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肥胖的成因:為何你減肥總失敗?認清5大類型找出真正元凶

為何努力節食、勤做運動,體重卻依然故我,甚至出現反彈?您是否也曾因減肥屢戰屢敗而感到氣餒,甚至懷疑自己的意志力?傳統的「少食多動」觀念,往往將肥胖簡化為單純的卡路里加減數,卻忽略了背後錯綜複雜的生理與心理因素。事實上,導致肥胖的元凶遠不止一個。本文將深入拆解肥胖的成因,為您歸納出五大核心類型:從荷爾蒙失調、遺傳基因,到生活壓力與潛在疾病等,助您認清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找出真正致肥元凶,告別減肥失敗的循環。

超越「少食多動」:重新認識肥胖的複雜性

談及肥胖的成因,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起「食太多、郁太少」。這個觀念雖然簡單直接,但其實只是事實的一部分。肥胖症的成因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它並非單純意志力不足的問題,而是一個牽涉到生理、心理與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健康議題。要有效管理體重,我們首先要突破這個傳統框架,深入了解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為何傳統減重觀念並不足夠?

能量失衡的基本原理:卡路里攝取與消耗

身體的體重調節,基本上遵循著能量守恆的定律。當我們從飲食中攝取的卡路里,持續多於身體基礎代謝和日常活動所消耗的卡路里時,多餘的能量就會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體重自然會上升。這就是能量失衡的基本原理,也是所有體重管理方法的基礎。攝取來源是我們吃下的所有食物和飲品,而消耗則包括維持心跳呼吸的基礎代謝、消化食物的熱效應,以及走路、運動等所有身體活動。

多因素的複雜性:為何每個人的致肥原因都不同?

能量平衡的公式雖然簡單,但影響公式兩端(攝取與消耗)的變數卻非常多。這就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好像「飲水都會肥」,而有些人卻可以大飲大食。解答肥胖的原因有哪些這個問題時,必須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性。基因遺傳會影響你的基礎代謝率和脂肪儲存傾向;荷爾蒙水平的波動,例如甲狀腺素或胰島素,會直接干預身體處理能量的方式;睡眠質素、長期壓力,甚至是某些藥物,都可能成為體重增加的幕後推手。因此,單靠節食和運動,有時並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

肥胖的定義:BMI、腰圍與專業醫學標準

在探討如何解決問題前,我們需要一個清晰的定義,判斷自己是否屬於肥胖。在醫學上,評估肥胖並非單純看體重數字,而是使用更客觀的指標,主要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腰圍。這兩個數據能幫助我們評估整體的肥胖程度,以及對健康構成較大風險的中央肥胖情況。

成人肥胖標準:如何解讀BMI與腰圍數字

對於成年人,BMI是最常用的指標。計算方法是將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據亞洲地區的標準,BMI數值在18.5至22.9之間屬理想範圍;23至24.9屬過重;若達到25或以上,則界定為肥胖。

除了BMI,腰圍是另一個關鍵指標,它能反映腹部內臟脂肪的積聚情況,而內臟脂肪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問題有更密切的關係。一般而言,成年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約35.5吋),或成年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約31.5吋),即屬中央肥胖,需要特別關注。

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標準:生長曲線百分位的意義

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正處於快速發育階段,身高和體重不斷變化,所以不能直接套用成人的固定BMI標準。醫學上會採用「生長曲線百分位圖」來評估。醫生會將孩子的BMI數值,與同齡同性別的兒童數據作比較。如果孩子的BMI百分位處於第85至95之間,會被界定為過重;若達到或超過第95百分位,則屬於肥胖。這個相對的比較方法,能更準確地反映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體重狀況是否健康。

五大肥胖類型:找出專屬你的致肥元兇

要深入探討肥胖的成因,我們必須超越「食多過做」這個簡單概念。很多時候,體重問題的根源,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每個人的身體運作方式都不同,致肥的元兇也各有不同。我們可以將常見的肥胖成因歸納為五大類型,了解自己屬於哪一類,才能對症下藥,制定出真正有效的體重管理策略。

類型一:代謝與荷爾蒙失調型

你是否覺得自己即使吃得不多,體重依然容易上升?這可能不是你的錯覺,而是體內的代謝與荷爾蒙系統出現了狀況。當這些內部訊號失衡時,身體儲存脂肪的傾向會大大增加,單靠意志力節食往往事倍功半。

胰島素阻抗:致肥機制與飲食調整策略

胰島素是身體用來處理血糖的荷爾蒙。當我們進食碳水化合物後,身體會分泌胰島素,幫助細胞吸收血糖作為能量。如果長期攝取過多精製糖和碳水化合物,細胞會對胰島素的訊號變得遲鈍,這就是「胰島素阻抗」。身體為了維持血糖穩定,只好分泌更多胰島素。過量的胰島素會強力地促進脂肪合成和儲存,特別容易在腹部積聚。要改善這個情況,飲食上應減少精製澱粉和糖分,增加膳食纖維和優質蛋白質的攝取。

甲狀腺功能低下:新陳代謝減慢的隱形殺手

甲狀腺負責分泌甲狀腺素,這種荷爾蒙掌管著我們身體的新陳代謝速率,就像是身體的「引擎」。如果甲狀腺功能低下(俗稱甲減),甲狀腺素分泌不足,身體的引擎就會減慢,基礎代謝率隨之下降。這會導致即使飲食沒有改變,身體消耗熱量的速度也大不如前,造成體重增加、容易疲倦、怕冷和水腫等問題。

多囊卵巢綜合症 (PCOS):影響體重的女性荷爾蒙問題

多囊卵巢綜合症是育齡女性常見的荷爾蒙失調問題。患者體內的雄性荷爾蒙水平偏高,同時經常伴隨胰島素阻抗。這兩者共同作用,不但會引致月經不規律、皮膚問題,更會令體重管理變得異常困難,脂肪容易堆積在腰腹位置,形成中央肥胖。處理PCOS引致的體重問題,需要同時處理荷爾蒙失衡和胰島素阻抗。

更年期與性激素變化:中年體重增加的關鍵因素

步入中年,不論男女,體內的性激素水平都會自然下降。對女性而言,雌激素減少會改變脂肪的分佈,令脂肪更容易從臀部和大腿轉移到腹部。同時,新陳代謝率會減慢,肌肉量也容易流失。肌肉是消耗熱量的主要組織,肌肉減少意味著身體每日消耗的熱量也隨之減少,這解釋了為何許多人在中年時期會發現體重不知不覺地上升。

類型二: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主導型

這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肥胖成因,核心在於每日攝取的熱量持續高於消耗的熱量。雖然原理簡單,但現代生活的種種陷阱,令我們很容易陷入這個模式而不自知。

飲食陷阱:高熱量、加工食品與膳食纖維不足

現代飲食充滿了高熱量、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這些食物經過精心設計,容易令人上癮,但營養價值低,而且缺乏飽足感。同時,很多人忽略了膳食纖維的攝取。膳食纖維來自蔬菜、水果和全穀類,它能增加飽足感,穩定血糖。當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時,我們便容易進食過量,導致總熱量超標。

靜態生活的影響:活動量不足如何拖慢新陳代謝

科技進步帶來便利,但也大大減少了我們的日常活動量。長時間坐在辦公室、以車代步、回家後又長時間坐著看電視或使用電腦,這種靜態生活模式意味著身體消耗的熱量極少。長遠來看,缺乏運動會導致肌肉流失,進一步降低基礎代謝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令體重更容易增加。

行為改變策略:建立可持續的飲食與運動習慣

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在於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習慣。這不是要你立刻進行艱苦的節食或高強度運動。可以從微小處著手,例如將部分白飯換成糙米,每天多走一段路,或者每星期安排一至兩次自己喜歡的運動。目標是將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融入生活,而不是視之為短期的懲罰。

類型三:遺傳與生理因素主導型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比別人更容易變胖,這背後確實有科學根據。遺傳基因和生理特性,是構成肥胖成因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它決定了我們身體處理能量和儲存脂肪的「預設模式」。

遺傳基因:天生易胖體質的科學解釋

科學研究發現,多種基因都與肥胖有關。這些基因可能影響你的食慾大小、新陳代謝速度、脂肪儲存的位置,甚至你對某些食物的偏好。如果家族中有多位成員都有體重問題,那麼你可能也遺傳了這種「節儉基因」。這種基因在遠古食物短缺的時代是生存優勢,但在食物充裕的今天,卻成為了致肥的風險因素。

脂肪細胞特性:為何減重後容易反彈?

人體脂肪細胞的數量在成年後基本上是固定的。減重時,我們只是令脂肪細胞的體積縮小,而不是減少其數量。因此,一旦放鬆飲食控制,這些「飢餓」的脂肪細胞便會非常有效率地重新儲存脂肪,迅速回復原狀。這解釋了為何很多人在快速減重後,體重容易反彈。了解這個特性,有助我們明白維持體重是一場持久戰。

後天環境:家庭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影響

雖然基因有其影響力,但後天環境同樣關鍵。在同一個家庭長大,成員間的飲食偏好、烹調方式和活動習慣往往非常相似。如果家庭習慣進食高熱量食物,或者缺乏運動風氣,即使沒有天生易胖的基因,子女長大後也較容易有體重問題。這顯示了生活習慣的塑造,對體重有著深遠的影響。

類型四:壓力與睡眠失調型

心理狀態與體重息息相關。長期的壓力、焦慮和睡眠不足,會透過影響荷爾蒙和飲食行為,成為肥胖症的成因之一,尤其是導致腹部脂肪積聚。

睡眠不足:擾亂瘦體素與飢餓素的平衡

睡眠對調節食慾荷爾蒙至關重要。身體在睡眠時會分泌「瘦體素」(Leptin),它會向大腦發出「飽足」的訊號。同時,抑制「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這是發出「飢餓」訊號的荷爾蒙。當睡眠不足時,瘦體素水平會下降,飢餓素水平則會上升。結果就是,即使身體不缺能量,你也會感到異常飢餓,並且特別想吃高熱量食物。

長期壓力:「皮質醇」如何導致中央肥胖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身體會分泌一種名為「皮質醇」(Cortisol)的壓力荷爾蒙。短期壓力下,它能幫助我們應對危機。但如果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之下,皮質醇水平會持續偏高。高水平的皮質醇會刺激食慾,增加對高糖、高脂肪「安慰食物」的渴求,並且促使身體將脂肪儲存在腹部深處,形成對健康危害較大的中央肥胖。

情緒性進食:辨識觸發點與非食物應對技巧

很多人會利用食物來應對負面情緒,例如壓力大、傷心或沉悶時,不自覺地進食,這就是情緒性進食。這種進食行為與生理飢餓無關,而是為了尋求短暫的安慰。要應對情緒性進食,首先要學會辨識觸發自己進食的情緒或場景。然後,尋找非食物的應對方法,例如散步、聽音樂、與朋友傾訴或者進行深呼吸練習。

類型五:疾病與藥物引致型

在某些情況下,體重增加並非源於生活習慣,而是由潛在的疾病或正在服用的藥物所引起。了解肥胖的原因有哪些,也包括了檢視這些醫學因素。

由疾病引致的肥胖:了解庫欣氏症等相關病症

除了前面提到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和PCOS,還有一些疾病會直接導致肥胖。例如庫欣氏症(Cushing’s syndrome),患者體內皮質醇水平異常地高,會導致體重快速增加,脂肪異常地集中在面部、頸後和軀幹,而四肢則相對纖細。如果體重在短期內出現不尋常的變化,並伴隨其他症狀,應及時尋求醫生協助。

藥物副作用:哪些藥物可能引致體重增加?

某些處方藥物亦可能帶來體重增加的副作用。常見的例子包括部分類固醇藥物、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糖尿病的某些藥物,以及部分血壓藥等。這些藥物可能透過增加食慾、減慢新陳代謝或改變身體儲存脂肪的方式來影響體重。

如何與醫生溝通藥物引起的體重問題

如果你懷疑自己的體重增加與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切勿自行停藥。應主動與你的醫生溝通,坦誠地說明你的疑慮。醫生可以評估情況,確認體重變化是否確實由藥物引起,並根據你的病情,考慮是否有其他替代藥物選擇,或者提供相應的體重管理建議,在控制好原有疾病的同時,將對體重的影響減到最低。

關於肥胖成因的常見問題 (FAQ)

深入了解各種肥胖的成因之後,你可能會有一些疑問。我們整理了幾個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助你對肥胖症的成因有更全面的理解。

年齡增長是否必然導致肥胖?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迷思。年齡增長確實是體重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它並不是必然的結果。身體的變化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基礎代謝率會隨著年齡下降。這主要是因為肌肉量會自然流失,而肌肉是消耗熱量的主要組織。第二,荷爾蒙水平會改變。例如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減少會影響脂肪分佈,令脂肪更容易囤積在腹部。第三,生活模式也可能轉變,活動量或會減少,但飲食習慣未必會相應調整,這就容易造成熱量盈餘。所以,雖然風險增加了,但只要透過恆常的阻力訓練維持肌肉量,並且根據身體的需要調整飲食,年齡增長不一定會導致肥胖。

酒精和戒煙對體重有何影響?

酒精和戒煙對體重的影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課題。首先談談酒精。酒精本身含有高熱量,每克酒精就提供約7卡路里,這些都是「空熱量」,缺乏其他營養價值。而且,身體會優先代謝酒精,這會暫時減慢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燃燒。很多人喝酒時,還會搭配高油高鹽的佐酒小食,加上酒精會降低自制力,容易導致過量進食。

至於戒煙,部分人的確會在戒煙初期經歷體重上升。這背後有生理原因。因為香煙中的尼古丁會輕微提升身體的新陳代謝率,並有抑制食慾的作用。當戒煙後,新陳代謝會回復到正常水平,味覺和嗅覺也會變得靈敏,食物的吸引力增加,食慾自然會變好。不過,戒煙對健康的長遠益處,遠遠大於短期的體重變化。體重的增加是可管理的,可以透過健康的飲食和運動來調節。

找出我的肥胖成因後,第一步應該怎樣做?

當你對自己可能的肥胖原因有哪些方向後,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尋求專業意見。你可以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特別是當你懷疑體重問題與荷爾蒙失調、疾病或藥物副作用有關時,專業的診斷尤其重要。他們可以為你進行詳細評估,並提供個人化的建議。

在約見專業人士之前,你可以先做一些準備。嘗試用一星期時間,簡單記錄自己的飲食、睡眠、運動量和壓力水平。這個紀錄不需要非常詳盡,但它能幫助你和醫生更清晰地看到你的生活模式,從而更容易找出問題的關鍵。同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嘗試作出一個微小的、可持續的改變。例如,如果發現自己常因壓力而進食,可以嘗試建立一個非食物的放鬆習慣,像是散步十分鐘或聽聽音樂。記住,了解成因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接下來需要的是耐心和持續的行動。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