秒後放鬆,重複數次。

針對3大常見都市病:實用腹部穴位按摩方案

掌握了基本的肚穴位圖後,就等於擁有了處理腹部小毛病的「工具箱」。現在,我們可以將這些工具組合起來,針對幾種常見的都市人煩惱,提供一套簡單又實用的按摩方案。你可以參考我們的肚臍穴位圖,找到肚的穴位後,跟著以下方法嘗試。

方案一:改善頑固便秘、排清宿便

不少都市人都受到便秘問題困擾,腹部總是感覺脹脹的,好像有很多東西排不出來。透過按摩特定的腹部穴位組合,可以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幫助你暢順地排清宿便。

推薦穴位組合:天樞穴、中脘穴、大巨穴

推薦的穴位組合是:天樞穴、中脘穴、大巨穴。

建議按摩手法與順序

首先,建議平躺在床上,雙腿微曲,讓腹部肌肉放鬆。先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向輕揉位於肚臍上方的中脘穴約2-3分鐘,啟動消化系統。然後,雙手同時按壓肚臍兩側的天樞穴,同樣按揉2-3分鐘,幫助疏通大腸經氣。最後,再按壓位於下腹部的大巨穴,加強刺激,幫助推動宿便。完成個別穴位按摩後,可以將手掌疊放在肚臍上,以順時針方向在整個腹部畫大圈,輕柔地按摩5-10分鐘,全面促進腸道蠕動。

最佳按摩時辰:清晨5-7時

根據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清晨5時至7時是大腸經循行的時段。在這個時間進行腹部按摩,效果會事半功倍,最能順應身體的自然節律,有助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方案二:舒緩經痛不適、調理週期

每個月的生理期總是被經痛困擾,影響心情和工作效率。腹部有些穴位,就好像是專為女性而設的「暖宮法寶」,定期按摩有助於溫暖子宮、促進氣血循環,從而舒緩不適。

推薦穴位組合:氣海穴、關元穴

推薦的穴位組合是:氣海穴、關元穴。

建議按摩手法與順序

這兩個穴位都位於肚臍下方。你可以將雙手指腹疊加,先在氣海穴,然後在關元穴,以畫圈方式輕柔按壓。力度要溫和,感覺到微微痠脹即可。按摩後,雙手手掌可以互相搓熱,然後用溫暖的掌心覆蓋在這兩個穴位上,或者直接使用暖水袋熱敷10-15分鐘,效果會更好。

最佳按摩時辰:經期前一週至經期間

想改善經痛,重點在於預防。建議從經期來臨前一星期開始,每天進行按摩和熱敷。經期期間,如果感到不適,也可以隨時進行,有助即時緩解痛楚。

方案三:消除飯後腹脹、改善消化不良

吃完飯後肚子總是脹得像個氣球,甚至有點胃氣頂住的感覺?這通常是消化不良的信號。透過按摩,可以幫助你的腸胃「郁動」一下,加速食物排空。

推薦穴位組合:中脘穴、水分穴

推薦的穴位組合是:中脘穴、水分穴。

建議按摩手法與順序

先用指腹輕輕按壓肚臍上方的中脘穴,幫助和胃健脾。然後,再點按位於肚臍之上、更靠近肚臍的水分穴,這個穴位有助於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消除因濕氣積聚引起的腹脹感。每個穴位按壓2-3分鐘即可。

最佳按摩時辰:飯後一小時後

緊記,千萬不要在飯後立即按摩腹部,這樣會妨礙消化。最佳時機是在飯後一小時,待胃部完成初步消化工作後才進行。這時按摩,既安全又能有效地舒緩飽滯感。

按摩腹部穴位必讀:安全禁忌與常見問題 (FAQ)

學懂了如何使用這份詳盡的肚穴位圖後,在開始按摩前,有些重要的安全須知和常見疑問需要先了解清楚。正確地按摩肚的穴位,才能確保安全又有效地達到預期效果。

按摩腹部穴位有禁忌嗎?哪些人不適合?

腹部穴位按摩雖然溫和,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如果屬於以下幾種情況,在按摩前就應該格外小心,或者暫時避免進行:

  • 孕婦: 腹部和腰骶部的某些穴位,例如關元穴,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因此孕婦應避免自行按摩腹部。
  • 飽餐或空腹: 飯後一小時內,血液正集中在消化系統,按摩腹部會干擾消化。而在過於飢餓的狀態下,身體能量較低,按摩亦可能引起不適。
  • 腹部有皮膚損傷或疾病: 如果腹部皮膚有傷口、濕疹、發炎或傳染性皮膚病,按摩會令情況惡化。
  • 患有嚴重疾病: 如腹部有腫瘤、急性腹膜炎、嚴重心血管疾病等,必須先諮詢醫生意見,切勿自行按摩。
  • 月經期間: 如果經血量過多或有血塊,過度按壓腹部可能會影響經血排出,應以輕柔或熱敷代替。

按摩的最佳時機、力度與頻率?

掌握正確的時機、力度和頻率,是提升按摩效果的關鍵。

最佳按摩時機

選擇在身體放鬆和消化系統負擔較輕的時候進行,效果會更好。例如,晚上洗澡後或睡前,身體比較溫暖和放鬆,有助氣血運行。另一個好時機是早上起床後,此時按摩天樞穴等穴位,有助促進腸道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合適的力度與感覺

按摩的力度不是越大越好。最理想的感覺是按壓時出現輕微的「痠、麻、脹」感,中醫稱之為「得氣」,這表示刺激已傳達到穴位深處。如果感到的是尖銳的刺痛,就代表用力過度了。應該用指腹穩定而持續地施力,力度由輕到重,讓身體慢慢適應。

建議的按摩頻率

穴位按摩貴在堅持。建議可以養成習慣,每天進行一至兩次。每次可選取2至3個對應症狀的穴位,每個穴位持續按壓3至5分鐘。整個腹部按摩過程,可以控制在10至15分鐘內完成。

按摩多久才會見效?

效果的顯現時間因人而異。對於腹脹、消化不良這類急性問題,很多人在按摩當下或數小時內就能感到舒緩。但是,如果是調理長期便秘、改善經痛或虛寒體質等慢性問題,就需要多一點耐性了。因為穴位按摩是逐步調理身體的氣血平衡,通常需要持續數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看到比較穩定的改善。

按摩後症狀未改善應如何處理?

參考肚穴位圖進行的按摩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保健方法,但它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診斷。如果在持續按摩一段時間後,原有的症狀沒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或者出現了新的不適,這可能代表身體有其他潛在問題。此時,應該暫停按摩,並且盡快尋求註冊中醫師或家庭醫生的專業診斷和治療。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