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原因是什麼?一文看懂3大類成因、潛在症狀及治療全攻略

脾臟,作為人體重要的免疫及過濾器官,素有「沉默器官」之稱,平日不易察覺其存在。然而,當身體檢查報告中出現「脾臟腫大」(醫學上稱脾大)的字眼時,這往往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號,提示背後可能潛藏著其他疾病。脾大本身並非一種獨立疾病,而是多種健康問題的共同表徵,其成因錯綜複雜,從最常見的肝硬化、各種血液疾病與感染,到相對罕見的代謝或免疫系統失調均有可能。究竟脾大會引發哪些潛在症狀?醫療上如何準確診斷並找出元兇?面對不同成因,又有哪些相應的治療策略?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脾大指南,由淺入深,詳細剖析其成因、症狀、診斷及治療全攻略,助您掌握應對之策。

脾大是甚麼?了解您身體的「沉默器官」

要探討脾大原因,我們首先需要認識一下脾臟這個器官。很多人對脾臟感到陌生,甚至將它與中醫理論的「脾氣」混淆。其實,在現代醫學中,脾臟是一個獨立而且功能重要的器官。它就像我們身體內部一個默默工作的夥伴,平時您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所以醫學界有時會稱它為「沉默器官」。

脾臟的位置、大小與功能

脾臟靜靜地藏在我們左上腹部,肋骨的深處,大約在胃的左後方。正常情況下,成年人的脾臟大小就如您的拳頭差不多,長約11公分,重量約150克,所以我們是無法從腹部表面觸摸到它的。

雖然脾臟體積不大,但它的工作卻相當繁重,主要負責三大任務:

  1. 血液的過濾器:脾臟是身體裏最主要的「血液淨化中心」。它會過濾血液,並清除當中衰老或形態不正常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確保血液循環系統暢順。
  2. 重要的免疫防線:作為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臟內含有大量免疫細胞。當細菌或病毒入侵時,它會製造抗體,協助身體抵抗感染。
  3. 血液的儲藏庫:脾臟同時亦是一個小型的血液儲存庫,儲備了一定數量的血小板和紅血球,在身體有需要時可以隨時調動。

為何脾大是重要的健康警號?

了解脾臟的功能後,您就會明白為何脾大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警號。脾大本身通常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身體其他地方出現問題的「結果」。您可以把它想像成公司某個部門突然工作量大增,需要擴充辦公室一樣。

當脾臟變大,通常意味著它正在過度工作。例如,因為肝硬化導致血液回流受阻,血液便會瘀積在脾臟內,造成「鬱血性脾腫大」。又或者,身體出現了血液疾病或嚴重感染,脾臟需要加倍努力去清除異常細胞或對抗病原體,也會導致其體積增大。

因此,在身體檢查中發現脾大,醫生並不會只針對脾臟本身,而是會將它視為一個重要的線索,去追查背後真正的脾大原因。找出並處理根本的病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剖析脾大成因:由最常見到罕見病因全攻略

要找出脾大原因,就好像偵探查案一樣,需要抽絲剝繭。脾大本身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重要的身體信號,告訴我們體內可能有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脾大的原因範圍很廣,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個級別,由最常見的成因開始,一步步深入了解。

第一級(最常見)成因:肝硬化引致的門脈高壓

在香港,最常見導致脾大的原因,與我們的「鄰居」器官——肝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簡單來說,脾臟的血液會經由一條稱為「門靜脈」的大血管流向肝臟。如果肝臟因為肝硬化等問題而變硬,血液就很難順利流入。這就像公路上的主要隧道發生了堵塞,後方的車流自然會回堵。血液回堵到脾臟,造成脾臟內部壓力升高和血管擴張,結果就是脾臟體積變大,這種情況稱為「鬱血性脾腫大」。因此,當醫生發現有脾大問題時,通常會優先檢查肝臟的健康狀況。

第二級(次要常見)成因:血液疾病與感染

除了肝臟問題,另一大類常見的脾大原因與血液及免疫系統有關。

首先是血液疾病。脾臟的一個主要功能是過濾血液,清除衰老或異常的血細胞,就像一個品質監控中心。如果身體患上某些血液疾病,例如白血病(血癌)、淋巴瘤或地中海貧血等,體內會產生大量異常血細胞,或者紅血球被過度破壞。這時脾臟就需要加倍工作去處理這些「問題產品」,長期超時工作之下,脾臟自然就會增大。

其次是感染。脾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充滿了免疫細胞。當身體受到某些病毒(如EB病毒)或細菌感染時,脾臟會全面啟動防禦機制,大量製造免疫細胞來對抗外敵。在這個「備戰」狀態下,脾臟也會出現反應性腫大。一般情況下,當感染受控後,脾臟會慢慢回復到原來的大小。

第三級(相對罕見)成因:代謝、心臟及免疫疾病

最後,有一些相對少見的病因也會引致脾大。

某些遺傳性的代謝疾病,例如戈謝病(Gaucher’s disease),會導致身體無法正常分解某些脂肪物質。這些物質會不斷累積在身體各個器官的細胞內,當中包括脾臟,令其體積異常增大。

心臟問題,特別是嚴重的右心衰竭,也可能是一個原因。當心臟的泵血功能減弱,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心臟,便會在全身的靜脈系統造成「塞車」,這種壓力最終也可能傳導至脾臟,引致腫大。

此外,一些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因為免疫系統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發炎狀態,有時也會影響到脾臟,導致其腫大。雖然這些原因相對罕見,但在診斷過程中,醫生也會將它們納入考慮範圍,以確保找出最根本的病因。

脾大症狀與風險:從無感到致命併發症

想了解脾大的原因及症状,必須先明白脾臟是一個相對「沉默」的器官。它不像胃痛或頭痛那樣,會迅速發出強烈的疼痛信號。正因如此,脾臟腫大的警號往往十分隱晦,甚至可能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早期症狀:為何常在身體檢查中才被發現?

脾臟的內部缺乏痛覺神經,所以即使它開始腫大,在早期階段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痛感。這就是為何許多人都是在年度身體檢查,特別是進行腹部超聲波掃描時,才偶然發現自己有脾大的問題。

當脾臟持續增大,達到一定體積後,它就會開始壓迫鄰近的器官,尤其是胃部。這時,一些較模糊的症狀才可能浮現,例如:

  • 食慾不振:即使只吃少量食物,也很快有飽足感。
  • 左上腹不適:感覺腹部有腫脹感或輕微的下墜感。
  • 疼痛感:痛楚可能發生在左上腹,有時甚至會延伸至左邊肩膀。

由於這些症狀缺乏特異性,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消化不良或其他腸胃問題,所以單靠症狀來察覺早期的脾大,確實有一定難度。

嚴重併發症:「脾功能亢進」的後果

脾臟其中一個主要職責,是過濾並清除血液中衰老或異常的血細胞。您可以想像脾臟是一個嚴格的品質檢測站。但是,當脾臟因各種原因而腫大時,這個檢測站可能會變得過度活躍,這種情況稱為「脾功能亢進」。

在脾功能亢進的狀態下,脾臟不僅會清除壞的血細胞,還會錯誤地捕捉和摧毀大量健康的血細胞,導致血液中的成分失衡,並引發一系列問題:

  • 貧血:健康的紅血球被過度破壞,導致身體攜氧能力下降,您會容易感到疲倦、頭暈、氣喘和臉色蒼白。
  • 感染風險增加:負責抵抗病菌的白血球數量減少,會削弱免疫系統的防線,使您更容易受到感染。
  • 出血傾向:幫助凝血的血小板被大量清除,會導致您更容易出現瘀傷、牙齦出血或流鼻血,嚴重時甚至可能內出血。

最嚴重風險:脾臟破裂

這是脾大最危急的併發症。一個健康的脾臟質地柔軟,並受到肋骨的良好保護。但一個腫大的脾臟,其外層的包膜會被撐得又薄又緊,內部也因充血而變得非常脆弱,就像一個過度充氣的氣球。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相對輕微的外部撞擊,例如運動時的碰撞、意外跌倒,甚至是突然的劇烈咳嗽,都有可能導致脾臟破裂。脾臟破裂會引發腹腔內大出血,這是一種需要即時搶救的醫療急症,足以致命。因此,醫生通常會建議脾大患者避免參與任何有身體接觸的劇烈運動。

如何診斷脾大?一文看清醫療檢查流程

當醫生懷疑您有脾大的情況,或者您在體檢中發現這個問題,接下來的診斷流程就非常關鍵。整個過程的目標有兩個,第一是確認脾臟是否真的腫大,第二是找出導致脾大的原因,因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初步評估:理學檢查

診斷的第一步,通常是從醫生用手做的理學檢查開始。醫生會請您平躺,然後用手輕輕按壓您的左上腹,也就是左邊肋骨下方的位置。正常情況下,脾臟是藏在肋骨後面的,我們很難觸摸到它。

醫生會請您配合深呼吸,因為吸氣時橫膈膜會將脾臟向下推。如果醫生在這個過程中能觸摸到脾臟的下緣,就表示脾臟可能已經腫大到一定程度。這個簡單的檢查是發現問題的第一個線索,也是啟動後續深入檢查,追查各種脾大原因的起點。

精準診斷三部曲:找出根本病因

理學檢查發現初步線索後,醫生會安排一系列更精確的檢查,就像偵探查案一樣,一步步收窄範圍,找出引發脾大的根本原因及症状。這個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步是影像檢查。腹部超聲波是最常用、最方便的工具。它沒有輻射,過程也很快速,可以準確測量出脾臟的長度、寬度和厚度,清楚判斷是否有脾大的問題。有時候,醫生可能還會建議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電腦斷層可以提供更詳細的影像,不只看脾臟本身,還可以同時評估肝臟、胰臟等周邊器官的狀況。

第二步是血液檢查。抽血化驗能提供非常多的線索。一份全血細胞計數報告,可以讓我們知道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是否正常。如果數量偏低,可能意味著腫大的脾臟功能過度亢進,正在破壞過多的血細胞。另外,肝功能指數、病毒標記和自體免疫抗體等測試,都有助於判斷脾大的原因是否與肝病、感染或免疫系統失調有關。

第三步是骨髓檢查。這並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做的檢查。如果血液報告顯示有不正常的血細胞,或者醫生高度懷疑脾大的成因是來自白血病、淋巴癌等血液相關的惡性疾病時,才會安排骨髓檢查。醫生會從髖骨中抽取少量骨髓樣本進行化驗,這是診斷這類疾病最準確的方法。

就醫前準備:給您的行動清單

在見醫生之前,充分的準備可以讓整個診斷過程更順暢,也能幫助醫生更快掌握您的狀況。您可以參考以下的清單,為自己做好準備。

  1. 詳細記錄您的症狀:除了左上腹的飽脹感,有沒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例如,很容易感到疲倦、食慾不振、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反覆發燒或夜間盜汗、容易出血或瘀青。把這些症狀出現的時間和頻率都記下來。

  2. 整理個人健康史:您過去有沒有患過肝炎、肝硬化、血液疾病或癌症?目前正在服用什麼藥物、保健品或維他命?您的家人有沒有相關的遺傳病史?最近有沒有到過外地旅遊?這些資訊對於醫生分析脾大的原因都非常重要。

  3. 預先寫下想問的問題:面對醫生時,有時候會因為緊張而忘記想問的事情。您可以事先把問題寫下來,例如:「根據我的情況,最有可能的脾大原因是甚麼?」、「接下來我需要做哪些特定的檢查?」、「在等待診斷結果期間,我的生活上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樣可以確保您得到所有需要的資訊。

脾大治療方針:標本兼治,處理根本病因

核心治療原則:針對根本病因,而非脾臟本身

當談到脾大治療,一個最重要的觀念是「治本而非治標」。脾臟腫大本身通常不是疾病的根源,它更像是一個顯示身體潛在問題的指標。所以,醫療團隊的治療策略,核心並非直接處理腫大的脾臟,而是集中精力找出並解決背後的根本病因。例如,如果是肝硬化引致的脾大,治療重點就會放在控制肝病上。如果是感染造成,則會使用相應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當根本的脾大原因受到控制後,腫大的脾臟很多時候會自然地、慢慢地縮小。

何時需考慮切除脾臟(Splenectomy)?

既然治療主要針對根本病因,那什麼情況下才需要考慮動手術切除脾臟(Splenectomy)呢?這通常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當脾大引發了嚴重的併發症,而且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時,醫生才會將切脾手術納入考慮。這些情況包括:
1. 嚴重的脾功能亢進:脾臟過度活躍,破壞了太多的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導致重度貧血、反覆感染或有嚴重出血風險。
2. 巨大的壓迫症狀:脾臟腫大至極大體積,嚴重壓迫胃部導致進食困難、營養不良,或引起持續的劇烈腹痛,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3. 脾臟破裂風險:在極罕見情況下,脾臟極度腫大且脆弱,存在高風險的自發性或因輕微碰撞而破裂,可能引發致命性內出血。

由於脾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切除後會永久增加某些細菌感染的風險,所以醫生在建議手術前,必定會非常謹慎地權衡利弊。

一表看懂:不同成因的治療方案與預後

為了讓您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脾大的原因及症状如何影響治療方向,我們整理了一個簡明表格。這個表格將常見的脾大成因與其對應的治療方案和大致預後作一個整理,讓您對整個治療藍圖有一個更具體的概念。

根本成因 主要治療方案 預後(Prognosis)
肝硬化引致的門脈高壓 針對肝病治療(如戒酒、抗病毒藥)、利尿劑控制腹水、使用藥物降低門脈壓力。 取決於肝硬化的控制情況。如果肝功能維持穩定,脾大情況可能維持不變或緩慢改善。
血液疾病(如淋巴癌、白血病) 依據疾病種類和分期,可能採用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或骨髓移植等。 預後差異較大,完全視乎血液疾病的類型、嚴重程度以及患者對治療的反應。
感染(如病毒、細菌感染) 使用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抗生素或抗寄生蟲藥物來清除病原體。 如果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脾臟通常會逐漸回復正常大小,預後普遍良好。
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 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以調節及抑制異常的免疫反應。 當免疫系統的攻擊反應受控後,脾大的情況通常也會隨之改善。
代謝儲積症(如戈謝病) 採用酵素替代療法,補充身體缺乏的酵素,幫助分解積聚的物質。 透過持續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脾臟腫大的情況亦能顯著改善。

脾大常見問題 (FAQ)

關於脾大原因和後續處理,你可能還有一些疑問。這裡我們整理了幾個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助你更全面地了解這個狀況。

脾臟腫大是否等於免疫力變強?

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雖然脾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但脾臟腫大並不代表免疫力增強,反而常是身體發出的警號。很多脾大的原因,例如感染或血液疾病,會令脾臟過度工作,導致其體積增大。這種情況下的脾臟,非但沒有提升免疫力,更有可能引發「脾功能亢進」。這表示過度活躍的脾臟會開始無差別地過濾和破壞血液中正常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結果可能導致貧血、免疫力下降和容易出血,與免疫力變強的期望正好相反。

肝硬化患者一定會出現脾大嗎?

這並非必然。肝硬化是引致脾大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每位肝硬化患者都會有明顯的脾臟腫大。脾臟腫大的發生,與肝硬化的嚴重程度及引發的「門脈高壓」有直接關係。在肝硬化初期,肝臟的血液循環阻力可能還不大,門脈壓力未顯著升高,血液仍可順利流過,脾臟就不會因為血液回流受阻而腫大。通常是當肝硬化進展到一定程度,門脈壓力持續增高,血液才會大量鬱積在脾臟,造成明顯的脾大。

體檢發現輕微脾大但無任何不適,需要立即求醫嗎?

建議尋求醫療意見。脾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早期的脾大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即使只是輕微腫大而且沒有任何不適,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身體信號,提示背後可能存在某些健康問題。醫生會為你進行評估,目的是找出造成脾大的根本原因。及早進行詳細檢查,有助於釐清狀況,無論結果如何,都能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並在有需要時及早介入處理。

脾大患者在飲食或生活上有什麼需要注意?

生活上最重要的注意事項是保護腹部,避免受到撞擊。腫大的脾臟比正常的脾臟更脆弱,一旦因外力碰撞而破裂,可能引發腹腔內大出血,情況可以非常嚴重。因此,建議避免所有身體接觸性運動,例如足球、籃球、搏擊等,同時在日常活動中也要特別小心,預防跌倒。飲食方面,並沒有一套專門針對脾大的餐單。患者應遵循的飲食建議,主要取決於導致脾大的根本病因。例如,若是肝硬化引起的脾大,便需要遵從醫生建議的護肝飲食,如低鹽、低脂等。

切除脾臟後,會對生活造成什麼長遠影響?

切除脾臟(Splenectomy)對生活最長遠的影響,是永久改變了身體的免疫防禦能力。脾臟在過濾和清除血液中特定「莢膜細菌」(例如肺炎鏈球菌)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失去脾臟後,身體抵抗這類細菌的能力會顯著下降,令患者終身面臨較高的「脾切除後暴發性感染」(OPSI)風險,這種感染可以發展得非常迅速和嚴重。為了管理這個風險,患者必須採取預防措施,包括在手術前後接種特定疫苗,並對任何發燒或感染跡象保持高度警覺,及時求醫。雖然需要時刻留意,但只要做足預防措施,絕大部分人仍可以過著正常活躍的生活。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