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假肚腩纏身?終極腰椎前凸矯正指南:專家教你3步自測+3階段訓練全攻略
明明不胖,小腹卻總是凸出?長期受腰痠背痛困擾,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法根治?這些看似無關的問題,元兇可能都指向同一個體態問題——「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亦即俗稱的「骨盆前傾」。然而,腰椎前凸並非單純的「姿勢不良」,背後涉及複雜的肌肉失衡與動態控制問題。本文將由專家為你拆解腰椎前凸的迷思,提供一套完整的「終極矯正指南」。我們將從簡單的「3步自我檢測」開始,讓你準確評估自身狀況,再循序漸進地指導你完成「3階段矯正訓練」,從根本強化核心、穩定骨盆,徹底告別腰痛與假肚腩。
破解迷思:重新認識腰椎前凸與下背痛
在開始進行任何腰椎前凸矯正訓練前,我們首先要一起建立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很多人一聽到「腰椎前凸」或「骨盆前傾」就感到緊張,馬上將它與腰痛劃上等號。事實上,這可能是我們對身體最大的誤解之一。接下來,讓我們像朋友聊天一樣,用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我們的脊椎。
釐清觀念:腰椎前凸、骨盆前傾不等於疾病
腰椎前凸的生物力學解釋:脊椎的正常避震曲線
我們的脊椎並不是一根筆直的柱體。從側面看,它呈現一個優美的「S」形曲線,這是人體經過進化而來的精密設計。頸椎和腰椎會自然向前彎曲,而胸椎則向後彎曲。這個結構就像一個高效能的彈簧避震系統,讓我們在走路、跑步和跳躍時,能夠有效吸收和分散衝擊力,保護大腦和內臟。所以,一定程度的腰椎前凸,是完全正常且必要的生理結構。
為何多數人都有骨盆前傾?數據背後的真相
研究數據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高達85%的健康男性和75%的健康女性,本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盆前傾,但他們完全沒有任何腰痛症狀。這說明了骨盆前傾本身更像是一種常見的身體姿態變異,就像有人的頭髮是直的,有的是捲的一樣,它本身並不構成一種疾病或異常。
關鍵不在靜態姿勢,而在於「動態控制能力」
既然人人都有,那問題的關鍵在哪裡?重點不在於你靜態站立時,腰椎的弧度有多大,或者骨盆前傾了多少度。真正的關鍵在於,你的身體是否具備「動態控制能力」。意思是,你是否有能力主動控制你的骨盆和腰椎,讓它們在需要時回到中立位置,或者在活動中保持穩定。當這種控制能力喪失,身體被「卡」在過度前凸的姿勢無法自如調整時,問題才會隨之而來。
找出痛症元兇:下交叉綜合症如何導致失控的腰椎前凸
當腰椎前凸失去控制並引發疼痛時,背後通常指向一個經典的肌力失衡模式,物理治療領域稱之為「下交叉綜合症」(Lower Cross Syndrome)。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場發生在骨盆周圍的肌肉拔河比賽,其中兩組肌肉過於用力,另外兩組則力量不足,導致骨盆被拉歪。
肌力失衡模型:過緊的肌肉(髂腰肌、下背豎脊肌)
在拔河的一方,是變得過度緊繃和活躍的肌肉。它們主要是位於大腿前側深層的「髂腰肌」,以及位於下背部的「豎脊肌」。長期久坐會讓髂腰肌長時間處於縮短狀態,變得僵硬。而身體為了對抗這種前傾,下背的豎脊肌便會過度用力,長期下來也變得非常緊張。這兩組肌肉就像兩隻強而有力的手,不斷將你的骨盆向前下方拉扯。
H44: 肌力失衡模型:過弱的肌肉(腹肌、臀大肌)
在拔河的另一方,則是變得無力、反應遲鈍的肌肉。它們主要是你的「腹肌」和「臀大肌」。腹肌本應像一道牆一樣穩定骨盆前方,但若力量不足,就無法對抗髂腰肌的拉力。而臀大肌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肉之一,負責將骨盆向後穩定,但長時間坐著會讓它被「壓抑」,久而久之就忘了如何正確發力,這種情況也被稱為「臀肌失憶症」。
動力鏈效應:腰椎如何被迫承受過大壓力,引發腰痠背痛
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拔河比賽中,骨盆被無情地拉向前傾位置。作為與骨盆直接相連的結構,腰椎就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它被迫增加前凸的弧度來作出代償,導致椎間盤後側和關節受到異常擠壓,周圍的韌帶和肌肉被動拉長,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這就是動力鏈的連鎖效應,腰椎被迫承受了它不該承受的壓力,最終以腰痠背痛的形式向你發出警號。
問題的根源:為何「久坐不動」比「不良坐姿」更傷腰?
我們過去常常被教導要保持「正確坐姿」,但現代觀點發現,問題的核心可能不是坐姿「好不好」,而是坐得「久不久」。
長時間靜態姿勢如何導致肌肉失憶與協調性下降
長時間維持任何一種靜態姿勢,即使是所謂的「完美坐姿」,都會讓一部分肌肉持續緊張,另一部分肌肉則持續被動拉長。身體是一個需要動態刺激的系統,當它長時間靜止,大腦與肌肉之間的溝通就會變差。負責穩定的核心肌群會「睡著」,肌肉間的協調性下降。這就是為何許多人只是從椅子上站起來,或彎腰撿個東西,就輕易閃到腰的原因。
進行有效腰椎前凸矯正,從打破靜態開始
因此,一個有效的腰椎前凸矯正計劃,其核心理念並非追求一個靜態的「完美姿勢」,而是要恢復身體的動態控制能力。這一切的起點,就是打破長時間靜止的習慣,重新喚醒沉睡的肌肉,讓身體學會如何在各種動作中找到並維持穩定。
在家就能做!腰椎前凸矯正前三步自我檢測
在正式開始腰椎前凸矯正的訓練前,最重要的一步是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透過以下三個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你可以快速評估自己的腰椎弧度與體態,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腰椎矯正。這些方法不需要任何工具,在家中就能輕鬆完成。
第一步:貼壁測試法
標準站姿與測量步驟
首先,找一面平坦的牆壁,然後背對牆壁自然站立。請讓你的腳跟、臀部、肩胛骨以及後腦勺這四個點輕輕貼著牆面。保持身體放鬆,正常呼吸。接著,嘗試將一隻手掌平伸,插入下背(腰部)與牆壁之間的空隙。
如何判斷間隙是否過大:從「一個手掌」到「一個拳頭」的意義
正常的腰椎有一個自然的生理弧度,所以腰後有空隙是正常的。如果你的手掌可以剛剛好、帶點服貼感地放進這個空隙,這通常代表你的腰椎弧度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但是,如果你的整個拳頭都能輕易穿過這個間隙,甚至還有多餘的空間,這就意味著你的腰椎前凸幅度可能過大,是需要留意並考慮進行腰椎前凸矯正的信號。
第二步:仰臥屈膝測試
測試原理:為何屈膝能讓腰部貼平床面?
這個測試的原理很直接。當我們平躺時,如果腰椎前凸的幅度較大,腰部與床面之間會出現明顯的空隙。這很可能是因為緊張的髖屈肌群(例如髂腰肌)將骨盆向前拉扯所致。當我們屈起膝蓋時,就等於放鬆了這些肌肉的張力,骨盆便能自然地回到比較中立的位置,腰部也因此能夠更貼近床面。
操作方法與感受重點
請平躺在較硬的床墊或瑜伽墊上,雙腿自然伸直。首先感受一下腰部下方是否懸空,以及懸空的程度。然後,慢慢將雙膝彎曲,讓雙腳腳掌平穩地踩在床面上。此時,仔細感受你的下背部。那個原本懸空的感覺是不是減少了很多?你的腰部是否比雙腿伸直時更貼近床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也反映了你的骨盆位置可能偏向前傾,與腰椎前凸的狀況有關。
第三步:觀察日常體態特徵
外觀線索:假翹臀與小腹突出
除了主動測試,日常的體態也能提供很多線索。你可以從側面觀察鏡中的自己,或請家人朋友幫忙拍照。腰椎前凸的人,臀部通常會特別向後突出,形成一種「假翹臀」。這並非因為臀部肌肉特別發達,而是骨盆過度前傾造成的視覺效果。與此同時,由於骨盆向前傾,腹腔的內容物會向前推,即使身材不胖,小腹也可能看起來特別凸出。
感覺線索:睡醒時腰部特別痠痛
另一個常見的感覺線索,就是早上睡醒時腰部特別痠痛或僵硬。這是因為在睡眠期間,過度前凸的腰椎讓背部肌肉整晚都處於緊繃、無法完全放鬆的狀態。經過一整夜的持續受力,早晨起床時自然會感到不適。如果你經常有這種經驗,這也是身體在提醒你,你的腰椎可能承受了過多壓力。
腰椎前凸矯正第一階段:喚醒感知與釋放緊繃
首要的腰椎前凸矯正步驟,並非急於進行劇烈運動,而是先重新建立身體的感知能力。這個階段的目標很簡單:喚醒那些沉睡已久的肌肉,並且釋放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的肌群。這就像學習一門新技能,我們必須先從最基本的感覺和控制開始,為後續的腰椎矯正訓練打好穩固的基礎。
尋找骨盆中立位:一切腰椎前凸矯正的基礎
要成功進行腰椎前凸矯正,第一件需要掌握的事,就是學會找到「骨盆中立位」。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身體的「原廠設定」。當骨盆處於這個不前傾也不後傾的平衡位置時,腰椎承受的壓力最小。如果我們不清楚中立位在哪裡,所有矯正動作都可能偏離目標,甚至加劇問題。所以,接下來的練習,就是幫助你重新校準身體的羅盤。
坐姿練習:在極端前傾與後傾之間找到平衡點
首先,請舒適地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面。然後,慢慢地將你的骨盆向前轉動,刻意地挺出你的腰部和腹部,感受下背肌肉收緊的感覺,這是「極端前傾」。接著,將動作反向,想像把尾龍骨向內捲起,讓背部弓起來靠向椅背,這是「極端後傾」。請在這兩個極端位置之間來回緩慢移動數次,細心感受其中的變化。最後,嘗試停留在一個你感覺最舒適、最平衡的中間點,這就是屬於你的骨盆中立位。
四足跪姿練習(貓駝式):感受脊椎的完整活動範圍
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採用四足跪姿,雙手置於肩膀正下方,膝蓋在臀部正下方。吸氣時,慢慢將腹部下沉,抬頭望向前方,讓尾龍骨朝天,這是伸展的姿勢。呼氣時,反向運動,將背部盡量向上拱起,像一隻受驚的貓,同時低頭望向肚臍。這個動作可以讓你安全地活動整條脊椎,從頸椎到腰椎。透過這個完整的活動範圍,你能更清晰地感知脊椎的位置,並且更容易找到那個不拱起也不過度下沉的中立點。
針對性放鬆:改善腰椎前凸的關鍵肌群伸展
找到了中立位的感覺後,下一步就是處理那些將骨盆拉離中立位的「元兇」。腰椎前凸通常與特定的肌肉過度繃緊有關,主要是負責屈曲髖關節的髂腰肌、股直肌,以及下背部的肌肉群。針對性地伸展這些肌肉,才能為骨盆回到正確位置掃除障礙。
髂腰肌與股直肌伸展:弓箭步的正確執行細節
採用單膝跪地的弓箭步姿勢,前腳屈膝90度,後腳膝蓋著地。在向前移動身體之前,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細節:先收緊腹部與臀部,輕微地將骨盆向後轉(想像尾龍骨向前捲)。保持這個骨盆後傾的姿態,然後才將身體重心慢慢向前推。你會感覺到後腳大腿前側有深層的拉伸感。這個細節確保你伸展的是目標肌群,而不是再次代償性地擠壓腰椎。
下背部與臀部放鬆:抱膝式與嬰兒式的操作技巧
平躺下來,放鬆全身。首先是抱膝式,你可以先將一邊膝蓋用雙手環抱,緩緩拉向胸口,感受下背與臀部的伸展,停留約30秒後換邊。你也可以同時環抱雙膝。接著是嬰兒式,從跪姿開始,將臀部坐向腳跟,身體向前趴下,雙手向前延伸或自然放在身體兩側。這個姿勢能溫和地舒展整條背脊,讓長期受壓的下背部得到釋放。
伸展最佳時機:為何沐浴後或動態熱身後效果更佳?
選擇合適的伸展時機,效果會事半功倍。肌肉在溫暖的狀態下,延展性会更好,伸展時的感覺會更舒適,效果也更顯著。因此,建議在洗完熱水澡後,或者進行了5-10分鐘的輕度動態熱身(例如原地踏步或輕鬆的開合跳)之後,再進行這些伸展練習。這不僅能提升放鬆效果,也能降低拉傷的風險。
腰椎前凸矯正第二階段:強化核心與臀肌,重建穩定力量
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放鬆與喚醒,下一步的腰椎前凸矯正,就是為身體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撐系統。這個階段的目標很清晰,就是強化先前無力的腹部核心與臀部肌群。當這些肌肉有足夠力量時,骨盆就能維持在更理想的中立位置,腰椎承受的壓力自然會減少,從而穩定地改善腰椎前凸。
激活腹部核心:穩定骨盆的腰椎矯正訓練
腹部核心肌群就像一條天然的腰封,負責穩定我們的軀幹。一個強健的核心能夠有效抵抗地心吸力與日常活動對腰椎的拉扯,是所有腰椎矯正訓練的基礎。
基礎級:骨盆後傾運動(仰臥下背貼地)
這個動作是學習控制骨盆的入門課。首先仰臥在墊上,雙膝彎曲,雙腳平放地面。然後,專注於使用腹部的力量,將你的下背輕輕壓向地面,感受腰部與地面之間的空隙慢慢消失。過程中臀部會稍微離開地面。這個動作的重點不是幅度,而是感受腹肌收縮與骨盆向後滾動的連結。
進階級:死蟲式 (Dead Bug) – 強調四肢移動時軀幹的穩定性
當你掌握了骨盆後傾的感覺後,就可以挑戰死蟲式。同樣仰臥,雙腳抬起至膝蓋與髖關節成九十度,雙手伸直指向天花板。在保持下背貼地的情況下,緩慢地將對側的手和腳(例如右手和左腳)向地面延伸,直到接近地面但不要觸碰。然後,有控制地回到起始位置,再換邊重複。整個過程的關鍵,是軀幹和骨盆必須像石頭一樣穩定,完全不能晃動。
挑戰級:平板支撐 (Plank) – 全身核心穩定的正確姿勢要點
平板支撐是訓練全身核心的經典動作。正確的姿勢是關鍵,用手肘與腳尖支撐身體,確保從頭到腳跟呈一直線。要點是收緊腹部,想像將肚臍拉向脊椎。同時夾緊臀部,避免腰部下沉或臀部過度抬高。視線望向雙手之間的地板,保持頸部放鬆。
強化臀大肌:逆轉腰椎前凸的腰椎矯正訓練
臀大肌是人體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卻因為久坐而常常處於「休眠」狀態。激活並強化臀肌,能夠有效地將骨盆向後拉,直接對抗因肌肉失衡造成的腰椎前凸。
基礎級:橋式 (Glute Bridge) – 如何確保用臀部發力而非腰部
仰臥屈膝,雙腳與肩同寬。發力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臀部,用力夾緊臀肌,將骨盆向上推起,直到身體從肩膀到膝蓋成一直線。很多人會不自覺地用腰力,一個簡單的檢查方法是在最高點時,你的臀部應該是收得最緊的,而下背部沒有擠壓感。緩慢地放下,然後重複。
進階級:單腳橋式 – 增加不穩定性以提升挑戰
在標準橋式的基礎上,將其中一隻腳伸直或抬離地面。這會立刻讓你的身體變得不穩定,迫使你的核心肌群與支撐腳的臀肌更努力地工作,以維持骨盆的水平與穩定。這是提升臀部力量與身體協調性的有效訓練。
整合級:鳥狗式 (Bird-Dog) – 在動態中維持骨盆穩定的挑戰
這個動作整合了核心穩定與臀肌控制。採取四足跪姿,雙手在肩膀正下方,膝蓋在髖部正下方。收緊核心,保持背部平直。然後,緩慢地將對側的手臂和腿同時向前和向後伸直,形成一條直線。在伸展的最高點稍作停留,感受臀部和背部的發力。重點是過程中骨盆與軀幹要保持完全穩定,不能左右晃動或旋轉。
腰椎前凸矯正第三階段:融入生活,打造永不復發的身體模式
來到腰椎前凸矯正的最後階段,關鍵在於將前面所學的肌肉控制能力,無縫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果訓練歸訓練,生活歸生活,身體很快就會回復到舊有的錯誤模式。這個階段的目標,是透過重新學習日常動作,將正確的身體力學內化成直覺反應,建立一個穩固且不易復發的身體基礎。
重新學習日常動作:將腰椎前凸矯正融入習慣
經過前兩階段的放鬆與強化,你的身體已經具備了穩定骨盆與核心的能力。現在是時候將這些成果,轉化為身體的長期記憶。這意味著在進行坐、站、行走甚至搬東西等每一個簡單動作時,都需要有意識地運用正確的發力模式,讓理想的體態成為新的自然狀態。
正確坐姿:使用腰靠並定時起身活動
長時間久坐是導致腰椎前凸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它會讓髖屈肌持續處於縮短緊繃的狀態。與其執著於尋找一個完美的坐姿並僵化地維持,更實際的做法是為下背部提供適當支撐,並保持動態。你可以在椅背與下背之間放置一個腰靠或捲起的毛巾,藉此為腰椎提供支撐,並提醒自己維持自然的生理曲線。並且,設定鬧鐘提醒自己每隔30至45分鐘就起身走動一下,伸展身體,從而打破長時間靜態姿勢對肌肉造成的負面影響。
正確站姿:避免「懶散站姿」的微調技巧
我們站立時,身體很容易不自覺地進入「懶散站姿」,其特徵是將髖部向前推,膝蓋鎖死,讓腰椎承受所有上半身的重量,形成明顯的腰椎前凸。要調整這個習慣,可以嘗試一個微調技巧:將重心平均分佈在腳掌上,膝蓋保持微彈性,不要完全鎖死。然後,輕微收緊臀部與腹部,想像將骨盆從前傾的位置輕輕向後轉正,這會自然地讓你的腰椎弧度變得平緩,由核心與臀肌共同分擔身體重量。
H44: 正確搬運:學習用髖關節主導發力(髖關節鉸鏈)
生活中的彎腰搬物,是腰部受傷的高風險動作。正確的腰椎矯正觀念,強調學習用髖關節主導發力,也就是物理治療中常提到的「髖關節鉸鏈」(Hip Hinge)。這個動作的重點,是想像臀部向後方牆壁推,而不是向下蹲。在過程中保持背部挺直,感受大腿後側的拉伸感。發力時,則利用臀部與大腿後側的力量將身體推回直立,而非依賴下背的肌肉。熟練這個模式,不僅能有效保護腰椎,更是鞏固腰椎前凸矯正成果的關鍵。
尋求專業協助:何時應找物理治療師進行腰椎前凸矯正?
在家進行腰椎前凸矯正訓練是改善問題的好開始,但你需要知道,自我調整有其極限。當身體發出某些特定訊號時,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協助,不僅更安全,也是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甚麼情況下應該將你的腰椎問題交給專家處理。
出現這些警號,應立即求醫
自我矯正後疼痛持續或加劇
你很努力地跟著文章的指引進行伸展和訓練,但是腰背的疼痛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感覺更強烈或範圍擴大了。這是一個清晰的訊號,代表目前的訓練可能不適合你的身體狀況,或者問題的根源比想像中複雜,需要更精準的診斷才能對症下藥。
出現腿部麻痺、無力或放射性疼痛(疑似神經壓迫)
如果疼痛不再局限於腰部,而是開始像觸電一樣延伸到臀部、大腿後側甚至小腿和腳掌,這就是俗稱的「坐骨神經痛」。伴隨而來的可能還有腿部麻痺、針刺感或肌肉無力。這些症狀暗示著你的腰椎前凸可能已經對神經根造成壓迫,這時必須立即尋求專業評估,不能再單靠自我矯正。
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當腰背不適已經嚴重干擾到你的日常生活,例如無法久坐辦公、因腰痛而徹夜難眠、彎腰或從椅子上站起來都感到困難時,這代表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體態困擾。專業的腰椎矯正介入,目標是幫助你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
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腰椎前凸矯正流程
當你決定尋求協助,物理治療師會為你提供一套系統化和個人化的腰椎前凸矯正方案。這與網路上的一般性建議有很大分別,整個流程會更加深入和具針對性。
個人化評估:找出根本原因
專業的腰椎矯正,第一步並非直接治療,而是進行詳細的評估。物理治療師會透過觀察你的靜態姿勢、分析你的走路和彎腰等動態模式、以及進行一系列的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測試,準確找出導致你腰椎前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某組肌肉特別無力,也可能是髖關節活動度不足,每個人情況都不同。
專業介入方式:徒手治療、動作模式再教育、儀器輔助等
評估之後,治療師會結合多種方式為你進行腰椎矯正。首先,可能會運用徒手治療,透過專業手法放鬆你過度緊繃的深層肌肉和筋膜,並鬆動活動度受限的關節。然後,關鍵一步是動作模式再教育,治療師會一對一地指導你,確保你在執行每個矯正動作時都能正確發力。在有需要時,也可能配合儀器輔助,例如使用超聲波或電療來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腰椎前凸矯正常見問題 (FAQ)
進行腰椎前凸矯正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進行腰椎前凸矯正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主要取決於問題的嚴重程度、個人身體的適應能力,以及訓練的頻率和質量。這並非一蹴可幾的過程,因為它需要改變長年累月形成的肌肉記憶和身體姿態。一般而言,只要持之以恆地跟隨正確的訓練計劃,大部分人約在持續練習四周後,會開始感到腰部痠痛有所改善,並且對身體姿態的控制力有所提升。真正的穩定效果,則需要更長時間的堅持,將新的動作模式融入日常生活中。
腰椎矯正的目標是完全拉直腰椎嗎?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我們的腰椎天生就帶有一個自然的生理弧度,這個弧度對於分散身體壓力、提供避震功能至關重要。完全拉直腰椎反而會破壞脊椎的正常結構,帶來其他問題。因此,腰椎矯正的目標並非將腰椎弧度「消除」,而是將其從一個「過度」或「失控」的狀態,調整回一個功能性的「中立位置」。核心在於提升你對骨盆和脊椎的控制能力,讓它在需要時能穩定,在活動時能靈活,而不是追求一個僵硬的直線。
我很瘦,但小腹還是很凸,這與腰椎前凸有關嗎?
這個情況很可能與腰椎前凸有密切關係。當骨盆過度前傾時,就如一個向前傾倒的碗,會將腹腔內的器官向前及向下推擠,造成小腹突出的外觀。這種情況常被稱為「假肚腩」。所以,即使你的體脂率不高,小腹看起來依然可能很突出。這通常是體態結構上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脂肪積聚,通過針對性的腰椎前凸矯正訓練,強化腹部與臀部肌肉,並放鬆過緊的髖屈肌,可以有效改善這個情況。
穿高跟鞋或懷孕會加劇腰椎前凸嗎?如何調整腰椎矯正方法?
是的,這兩者都會明顯加劇腰椎前凸。穿上高跟鞋後,身體的重心會向前移動,為了維持平衡,腰椎需要增加前凸的弧度來作出代償。而懷孕期間,隨著胎兒成長,腹部的重量會不斷增加,這股力量會將骨盆向前下方牽拉,自然會加劇腰椎的壓力與前凸程度。
在調整腰椎矯正方法時,原則不變,但細節需要注意:
* 高跟鞋愛好者: 建議減少穿著的頻率和時間,選擇較低的鞋跟。訓練上,需要特別加強伸展小腿後側、股四頭肌和髂腰肌,因為這些肌肉會因長期穿高跟鞋而變得格外繃緊。同時,更要專注於核心與臀肌的強化訓練,以對抗身體重心的改變。
* 懷孕期間: 孕期的腰椎矯正需格外謹慎,安全是首要考量。可以進行一些溫和的練習,例如在安全穩固的平面上進行骨盆後傾運動、四足跪姿的貓駝式,以維持核心的基本控制力及舒緩下背不適。所有高強度的腹部訓練或可能擠壓到腹部的動作都應避免。最重要的是,在開始任何新的運動前,務必先諮詢你的醫生或對孕婦復健有經驗的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