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脂肪面積超標?一文看清VFA標準等級、自我檢測、飲食運動4大逆轉方法

身形纖瘦,不代表身體健康。你是否驚覺自己明明不胖,卻有著難以消除的「大肚腩」?這可能正是「隱形殺手」——內臟脂肪(Visceral Fat, VFA)超標的警號。與積聚在皮下的脂肪不同,內臟脂肪潛伏於腹腔深處,包裹著重要器官,過量時會釋放炎性物質,引發胰島素阻抗、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多重健康風險,是名副其實的「百病之源」。本文將為你全面拆解內臟脂肪的標準等級與自我檢測方法,並提供由營養師及體能專家建議的4大逆轉策略,從飲食控制到科學實證的運動方案,助你精準擊退這位潛藏的健康敵人,重拾身體真正的主導權。

認識內臟脂肪:標準、等級與自我檢測方法

內臟脂肪 vs 皮下脂肪:為何「外瘦內肥」更危險?

內臟脂肪的定義與功能:保護器官的雙面刃

談到身體檢查報告,內臟脂肪面積(Visceral Fat Area, VFA)是一個你不能忽視的關鍵指標。想知道內臟脂肪面積是什麼嗎?它其實是指深藏在我們腹腔、環繞著肝臟、腸道等重要器官的脂肪。適量的內臟脂肪就像器官的柔軟避震墊,有保護和支撐的作用。但是,當這個面積過大,它就從守護者變成了潛在的威脅,成為健康的雙面刃。

皮下脂肪的定義與功能:提供保暖與緩衝

與內臟脂肪不同,皮下脂肪就是我們伸手可以捏到的脂肪,例如手臂的「拜拜肉」或肚腩,儲存在皮膚下方。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能量、維持體溫,以及在我們跌倒時提供緩衝。雖然過多皮下脂肪會影響外觀,但它對健康的直接威脅,遠不及內臟脂肪來得嚴重。

異位脂肪:潛伏在器官中的高風險脂肪

更進一步,還有一種更隱蔽的脂肪,稱為異位脂肪。當脂肪細胞過多而無處可去,它們就會「寄居」在不該出現的地方,例如肝臟、胰臟、心臟甚至肌肉裡面。這種脂肪就像潛伏的間諜,會直接干擾器官的正常運作,風險極高。

內臟脂肪等級全面睇:標準、偏高與高危險範圍

要評估風險,我們就要了解內臟脂肪面積等級。市面上的體脂磅,例如InBody,通常會提供一個內臟脂肪指數,讓我們對自己的內臟脂肪面積標準有一個概念。這個指數一般可以分為三個範圍:

健康範圍:內臟脂肪指數 1-9

指數 1-9 屬於健康範圍。這表示你的內臟脂肪處於理想水平,能好好保護器官而不會帶來額外負擔。

警惕範圍:內臟脂肪指數 10-14

指數 10-14 則是警惕範圍。雖然未到危險級別,但這是一個信號,提醒你要開始留意飲食和運動習慣了。

危險範圍:內臟脂肪指數 15或以上

一旦指數達到 15 或以上,就進入了危險範圍。這意味著患上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等代謝問題的風險顯著增加,需要積極採取行動去改善。

3步自我快速評估:你有內臟脂肪超標風險嗎?

想快速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況?其實透過幾個簡單步驟,你就可以對自己的風險有個初步了解。

步驟一:量度腰圍(亞洲標準:男 < 90cm, 女 < 80cm)

第一步,拿出軟尺量度腰圍。記得在肋骨最下緣和盤骨最上緣的中間點量度。根據亞洲人的標準,男性腰圍應小於90厘米,女性則應小於80厘米。超過這個數字,就可能代表腹部脂肪囤積較多。

步驟二:計算腰臀比(警戒值:男 > 0.9, 女 > 0.85)

第二步,計算腰臀比(腰圍 ÷ 臀圍)。男性比例若大於0.9,女性大於0.85,就屬於中央肥胖,是內臟脂肪超標的高危指標。

步驟三:使用體脂磅(生物電阻抗法)初步評估

第三步,可以利用家用的體脂磅。它們採用生物電阻抗法(BIA),雖然不及醫學儀器精準,但作為日常追蹤變化的工具非常方便。許多體脂磅都能提供一個內臟脂肪面積的參考指數,部分儀器如InBody的報告也會顯示相關數據。

精準測量內臟脂肪:專業醫學診斷方法

當然,如果你想獲得最準確的數據,就需要尋求專業的醫學診斷方法。

雙能量X光吸收儀 (DXA):準確分析身體組成

DXA掃描不只能量度骨質密度,它還可以非常準確地分析全身的脂肪、肌肉和骨骼分佈,清楚區分出不同部位的脂肪含量。

電腦斷層掃描 (CT) 及磁力共振 (MRI):量度內臟脂肪的黃金標準

而要說到量度內臟脂肪面積VFA的黃金標準,就非電腦斷層掃描(CT)和磁力共振(MRI)莫屬。它們能像切蛋糕一樣,清晰地呈現腹腔內的影像,精確計算出內臟脂肪的實際面積和體積。雖然成本較高,但其準確度是無可比擬的。

為何內臟脂肪是「隱形殺手」?拆解多重健康風險

當談論健康時,很多人會關注體重,但其實隱藏在腹腔深處的內臟脂肪面積,才是更需要留意的健康指標。它不像皮下脂肪那樣顯而易見,所以即使身形看來不胖,內臟脂肪面積VFA也可能早已超出標準。這種脂肪之所以被稱為「隱形殺手」,是因為它不只是靜靜地儲存能量,而是一個會主動影響全身健康的活躍組織,悄悄地為身體埋下多重風險。

不只是肥胖:內臟脂肪是活躍的內分泌器官

傳統觀念認為脂肪只是多餘的能量儲備,但現代醫學發現,內臟脂肪其實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內分泌器官。它會自行製造和釋放多種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進入血液循環,影響身體各處的正常運作,就像一個失控的工廠,不斷製造出有害的產品。

釋放炎性物質,引發全身慢性發炎

過多的內臟脂肪會持續釋放一種稱為「細胞激素」的促炎性物質。這些物質會讓身體長期處於一種輕微但持續的發炎狀態,也就是「慢性發炎」。這種狀態不像受傷時的紅腫熱痛那樣明顯,但它會慢慢損害血管內壁、干擾細胞正常溝通,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共同根源。

干擾荷爾蒙平衡,影響脂聯素與胰島素敏感度

內臟脂肪還會擾亂體內的荷爾蒙平衡。它會減少一種名為「脂聯素」的益菌素分泌,而脂聯素的主要功能是提升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當脂聯素減少,身體細胞便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變得遲鈍,這就是「胰島素阻抗」的開端,為日後的血糖問題埋下伏筆。

由代謝到心血管:內臟脂肪過高引發的連鎖疾病

當內臟脂肪面積等級持續偏高,它所引發的慢性發炎和荷爾蒙失衡,會像推倒第一塊骨牌一樣,觸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從新陳代謝到心血管系統都無一倖免。

胰島素阻抗與二型糖尿病

胰島素阻抗是內臟脂肪過高最直接的後果之一。身體為了處理血液中的糖分,胰臟需要更費力地分泌更多胰島素。長此下去,胰臟會過勞衰竭,最終無法有效控制血糖,繼而演變成二型糖尿病。

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

內臟脂肪釋放的炎性物質會損害血管的彈性,使其變得僵硬,同時也會影響腎臟對血壓的調節功能,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加上血管發炎,大大增加了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

血脂異常(高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問題)

內臟脂肪會將大量游離脂肪酸直接送入肝臟,干擾肝臟正常的脂肪代謝功能。這會導致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水平急升,同時降低俗稱「好膽固醇」(HDL)的水平,形成典型的血脂異常,進一步堵塞血管。

增加特定癌症(如大腸癌、乳癌)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長期的慢性發炎環境,會為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提供溫床。研究已證實,過多的內臟脂肪與大腸癌、乳癌等特定癌症的風險增加有密切關係。此外,一些研究也指出,中央肥胖與日後患上認知障礙症(如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存在關聯。

高危族群警示:哪些人更容易內臟脂肪超標?

雖然不良飲食和缺乏運動是主因,但某些族群因為生理和生活模式的關係,會更容易積聚內臟脂肪,需要特別留意自己的內臟脂肪面積標準。

壓力大的上班族:皮質醇如何增加中央肥胖

長期面對工作壓力的上班族,身體會持續分泌一種名為「皮質醇」的壓力荷爾蒙。高水平的皮質醇不但會刺激食慾,讓人特別想吃高糖高脂的安慰食物,還會指示身體將脂肪優先儲存在腹部,形成典型的中央肥胖。

停經後女性:雌激素變化與脂肪重新分佈

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會顯著下降。雌激素原本有助將脂肪儲存在臀部和大腿等皮下位置,但當雌激素減少後,脂肪的儲存模式會改變,更容易轉移到腹腔,形成內臟脂肪。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女性在停經後,即使體重沒有太大變化,腰圍卻明顯變粗的原因。

逆轉內臟脂肪的飲食策略:營養師推薦「減醣燃脂」餐單

要有效降低超標的內臟脂肪面積,飲食調整絕對是關鍵的一步。許多人以為減脂就要捱餓節食,但其實重點在於「吃對食物」,而非「不吃」。一個聰明的飲食策略,可以幫助你的身體從儲存脂肪的模式,切換到燃燒脂肪的模式,逐步改善你的內臟脂肪面積VFA讀數。

核心原則:「減醣」而非「戒醣」

談到減脂,很多人會立刻想到完全戒除碳水化合物,但這並非長遠之計。碳水化合物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完全戒掉會讓你感到疲倦、難以集中精神,而且極難持之以恆。真正導致內臟脂肪堆積的,是過量攝取「精緻醣類」,它們會令血糖急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而胰島素正是一個促進脂肪儲存的荷爾蒙。因此,我們的核心原則是「減醣」,即是減少精緻醣類的攝取量,並且選擇優質的碳水化合物。

選擇複合碳水化合物:以糙米、蕃薯、藜麥取代精緻澱粉

精緻澱粉例如白飯、白麵包、麵條,它們的纖維含量低,容易被身體快速消化吸收,造成血糖大起大落。想穩定血糖,就要選擇「複合碳水化合物」。它們富含膳食纖維,消化速度較慢,能提供穩定能量和更持久的飽足感。你可以嘗試將主食換成糙米、藜麥、燕麥,或者用蕃薯、南瓜、粟米等原型食物來代替部分白飯,這對控制內臟脂肪面積有直接幫助。

識破隱形糖分:乳酪飲品、果汁、健康零食中的陷阱

除了明顯的甜品和汽水,生活中其實充滿了「隱形糖分」的陷阱。很多標榜健康的食品,例如乳酪飲品、包裝果汁、能量棒等,為了增加風味,都可能加入了大量糖分,特別是高果糖糖漿。這些液體糖分或添加糖,身體吸收得特別快,容易被肝臟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養成閱讀營養標籤的習慣,你會驚訝地發現糖分無處不在。

減內臟脂肪必吃的4大類食物

了解要減少什麼之後,我們來看看應該多吃什麼。以下四類食物,是幫助你降低內臟脂肪的得力助手。

優質蛋白質:雞胸、魚類、豆腐,提升飽足感與代謝率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重要元素,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以幫助你在減脂期間維持肌肉量,而肌肉量正是提升基礎代謝率的關鍵。另外,蛋白質的消化過程需要消耗較多熱量,而且它能帶來非常強的飽足感,有助於減少整體食量。建議選擇雞胸肉、魚類(特別是三文魚、鯖魚等富含Omega-3的魚)、雞蛋、豆腐和豆類製品。

水溶性膳食纖維:燕麥、豆類、秋葵,幫助調節脂肪代謝

水溶性膳食纖維是一種非常好的減脂營養素。它能在腸道中與水結合,形成啫喱狀的物質,減慢糖分和脂肪的吸收速度,有助於穩定血糖。同時,它也是腸道益生菌的食物,有助維持腸道健康,而健康的腸道菌群對脂肪代謝有正面影響。燕麥、豆類、蘋果、柑橘類水果、秋葵和木耳都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

健康脂肪:牛油果、堅果、橄欖油,對抗身體發炎

減脂不代表要完全戒掉脂肪。事實上,內臟脂肪過高會引發身體的慢性發炎,而「健康脂肪」正正有對抗發炎的作用。來自牛油果、堅果、種籽(如奇亞籽、亞麻籽)和橄欖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以及深海魚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Omega-3),都是身體必需的脂肪酸,有助於心血管健康和調節荷爾蒙。

多色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從根源降低身體負擔

「原型食物」是指未經深度加工、保持其原始形態的食物。例如,一個完整的蕃薯就比薯條好,新鮮的雞肉就比香腸好。多選擇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可以確保你攝取到足夠的維他命、礦物質和抗氧化物。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能從根源上避開過多的鈉、糖和不健康脂肪,減輕身體的代謝負擔。

應嚴格避免的3類「內臟脂肪催生劑」

有些食物對內臟脂肪的影響特別大,堪稱「催生劑」。想改善內臟脂肪等級,以下三類食物應盡量避免。

高果糖糖漿及精緻糖類飲品

手搖飲品、汽水、包裝果汁等含糖飲料,是內臟脂肪的頭號敵人。它們含有的高果糖糖漿,主要由肝臟代謝。當攝取過量時,肝臟會不堪負荷,直接將其轉化為脂肪儲存,尤其容易堆積在腹腔,形成內臟脂肪。

反式脂肪與油炸食品

反式脂肪常見於人造牛油、酥皮糕點、餅乾和油炸食品中。科學研究已明確指出,反式脂肪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更會促使脂肪往腹部堆積。選擇食物時,要留意成分表中是否列有「氫化植物油」或「部分氫化植物油」。

過量酒精攝取

酒精含有高熱量,而且是「空熱量」,沒有任何營養價值。身體會優先代謝酒精,這期間會暫停燃燒脂肪。長期過量飲酒,不但會增加肝臟負擔,導致脂肪肝,多餘的熱量也很容易轉化為內臟脂肪。

科學證實最有效!降低內臟脂肪的運動與生活調整法

要有效降低惱人的內臟脂肪面積,單靠飲食調整並不足夠,配合聰明的運動與生活習慣改變,才能事半功倍。想知道內臟脂肪面積是什麼水平才算健康?運動與生活調整就是逆轉超標指數的關鍵。以下將會由淺入深,介紹經科學證實最有效的方法。

有氧運動為先:高效燃燒內臟脂肪的關鍵

為何有氧運動比純重訓更有效燃燒內臟脂肪?

許多人以為要減肚腩就要不停做仰臥起坐或重量訓練,但針對代謝活躍的內臟脂肪,科學研究普遍認為,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效果更為直接。原因在於,有氧運動過程中,身體會優先動用脂肪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特別是腹腔內的內臟脂肪。相比之下,純粹的力量訓練雖然能有效增加肌肉量,但在直接「燃燒」內臟脂肪的效率上,則不如有氧運動。

有效運動指標:心率達最大心率65-85%並持續20分鐘以上

並非所有運動都能有效減脂。要確保運動能真正幫助你降低內臟脂肪面積等級,必須留意強度與持續時間這兩個指標。運動時的心率需要達到你個人最大心率的65%至85%之間,這個區間是身體燃脂效率最高的「黃金區域」。同時,運動需要持續至少20分鐘以上,身體才會開始大規模動用脂肪儲備。你可以透過運動手錶監測心率,或憑感覺判斷,即運動時呼吸明顯加快,但仍能勉強說出完整句子的程度。

推薦運動:快走、跑步、游泳、單車

要達到上述的運動指標其實很簡單,許多日常運動都非常適合。例如快走、慢跑、游泳、踩單車等,都是極佳的有氧運動選擇。它們不僅能有效提升心率,而且對關節的衝擊力相對較小,適合不同年齡及體能水平的人士長期堅持。

力量訓練不可或缺:提升基礎代謝率,打造易瘦體質

增加肌肉量如何幫助長期控制內臟脂肪

有氧運動負責主動出擊,而力量訓練則像你的長期防禦工事。肌肉是人體消耗熱量最主要的組織,肌肉量越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BMR)也會越高。這代表即使你處於休息狀態,身體也會自然燃燒更多熱量。當基礎代謝率提升後,身體便不容易將多餘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這對於長期維持理想的內臟脂肪面積VFA標準,甚至在InBody等儀器上看到持續改善,有著根本性的幫助。

建議動作:深蹲、弓步、平板支撐等複合式動作

進行力量訓練時,建議優先選擇能同時鍛鍊多個大肌群的「複合式動作」,因為這樣訓練效率最高。例如深蹲(Squats)、弓箭步(Lunges)、掌上壓(Push-ups)以及平板支撐(Plank),都是無需器材、在家就能輕鬆進行的有效動作。

生活習慣調整:從根源杜絕內臟脂肪堆積

壓力管理:透過冥想、深呼吸降低皮質醇水平

運動與飲食是減脂的兩大支柱,但如果忽略了生活習慣,成果可能會大打折扣。長期處於精神壓力之下,身體會分泌一種名為「皮質醇」(Cortisol)的壓力荷爾蒙,它會直接指令身體將脂肪優先儲存在腹部。因此,學會管理壓力至關重要。每天安排5至10分鐘進行冥想、深呼吸練習,或到戶外散步,都能有效幫助身體放鬆,降低皮質醇水平。

優質睡眠:確保7-9小時睡眠以穩定食慾相關荷爾蒙

睡眠質素與內臟脂肪的關係比你想像中更密切。睡眠不足會擾亂體內調節食慾的兩種關鍵荷爾蒙:促進飢餓感的飢餓素(Ghrelin)會上升,而抑制食慾的瘦素(Leptin)則會下降。這會導致你在日間更容易感到飢餓,並特別渴求高糖、高脂的食物。確保每晚有7至9小時的連續優質睡眠,是穩定荷爾蒙、從根本上防止內臟脂肪堆積的重要一環。

四星期實踐計劃:設定目標與追蹤進度

設定SMART目標:具體、可量度、可達成的減脂計劃

有了清晰的知識後,接下來就是制定一個可行的行動計劃。與其設定一個模糊的「減肥」目標,不如運用SMART原則,讓計劃更清晰:
– 具體 (Specific):目標是「降低內臟脂肪面積等級」,而非單純的體重數字。
– 可量度 (Measurable):每週進行3次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
– 可達成 (Achievable):若你是運動新手,可先從每週快走2次開始,逐步增加。
– 相關 (Relevant):執行此計劃是為了改善心血管健康及代謝問題。
– 有時限 (Time-bound):以四星期為一個週期,檢視進度並作調整。

推薦運動組合與頻率(附運動與飲食記錄建議)

一個平衡的起步計劃可以這樣安排:
– 有氧運動:每週3至4次,每次30至45分鐘(例如:週一、三、五進行跑步或游泳)。
– 力量訓練:每週2次,每次20至30分鐘,安排在有氧運動後或獨立一天進行(例如:週二、六做深蹲、平板支撐等動作)。
– 記錄建議:不妨準備一本小筆記,簡單記錄每天的運動項目、時間長度及三餐內容。這並非要你斤斤計較卡路里,而是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生活模式,從而找出可以持續優化的空間。

關於內臟脂肪的常見問題 (FAQ)

內臟脂肪過低會有問題嗎?

很多人都專注於如何降低過高的內臟脂肪面積,但其實內臟脂肪並非越低越好。適量的內臟脂肪是身體必需的,它就像器官之間的柔軟墊子,負責支撐、固定和保護我們的內臟,避免它們因碰撞而受損。如果內臟脂肪水平過低,身體會失去這層重要的保護,甚至可能影響荷爾蒙平衡和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所以,我們的目標並非追求極低的數值,而是要將內臟脂肪面積(VFA)維持在健康的標準範圍內。

只做仰臥起坐可以減掉「大肚腩」和內臟脂肪嗎?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迷思。答案是:單靠仰臥起坐的效果非常有限。仰臥起坐主要鍛鍊的是腹部的肌肉,可以讓腹肌變得更結實,但它並不能直接「燃燒」覆蓋在肌肉上方的脂肪,更無法針對性地消除腹腔深處的內臟脂肪。要有效降低整體的內臟脂肪面積,必須依靠全身性的有氧運動,例如跑步、游泳等,再配合均衡飲食和力量訓練。這樣才能提升整體的卡路里消耗,從而讓身體動用包括內臟脂肪在內的儲備能量。

長期過度節食會否反而增加內臟脂肪?

答案是:有可能的。這聽起來可能有點違反直覺,但背後有其科學根據。當我們長期且過度地限制卡路里攝取時,身體會啟動「生存模式」。它會降低基礎代謝率來節省能量,並且可能開始分解肌肉來獲取能量,而不是脂肪。一旦恢復正常飲食,較低的代謝率會讓身體更容易將熱量儲存為脂肪。而這種「反彈」回來的脂肪,很多時候會優先堆積在腹部,導致內臟脂肪面積增加。所以,持續、均衡的飲食調整,遠比極端的節食來得更有效和健康。

體重正常但內臟脂肪超標(外瘦內肥)應如何處理?

「外瘦內肥」的情況其實相當普遍,這類人士的體重和BMI可能完全在標準範圍內,但透過專業儀器(例如InBody體脂磅)檢測後,卻發現內臟脂肪面積等級偏高。這代表身體的肌肉量可能不足,而脂肪比例過高。處理這個問題的重點,並非單純「減重」,而是要「改善身體組成」。你需要雙管齊下:第一,透過力量訓練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第二,加入規律的有氧運動,並嚴格檢視飲食內容,減少糖分和精緻澱粉,增加優質蛋白質和纖維的攝取。目標是減掉脂肪,同時增加肌肉。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