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在那邊?一文精準定位,附3步自測法,慎防5種致命「偽胃痛」警訊
上腹隱隱作痛,你第一時間或會歸咎於「胃痛」,但痛楚的根源,又是否真的源自胃部?事實上,腹腔器官密集,許多致命疾病的初期症狀,都可能以「偽胃痛」的形式出現,令人掉以輕心。要準確判斷,必先釐清最基本的問題:「胃,究竟在哪邊?」本文將透過清晰的解剖圖,助你精準定位胃部及周邊器官,並提供一套實用的「3步自測法」,教你從進食時間、伴隨症狀等線索分辨痛症。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拆解5種最易混淆的致命「偽胃痛」警訊,讓你及早識別危險信號,把握求醫黃金時機。
胃在哪個位置?一圖看懂解剖構造及腹痛地圖
很多人上腹不適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胃在那邊?其實,準確了解胃在哪個位置,是分辨各種腹痛來源的第一步。接下來,讓我們像朋友聊天一樣,輕鬆地認識一下這個重要的消化器官。
胃的精準解剖位置
胃在上腹腔的相對定位(偏左、肋骨下方)
我們的胃部,並非位於腹部正中央。想知道胃在哪裡,可以想像它是一個J形的袋子,主要位於我們腹腔的左上方,大部分藏在左邊肋骨下緣的後方。所以,當你感覺到左上腹或上腹正中偏左的位置隱隱作痛時,源頭很可能就是胃部。
作為連接食道與十二指腸的消化樞紐
胃在消化系統中扮演著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它向上連接食道,接收我們吞嚥的食物。然後,它會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將大塊食物研磨、分解成泥狀的食糜。最後,它再向下連接十二指腸,將處理好的食糜分批送入小腸,進行下一步的營養吸收。
胃的主要結構(胃底、胃體、胃竇、賁門、幽門)
胃的內部結構相當精細,主要可分為幾個區域。頂部圓頂狀的部分是「胃底」,主要用來儲存消化過程中產生的氣體。中間最主要的部分是「胃體」,是食物停留和進行消化的主要工場。靠近出口的區域是「胃竇」,負責強力研磨食物。胃的入口稱為「賁門」,它像一道活門,防止食物和胃酸逆流回食道。出口則稱為「幽門」,它像一個閘口,嚴格控制食糜進入十二指腸的速度。
腹痛地圖:不只胃部,一併了解周邊器官位置
了解胃在哪個位置之後,我們也需要認識一下它的「鄰居」。因為上腹部的疼痛,原因往往比想像中複雜。我們可以把腹部想像成一張地圖,不同區域的疼痛,可能代表著不同器官發出的訊號。
上腹部:胃、肝臟、膽囊、胰臟、十二指腸
整個上腹部(肋骨下方至肚臍以上)是一個器官密集的區域,除了胃和十二指腸,還包括了肝臟、膽囊和胰臟。這些器官緊密相連,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可能引起上腹疼痛。
右上腹:肝臟、膽囊問題
如果疼痛點主要集中在右上腹,那就要多加留意肝臟和膽囊的健康狀況,常見問題包括膽結石、膽囊炎或肝炎。
左上腹:脾臟、部分胰臟
左上腹的疼痛,除了最常見的胃部問題,也可能與胰臟的體部、尾部,或是左後方的脾臟有關。
右下腹:闌尾(盲腸)、部分泌尿生殖系統
右下腹的疼痛,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闌尾炎(俗稱盲腸炎)的典型位置。此外,女性的右側卵巢、輸卵管問題,或右側的泌尿系統結石也可能引發此處疼痛。
左下腹:大腸憩室、部分泌尿生殖系統
左下腹的疼痛,則較常與大腸問題有關,例如憩室炎。與右下腹相似,泌尿系統及女性生殖系統的問題也可能在此區域引發痛感。
為何準確定位很重要?
分辨胃痛與其他腹痛的第一步
能夠大致分辨疼痛的區域,是區分單純胃痛與其他器官嚴重警訊的第一步。當你就醫時,能夠準確向醫生描述疼痛的確切位置和感覺,將會是幫助醫生快速診斷的重要線索。
理解「牽涉痛」:為何其他器官問題會引發「偽胃痛」
人體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稱為「牽涉痛」。有時候,明明是A器官出問題,但痛感卻出現在B區域。這是因為我們內臟的神經線路錯綜複雜,大腦有時會混淆疼痛訊號的來源。例如,心肌梗塞的疼痛有時會反射到上腹部,讓人誤以為是胃痛。急性膽囊炎的疼痛,也可能延伸到右邊的肩膀。理解這種「偽胃痛」的存在,能幫助我們對看似尋常的腹痛,保持更高的警覺性。
如何分辨胃痛?3步自我檢測法
了解胃在那邊只是第一步,當上腹部隱隱作痛時,許多人都會想知道「胃在哪個位置的痛楚才算胃痛?」。其實,腹痛的原因非常多樣,準確分辨痛源是找出病因的關鍵。你可以透過以下3個簡單的步驟,為自己的痛楚進行初步評估,這有助你更清晰地了解身體狀況。
第一步:從「進食時間」判斷:飯前痛 vs 飯後痛
疼痛與進食時間的關係,是醫生診斷時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你可以嘗試回想一下,痛楚通常在甚麼時候出現。
飢餓時或飯前疼痛:多與十二指腸潰瘍有關
如果在空腹或飢餓時感到上腹部疼痛,進食後痛感反而得到紓緩,這很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的特徵。因為食物能夠暫時中和胃酸,減輕對潰瘍傷口的刺激,所以你會感覺舒服一點。
進食後疼痛加劇:可能是胃潰瘍或胃食道倒流的警號
相反,如果疼痛總是在飯後不久出現或加劇,就需要留意。進食會刺激胃部分泌更多胃酸來消化食物,如果胃部本身有潰瘍,就會加劇痛感。另外,飯後胃內壓力增加,也可能引致胃酸倒流,造成胸口灼熱不適。
第二步:留意「伴隨症狀」
腹痛很少單獨出現,它通常會連帶其他身體信號。細心觀察這些伴隨症狀,可以提供更多線索。
伴隨火燒心、胸口灼熱、胃酸倒流
這些都是胃食道倒流的典型症狀。當胃部的酸性內容物逆流回食道,就會引起食道黏膜的灼熱感,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
伴隨噁心、腹脹、消化不良
噁心、飯後腹脹、時常打嗝或感覺食物堵在胃部,這些都是常見的消化功能問題,可能與胃炎或胃功能失調有關。
伴隨體重無故下降、黃疸、排便習慣改變(須盡快求醫)
這幾項屬於需要高度警惕的「紅旗警訊」。如果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體重持續下降,或者皮膚、眼白變黃(黃疸),又或者大便顏色或形態突然改變,這些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應該盡快求醫檢查。
第三步:確認是否與「排便」有關
腹痛的位置有時會令人混淆,透過這個步驟,可以初步區分痛源是來自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
排便後腹痛顯著紓緩:痛源可能來自大腸,如腸易激綜合症
如果腹痛在排便後有明顯的改善,那麼問題的根源很可能在大腸。例如,腸易激綜合症(IBS)的患者,就經常在排便後感到腹痛或腹脹得到紓緩。
如何向醫生準確描述你的痛感?
看醫生時,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感覺,對準確診斷非常有幫助。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準備。
疼痛性質:鈍痛、刺痛、絞痛、灼痛
嘗試用具體的詞語形容痛的感覺。是持續的隱隱作痛(鈍痛)?還是像針刺一樣的感覺(刺痛)?是腹部肌肉像被扭毛巾一樣的痛(絞痛)?或是像火燒一般的灼熱感(灼痛)?
疼痛頻率與持續時間
疼痛是持續不斷,還是一陣陣地發作?每次發作大約持續多久?一天內會痛幾次?這些資訊都有助醫生判斷病情的急性和慢性程度。
不一定是胃痛!5種可能致命的「偽胃痛」警訊
很多人都知道胃在那邊,所以一旦上腹出現痛楚,自然會聯想到胃部問題。但事實上,有些源自其他器官的致命疾病,其初期症狀與胃痛非常相似,容易令人混淆,延誤關鍵的治療時機。以下將介紹五種必須警惕的「偽胃痛」,了解它們的特徵,有助你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判斷。
心肌梗塞:由胸口延伸至上腹的致命痛楚
心肌梗塞不一定只痛在胸口,它的痛感有時會向下延伸至上腹部,讓人誤以為只是普通的胃部不適,從而忽略了心臟發出的求救訊號。
如何區分:痛楚或擴散至左胸、左臂內側、下顎
心肌梗塞的痛楚通常是壓迫性或擠壓性的悶痛,而且痛點模糊。它的關鍵特徵是「牽涉痛」,痛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例如左邊胸口、左臂內側、頸部、下顎,甚至是後背。
伴隨症狀:冒冷汗、呼吸困難、虛弱無力
除了腹痛,心肌梗塞還會伴隨其他全身性症狀,例如臉色蒼白、全身冒冷汗、呼吸急促或困難,以及突然感到極度虛弱無力。這些都不是一般胃痛會出現的反應。
急性胰臟炎:痛感穿透至背部的劇痛
急性胰臟炎發作時會引發非常劇烈的上腹痛,由於胰臟位於胃的後方,所以這種痛感經常被誤解。
如何區分:痛楚常由上腹呈帶狀「穿透」至背部
它的典型特徵是痛感會像一條帶子,從上腹環繞式地「穿透」到背部,而且這種痛楚是持續性的劇痛,不論改變任何姿勢都無法紓緩。
高危因素:膽結石病史、酗酒
有膽結石病史或長期大量飲酒的人士,是急性胰臟炎的高風險族群。如果本身有這些狀況,加上出現上述的劇痛,便要高度懷疑。
膽囊炎:飯後右上腹劇痛的元兇
膽囊發炎引起的痛楚,也常常與胃痛混淆,尤其是它與進食時間有密切關係。
如何區分:痛楚集中在右上腹,尤其在進食油膩食物後
膽囊炎的痛點非常明確,通常集中在右上腹,大約是右邊肋骨下緣的位置。這種痛楚特別容易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的一至兩小時內發作,因為油脂會刺激膽囊收縮。
牽涉痛特徵:痛感或延伸至右肩或右後背
膽囊炎也有其獨特的牽涉痛模式,痛感可能會放射至右邊的肩膀或右後背的肩胛骨區域。
消化道穿孔:腹部僵硬如木板的急症
當胃或十二指腸因嚴重潰瘍而破裂穿孔時,胃酸及消化液會流入腹腔,引發急性腹膜炎,這是需要即時搶救的外科急症。
如何區分:突發性劇痛,腹肌僵硬,移動身體會加劇痛楚
消化道穿孔的痛是突發性的,像被刀刺一樣劇烈。最典型的體徵是整個腹部肌肉會因劇痛而不由自主地變得僵硬,觸感硬如木板。任何輕微的身體移動,例如走路或咳嗽,都會令痛楚急劇加劇。
關鍵體徵:「反彈痛」— 按壓腹部放開時劇痛
醫生檢查時有一個關鍵指標,稱為「反彈痛」。當輕輕按壓腹部時會感到疼痛,但在放開手的一瞬間,痛楚會更加劇烈。這是腹膜嚴重發炎的強烈警號。
主動脈剝離:如撕裂般的胸背痛,或延伸至腹部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當其內壁撕裂時,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種痛楚雖然多數始於胸背,但也會延伸至腹部,看似胃痛。
如何區分:突發、極度嚴重的撕裂性胸痛或背痛
主動脈剝離的痛感是所有痛症中最劇烈的其中一種,患者常形容為「前所未有的撕裂感」,由前胸痛到後背。痛楚的嚴重程度遠超一般人能想像。
伴隨症狀:血壓異常、暈厥、呼吸困難
由於涉及主要血管,它會迅速引發全身循環系統的問題,例如血壓飆升或驟降、因腦部供血不足而暈厥,以及呼吸困難等危急症狀。
腹痛的紅旗警訊:出現這7大症狀,請立即求醫
了解胃在那邊與腹痛地圖是自我評估的第一步,但更關鍵的是,要學會辨識身體發出的緊急求救信號。以下的七個「紅旗警訊」,一旦出現,就不應再猶豫或自行處理,必須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因為這可能關乎重要器官的健康,甚至性命安危。
腹部肌肉僵硬或出現反彈痛(腹膜炎跡象)
正常的腹部觸感應該是柔軟的。如果你的腹部肌肉變得異常僵硬,觸感像一塊木板,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此外,有一種痛楚稱為「反彈痛」,意思是按壓腹部時可能不覺得特別痛,但在放手的一瞬間,痛楚卻急劇加劇。這兩個現象都強烈暗示腹腔內部可能正發生嚴重感染或器官穿孔,引發了腹膜炎。
腹痛伴隨胸口、左臂或下顎疼痛(懷疑心肌梗塞)
當上腹部的痛楚並非單獨出現,而是伴隨著胸口的壓迫感、悶痛,甚至痛感延伸至左邊肩膀、手臂內側或下顎,這就超越了一般腸胃問題的範疇。這種「牽涉痛」是心肌梗塞的典型警號之一,尤其是長者或有心血管病史的人士,絕不能輕視。
痛楚位置轉移(如從腹部中央轉至右下腹,懷疑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的痛楚有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就是會「走位」。疼痛最初可能始於上腹或肚臍周圍,感覺模糊不清,但在數小時至一天內,痛點會逐漸轉移並固定在右下腹。這個痛楚轉移的過程,是診斷闌尾炎的一個重要線索。
吐出鮮血或咖啡渣狀物體(上消化道出血)
嘔吐物的顏色和狀態,直接反映了消化道的情況。如果吐出的是鮮紅色的血液,代表食道或胃部有急性且活躍的出血。如果嘔吐物呈深啡色、外觀像咖啡渣,這意味著血液在胃裡停留了一段時間,被胃酸消化變質後才吐出。兩者都證實了上消化道正在出血。
排出瀝青狀黑便或大量血便(消化道出血)
糞便的狀態同樣是重要的線索。如果排出如瀝青般烏黑、黏稠且帶有腥臭味的糞便,這通常是上消化道(如胃或十二指腸)出血的跡象,血液經過消化系統後變黑。如果排出的是大量鮮紅或暗紅色的血便,則很可能是下消化道(如大腸)正在快速出血。
無法忍受的突發性劇痛
這裡指的是痛楚的強度和發生速度。如果腹痛是突然間爆發,痛楚程度極為劇烈,甚至讓你瞬間無法站立或正常活動,形容為「一生中最痛的經歷」,這可能是消化道穿孔、動脈血管撕裂或重要器官扭轉等急症的表現。
腹痛並伴隨高燒(攝氏38度以上)
腹痛如果同時伴隨持續不退的高燒(體溫超過攝氏38度),通常代表身體內部存在嚴重的感染或發炎反應。例如膽囊炎、胰臟炎或腹腔膿瘡等,都需要及時的醫療介入來控制感染。
關於胃痛與腹痛的常見問題 (FAQ)
Q1:兒童腹痛與成人有何不同?
兒童常見成因:腸胃炎、便秘、腸套疊
小朋友腹痛確實是家長經常遇到的難題,因為他們未必能準確表達感受。兒童腹痛的成因,與成人不盡相同。最常見的是病毒或細菌引致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伴隨嘔吐或腹瀉。其次是便秘,糞便堆積在腸道會引起腹脹和腹痛。家長需要特別留意的,是一種名為「腸套疊」的急症,指一段腸道套入另一段腸道中,這在嬰幼兒中較為常見,需要即時處理。
觀察重點及求醫時機
由於兒童表達能力有限,家長的細心觀察就變得非常重要。如果小朋友的腹痛是間歇性的劇痛,例如會突然大哭大鬧十幾分鐘,然後又回復平靜,之後又再重複,就要警惕是否腸套疊的可能,特別是當他們排出像草莓果醬般的血便時,必須立即求醫。此外,若腹痛伴隨高燒、持續嘔吐、精神萎靡、腹部明顯脹起或觸碰時劇痛,都應該盡快尋求醫療協助。
Q2:壓力真的會引致胃痛嗎?
解構「腦腸軸」:心理壓力如何影響腸胃功能
這絕對不是心理作用。人體的大腦與腸道之間,存在一條稱為「腦腸軸」的雙向溝通渠道。當我們感到壓力或焦慮時,大腦會釋放壓力荷爾蒙,這些訊號會透過「腦腸軸」直接影響腸胃功能。它可能導致胃酸分泌增加、改變腸道蠕動的速度(引致腹瀉或便秘),甚至令腸道變得更為敏感,即使是正常的消化活動,都可能被大腦解讀為疼痛訊號。
區分功能性腸胃問題與器官疾病
由壓力引發的腸胃不適,很多時候屬於「功能性腸胃問題」,例如腸易激綜合症(IBS)。這類問題的特點是,經過內窺鏡等檢查後,腸胃的結構一切正常,沒有發炎或潰瘍等實質病變,但其「功能」卻出現紊亂。這與由潰瘍、發炎或腫瘤等引致的「器官疾病」不同。不過,長期壓力亦會削弱免疫系統,可能令原有的器官疾病(如胃潰瘍)惡化。
Q3:腹痛應該看家庭醫生還是腸胃專科?
初步或輕微症狀:先由家庭醫生診斷
一般而言,當你初次出現腹痛,或者症狀比較輕微時,先諮詢家庭醫生是最適當的第一步。家庭醫生能為你作全面的初步評估,診斷並處理大部分常見的腸胃問題,例如急性腸胃炎或消化不良。他們亦能排除其他可能引致腹痛的非腸胃科原因,為你的健康作好把關。
何時應轉介專科:症狀持續、反覆發作或出現紅旗警訊
如果你在接受家庭醫生的治療後,症狀依然持續未有好轉,或者腹痛問題反覆發作,影響日常生活,這時候就可能需要轉介至腸胃專科醫生作更深入的檢查。特別是當身體出現「紅旗警訊」時,例如體重無故下降、吞嚥困難、大便帶血或呈黑色、貧血等,家庭醫生通常會建議你盡快約見專科醫生,安排如胃鏡或大腸鏡等詳細檢查,以找出問題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