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脹成因大剖析:為何總是肚谷谷?拆解飲食、習慣、疾病3大元兇(附5招KO胃氣急救法)
食飽飯後肚谷谷,褲頭緊繃,甚至要尷尬地頻繁打嗝或放屁,這種胃氣脹的困擾,你是否也感同身受?明明食量正常,為何腹部總是脹得像個小皮球,揮之不去?胃氣脹看似是普遍的都市小毛病,但背後成因繁多,從不經意的生活壞習慣、吃錯「產氣食物」,到可能是腸胃疾病響起的警號,絕不能掉以輕心。本文將為你深入剖析胃氣脹的三大元兇,並提供5個即時見效的「KO胃氣急救法」,助你告別「肚谷谷」的困擾,找出根治與預防的長遠對策。
胃氣脹是什麼?常見症狀與自我檢測
了解胃氣成因,是解決「肚谷谷」問題的第一步。胃氣脹,簡單來說,就是消化系統內積聚了過多氣體,引致腹部感到飽脹甚至不適的一種狀態。當身體無法有效地透過打嗝或排氣將氣體排出時,這些氣體便會滯留在胃和腸道中,造成壓力與不適。
胃氣脹的四大警號:腹脹、頻繁打嗝、噁心、食慾不振
要判斷自己是否有胃氣脹問題,可以留意身體發出的幾個主要訊號:
- 腹脹: 這是最直接的症狀。你會感覺腹部像有個氣球在裡面,脹滿而且緊繃,有時甚至會看到肚子明顯隆起,腰圍都好像變粗了。
- 頻繁打嗝: 打嗝是身體排出胃部氣體的正常反應。不過,如果打嗝的次數異常頻密,尤其在非進食時間也頻頻打嗝,這就表示胃部可能積存了過多氣體。
- 噁心: 當胃部壓力過大,有機會向上擠壓,刺激到食道,從而產生噁心或想嘔吐的感覺。
- 食慾不振: 腹部持續的飽脹感,會讓大腦誤以為身體仍然很飽,自然就會減低進食的意欲。
氣體如何形成?深入了解胃氣脹的生理機制
要理解胃氣脹成因,就要知道這些惱人的氣體是從何而來。胃腸道內的氣體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個是我們經由口腔吞嚥進去的空氣,例如進食或說話太快、飲用碳酸飲品,都會不自覺地吞下大量空氣。第二個主要來源,則是食物在腸道消化過程中,被腸道細菌分解而產生的氣體。某些較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豆類、部分蔬菜中的寡糖),在進入大腸後會成為細菌的「食物」,發酵過程便會產生氫氣、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氣體。
從脹痛位置看端倪:分辨上腹與下腹脹痛的可能原因
有時候,我們可以從脹痛的具體位置,初步推斷胃氣的成因。你可以試著感受一下,不適感主要集中在哪個區域。
上腹脹痛:多與飲食及胃部消化相關
如果脹痛感集中在上腹部,也就是肚臍以上、胸骨以下的位置,這通常與胃部直接相關。這代表氣體主要積聚在胃部,很可能是因為進食時吞嚥了過多空氣,或是某些食物(例如高脂肪食物)減慢了胃部排空的速度,導致食物和氣體停留時間過長。這種情況下的不適感,通常在飯後不久就會出現。
下腹脹痛:多與腸道蠕動或菌群失衡相關
假如脹痛或「肚谷谷」的感覺主要出現在肚臍以下的下腹部,問題的根源就較可能與腸道有關。這可能是因為腸道蠕動速度減慢,導致糞便和氣體在腸道內滯留,無法順利排出。此外,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或腸道菌群失衡,也可能導致食物在腸道發酵時產生過量氣體,從而引發下腹部的脹氣和不適。
剖析胃氣脹三大成因:由飲食、習慣到潛在疾病
想深入了解胃氣成因嗎?其實大部分時候,胃氣脹的成因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將胃氣的成因歸納為三大類:由生活習慣導致吞入過多空氣、飲食中藏著的「產氣食物」,以及一些需要留意的潛在健康問題。讓我們逐一拆解,找出讓你經常肚谷谷的元兇。
生活習慣成因:不自覺吞入過多空氣
許多人以為胃氣都是由食物在腸道發酵產生,但其實有相當一部分的氣體,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親口「吞」進肚裡的。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正是導致上腹脹氣的主要來源。
進食習慣:狼吞虎嚥與邊走邊吃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午飯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半小時,很多人因此養成了狼吞虎嚥或邊走邊吃的習慣。在這種匆忙的進食過程中,我們不僅吞下食物,更會吞下大量空氣。這個過程就像一個吸塵機,將空氣連同食物一同吸進胃裡,自然容易引致飯後胃脹。
飲品選擇:碳酸飲品與使用飲管
汽水、啤酒等碳酸飲品本身就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喝下去等於直接為胃部「打氣」,是造成胃氣的直接原因。另外,使用飲管喝東西時,我們會在吸啜飲品的同時,一併將飲管內的空氣吸進體內,無形中增加了吞入的空氣量。
其他因素:壓力、鼻敏感及不合適的假牙
壓力大時,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頻繁吞嚥口水,或呼吸變得短淺,這些都會增加吞入的空氣。而鼻敏感患者因為鼻腔阻塞,經常需要用口呼吸,空氣自然長驅直入。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原因,就是不合適的假牙,它會刺激唾液過度分泌,導致吞嚥次數增加,同樣會吞下多餘空氣。
飲食地雷:八大類容易引致胃氣脹的「產氣食物」
除了吞入空氣,另一大胃氣來源就是食物在消化過程中「自製」的氣體。當某些食物成分無法在小腸被完全消化,便會進入大腸,成為腸道細菌的「美食」。細菌在分解這些食物時,會發酵並產生氫氣、二氧化碳和甲烷,形成我們常說的「屁」,若氣體過多或無法順利排出,便會造成腹脹。
豆類及十字花科蔬菜(寡糖)
豆類(如黃豆、紅豆、扁豆)和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椰菜花)含有豐富的寡糖。人體缺乏能有效分解這種糖分的酵素,因此它們會完整地到達大腸,成為細菌產氣的主要原料。
乳製品(乳糖不耐症)
牛奶、芝士等乳製品含有乳糖。對於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士而言,體內缺乏足夠的乳糖酶去分解乳糖,未被分解的乳糖便會在大腸發酵,引起胃氣、腹瀉等症狀。
全穀物及高纖維食物
雖然燕麥、糙米、全麥麵包等高纖維食物有益健康,但若平日纖維攝取量不足,突然大量進食,腸道細菌需要時間適應,短時間內會產生大量氣體。因此,增加纖維攝取應循序漸進。
高澱粉食物(薯仔、粟米)
蕃薯、薯仔、芋頭、粟米等高澱粉質食物,在消化分解過程中,本身就容易產生氣體。如果消化能力稍弱,情況會更加明顯。
水果(果糖與山梨糖醇)
蘋果、梨、桃等水果含有較高的果糖及山梨糖醇。部分人對這兩種糖分的吸收能力較差,未被吸收的糖分便會在大腸中發酵產氣。
高脂肪及油炸食物
炸雞、薯條、肥肉等高脂肪食物,會減慢胃部排空的速度,延長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這不僅會增加飽滯感,也讓食物有更多時間發酵產氣。
加工食品與人工甜味劑
許多加工食品、無糖香口膠及「健怡」飲品中,都可能添加了山梨糖醇、木糖醇等人工甜味劑(糖醇)。這類物質難以被人體吸收,是腸道細菌產氣的常見元兇。
低FODMAP飲食:改善胃氣脹的飲食原則
如果試過避開以上食物,胃氣脹問題依然持續,可以進一步了解「低FODMAP飲食」。FODMAP是一系列在腸道難以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的統稱,上述許多產氣食物都屬於高FODMAP類別。執行低FODMAP飲食需要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暫時避開高FODMAP食物,再逐一重新引入,以找出引發個人症狀的真正元兇,對改善腸易激綜合症等功能性腸胃問題尤其有效。
病理性成因:警惕由腸胃疾病引發的胃氣
雖然大部分胃氣脹都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但如果症狀持續、嚴重,甚至伴隨其他警號,便需要警惕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持續的胃氣脹,有時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
功能性腸胃病:腸易激綜合症(IBS)、小腸細菌過度生长(SIBO)
腸易激綜合症(IBS)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胃病,患者的腸道結構正常,但功能失調,變得特別敏感,容易因食物、壓力等刺激而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則是指本應主要存在於大腸的細菌,異常地在小腸中大量繁殖,提早發酵食物並產生過量氣體。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輕癱、幽門螺旋菌感染
慢性胃炎會影響胃的消化功能;胃輕癱則是指胃部肌肉蠕動過慢,食物長時間滯留在胃中,無法正常排空;幽門螺旋菌感染則可能破壞胃黏膜,引發炎症和消化不良。這些疾病都會直接干擾正常的消化過程,導致氣體積聚。
其他潛在疾病:肝、膽、胰臟及婦科問題
消化系統環環相扣,肝臟、膽囊及胰臟的疾病(如膽石、胰臟炎)都可能影響消化液分泌,從而引發胃氣脹。此外,部分婦科問題,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卵巢腫瘤,也可能壓迫腸道,引起腹脹等類似腸胃不適的症狀。
胃氣脹急救方案:5個快速紓緩腹脹不適的方法
了解過各種胃氣成因後,當下最想知道的,必定是如何快速解決肚谷谷的不適感。有時胃氣來得突然,令人坐立不安。這裡為你準備了幾個簡單有效的急救方法,透過物理方式或天然食療,幫助你即時紓緩腹脹,讓身體回復舒暢。
穴位按摩法:三分鐘見效的自我理療
中醫學認為,按摩特定穴位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從而調節腸胃功能,幫助排出積聚的氣體。這是一個無需任何工具,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的自我理療方法。
按摩腹部穴位:中脘、水分、關元
腹部的穴位直接對應消化器官,按摩效果尤其顯著。
- 中脘穴:位於肚臍正上方約四隻手指寬的位置。這個穴位有助健脾和胃,直接紓緩胃痛、胃脹和消化不良。
- 水分穴:位於肚臍正上方約一隻手指寬的位置。按摩此穴有助於促進腸道水分代謝,改善腹脹及水腫。
- 關元穴:位於肚臍正下方約四隻手指寬的位置。此穴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小腸機能,對於下腹脹氣特別有效。
按摩時,可以用指腹以適度力度順時針輕揉按壓每個穴位約2-3分鐘,感覺到輕微酸脹即可。
按摩手足穴位:內關、合谷、足三里
除了腹部,手腳上也有對應腸胃的重要穴位,方便在不便按壓腹部時使用。
- 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中點向上約三隻手指寬處。按壓內關穴能寧心安神,對於因壓力引起的胃脹、噁心特別有幫助。
- 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即拇指與食指骨頭交會的凹陷處。合谷穴是止痛要穴,能有效緩解腹痛不適。
-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凹陷處,再往下約四隻手指寬的位置。這是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的長壽穴,經常按摩有助從根本改善消化系統。
紓緩瑜伽與伸展:促進排氣的簡單動作(抱膝式、快樂嬰兒式)
溫和的伸展動作能夠輕柔地按摩腹部器官,為積聚的氣體創造排出的通道。
- 抱膝式(Apanasana):平躺在墊上,放鬆身體。然後,慢慢將雙膝彎曲,用雙手環抱膝蓋,輕輕將其拉向胸口。保持這個姿勢30秒至1分鐘,能溫和地擠壓腹部,幫助腸道排氣。
- 快樂嬰兒式(Ananda Balasana):同樣平躺,雙膝彎曲。雙手分別抓住兩腳的腳掌外側,將膝蓋溫和地拉向腋窩方向,可以左右輕微搖晃身體。這個動作能深度放鬆腹股溝,按摩腹部。
養胃茶飲:即時緩解的天然選擇(薑茶、薄荷茶、米水)
一杯溫熱的飲品能有效安撫不適的腸胃。
- 薑茶:生薑性溫,有助於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液分泌,加速食物分解。將幾片生薑放入熱水中浸泡即可飲用。
- 薄荷茶:薄荷有放鬆腸道平滑肌的作用,能紓緩因腸道痙攣引起的腹痛和脹氣,幫助氣體順利排出。
- 米水:即是煮粥或煮飯時的米湯。它性質溫和,容易消化,能在胃壁形成一層保護膜,紓緩不適感。
飯後散步:最簡單的促進腸道蠕動方式
飯後感到腹脹時,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起身緩步慢行。輕度的身體活動能夠有效刺激腸道蠕動,幫助食物向下推進,同時促進氣體的移動和排出。只需在飯後散步10至15分鐘,就能感受到明顯的改善。這個簡單的習慣,是預防和解決飯後腹脹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根治與預防胃氣脹:建立「不產氣」的健康生活
要從根本處理胃氣脹成因,不能只依賴短期的急救方法。更重要的是調整生活,建立一套「不產氣」的健康模式。這就像是為腸胃打好基礎,讓它自然而然地減少氣體產生。以下將從飲食和生活習慣兩大方面入手,分享一些實際可行的策略,助你逐步擺脫肚谷谷的困擾。
飲食調理攻略:從記錄到選擇
許多胃氣的成因都與我們放進口中的食物息息相關。透過有系統的方法,我們可以找出致脹的元兇,並學會如何聰明地選擇食物,讓腸胃運作得更順暢。
建立飲食日記:準確找出致脹食物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引發胃氣的食物也可能不一樣。建立一本飲食日記,是找出個人致脹食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做法很簡單,只需準備一本筆記簿,每天記錄吃過的所有食物和飲品,同時記下身體出現任何胃氣或腹脹反應的時間和嚴重程度。持續一至兩星期後,你便能從記錄中發現規律,準確鎖定那些讓你感到不適的食物。
聰明攝取膳食纖維:循序漸進並補充水份
膳食纖維對腸道健康十分重要,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平日攝取量不足,突然大量進食高纖維食物,腸道細菌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氣體,引致胃氣脹。正確的做法是循序漸進,讓腸道有時間適應。同時,攝取纖維時必須飲用足夠的水份,因為水份能幫助纖維在腸道中移動,缺乏水份反而會令情況惡化。
善用天然酵素:木瓜、菠蘿助消化
大自然提供了一些幫助消化的好幫手。例如木瓜含有木瓜蛋白酶,而菠蘿則含有菠蘿蛋白酶。這兩種天然酵素都能有效幫助分解蛋白質,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尤其在進食了豐富肉類的大餐後,適量食用這些水果,有助促進消化,減少食物因消化不良而產氣的機會。
生活習慣調整:從源頭杜絕吞氣
除了食物本身,我們的進食方式和生活狀態,也是構成胃氣脹成因的關鍵。有時候,問題並非來自腸道產氣,而是我們不自覺地吞入了過多空氣。
細嚼慢嚥的必要性
進食速度過快,是吞入過多空氣的主要原因。當我們狼吞虎嚥時,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吞下,同時也吞入大量空氣。因此,放慢進食速度非常重要。每一口食物都應仔細咀嚼,這不僅能減少吞入的空氣量,也能讓唾液中的消化酶有足夠時間分解食物,從第一步就減輕胃部的負擔。
管理壓力與情緒:「腦腸軸」的影響
你可能不知道,情緒與腸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腦腸軸」。當我們感到焦慮或壓力大時,大腦會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和消化功能,令消化過程減慢。食物在腸道停留的時間變長,便會增加發酵產氣的機會。因此,學習管理壓力,例如透過適度運動或靜觀練習來放鬆心情,對改善胃氣問題也有正面作用。
「7日根本原因改善計劃」:找出你的個人致脹元兇
這是一個結合以上所有方法的實踐計劃。你可以嘗試用一星期時間,嚴格執行以下幾點:第一,建立詳細的飲食與情緒日記。第二,每一餐都專心進食,徹底做到細嚼慢嚥。第三,暫時減少攝取公認的產氣食物。完成這七天後,你將對自己的身體有更深入的了解,清晰地掌握專屬於你的胃氣的成因,為長遠的健康生活打下穩固基礎。
特殊族群注意:長者與上班族的胃氣脹挑戰
探討胃氣成因時,我們不能忽略生活模式與年齡的影響。雖然胃氣脹是普遍的困擾,但對於某些族群,他們面對的挑戰更為獨特。現在,我們就來深入了解長者與上班族這兩個群體,看看他們各自的胃氣脹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應對。
長者:應對消化功能減弱及便秘問題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自然會出現變化,消化系統也不例外。長者的胃氣的成因,很多時候與消化功能減弱有直接關係。他們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量會減少,這使得食物分解的速度變慢。加上腸道蠕動不如以往活躍,食物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延長,給予了腸道細菌更多時間進行發酵,從而產生過量氣體。
另外,便秘是長者另一個常見的困擾,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胃氣脹成因。當糞便在腸道內堆積,不僅會阻礙氣體的正常排出,更會讓腸道內的壓力增加,導致腹部感到異常脹滿和不適。要應對這些問題,建議長者可以從幾方面入手:選擇質感較軟、易於消化的食物,例如瓜類、魚肉和豆腐;建立定時進食的習慣,並且細嚼慢嚥,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同時要確保攝取足夠水份,並配合適量的慢步等輕度運動,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情況。
上班族:壓力與三餐不定時的雙重影響
對於每天營營役役的上班族而言,胃氣成因往往與生活壓力及飲食失衡密不可分。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消化系統,這是因為大腦與腸道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腦腸軸」連結。當我們感到焦慮或緊張時,腸道的正常蠕動就會受到干擾,可能變得過快或過慢,氣體因而容易積聚。
另一方面,三餐不定時是上班族的通病。有時候忙得廢寢忘餐,之後又可能因為過度飢餓而狼吞虎嚥,甚至選擇油膩快餐果腹。這種飲食模式會對胃部造成極大衝擊,不僅容易在急速進食時吞下大量空氣,不規律的飲食習慣也會打亂消化液的正常分泌節奏,導致消化不良,形成胃氣。因此,上班族應盡量規律用餐,即使再忙碌,也要抽出時間專心吃飯,放慢速度。午飯後離開座位散步片刻,既能幫助消化,也能紓緩工作壓力,可謂一舉兩得。
何時應求醫?辨識胃氣脹背後的嚴重疾病警號
大部分的胃氣成因都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通常只是暫時性的困擾。不過,我們的身體有時會透過持續的不適,發出需要多加留意的訊號。學會辨識這些警號,了解何時應該尋求專業協助,是照顧自己健康的重要一步。
症狀持續未改善或加劇
偶爾因為吃得太快或吃了產氣食物而引致胃氣脹,這是很常見的。但如果你的胃氣脹問題持續了數星期,而且即使調整了飲食習慣,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甚至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這就是一個值得留意的訊號。持續的不適可能代表消化系統存在一些潛在問題,需要由醫生進行專業的評估。
出現警示症狀:劇烈腹痛、無故體重下降、黑便、發燒嘔吐
除了持續的脹氣,如果身體同時出現其他「警示症狀」,就應該盡快求醫。這些症狀就像身體發出的緊急通知,提醒我們可能有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 劇烈腹痛: 這並非一般的腹脹不適,而是指尖銳、持續或劇烈的疼痛。
- 無故體重下降: 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體重卻明顯下降,這可能代表身體吸收營養的功能出現了問題。
- 黑便: 如果糞便呈現瀝青般的深黑色而且帶有黏性,可能是上消化道(如食道、胃部)出血的跡象。
- 發燒嘔吐: 當胃脹伴隨著不明原因的發燒或持續嘔吐,可能暗示體內存在感染或炎症。
出現以上任何一種情況,都建議立即諮詢醫生,作詳細檢查。
專業檢查方法:超聲波、幽門螺旋菌測試、胃鏡檢查
當你因為持續的胃氣脹成因而求醫時,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一些專業檢查,以找出根本原因。這些檢查有助排除或確診潛在的疾病。
- 腹部超聲波: 這是一種非入侵性的檢查,利用聲波掃描腹腔內的器官,例如肝臟、膽囊、胰臟等,檢查有沒有結構性的異常,例如結石或腫瘤。
- 幽門螺旋菌測試: 幽門螺旋菌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細菌,感染後可能引起胃炎、胃潰瘍,甚至是胃癌。最常見的檢測方法是幽門螺旋菌吹氣測試,過程簡單快捷。
- 胃鏡檢查: 當醫生需要更清晰地觀察上消化道的情況時,便會建議進行胃鏡檢查。醫生會將一支裝有微型鏡頭的軟管,經由口腔放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直接檢查黏膜有否發炎、潰瘍或異常組織。這項檢查能最直接地找出病因。
胃氣脹常見問題 (FAQ)
Q1: 經常胃氣脹,需要照胃鏡嗎?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疑問。胃氣脹本身十分普遍,大部分情況下,並不需要立即進行胃鏡這種入侵性檢查。醫生通常會建議先從生活及飲食習慣著手調整,觀察情況是否有改善。不過,如果你的胃氣脹問題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或者伴隨其他警示症狀,例如吞嚥困難、食慾不振、體重無故下降、持續腹痛、大便帶血或呈黑色,那就應該盡快求醫。醫生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判斷是否有需要進行胃鏡或其他檢查,以找出根本的病因。
Q2: 益生菌能改善腸道菌群失衡引起的胃氣脹嗎?
益生菌確實有幫助。胃氣的成因之一,就是腸道內的細菌生態失衡,壞菌過度活躍,分解食物時產生過量氣體。補充益生菌,可以增加腸道內好菌的數量,抑制壞菌生長,有助於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從而改善因消化不良而引起的胃氣脹問題。不過,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菌種繁多,不同菌株對身體的作用亦有差異。選擇時可以留意含有多種菌株的產品,並給予身體足夠時間適應,通常需要持續服用一段時間才能看到較明顯的效果。
Q3: 為何早上起床時胃氣特別多?
早上起床時感覺「一肚子氣」,主要有幾個可能的原因。第一,晚間消化系統運作會減慢,如果晚餐吃得太晚、太豐盛,或者進食了大量產氣食物,食物在腸道停留發酵的時間便會加長,整晚累積下來,早上自然會感到腹脹。第二,睡眠時身體長時間平躺,氣體不容易像站立或走動時那樣順利排出,於是積聚在腸胃道內。第三,部分人睡眠時會不自覺地用口呼吸,尤其是有鼻敏感問題的人士,這會讓空氣在不知不覺間被吞進胃裡,增加了胃氣的份量。
Q4: 長期依賴胃藥,會否忽略真正的病因?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長期依賴市面上的胃藥(例如化胃氣藥或胃酸中和劑)來紓緩症狀,確實存在忽略真正病因的風險。這些藥物大多只能治標,暫時緩解不適,卻沒有處理根本的胃氣脹成因。胃氣脹可能是飲食習慣不良的結果,也可能是由胃炎、幽門螺旋菌感染,甚至是腸易激綜合症等腸胃疾病所引起。如果只是靠藥物壓抑症狀,而不去正視和找出問題根源,可能會延誤治療,讓潛在的健康問題惡化。因此,胃藥只適用於偶爾的短暫紓緩,若需要頻繁使用,便是身體發出的信號,提醒你應該尋求專業醫療意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