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痛全攻略】9大肚子部位疼痛位置圖詳解:一文看清成因、症狀與7大求醫警號

肚子痛是都市人最常見的健康困擾之一,但當痛楚來襲時,你懂得分辨是普通腸胃不適,還是嚴重疾病的警號嗎?疼痛的位置,正是判斷病因的關鍵第一步。本文為你準備最詳盡的「肚子痛全攻略」,透過一張清晰的「腹部九宮格位置圖」,詳細拆解右上腹、左下腹等9大區域的疼痛分別對應哪些器官問題與潛在成因。我們更會教你分辨絞痛、刺痛、悶痛等不同痛感,並列出7大必須立即求醫的危險警號,助你準確評估身體狀況,與醫生溝通時更清晰有效。

為何要懂「肚子痛位置圖」?準確判斷痛點的第一步

相信很多人都試過,當肚子部位突然痛起來,第一反應常常是:「是不是吃錯東西了?」但其實,不同的肚子部位疼痛,背後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健康訊息。學會看懂一張簡單的肚子部位圖,就是準確理解身體警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準確定位腹痛點的重要性

腹腔器官密集,不同位置反映不同健康問題

我們的腹腔其實相當「熱鬧」,裡面住了肝臟、膽囊、胃、胰臟、大小腸、腎臟和膀胱等眾多器官。它們各司其職,位置也相當固定。所以,當某個肚子部位痛的時候,很大機會就是該位置下方的器官在發出求救信號。例如,右上腹的疼痛和左下腹的疼痛,原因就很可能完全不同。

有助自我評估,與醫生溝通更有效

懂得分辨疼痛位置,能幫助我們對狀況有初步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當你去看醫生時,不再只能模糊地說「肚子痛」,而是可以清晰地指出「是肚臍右上方隱隱作痛」。這樣具體的描述,能大大幫助醫生縮小診斷範圍,更快、更準確地找出問題所在,讓溝通變得事半功倍。

學懂「腹部九宮格」定位法

要準確定位,我們可以學習一個醫護人員也常用到的基本方法——「腹部九宮格」定位法。這個方法簡單又實用,能幫助我們有系統地了解腹痛位置。

如何將腹部分為九個區域?

試想像一下,在自己的肚子上畫一個「井」字,劃出兩條橫線和兩條直線。第一條橫線大約在肋骨下緣,第二條橫線則在盤骨上緣。這樣,腹部就被清晰地分成了九個區域,包括:右上腹、中上腹、左上腹;右腰腹、中腹(肚臍周圍)、左腰腹;以及右下腹、中下腹、左下腹。

務必以「第一人稱」視角判斷左右

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判斷左右時,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向作準,也就是「第一人稱」的視角。你所說的「右邊」,是你身體的右邊,而不是對面看著你的人的右邊。你可以想像成在鏡子前看著自己,這樣就不會弄錯方向了。

肚子痛位置圖全解析:9大腹部區域對應器官與病因

要準確理解不同肚子部位的疼痛,我們可以借助「腹部九宮格」這個實用的肚子部位圖。想像一下將腹腔劃分成九個區域,當某個肚子部位痛的時候,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初步推斷可能涉及的內臟器官,是與醫生有效溝通的第一步。現在,就讓我們逐一拆解每個區域的秘密。

上腹部疼痛:消化系統警號

上腹部是我們消化系統重要器官的集中地,這裡的疼痛往往與飲食和消化功能息息相關。

右上腹痛:警惕肝、膽問題(肝炎、膽結石、膽囊炎)

右上腹是肝臟和膽囊的所在地。如果這個位置出現悶痛或劇痛,尤其是在進食油膩大餐後疼痛加劇,就需要特別留意膽囊是否出現問題,例如膽結石或膽囊炎。此外,肝臟發炎(肝炎)也可能引起右上腹部的不適。

中上腹痛(胃脘):胃、十二指腸、胰臟的主要反應區(胃潰瘍、胃炎、胰臟炎)

中上腹部就是我們常說的「胃脘」,主要對應著胃、十二指腸和胰臟。胃炎或胃潰瘍引起的灼痛或悶痛很常見,疼痛感通常與進食時間有關。如果出現的是一種延伸至背部的持續性劇痛,並伴隨噁心嘔吐,就要警惕可能是急性胰臟炎,這是一個需要即時處理的急症。

左上腹痛:留意胃、脾臟、胰臟(胃潰瘍、脾臟腫大或破裂)

左上腹部除了有部分胃和胰臟尾部外,還有脾臟。這裡的疼痛除了可能是胃潰瘍引起,也要考慮脾臟的問題。如果腹部近期曾受過撞擊,之後左上腹出現劇痛,可能是脾臟破裂引致內出血的信號,必須立刻求醫。

中腹部疼痛:腸道與腎臟樞紐

腹部中段主要是小腸、大腸和腎臟等器官的領域,疼痛原因相當多元。

右腰腹痛:注意腎臟與升結腸(腎結石、腎炎、腸道問題)

右側腰腹的疼痛,可能源於後方的腎臟,例如腎結石掉落到輸尿管時會引發非常劇烈的絞痛,或是腎臟發炎。同時,升結腸的問題,例如發炎或便秘,也可能在此處引發痛感。

H44: 肚臍周圍痛:小腸的集中區(腸胃炎、闌尾炎早期、小腸梗塞)

肚臍周圍是小腸盤踞的主要區域。一般的腸胃炎、食物中毒所引起的腹部絞痛,很常會發生在這裡。一個非常關鍵的線索是,闌尾炎(俗稱盲腸炎)在發作初期,疼痛點也常常是先出現在肚臍周圍,然後才慢慢轉移到右下腹。

左腰腹痛:腎臟與降結腸的問題(腎結石、腎炎、便秘)

與右腰腹痛相似,左腰腹痛也可能與左邊的腎臟問題有關,例如腎結石或腎炎。此外,這也是降結腸的位置,因此頑固的便秘導致糞便堆積,也常常會在這個肚子部位引起脹痛或悶痛。

下腹部疼痛:泌尿、生殖及腸道末端

下腹部除了腸道末端,還包含了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疼痛原因更為複雜,尤其女性需要考慮婦科相關問題。

右下腹痛:闌尾炎(盲腸炎)的重點監察區

右下腹可以說是闌尾炎的典型疼痛位置。如果疼痛從上腹或肚臍周圍轉移到此處,並且按壓時痛感加劇,甚至出現反彈痛,就極有可能是闌尾炎,需要盡快就醫處理,以免闌尾穿孔引發更嚴重的腹膜炎。

中下腹痛(小腹):膀胱與生殖器官問題(膀胱炎、盆腔炎、子宮及卵巢問題)

腹部正下方的位置,主要對應膀胱和生殖器官。膀胱炎或尿道感染可能引起此處的灼痛與不適。對女性而言,子宮、卵巢相關的疾病,例如盆腔炎、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等,都可能導致中下腹的周期性或持續性疼痛。

左下腹痛:大腸問題常見區(憩室炎、便秘、腸躁症)

左下腹主要是乙狀結腸的所在。一個常見的原因是憩室炎,即大腸壁上的小囊袋發炎,會引起持續性的尖銳刺痛。此外,腸躁症引發的絞痛和便秘,也經常會在這個區域表現出來。

解構肚子痛感覺:絞痛、刺痛、悶痛代表什麼?

除了定位出哪個肚子部位疼痛,仔細分辨痛楚的「感覺」,其實是解讀身體警號的另一條重要線索。不同的痛感,往往對應著不同的生理狀況,學會描述痛的性質,能幫助你和醫生更有效地溝通。

從疼痛時間區分:急性 vs. 慢性腹痛

我們先從最簡單的時間長短來區分,這有助於判斷問題的急切性。

急性腹痛:短時間內突然發作的劇痛

急性腹痛是指在短時間內,甚至幾小時內突然發作的劇烈痛楚。這種痛通常來得又快又急,痛感強烈,是身體發出的即時警報,很多時候需要盡快處理。

慢性腹痛:反覆發作,持續數週至數月

慢性腹痛的特點是反覆發作,可能斷斷續續地持續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雖然痛楚未必像急性那樣難以忍受,但長期存在同樣影響生活質素,並且可能代表身體有潛在的健康問題需要正視。

從疼痛感覺分析:了解痛楚性質

了解了時間,我們再來分析疼痛的「性質」。試回想一下,當你肚子部位痛的時候,那種感覺是怎樣的?是像被扭毛巾,還是像被針刺?

絞痛:多與腸道、膽管等管腔器官收縮有關

絞痛的感覺,就像有人用力扭毛巾一樣,是一陣陣收緊、痙攣的痛。這種痛楚多數和我們體內的管狀器官有關,例如腸道、膽管、輸尿管等。當這些管道因為阻塞或發炎而劇烈收縮時,就會產生絞痛。

刺痛/銳痛:或指向嚴重發炎甚至器官穿孔

刺痛或銳痛的感覺非常清晰,就像被針刺或刀割一樣,痛點通常很明確。這種痛感往往是個比較嚴重的信號,可能指向腹腔內有嚴重的發炎反應,甚至是器官穿孔的情況,例如胃潰瘍穿孔。

悶痛/脹痛:可能源於器官腫脹或功能性問題

悶痛或脹痛的感覺比較模糊,是一種持續、沉重的壓迫感,位置也比較不明確。這種類型的肚子部位疼痛,可能源於器官發炎引起的腫脹,例如肝臟發炎;也可能與功能性問題有關,像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脹氣。

肚子痛的危險信號:7大症狀須立即求醫

大部分的肚子部位疼痛可能只是小問題,但當某些警號出現時,就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代表身體正發出求救信號,預示著需要緊急醫療處理的狀況。了解這些危險信號,有助於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決定。

警號一:腹部僵硬如木板或出現反彈痛

觸摸腹部時,若感覺肌肉異常緊繃,像一塊硬木板,這稱為「腹部僵硬」。另一種更嚴重的信號是「反彈痛」,意思是按壓腹部時會痛,但手迅速放開的一瞬間,痛楚會更加劇烈。這兩個現象都強烈暗示腹膜(覆蓋腹腔內壁的薄膜)可能正處於嚴重發炎狀態,例如因闌尾穿孔或胃潰瘍穿孔引致的腹膜炎,這是一個需要即時進行手術的急症。

警號二:疼痛劇烈難忍,冒冷汗

如果肚子部位痛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甚至痛到無法站立、無法正常說話,並且全身冒冷汗、臉色蒼白,這顯示身體可能正承受極大的壓力,甚至有機會進入休克狀態。這種劇痛可能源於器官扭轉(如卵巢扭轉)、血管阻塞(如腸繫膜動脈栓塞)或內臟破裂,每一種情況都足以致命。

警號三:伴隨高燒不退(超過39°C)

腹痛合併發燒是身體出現感染或嚴重發炎的直接證據。如果體溫持續攀升至攝氏39度以上,而且無法輕易退燒,這很可能表示腹腔內有嚴重的感染源,例如膽囊炎、腎盂腎炎或腹腔膿瘍。細菌一旦進入血液,更可能引發敗血症,後果不堪設想。

警號四:嘔吐物呈綠色膽汁,或吐血

嘔吐是常見的腸胃症狀,但嘔吐物的顏色很重要。如果吐出帶苦味的綠色膽汁,這通常意味著腸道出現了阻塞,消化液無法正常往下流動而逆流。至於吐出鮮紅色或咖啡渣狀的物質,則是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腸)正在出血的明顯跡象。

警號五:排出黑色柏油狀大便或血便

大便的顏色同樣是重要的健康指標。排出像柏油一樣又黑又黏的大便,通常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徵兆,血液經過消化酶作用後會變黑。如果排出的是鮮紅色或暗紅色的血便,則多數源於下消化道(大腸、直腸)出血。無論是哪一種,都代表消化系統有不正常的出血點。

警號六:腹痛合併胸痛或呼吸困難

假如肚子部位疼痛同時伴隨胸口痛楚、壓迫感或呼吸困難,這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信號。疼痛可能並非源於腹部,而是心臟病的非典型症狀(如心肌梗塞),或是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急症。這些疾病的致命風險極高,必須以最快速度求醫。

警號七:腹部持續腫脹,無法排氣或排便

當腹痛伴隨著肚子越來越脹,像氣球一樣鼓起,而且完全無法排氣(放屁)或排便時,要高度懷疑是腸道完全阻塞(即腸塞)。腸道內的食物、消化液和氣體無法通過,會導致腸壁壓力過大,時間一長可能造成腸壁缺血壞死和穿孔。

需要特別警惕的高危族群

某些族群即使身體出現嚴重問題,其腹痛症狀也可能不明顯,因此需要家人和照顧者加倍留意。

長者及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可能掩蓋真實痛感

長者和長期的糖尿病患者,其神經系統可能已經退化或出現病變,導致痛覺反應變得遲鈍。即使他們體內發生了嚴重的闌尾炎或腹膜炎,也可能只感覺到輕微的腹部不適,甚至完全沒有痛感。這種情況極容易延誤治療,造成嚴重後果。

腹部曾受創傷或手術者:術後需密切監察

任何曾經接受過腹部手術,或腹部曾因意外(如車禍)受到撞擊的人,都需要特別注意術後或傷後的肚子部位疼痛。這可能是內部出血、傷口感染或因手術造成腸道沾黏的警號,應及時向醫生反映,作進一步檢查。

看醫生前必讀:如何用「PQRST」清晰描述肚子痛?

當肚子部位出現疼痛時,我們去看醫生最怕的就是被問到「怎樣痛?」時啞口無言,只能含糊地說「就是肚子痛」。其實,只要學會一個簡單的溝通框架「PQRST」,你就能將肚子部位痛的狀況清晰地傳達給醫生,幫助醫生更快作出準確判斷。這不是甚麼複雜的醫學術語,而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溝通工具,讓我們逐一拆解。

P (Provocation/Palliation):什麼情況會誘發或緩解疼痛?

P代表誘發(Provocation)和緩解(Palliation)。簡單來說,就是想一想做什麼事會讓疼痛加劇,做什麼事又會讓它舒服一點。看醫生前,你可以先觀察一下:

  • 誘發因素:疼痛是在食飽後出現,還是在空腹時更明顯?身體移動、咳嗽或用力按壓時,痛楚會否加劇?
  • 緩解因素:平躺不動會否好轉?將身體蜷縮成蝦米狀會否舒服一點?用熱水袋敷一下有沒有幫助?

這些細節都是判斷病因的重要線索。

Q (Quality):疼痛的感覺是怎樣的?(刺痛、悶痛、絞痛)

Q代表疼痛的性質(Quality)。嘗試用一些具體的詞語來形容痛的感覺,而不是單純說「好痛」。不同的疼痛感覺,往往對應不同的身體問題。

  • 絞痛:感覺像內臟被人用力扭毛巾一樣,一陣一陣地發作。這通常與腸道、膽管等管狀器官的收縮有關。
  • 刺痛或銳痛:像針拮或刀割的感覺,痛點通常很明確。這種痛楚可能指向較嚴重的發炎,例如器官穿孔。
  • 悶痛或脹痛:感覺像有塊大石壓住,或者肚子充滿氣體,位置較模糊。這可能與器官腫脹或功能性問題有關。

R (Region/Radiation):最痛的位置在哪?痛楚會否轉移?

R代表最痛的位置(Region)和痛楚的轉移(Radiation)。準確指出肚子部位疼痛的源頭非常關鍵,你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前面提到的肚子部位圖。

  • 位置:嘗試用一隻手指,指出腹部最痛的那一個點。是固定在右上腹,還是肚臍周圍?
  • 轉移:痛楚會不會「走」到身體其他地方?例如,有些胰臟炎的劇痛會延伸到背部,而膽囊問題的痛楚有時會牽連到右邊的肩胛骨。

S (Severity):疼痛指數是多少?(0至10分)

S代表疼痛的嚴重程度(Severity)。醫生通常會請你用0到10分來為痛楚評分,這有助醫生了解疼痛對你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

  • 0分:完全不痛。
  • 1-3分:輕微疼痛,可以如常活動。
  • 4-6分:中度疼痛,會讓你感到不適,開始影響專注力。
  • 7-9分:嚴重疼痛,讓你無法正常工作或休息。
  • 10分:是你所能想像的最劇烈痛楚,可能讓你無法忍受。

提供一個客觀的分數,比單純說「很痛」或「有點痛」更有參考價值。

T (Timing):何時開始痛?持續多久?是持續痛還是間歇痛?

T代表與疼痛相關的時間資訊(Timing)。整理好疼痛的時間線,對診斷急性或慢性問題非常重要。

  • 開始時間:疼痛是突然間發作,還是在幾天內慢慢加劇?
  • 持續時間:每次痛楚大約持續多久?是幾分鐘,還是連續數小時?
  • 疼痛頻率:痛楚是一直持續不斷,還是斷斷續續地發作?有沒有特定的規律,例如總是在飯後或半夜才痛?

下次再遇上肚子痛,不妨在求醫前先用「PQRST」這個框架整理一下思緒。準備充足的資訊,你就能成為醫生診斷時的最佳隊友。

關於肚子痛的常見問題 (FAQ)

壓力大真的會引致肚子痛嗎?

絕對有可能。許多人都曾有過在緊張或焦慮時,肚子部位感到不適的經驗,這並非純粹心理作用。情緒的確會直接影響我們肚子部位痛的感覺,這背後的科學根據就是人體的「腸腦軸線」。

剖析「腸腦軸線」:情緒如何影響腸道健康

「腸腦軸線」是一套複雜的雙向溝通系統,連結著大腦的情緒中樞與腸道的消化功能。你可以將腸道想像成身體的「第二大腦」,它擁有自己的神經系統。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大腦會釋放壓力荷爾蒙,透過這條軸線向腸道發出信號,可能引致腸道肌肉過度收縮而產生痙攣、改變消化液分泌,甚至影響腸道內好菌與壞菌的平衡。反過來,腸道的狀態亦會將信號傳回大腦,影響我們的情緒。因此,長期的精神壓力確實是引發或加劇功能性腸胃問題,例如腸易激綜合症(IBS)的一個重要因素,導致腹痛、腹脹或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

如何分辨經痛和婦科疾病的腹痛?

對於女性而言,分辨中下腹的肚子部位疼痛是源於正常的生理期,還是潛在的婦科問題,確實是一個重要課題。一般的原發性經痛,疼痛通常在月經來臨前或初期出現,感覺像是悶痛或痙攣,痛感集中在小腹,有時會延伸至後腰。這種疼痛通常持續一至三日,服用普通止痛藥後大多能得到緩解。假如你的疼痛模式與此不同,例如疼痛變得越來越劇烈、持續整個經期甚至經後、服藥無效,或伴隨其他症狀,便需要多加留意。

辨別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與一般經痛的線索

若非一般經痛,便要考慮其他婦科疾病的可能。以下是兩種常見情況的線索:
* 子宮內膜異位症: 它的典型特徵是「漸進式」的劇痛,疼痛程度會隨著時間,一次比一次嚴重。除了經痛加劇,亦可能出現性交疼痛、排便疼痛,或是在非經期時也感到慢性盆腔痛。
* 盆腔炎: 這是指女性生殖器官的感染,腹痛通常是持續性的,未必與月經週期有直接關聯。疼痛之外,亦可能伴隨發燒、不正常的陰道分泌物或排尿時感到灼痛等症狀。

當腹痛超出你過往的經驗或伴隨上述任何警號時,尋求婦科醫生的專業診斷是至關重要的。

吃完東西就肚子痛,是消化不良嗎?

吃完飯後感到肚子部位痛,是相當普遍的困擾。如果只是偶爾在大餐後出現輕微腹脹或不適,那很可能是一般的消化不良。但是,如果這種情況頻繁發生,每次進食後不久就出現固定的疼痛模式,那可能就不只是「吃滯」那麼簡單,有機會是其他消化系統問題的信號。

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與食物不耐症的可能

當進食後腹痛成為常態,主要有兩個方向值得探討:
* 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會反覆感到上腹部疼痛、灼熱感、食量不大卻有飽脹感。它的特點是,經過胃鏡等檢查後,並未發現胃部有潰瘍或發炎等實質病變,問題源於腸胃功能協調失常,例如胃部排空速度過慢或對食物過於敏感。
* 食物不耐症: 這與食物過敏不同,它並非免疫系統的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有效分解特定食物成分。常見的例子包括乳糖不耐症或麩質不耐症。患者在攝取到特定食物後數小時內,會出現腹痛、脹氣、腹瀉等症狀。要找出問題食物,嘗試記錄詳細的飲食日記會是一個好方法。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