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成因大解析:胃寒食乜好?中醫揭秘14大暖胃方法,由食療到穴位按摩徹底擺脫「雪櫃胃」
天氣稍涼或飲杯凍嘢就胃部隱隱作痛?經常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甚至手腳冰冷、面色蒼白?這些可能都是「胃寒」發出的警號,代表你的脾胃陽氣不足,猶如一個「雪櫃胃」,難以溫煦運化。胃寒不僅影響消化,長期忽視更可能引發慢性胃病,甚至拖累全身健康。本文將由中醫角度,為你全面拆解胃寒的成因與症狀,並提供14個從食療、生活習慣到穴位按摩的實用暖胃方法,助你徹底告別虛寒體質,養出一個溫暖健康的胃。
胃寒有咩症狀?從四大核心警號快速自我檢測
想知道自己是否受胃寒困擾,甚至想了解胃寒成因,第一步就要學懂辨識身體發出的訊號。許多人將胃部不適歸咎於消化不良,卻忽略了這可能是「雪櫃胃」的警號。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四大核心表現,進行一個快速的自我檢測。
警號一:胃部不適的典型表現
疼痛性質:胃部有寒涼感、隱痛,遇冷加劇
胃寒最直接的感覺,就是胃脘部(即上腹部)會有一種陰冷的感覺,伴隨著持續的隱隱作痛。這種痛楚不像針刺般劇烈,而是一種悶悶的不適感。當天氣轉涼,或者吃了生冷食物、喝了凍飲後,這種疼痛和寒涼感會明顯加劇。
緩解方式:熱敷或飲用熱飲後明顯紓緩
與遇冷加劇的特性相反,胃寒型的疼痛有一個很清晰的緩解方法,就是「得溫則減」。只要用熱水袋暖敷腹部,或者慢慢喝下一杯溫水或熱飲後,胃部的繃緊和疼痛感就會顯著紓緩。這種冷熱反應是判斷胃寒的一個關鍵指標。
警號二:消化系統的直接反應
食慾與消化: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
胃部陽氣不足,就像一個火力微弱的煮食爐,無法有效「煮熟」和消化食物。因此,胃寒的人通常會感到食慾不振,即使吃得不多,也容易出現腹脹和消化不良的情況,感覺食物長時間停留在胃中,難以向下推進。
噁心與排便:時有噁心感,大便稀爛不成形
當食物積滯在胃中,胃氣無法順利下降,反而會向上逆流,引起間歇性的噁心感。同時,由於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減弱,腸道中的水分無法被正常吸收,導致大便質地變得稀爛,甚至不成形,這也是脾胃虛寒的一個重要線索。
警號三:全身性的寒性表徵
體感溫度:整體怕冷,手腳經常冰冷
胃寒的影響並不止於胃部,它反映的是身體整體的陽氣可能不足。所以,胃寒的人通常會比一般人更怕冷,即使穿著足夠的衣物,手腳末梢仍然經常是冰冷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回暖。
飲食偏好:不自覺偏愛溫熱飲食
身體的反應是最誠實的。胃寒的人在飲食上會不自覺地偏愛溫熱的食物和飲品,例如熱湯、熱茶和煮熟的飯菜,並且會抗拒生冷、冰凍的食品。這種對溫熱飲食的渴求,其實是身體在告訴你,想改善問題就要先了解胃寒吃什么好。
警號四:中醫望聞問切體徵
舌象特徵:舌色偏淡,舌苔白滑濕潤
你可以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的舌頭。胃寒的人,舌頭的顏色通常會比較淺淡、偏白,缺乏紅潤感。舌面上的舌苔會呈現一層白色,看起來濕潤而順滑。這正正反映了體內陽氣不足,寒濕之氣偏盛。
面色外觀:面色蒼白或萎黃,缺乏光澤
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調,氣血自然不足。因此,長期胃寒的人,面色會顯得蒼白或者帶點枯黃色,看起來暗淡無光,缺乏健康的紅潤光澤,予人一種精神不振的感覺。
胃寒成因大解析:為何你的胃總是冷冰冰?
想知道胃寒吃什么好,就要先理解根本的胃寒成因。在中醫理論中,胃部需要足夠的「陽氣」來溫煦與消化食物,就好像一個內置的火爐。當這個火爐火力不足,或者受到外來寒氣的侵襲,便會形成胃寒。這主要可以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大因素,了解自己屬於哪一類,才能更有效地調理。
內在因素:脾胃陽氣不足 (虛寒)
所謂的內在因素,指的是身體內部的機能失調,導致脾胃的陽氣,也就是溫暖與運作的能量,本身就處於虧損狀態。這種由內而生的寒,中醫稱之為「虛寒」。
先天體質:天生陽氣較弱,體質偏寒
有些人天生體質就偏向虛寒,身體產生熱能的效率較低。這類朋友可能從小就比較怕冷,手腳經常都是冰冷的,即使在溫暖的環境下也不容易暖和起來。他們的脾胃功能相對較弱,是容易出現胃寒問題的族群。
後天失調:過度勞累、久病耗損陽氣
陽氣並非取之不盡。長期的過度勞累、經常熬夜、巨大的工作壓力,都會不斷消耗身體的陽氣。加上如果曾經大病一場,或者有慢性疾病纏身,身體在修復過程中也會損耗大量能量。日積月累之下,脾胃的陽氣便會逐漸虛弱,導致後天性的虛寒體質。
外在因素:外邪侵襲 (實寒)
外在因素則是指身體本來的陽氣可能不算太弱,但因為受到外部「寒邪」的直接攻擊,導致胃部功能暫時失靈。這種情況來得比較突然,中醫稱之為「實寒」。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寒涼食物、暴飲暴食
這是現代都市人最常見的胃寒成因之一。經常飲用凍飲、吃雪糕、魚生、沙律等生冷寒涼的食物,等於直接將寒氣引進胃中,直接撲滅胃裏的陽氣火種。很多人關心胃寒食咩好,其實反過來思考,避免進食這些寒涼之物就是調理的第一步。另外,暴飲暴食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使其運作不暢,更容易受到寒氣影響。
環境影響:腹部受涼、常處冷氣環境
腹部是人體陽氣匯聚的重要部位,必須注意保暖。夏天長時間身處冷氣強勁的辦公室,或者冬天穿著露臍裝,都會讓寒氣乘虛而入,直中腸胃。睡眠時沒有蓋好腹部,同樣會造成腹部受涼,引發胃部不適。
情緒壓力:憂思傷脾,影響脾胃運化
中醫認為情緒與臟腑功能息息相關。長期的憂慮、思慮過度或者精神緊張,會直接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當脾胃功能因情緒而變得遲滯,氣血運行不暢,就無法有效地溫煦胃部,間接造成或加重胃寒的狀況。
切勿輕視胃寒!長期忽視的3大潛在健康風險
了解胃寒成因之後,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尋找胃寒食乜嘢好。不過在關心胃寒吃什麼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正視一個問題:如果長期對胃寒置之不理,身體將會承受怎樣的後果?胃寒並非單純的胃部不適,它是身體內部失衡的警號,長期忽視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遠超你的想像。
風險一:腸胃功能持續下降
誘發慢性胃炎、胃潰瘍等器質性病變
胃部長期處於一種「寒冷」的狀態,就好像一部在低溫環境中勉強運作的機器,效率會大大降低。胃黏膜的血液循環會減慢,自我修復和防禦能力也會變差。這種脆弱的狀態,使胃壁更容易受到胃酸或食物的刺激,繼而引發慢性發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慢性胃炎。如果情況持續惡化,胃黏膜的損傷加劇,便有機會發展成更嚴重的胃潰瘍。
導致長期消化不良、營養吸收障礙
當胃的陽氣不足,其蠕動和分泌消化液的功能就會減弱。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被充分研磨和分解,長時間停留在胃中,自然會引起腹脹、食慾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狀。更重要的是,食物沒有被好好地初步處理,去到小腸時,營養也難以被有效吸收。長此以往,即使吃得再有營養,身體也無法得到應有的滋養,形成惡性循環。
風險二:拖累全身新陳代謝
陽氣虛弱,引致精神不振、容易疲倦
中醫常說的「陽氣」,可以理解為身體的動力和熱能來源。脾胃是陽氣生成的重要基地,負責將食物轉化為能量。胃寒就代表這個基地的火力不足,能量供應自然會出問題。結果就是,身體的總能量水平下降,人會變得特別怕冷,時常感到精神不振,即使沒有做什麼粗重工作,也總是覺得很疲倦。
影響氣血生成,導致免疫力下降
脾胃還有一個關鍵功能,就是「氣血生化之源」。我們身體賴以運作的氣血,主要就是靠脾胃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精華物質來製造的。胃寒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氣血的生產量自然會減少。氣血不足,衛外的「氣」就虛弱,身體的防護罩變薄,抵抗力隨之下降,人就更容易生病。
風險三:氣血不足影響外觀
面色晦暗、肌膚粗糙、脫髮問題
身體內部的氣血狀態,會直接反映在我們的外表上。氣血充足的人,面色紅潤有光澤。反之,當脾胃虛寒導致氣血不足,血液無法充分濡養頭面和肌膚,臉色就容易變得蒼白或萎黃,看起來暗淡無光。皮膚也會因為缺乏滋養而變得乾燥、粗糙。同樣地,頭髮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毛囊會變得脆弱,容易出現脫髮問題。
女性或會引發宮寒、經痛等婦科問題
對於女性而言,胃寒的影響可能更深一層。身體的經脈是互通的,「寒氣」並不會只停留在胃部。長期的胃寒,寒氣有機會沿著經絡影響到腹部的子宮,引發「宮寒」。宮寒會導致子宮的血液循環不暢,氣血凝滯,這也是許多女性經痛加劇、血塊增多,甚至月經失調的重要原因之一。
胃寒食乜好?中醫推薦暖胃飲食及戒口清單
了解胃寒成因後,下一步最實際的行動,就是從飲食入手。許多人常常問胃寒吃什么好,其實中醫常說「三分治七分養」,意思就是日常的飲食調理,遠比生病後才治療來得重要。想改善胃寒,選擇合適的食物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第一步。以下為你整理出一份暖胃飲食清單,以及必須避免的食物列表,讓你清晰知道胃寒食乜嘢好。
必吃五大暖胃驅寒食材
透過日常飲食攝取溫性食材,就好像為胃部添衣保暖一樣,能從根本改善虛寒的狀態。
生薑:溫中散寒,驅寒止嘔
生薑絕對是暖胃驅寒的首選。它的辛溫特性,能夠有效溫暖脾胃、驅散寒氣,對於因受寒而引起的胃痛或噁心感,有很顯著的紓緩作用。無論是煮食時加幾片,或是簡單泡一杯薑茶,都能為你的腸胃帶來溫暖。
羊肉:溫補脾腎,益氣補虛
羊肉是性質溫熱的肉類,尤其適合在天氣轉涼時食用。它不單能暖胃,更有溫補脾腎、益氣補虛的功效,為身體提供能量和熱力。對於手腳冰冷、精神不振的虛寒體質人士,將羊肉用作燉湯或燜煮,是絕佳的食療選擇。
南瓜:補中益氣,保護胃黏膜
南瓜性質溫和,味道甘甜,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南瓜富含果膠,這種成分可以在胃部形成一層保護膜,減低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對胃壁的傷害。將南瓜煮成粥或濃湯,口感軟糯易消化,能溫和地滋養腸胃。
胡椒:溫中止痛,健胃驅風
不要小看胡椒這種常見的調味料,它其實是暖胃的良品。特別是白胡椒,其辛熱之性比黑胡椒更強,能溫中散寒、下氣消痰,對改善因胃寒引起的胃痛和腹脹有幫助。在湯品或粥品中灑上少許白胡椒粉,既能提味,又能暖胃。
紅棗:補脾和胃,養血安神
紅棗性溫味甘,是補養脾胃的常用食材。它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和疲倦有很好的調理效果。紅棗非常百搭,可以直接當零食吃,也可以用來泡茶、煲湯或煮粥,輕鬆融入日常飲食之中。
精選兩款暖胃湯水食療
除了單一食材,將幾種暖胃食材配搭起來,效果會更相得益彰。以下兩款湯水,一款適合日常保健,另一款則適合加強調理。
日常保健:紅棗薑茶
這是一款最簡單方便的暖胃茶飲。只需要準備幾片生薑和數顆去核的紅棗,用熱水沖泡,焗十分鐘左右即可飲用。它能隨時為身體補充陽氣,特別適合在辦公室或冷氣環境中,用來驅散寒意,溫暖腸胃。
加強調理:當歸生薑羊肉湯
這是一道經典的傳統食療方,特別適合虛寒體質或病後調理的人士。當歸能補血活血,生薑溫中散寒,配合溫補的羊肉,三者合一能大大增強溫補氣血、驅寒止痛的功效,從根本上調理「雪櫃胃」。
必須戒口的寒涼及刺激性食物
要養好胃,除了知道吃什麼,更要知道不應該吃什麼。避開以下食物,才能讓暖胃的效果事半功倍。
生冷食品:雪糕、魚生、沙律、凍飲
這些食物的溫度本身就低,會直接消耗胃部的陽氣,就好像將一盆冰水倒進一個快要熄滅的火爐一樣,會令胃寒問題雪上加霜。即使在夏天,也應該盡量避免。
寒涼蔬果:西瓜、苦瓜、白蘿蔔、梨
根據中醫理論,食物除了物理溫度外,還有其自身屬性。例如西瓜、苦瓜、白蘿蔔和梨等,即使煮熟了,其本質仍然是偏寒涼的,多食會損傷脾胃陽氣,加重胃寒症狀。
刺激性飲食:濃茶、咖啡、辛辣及油膩食物
濃茶和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而過於辛辣和油膩的食物則難以消化,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對於一個本已虛弱的胃來說,這些刺激無疑是百上加斤,應盡量戒口。
改善生活習慣:從4大方面建立「暖胃體質」
了解眾多胃寒成因後,要從根本上調理,便不能單靠飲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同為身體打好根基,才能真正養出一個溫暖健康的「暖胃體質」,徹底擺脫胃寒困擾。以下將從四個關鍵方面,分享一些簡單又實用的方法。
關鍵一:腹部保暖,杜絕寒氣入侵
腹部是中醫所說的「中焦」所在,脾胃等重要器官都集中於此。腹部一旦受寒,寒氣便會直接侵襲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是導致胃寒的直接原因之一。
日常穿搭:避免露臍裝,注意腹部衣物保暖
日常穿搭上,可以先放下時尚的露臍裝或低腰褲。選擇長度能覆蓋腹部的上衣,或在衣物內多穿一件貼身背心,確保腰腹部時刻溫暖。尤其是在冷氣地方,多加一件薄外套保護腹部,就能有效阻擋寒氣。
睡眠習慣:睡眠時確保腹部有薄被覆蓋
人體在睡眠時,體溫會自然下降,新陳代謝減慢,這時候腹部就更容易受涼。就算在夏天,睡眠時也最好用一張薄被或毛巾被蓋著腹部,這個簡單的小動作,對於保護胃部陽氣有很大幫助。
關鍵二:定時定量,規律飲食
脾胃的運作有其固定節奏,規律的飲食習慣能讓它們穩定工作。相反,時飢時飽會嚴重擾亂其節奏,加重負擔,長久下來便會損耗脾胃功能。
三餐規律:避免過飢或過飽,減輕腸胃負擔
三餐應定時進食,讓胃部習慣在固定時間接收及消化食物。避免因工作繁忙而錯過正餐,或是等到極度飢餓時才暴飲暴食。每餐吃到七至八分飽就好,給予腸胃足夠的空間去消化,避免食物積滯。
細嚼慢嚥:充分咀嚼有助於消化
食物經過充分咀嚼,不單可以物理性地磨碎食物,減輕胃部的工作量,唾液中的消化酶亦能初步分解食物。每一口飯都多咀嚼幾下,讓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這就是幫助消化的第一步。
關鍵三:勞逸結合,養護氣血
中醫認為「過勞耗氣」,長期的勞累和壓力會損耗身體的氣血,而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氣血不足,脾胃的陽氣自然虛弱,便無法抵禦寒邪。
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讓脾胃得到休息
熬夜對身體的損耗極大,尤其影響脾胃的修復。每晚盡量在十一點前入睡,確保有充足的睡眠時間,能讓勞累了一天的脾胃得到充分休息和自我修復,陽氣才能慢慢恢復。
適度運動: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虛寒體質
對於虛寒體質的人來說,適度的運動非常重要。散步、慢跑、瑜伽等溫和運動,能促進全身的氣血循環,將陽氣帶到身體每一個角落,包括脾胃。身體暖和起來,虛寒體質自然會慢慢改善。
關鍵四:辦公室族暖胃貼士
辦公室環境的冷氣,加上久坐不動,是許多上班族胃寒的元兇。一些小小的改變,就能為你的胃帶來溫暖。
準備披肩或外套,避免冷氣直吹腹部
在辦公室座位上常備一件披肩或薄外套。當感覺到冷氣風口正對自己時,隨手披上,尤其要蓋住腰腹和後頸位置,防止寒氣從這些部位入侵。
常備暖水或薑茶,代替凍飲
如果想知道胃寒食乜嘢好,辦公室最方便的選擇就是一杯暖水或自備保溫瓶的薑茶。戒掉喝凍飲的習慣,改為飲用溫熱的水,能直接溫暖胃部。在感覺特別寒冷或胃部不適時,泡一杯紅糖薑茶,暖胃驅寒的效果會更好。
居家自救:3大暖胃穴位按摩法
除了從飲食著手,中醫的穴位按摩也是一個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不需要任何工具,只要找對位置,隨時隨地都可以為自己紓緩胃部不適,從根本上為身體注入暖意。下面介紹三個對付胃寒非常有用的穴位,只要堅持按壓,就能感受到脾胃慢慢暖和起來。
穴位一:中脘穴 (健脾和胃)
中脘穴是調理消化系統問題的核心穴位,它正對著我們的胃部,直接按摩能夠健脾和胃,理氣止痛,對於改善食慾不振及腹脹有很好的效果。
定位與按法:肚臍正上方約四指寬處,以掌心順時針按揉
要找到中脘穴,可以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併攏,橫放在肚臍正上方,穴位就在食指上緣的位置。按摩時,可以將掌心搓熱後,貼著腹部皮膚,以順時針方向輕柔地打圈按揉約三至五分鐘,直到感覺腹部有溫熱感即可。
穴位二:氣海穴 (溫陽益氣)
氣海穴,單從名字就知道,它是人體元氣匯集如海的地方,是補充身體陽氣的關鍵位置。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溫陽益氣,固本培元,對改善全身怕冷、手腳冰冷等虛寒症狀有很大幫助。
定位與按法:肚臍正下方約兩指寬處,以指腹溫和按壓
氣海穴位於肚臍正下方約兩隻手指(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處。按摩時可以用指腹溫和地按壓,或者以畫小圈的方式輕輕揉動。力度要輕柔,重點在於持續溫和的刺激,幫助陽氣生發。
穴位三:足三里穴 (保健要穴)
足三里穴是中醫界非常有名的「長壽穴」及保健要穴,對於調理脾胃功能、增強整體免疫力有著超卓的效果。它不單能處理胃寒問題,更是日常養生、強壯身體的必備穴位。
定位與按法:膝蓋外側凹陷處往下四指寬處,按壓至有酸脹感
找這個穴位時,可以先坐下並將膝蓋彎曲成九十度。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可以摸到一個明顯的凹陷處,從這個凹陷處往下量度四隻手指的寬度,在脛骨旁開約一指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用拇指按壓時,會感覺到一種獨特的酸、麻、脹的感覺,這就代表按對了位置。每次可以按壓五至十秒後放鬆,重複進行數次。
胃寒調理實戰指南:3日急救與7日養護計劃
在了解各種胃寒成因之後,更重要的是掌握實際的應對方法。當胃部不適突然來襲,或者想從根本改善體質,一個清晰的行動計劃就非常重要。這裡提供一個結合短期急救與長期養護的實戰指南,協助你一步步擺脫胃寒困擾。
3日急性發作急救計劃
當胃寒症狀急性發作,例如胃痛、腹脹難耐時,可以遵循這個為期三日的飲食計劃。計劃的核心是循序漸進,讓備受壓力的腸胃得到充分休息,然後逐步恢復正常功能。
第1日:流質暖胃 (薑絲肉碎粥、南瓜湯)
第一天的目標是將腸胃負擔降到最低。飲食應以溫熱的流質為主。這時候很多人會問,急性胃寒吃什么好?薑絲肉碎粥是很好的選擇,生薑有助溫中散寒,而煮得軟爛的粥品容易消化。南瓜湯亦同樣理想,南瓜性質溫和,可以保護胃黏膜,為腸胃提供溫暖的滋養。
第2日:半流質鞏固 (爛麵、蒸水蛋)
第二天,腸胃稍微穩定下來,可以過渡到半流質食物。這個階段的目的是鞏固第一天的成果,同時慢慢增加營養。可以選擇煮得非常軟爛的麵條,或者口感滑嫩的蒸水蛋。這些食物質感柔軟,不需要胃部花費太多力氣去消化,能夠平穩地補充體力。
第3日:軟食恢復 (蒸魚、煮淋蔬菜)
到了第三天,如果胃部不適已大有改善,就可以嘗試恢復進食軟質的固體食物。推薦清蒸的魚肉,因為魚肉的蛋白質細緻,容易吸收。同時可以搭配一些煮至軟淋的蔬菜,例如節瓜或菠菜。這一步是測試腸胃恢復情況的關鍵,為回歸正常飲食作好準備。
7日根本調理養護計劃
急救計劃只適用於短期,要從根本上改善胃寒體質,就需要持之以恆的長期養護。以下是一個為期七日的養護計劃框架,你可以將它融入日常,建立起「暖胃」的好習慣。
早晨:一杯暖水或薑茶喚醒腸胃
每天起床後,先不要急著進食。喝一杯溫水或暖薑茶,可以溫和地喚醒沉睡了一晚的消化系統。這個簡單的動作有助於提升身體的陽氣,為一天的消化工作打好基礎。
正餐:以溫熱、蒸煮方式為主,避免生冷油炸
關於胃寒食咩好這個問題,除了食材選擇,烹調方式同樣關鍵。日常三餐應盡量以溫熱的食物為主,多採用蒸、煮、燉的烹調方法。這樣既能保存食物的營養,又不會增加腸胃負擔。應堅決避免生冷食物、凍飲及油炸、燒烤等刺激性強的食物。
晚餐後:熱水泡腳,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晚餐後稍作休息,用熱水泡腳約15至20分鐘。這個習慣有助於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將暖意從腳底傳送到全身。當血液循環暢順,陽氣自然能更好地輸送到包括胃部在內的各個器官。
睡前:輕揉腹部及按壓足三里穴
臨睡前,可以躺在床上,將雙手搓暖,然後以肚臍為中心,用掌心順時針方向輕輕打圈按摩腹部。這個動作有助促進腸道蠕動。同時可以按壓位於膝蓋外側下方約四指寬的足三里穴,它是調理脾胃的重要穴位,有助強健消化功能。
胃寒調理常見問題 (FAQ)
Q1: 胃寒可以吃水果嗎?應如何選擇?
很多人在調理胃寒時都會有一個疑問,到底胃寒吃什麼好,水果還能吃嗎?答案是可以的,重點在於選擇。選對了水果,不但不會加重胃寒,還能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
宜選溫性水果:車厘子、荔枝、龍眼、蘋果 (可煮熟吃)
性質偏溫和的水果是你的好朋友。例如車厘子、荔枝和龍眼,這些水果帶有溫補的特性。另外,蘋果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直接吃覺得有點涼,可以嘗試把它煮熟或蒸熟吃,這樣就能去除它的涼性,變得溫和潤胃。
忌食寒涼水果:西瓜、香蕉、梨、奇異果
相反,一些寒涼性質的水果就要暫時忌口了。例如西瓜、香蕉、梨和奇異果,它們的寒性會直接加重胃部的寒冷感覺,令不適症狀惡化。所以在調理期間,最好先避開它們。
Q2: 胃寒人士的早餐應如何配搭?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對胃寒人士來說,一頓溫暖的早餐尤其重要,它可以喚醒沉睡了一晚的脾胃陽氣。想知道胃寒食咩好,可以從早餐開始入手。
推薦組合:小米粥、薑絲魚片粥、熱豆漿配饅頭
理想的早餐組合應該是溫熱而且容易消化的。例如,一碗熱騰騰的小米粥或薑絲魚片粥,不但能暖胃,還非常有營養。如果想簡單一點,一杯熱豆漿配上饅頭,也是一個溫和養胃的好配搭。
避免組合:凍牛奶配粟米片、沙律、乳酪
有些常見的西式早餐組合就要小心了。例如凍牛奶配粟米片、蔬菜沙律或者乳酪,這些食物的溫度偏低,而且性質偏涼,會直接消耗胃部的陽氣,讓你的「雪櫃胃」情況雪上加霜。
Q3: 實寒型與虛寒型胃寒在調理上有何不同?
胃寒其實也分不同類型,主要有實寒和虛寒兩種。它們的胃寒成因不同,調理的重點自然也不一樣。
實寒型重點:驅散外寒,以生薑、胡椒等辛溫發散為主
實寒型胃寒,多數是由於突然受寒或吃太多生冷食物引起,是外來的寒氣作怪。所以調理的重點是「驅散外寒」。方法要快而準,利用一些辛溫發散的食材,例如生薑、胡椒,它們可以迅速溫暖胃部,幫助身體將寒氣驅散出去。
虛寒型重點:溫補脾胃陽氣,需長期堅持食用羊肉、紅棗等溫補食材
虛寒型胃寒,則是身體內部陽氣不足的問題,屬於一種長期的體質狀態。調理的重點在於「溫補脾胃陽氣」。這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堅持。調理上需要長期食用一些溫補的食材,例如羊肉、紅棗,它們可以從根本上補充身體的陽氣,慢慢把脾胃的「火力」養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