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健美終極指南】點揀好?一文看清 5 大核心差別、訓練模式與健體分野

走進健身房,同樣是舉鐵,為何有些人專注於挑戰破紀錄的極限重量,有些人則執着於鏡中肌肉線條的完美呈現?「健力」與「健美」,兩個最常聽到的名詞,代表着兩種截然不同的訓練哲學:一個追求「Be Strong」,以挑戰人體力量為榮;一個追求「Look Good」,將身體雕琢成極致的視覺藝術品。

面對這兩大主流,你是否也感到迷惘,不知「點揀好」?究竟兩者在訓練核心、飲食策略以至體態外觀上有何根本分別?與近年流行的「健體」又有何不同?本文將為你呈獻終極指南,從 5 大核心差別入手,深入剖析各自的訓練模式與目標,助你認清方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訓練道路。

健力與健美差別在哪?一眼看清核心分別 (快速比較懶人包)

談到健身,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起健力健美這兩個詞,但經常將它們混淆。到底健力與健美差別在哪?雖然兩者都涉及舉重訓練,它們的目標、訓練哲學,甚至最終的體態都截然不同。這部分會用一個快速比較,讓你一眼看清它們的核心分別。

核心目標:追求「最大力量」還是「視覺美學」

健力 (Powerlifting):目標是「Be Strong」,挑戰並舉起個人極限重量 (1RM)。

健力的目標非常純粹,就是「Be Strong」。訓練者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在深蹲、臥推與硬舉這三個項目上,挑戰並舉起個人極限重量 (1RM)。他們追求的是數字上的突破,是力量的極致展現。

健美 (Bodybuilding):目標是「Look Good」,雕塑肌肉形態、比例與線條的極致美感。

健美的目標則是「Look Good」。重點不在於舉起多重,而是透過訓練雕塑肌肉的形態,追求完美的身體比例與線條。這是一門視覺藝術,目的是打造極致美感的體態。

訓練哲學:神經系統效率 vs. 肌肉感受度

健力:着重訓練中樞神經系統的串聯效率,協調全身力量完成動作。

健力訓練着重提升中樞神經系統的串聯效率。目標是教會身體如何更有效地協調全身肌肉,用最省力的方式,共同發力去完成一個大重量動作。

健美:着重孤立肌群,追求目標肌肉的深度刺激、泵感與力竭。

健美訓練則完全不同,它着重孤立目標肌群。訓練者會專注感受特定肌肉的收縮,追求深度的刺激、充血帶來的「泵感」,甚至達到力竭,以促進肌肉生長。

訓練核心內容:專項三項 vs. 多樣化動作

健力:訓練圍繞深蹲、臥推、硬舉三大項及其輔助動作。

健力的訓練內容非常專一,主要圍繞深蹲 (Squat)、臥推 (Bench Press) 和硬舉 (Deadlift) 這三大項。所有輔助動作,也都是為了強化這三個主項而設。

健美:動作選擇極其廣泛,包含多種器械、啞鈴、槓鈴動作以全方位刺激肌肉。

健美的動作選擇就極其廣泛了。為了全方位刺激肌肉的每個角落,他們會運用多種器械、啞鈴與槓鈴動作,從不同角度刺激同一個肌群,確保均衡發展。

比賽評分標準:客觀數據 vs. 主觀評分

健力:以成功舉起的總重量為唯一標準,勝負客觀分明。

健力比賽的評分標準非常客觀,就是以成功舉起的總重量為唯一標準。誰舉得最重,誰就是冠軍,勝負一目了然。

健美:由評審根據肌肉量、切割度、對稱性等主觀標準評分。

健美比賽則是由一班專業評審,根據選手的肌肉量、切割度(線條清晰度)、身體對稱性等主觀標準來評分。這更像是一場選美,結果帶有主觀判斷。

體態外觀:厚實強壯 vs. 線條分明

健力選手:通常身形厚實,肌肉量高,但體脂率不一定極低。

健力選手的身形通常比較厚實強壯。他們擁有很高的肌肉量去支撐大重量,但體脂率不一定會維持在極低水平,因為過低的體脂有時會影響力量表現。

健美選手:體脂率極低,肌肉線條清晰可見,追求極致的「乾」狀態。

健美選手則追求極低的體脂率,目標是讓每一條肌肉線條都清晰可見。在比賽期間,他們會追求極致的「乾」狀態,讓肌肉呈現出如雕像般的質感。

深入剖析健美訓練:精雕細琢的肌肉美學

談到健力健美,許多人會將它們混為一談,但其實兩者的訓練哲學有著根本的差別。如果說健力是追求力量的極致科學,那麼健美就是一門雕塑人體的視覺藝術。它不單純追求舉起多重,而是專注於利用重量訓練作為工具,將身體的每一吋肌肉打磨成完美的藝術品。想了解健力健美差別,就要先從健美的核心美學開始。

健美的核心目標:不只是大,更是對稱與比例的藝術

當我們看到健美選手時,第一印象可能是巨大的肌肉,但這只是其中一環。真正的健美藝術,建基於三個核心元素,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完整而具美感的體態,這也是健力与健美在目標上的主要分野。

肌肉維度 (Mass):追求每一束肌纖維的成長

這是最直觀的目標,也就是肌肉的碩大程度。健美訓練致力於透過系統性的刺激,促使全身的肌纖維盡可能地增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肌肥大」。從胸大肌到小腿的比目魚肌,每一個部位都不能忽略,目標是建立一個堅實雄厚的肌肉基礎。

肌肉切割度 (Definition):透過極低體脂展現肌肉紋理

擁有巨大的肌肉量後,下一步是讓它們的細節清晰可見。這需要透過極為嚴格的飲食控制,將體脂肪率降至極低水平。當脂肪層變薄,肌肉與肌肉之間的分離度、肌肉表面的紋理(或稱「拉絲感」)就會顯現出來,如同揭開雕像的幕布,展現其精細的線條。

勻稱性 (Symmetry):講求全身肌肉的均衡發展,無明顯弱點

這是健美審美的最高境界。勻稱性要求選手的身體左右兩側、上半身與下半身都必須均衡發展,沒有任何一個部位是明顯的弱點。例如,強壯的上身必須配上同樣發達的腿部,左邊的二頭肌要和右邊的看起來一樣。一個完美的X形體態,即寬肩、窄腰、發達的腿部,就是對勻稱性的最佳詮釋。

訓練模式詳解:「分化式訓練」如何精雕細琢

為了達成上述的藝術品級體態,健美運動員發展出一套極具針對性的訓練系統,稱為「分化式訓練」(Split Training)。這種訓練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專注」,確保每個肌群都能獲得最深度、最集中的刺激。

劃分肌群:按「胸、背、腿、肩、手」等部位安排獨立訓練日

分化式訓練會將全身的主要肌群分拆,安排在一星期的不同日子進行獨立訓練。例如,星期一可能是「胸部日」,星期二是「背部日」,星期三「腿部日」,如此類推。這樣做的好處是,每次訓練都能將所有精力集中在目標肌群上,同時讓其他部位的肌肉有充足時間休息和恢復。

高容量刺激:針對單一肌群採用多個動作、多組數進行集中轟炸

在特定肌群的訓練日,健美訓練會採用「高容量」的原則。這意味著會用上多種不同的動作(例如3-5個),從不同角度去刺激同一個肌肉部位,並且每個動作都會進行多個組數(例如3-4組),每組重複一定的次數。這種方式就像對肌肉進行集中轟炸,以求最大限度地促進肌肥大。

孤立訓練的重要性:例如透過腿部伸展 (Leg Extension) 專注刺激股四頭肌

孤立訓練是健美訓練的精髓,也是釐清健力健美健體概念的關鍵。與健力多採用調動全身力量的複合動作不同,健美會大量運用只能活動單一關節的孤立動作。例如,腿部伸展這個動作,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專注刺激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避免其他肌群借力。這種精準打擊,正是雕琢肌肉細節的必要手段。

飲食策略:嚴格的增肌期與減脂期

如果說訓練是雕刻刀,那麼飲食就是塑造體態的原材料。健美選手的飲食規劃極其嚴格,並且會根據不同時期的目標,劃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增肌期 (Bulking):創造熱量盈餘,為肌肉生長提供充足燃料

在增肌期,目標是盡可能地增加肌肉量。選手會刻意攝取比日常消耗更多的熱量,創造「熱量盈餘」。這些額外的熱量和充足的蛋白質,為高強度的訓練提供了能量,也為肌肉的修復和生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燃料。

減脂期 (Cutting):創造熱量赤字,在保留肌肉的同時剝離脂肪

在比賽前或需要展現線條時,選手會進入減脂期。這個階段的目標正好相反,需要創造「熱量赤字」,即攝取的熱量少於消耗的熱量。整個過程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剝離身體脂肪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辛苦建立起來的肌肉量,最終呈現出乾身、線條分明的最佳狀態。

深入剖析健力訓練:挑戰人體極限的力量科學

要清晰了解健力健美的分野,我們必須先深入健力的世界。如果說健美是一門雕塑身體的藝術,那健力就是一門將人體力量數據化的嚴謹科學。它不追求肌肉線條的美感,而是專注於一個極度純粹的目標:舉起更重的重量,挑戰力量的極限。

健力的核心目標:將力量數據化,專注提升三大項 1RM

健力的世界裡,一切都圍繞著數字,特別是你的「1RM」(one-repetition maximum),也就是一次能舉起的最大重量。整個訓練體系都為了提升三個特定動作的 1RM 而設計,這三個動作被稱為健力三大項,是評估全身絕對力量的黃金標準。

深蹲 (Squat):下肢與核心力量的終極考驗。

深蹲不單是練腿,它要求強大的股四頭肌、臀大肌、腿後肌群與穩如磐石的核心肌群協同工作,是建立全身力量的基石。

臥推 (Bench Press):上肢推力的黃金標準。

臥推是衡量上半身水平推動力量的最直接指標,主要動用胸大肌、前三角肌和肱三頭肌的力量,展現上半身的絕對肌力。

硬舉 (Deadlift):全身後側鏈力量的綜合體現。

硬舉是從地面將槓鈴拉起的動作,幾乎動用了全身所有肌肉,特別是背部、臀部到腿後側的整個後側鏈肌群,被視為終極的力量測試。

訓練模式詳解:以三大項為核心的週期化訓練

健力訓練不像健美那樣劃分身體部位,它的訓練計劃是以提升三大項表現為唯一目的。訓練的核心理念不是感受肌肉,而是提升效率。

技術優化:不斷完善三大項的動作流程,以最短行程舉起最大重量。

健力選手會花費大量時間鑽研技術,目標是以最符合生物力學效益、最節省能量的方式完成動作。例如,臥推時的拱腰技術,就是為了縮短槓鈴移動的距離,從而舉起更大的重量,這與健美追求胸肌拉伸的理念截然不同。

神經適應:訓練身體更有效率地募集運動單位。

大重量訓練不僅是刺激肌肉,更重要的是訓練中樞神經系統。它教會你的身體如何更快速、更協調地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與發力,讓你的力量輸出更有效率。這也是為何有時肌肉量沒有顯著增加,力量卻能大幅提升的原因。

輔助訓練的角色:針對性強化弱點,只為突破主項目的平台期。

健力的輔助訓練目標非常明確。如果你的硬舉在啟動階段有困難,可能會加入針對性的動作來強化臀腿力量。如果臥推在鎖定階段失敗,就會加入訓練來強化肱三頭肌。所有輔助動作都只為一個目的服務:彌補主項目的弱點,幫助你突破瓶頸。

飲食策略:為力量而食,以能量與恢復為先

健力與健美的飲食策略差別,正正反映了兩者目標的不同。健力選手的飲食哲學非常務實:確保身體有足夠的燃料去應付高強度訓練,並且能從中快速恢復。

強調攝取足夠的總熱量與營養,支持高強度訓練後的身體修復。

高強度的力量訓練會對身體造成巨大消耗,因此攝取充足的總熱量、優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至關重要。飲食的首要目標是支持訓練表現和促進身體修復,為下一次訓練儲備能量。

相對健美,飲食規劃較為彈性,不需嚴格劃分增肌/減脂期。

因為健力的目標不是追求極低的體脂率,所以飲食規劃相對彈性得多。選手不需要像健美運動員那樣,經歷嚴格計算熱量的增肌期與減脂期。只要能確保營養均衡,支持力量增長,飲食上就有更大的自由度。

不只健力與健美:釐清健體與舉重的不同

當我們深入探討健力健美的世界,很容易發現重量訓練的領域遠比想像中廣闊。除了追求極致力量的健力與雕塑肌肉美學的健美,還有另外兩個經常被提及的項目:健體 (Men’s Physique) 與奧運舉重 (Weightlifting)。釐清健力健美與這兩者的差別,有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整個肌力運動的光譜。

健體 (Men’s Physique):更親民的入門選擇

健體可以理解為健美的一個分支,不過它的審美標準更加貼近大眾。如果傳統健美選手那種巨獸級的肌肉量讓你感到有些距離,那麼健體所追求的體態,可能就是你心目中理想的模樣。它提供了一個對新手更友善的舞台,讓更多人有機會展現訓練成果。

視覺差異:以「美國隊長」般的陽光勻稱體態為目標,而非巨獸級肌肉

健體比賽追求的並非肌肉尺寸的最大化,而是整體的勻稱與美感。你可以想像一下電影中「美國隊長」那樣的身形,體態陽光、線條流暢,而且比例和諧。這與傳統健美追求極致肌肉量的目標形成鮮明對比,健體更強調一種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運動員體態。

評分重點:著重肩腰比例、腹肌與小腿,比賽時穿著海灘褲

健體比賽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選手會穿著及膝的海灘褲上台。這個規定直接影響了評分標準,因為它遮蓋了大腿肌群。所以評審的目光會更集中在選手上半身的倒三角比例,也就是寬闊的肩膀與緊收的腰腹形成的V-shape。清晰的腹肌線條與形態良好的小腿,也因此成為了致勝的關鍵。

奧運舉重 (Weightlifting):爆發力的極致展現

接著談談奧運舉重,這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競賽項目。雖然同樣是舉起槓鈴,但是它和健力與健美在目標與技術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舉重的核心並非單純地展示肌肉或比較靜態力量,而是展現將重量從地面一氣呵成舉過頭頂的極致爆發力。

動作定義:專指抓舉 (Snatch) 和挺舉 (Clean and Jerk)

很多人會將所有舉啞鈴、槓鈴的動作統稱為「舉重」,但在專業運動的定義中,「奧運舉重」專門指兩個動作。第一個是抓舉 (Snatch),要求選手以一個連續、流暢的動作,將槓鈴從地面直接舉過頭頂。第二個是挺舉 (Clean and Jerk),它分為兩部分,先將槓鈴上搏至肩上,然後再發力將槓鈴舉過頭頂。

核心能力要求:考驗爆發力、協調性與柔軟度,而非純粹的最大力量

要完成抓舉與挺舉,單靠蠻力是遠遠不夠的。這兩個動作極度考驗運動員全身的爆發力、身體協調性、平衡感以及關節的柔軟度。它要求力量在瞬間釋放,並且身體各部位肌肉能完美地協同工作。所以,舉重選手展現的是一種動態的運動能力,而非像健力那樣,專注於三大項的純粹最大力量。

超越二元對立:結合健力與健美,打造「力量美學」(Powerbuilding)

什麼是「力量美學」?打破健力與健美的傳統界限

當你深入了解健力健美,可能會發現自己既嚮往健力選手的純粹力量,又欣賞健美選手的肌肉線條。如果一定要在兩者之間做選擇,確實令人苦惱。其實,健身世界早已出現了第三個選項,完美融合了兩者的精髓,它就是「力量美學」(Powerbuilding)。

定義:一種以健力訓練模式為基礎,輔以健美訓練原則的混合訓練法。

簡單來說,「力量美學」是一種混合式訓練法。它的核心訓練框架建基於健力模式,專注於提升深蹲、臥推與硬舉這三大項的力量。然後,它再加入健美的訓練原則,透過各種輔助動作來雕琢肌肉,追求視覺上的美感。它打破了傳統健力与健美的界線,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訓練哲學。

目標客群:為既想擁有強大力量,又想擁有出色肌肉形態的健身愛好者而設。

這種訓練方法非常適合那些目標清晰的健身愛好者。他們不滿足於單一目標,既希望在健身房舉起令人敬佩的重量,又希望脫下上衣時,能展現出勻稱而出色的肌肉形態。如果你正是那個想同時「強壯」又「好看」的人,「力量美學」可能就是你的答案。

「力量美學」訓練框架示範

要理解「力量美學」的實際操作,我們可以看一個典型的訓練日框架。它巧妙地將力量訓練和肌肥大訓練結合在同一次訓練之中。

主力日:以一個健力核心動作(如大重量深蹲)開始,建構絕對力量。

訓練會由一個核心的健力動作開始。例如在「腿部主力日」,你會先進行大重量的深蹲訓練。這個環節的目標很純粹,就是為了建構你的絕對力量。你會使用較低的次數範圍(例如 3-5 次),集中精神應付每一個大重量的動作。

輔助訓練:在核心動作後,加入多個健美式中高次數輔助動作,追求肌肥大與泵感。

完成主要的大重量訓練後,訓練的重心便會轉移。你會加入多個健美式的輔助動作,例如腿推舉、弓箭步或腿部伸展等。這些動作會使用中至較高的次數(例如 8-12 次),目標是讓目標肌群力竭,追求肌肥大效果與肌肉的泵感。這正是健力健美差別最明顯的體現之一。

飲食原則:如何食得夠力又夠靚?

訓練結合了兩種目標,飲食策略自然也要兼顧力量與美感。要同時支持高強度訓練的表現和肌肉的視覺效果,你需要吃得聰明。

維持輕微熱量盈餘或熱量平衡,確保訓練表現與恢復。

在熱量攝取方面,多數會建議維持在輕微的熱量盈餘或熱量平衡狀態。這樣既能確保你有足夠的能量去應付大重量訓練,也能為肌肉修復和生長提供支持,同時避免了在非賽季積聚過多脂肪。

強調優質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時機,支持雙重目標。

營養的重點在於優質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充足的蛋白質是肌肉生長的基礎,而碳水化合物則是力量輸出的主要燃料。特別是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時機,例如在訓練前攝取碳水化合物來提升能量,訓練後補充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來加速恢復,對於達成雙重目標十分重要。

新手指南:我該如何選擇?健力、健美、健體哪個適合我?

當我們深入了解健力健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訓練哲學後,一個最實際的問題便會浮現:對於初次踏入健身房的我來說,到底應該如何選擇?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找到一個符合自己個性和目標的起點,是維持訓練熱情的關鍵。探索健力健美健體的分野,其實就是一趟發掘自我的旅程。

自我評估:從核心差別中找到你的熱情所在

這個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但你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問題,誠實地問問自己,從而去找到最能點燃你內心那團火的方向。你的動力來源是什麼?什麼樣的進步最能讓你感到滿足?

享受數字增長的快感,對刷新個人紀錄 (PR) 充滿熱情? -> 探索健力。

你是不是那種對槓鈴上的數字變化特別敏感的人?每一次成功舉起更重的重量,都能為你帶來無可比擬的成就感。你看重的是客觀的數據和可量化的進步。若你享受這種挑戰極限、不斷刷新個人紀錄 (PR) 的過程,健力訓練那種純粹追求力量的哲學,很可能會讓你深深著迷。

更在意鏡中身形變化,享受肌肉充血的泵感? -> 探索健美。

你訓練後總會習慣看看鏡子,留意肌肉線條的細微變化嗎?你享受那種目標肌群在訓練後充血、膨脹的「泵感」嗎?如果你追求的是視覺上的美感,享受像藝術家一樣雕塑自己身體的過程,那麼健美訓練著重肌肉形態和比例的原則,將會是你的理想方向。

希望兩者兼得,成為健身房裡又壯又好看的人? -> 探索「力量美學」。

或許你心想,為何一定要二選一?你既渴望擁有駕馭大重量的實力,也希望擁有令人稱羨的肌肉線條。你希望成為健身房中,那個既能推起驚人重量,脫下上衣後體態又相當出眾的人。那麼,結合兩者優點的「力量美學」(Powerbuilding) 訓練模式,正是為你而設。

初學者第一步:專注基礎,勿急於為自己定位

在急於為自己貼上「健力」或「健美」的標籤之前,我們需要先退一步,打好根基。新手階段,關於健力与健美的路線選擇,其實並非首要任務。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和穩固的肌力基礎。

強調學習正確的自由重量動作技巧,遠比選擇訓練體系重要。

無論你將來想成為哪一派的高手,深蹲、臥推、硬舉、划船這些基礎自由重量動作,都是你力量大廈的基石。花時間學習並掌握正確的技巧,不僅能有效預防受傷,更能確保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這對長遠的發展至關重要。一個完美的動作,遠比一個混亂的訓練計劃更有價值。

建議初期以全身性或上下半身分割訓練,建立穩固肌力基礎。

對於初學者,建議先不要急於採用職業選手那種複雜的「分化式訓練」。可以先從每週進行兩至三次的「全身性訓練」開始,或者採用「上、下半身」分割的訓練模式。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讓你的主要肌群和神經系統在一週內得到多次刺激和練習,有助於更快地掌握動作技巧,並為全身建立一個均衡且穩固的肌力水平。

關於健力與健美的常見問題 (FAQ)

為何健力選手臥推時需要「拱腰」?這對一般人安全嗎?

健力選手臥推時的「拱腰」,其實是一項為了在比賽中舉起最大重量的專業技術,其目的有兩個。首先,拱腰可以縮短槓鈴移動的行程,根據物理學原理,更短的距離意味著做功更少,有助於舉起更重的重量。其次,這個姿勢能讓選手的肩胛骨更穩定地固定在臥推椅上,並借助腿部力量傳導至全身,形成一個極其穩固的發力平台。

然而,對於以肌肥大為目標的一般健身者,並不需要模仿這種極端的拱腰。一般訓練時,保持自然的腰部弧度,將注意力集中在胸肌的伸展與收縮上,通常能帶來更好的肌肉刺激效果。這項技術本身在正確執行下是安全的,但它服務於一個非常特定的競技目標,與大多數人的健身目標並不相同。

參加健美或健體比賽,是否一定要使用禁藥?

這是一個在健力健美圈子中相當普遍,而且複雜的問題。無可否認,在頂尖職業賽事中,為了追求人體極限的肌肉量與力量,藥物的使用相當普遍。但是,這絕對不代表「一定要」使用禁藥才能參賽。

現時有許多健身聯盟是提倡自然健美的,它們設有嚴格的藥物檢測機制,例如飛行藥檢或測謊,為不使用藥物的運動員提供公平的競爭平台。許多業餘愛好者和以挑戰自我為目標的選手,都是在純自然的狀態下完成備賽並站上舞台。最終,這是一個個人選擇,選擇不同的道路,就會有不同的競爭圈子與成就標準。

如果只是一般健身,需要嚴格區分健力與健美的訓練方法嗎?

對於剛起步或目標是全面提升體能的一般健身者,答案是不需要過於嚴格地區分。其實,在健身初期,兩者的訓練內容有很大的重疊。

無論是健力還是健美,初期的重點都應該放在學習正確的動作姿勢、建立穩固的肌力基礎,以及養成持續訓練的習慣。掌握深蹲、硬舉、臥推、肩推等核心複合動作,對力量增長和肌肉發展都有極大好處。當你有了穩固的基礎後,可以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探索。如果你享受數字不斷突破的快感,可以多鑽研健力課表;如果你更在意鏡中的身形變化,可以加入更多健美式的孤立訓練。了解健力健美差別,有助於你未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向。

進行健力或健美訓練,需要哪些必備的護具?

選擇合適的護具,不僅能提升訓練表現,更是保護自己的重要一環。雖然護具繁多,但以下幾項是較為核心和常見的選擇:

  • 舉重腰帶 (Lifting Belt): 這是最常見的護具。它的主要作用不是「保護腰部」,而是透過增加腹內壓,為你的核心提供一個更強的支撐,讓你在進行大重量深蹲和硬舉時,能更穩定地傳遞力量。健力與健美訓練者在大重量組時都會使用。

  • 護腕 (Wrist Wraps): 主要用於臥推、肩推等推的動作。當重量增加時,護腕能有效支撐和穩定腕關節,避免手腕過度伸展而受傷,讓力量更集中地傳遞到目標肌群。

  • 護膝 (Knee Sleeves): 主要用於深蹲訓練。它能為膝關節提供輕微的壓力和保暖,增加本體感覺,讓你在蹲下和站起時感覺更穩定。

  • 拉力帶 (Lifting Straps): 在健美訓練中較為常用。當進行背部訓練(如硬舉、划船)時,如果前臂的握力比背部肌群先疲勞,拉力帶可以幫助你將槓鈴或啞鈴固定在手上,讓你能夠真正地訓練到背肌力竭,而不是受限於握力。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