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只有兩塊腹肌?專家教你6個科學訓練,解鎖被隱藏的完整腹肌

辛苦操練,低頭一看,腹肌卻總是只有最上面兩塊探頭?你並不孤單。這是許多健身愛好者在追求「六塊肌」時都會遇到的樽頸位。問題往往不在於訓練不夠努力,而是忽略了背後的科學原理。要解鎖被隱藏的完整腹肌,關鍵在於結合三大元素:了解天生的腹肌結構、有效降低體脂,以及執行針對整個核心肌群的正確訓練。本文將為你徹底剖析腹肌的構成,並提供一套由專家設計的6個漸進式科學訓練,從基礎喚醒到進階雕刻,助你告別「兩塊腹肌」的窘境,練出真正立體分明的完整腹肌。

為何你只有明顯的「兩塊腹肌」?從科學角度理解腹部結構

很多人在健身路上都會遇到一個疑問,為何努力訓練後,最先現形的往往是位於上腹的兩塊腹肌,而期待的六塊腹肌卻遲遲未現?這現象其實並非訓練不足,而是與我們身體的解剖結構和先天基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要解鎖完整的腹肌線條,第一步是從科學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的腹部構造。

腹肌不只六塊:重新認識你的核心肌群

當我們談論「腹肌」時,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那格狀分明的肌肉塊。實際上,這只是核心肌群的一部分。一個強壯而穩定的核心,是由多層肌肉共同協作構成的,它們各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了解這些肌肉的功能,是制定有效訓練計劃的基礎。

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構成「腹肌」塊狀外觀的主要肌肉

腹直肌就是我們俗稱的「六塊肌」或「八塊肌」。它是一片長條形的淺層肌肉,從胸骨下方延伸至骨盆。它的主要功能是讓我們身體向前彎曲,例如在做捲腹動作時,感受到的就是腹直肌的收縮。正是這塊肌肉,構成了腹部最顯眼的塊狀外觀。

腹內外斜肌 (Obliques):雕塑腰側線條的關鍵

腹內外斜肌位於腹直肌的兩側,它們對於塑造腰部線條,也就是俗稱的「人魚線」或「馬甲線」,扮演著決定性角色。它們的主要功能是負責身體的旋轉與側向彎曲。強壯的腹斜肌不僅讓體態更美觀,也為核心提供了重要的側面支撐。

腹橫肌 (Transverse Abdominis):穩定核心的最深層力量

腹橫肌是腹部最深層的肌肉,像一條天然的束腹腰帶,從身體前方環繞至後背。它雖然無法直接被看見,但其功能卻至關重要。腹橫肌是維持脊椎穩定、保護內臟的核心力量來源。一個結實的腹橫肌能收緊腹腔,讓腹部看起來更平坦,並且為所有動作提供穩固的基礎。

功能性核心:為何強大的核心遠比單純的腹肌線條更重要

追求可見的腹肌線條固然是個不錯的目標,但我們更應理解一個功能性核心的重要性。一個由腹直肌、腹斜肌與腹橫肌等肌肉協同運作的強大核心,能夠提升運動表現、改善體態、並且大幅降低日常活動或訓練中腰背受傷的風險。它的價值遠超過鏡中所見的線條。

基因的真相:腹肌數量與形狀由天定

在了解腹部肌肉的構成後,我們來探討另一個關鍵因素:基因。為何有些人能練出八塊腹肌,有些人則是六塊,甚至有些人天生腹肌就不對稱?答案就藏在我們的基因裡,這是後天訓練無法改變的事實。

「腱劃」結構:決定腹肌是四塊、六塊還是八塊的先天因素

腹直肌之所以會呈現塊狀,是因為被數條稱為「腱劃」的結締組織橫向分隔開。你天生擁有多少條腱劃,就決定了你腹肌數量的上限。如果天生只有三條腱劃,那麼不論如何訓練,最多也只會顯現出六塊腹肌。這是無法透過任何訓練去增加或改變的先天結構。

H44: 脂肪分佈與肌肉形態:解釋「上腹」較明顯的個體差異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何很多人只有明顯的二塊腹肌?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人體的脂肪傾向於在下腹部堆積,而上腹部的皮下脂肪通常較薄,所以上方的腹肌最容易先顯露出來。第二,每個人的腹直肌形態也有差異,有些人天生上段肌肉較厚實,下段則較薄,這也導致了視覺上2塊腹肌特別明顯的情況。

接受基因設定:目標非改變形狀,而是強化現有腹肌的厚度與分離度

了解基因的決定性作用後,我們應該將目標設定得更為實際。我們的目標不應是去改變腹肌的數量或對稱性,而是專注於可以控制的方面。透過持之以恆的訓練,我們可以增加每一塊腹肌的厚度,讓它們更飽滿、更立體。同時,配合飲食控制降低體脂,讓肌肉線條的分離度更高,從而讓你天生的腹肌形態,以最清晰、最深刻的狀態展現出來。

告別「兩塊腹肌」的遮蔽:看得見的腹肌,關鍵在於體脂率

即使努力訓練,為何腹肌總是只有最上面兩塊腹肌比較明顯?其實,完整的腹肌線條一直都在,只是被一層脂肪巧妙地遮蓋了。要讓深藏不露的腹肌重見天日,關鍵並非盲目地做數百下捲腹,而是要直接面對核心問題:降低整體體脂率。可以說,清晰的腹肌線條,有七成靠飲食,三成靠訓練。這一章,我們將焦點從健身室轉移到廚房,探討如何透過科學的飲食與生活方式,揭開腹肌的神秘面紗。

「腹肌是在廚房練成的」:飲食控制的基礎原則

這句健身界的金句,精準地道出了顯現腹肌的真相。無論你的腹肌訓練多麼刻苦,如果體脂率居高不下,腹肌就會一直被隱藏。想擁有令人羨慕的腹肌,必須先從調整飲食結構開始,建立正確的營養觀念是成功的第一步。

創造熱量赤字:減脂的第一步

要減少身體脂肪,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創造「熱量赤字」。簡單來說,就是確保每日消耗的總熱量,大於你從食物中攝取的總熱量。當身體能量不足時,它自然會開始分解儲存的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計算出自己的每日總消耗量(TDEE),然後設定一個合理(例如低於TDEE 300-500卡路里)的熱量攝取目標,是減脂計劃的基礎。

攝取足夠蛋白質:在減脂期間維持肌肉量

在熱量赤字的狀態下減脂,身體不只會消耗脂肪,也有機會流失寶貴的肌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就變得極為重要。蛋白質不但能為肌肉修復和生長提供原料,幫助你在減脂期間維持得來不易的肌肉量,而且它能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食慾。同時,身體消化蛋白質需要消耗更多能量,這也能輕微提升整體代謝率。

優化荷爾蒙:胰島素、皮質醇與腹部脂肪的關係

身體的荷爾蒙狀態,也直接影響脂肪,特別是腹部脂肪的堆積。例如,經常攝取高糖份及精製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胰島素水平頻繁飆升,而胰島素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促進脂肪儲存。另外,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身體會分泌過量的皮質醇,這種壓力荷爾蒙已被證實與中央肥胖,也就是腹部脂肪的積聚有密切關係。

良好生活習慣:睡眠、水份與壓力管理的重要性

除了飲食,日常習慣同樣關鍵。充足的睡眠(建議每晚7-9小時)有助於穩定調節食慾的荷爾蒙,並且是肌肉恢復的黃金時間。確保飲用足夠水份,能維持新陳代謝的正常運作。同時,學習有效的壓力管理方法,例如冥想、散步或培養興趣,能幫助降低皮質醇水平,避免壓力導致的脂肪積聚。

如何評估及追蹤進度?

制定了計劃,下一步就是有效地追蹤進度,這樣才能知道方向是否正確,並且適時作出調整。體重計上的數字並不是唯一的指標,我們需要更全面的評估方法。

體脂率參考值:男性與女性腹肌顯現的大約體脂範圍

體脂率是評估進度的黃金標準。一般而言,男性的腹肌線條大約在體脂率15%左右開始變得可見,在12%以下會變得清晰分明。而女性由於生理結構不同,體脂率通常在20%左右開始看見輪廓,在18%以下則會相當明顯。記住,這些數字只是一個參考範圍,實際情況會因個人基因和肌肉量而異。

視覺化追蹤:善用鏡子與照片記錄變化

鏡子和照片是你最誠實的夥伴。由於肌肉比脂肪密度更高,在體重不變甚至稍微上升的情況下,你的身形可能已經變得更結實,這就是所謂的「身體重組」。建議每隔一至兩星期,在相同的時間、光線和角度下為自己拍照記錄。透過比較照片,你會更直觀地看到腹肌線條的細微變化,這種視覺上的進步,往往比磅上的數字更能鼓舞人心。

核心強化藍圖:打造完整腹肌的漸進式訓練計劃

要徹底告別只有上面兩塊腹肌的狀態,一套有系統的訓練藍圖是不可或缺的。這並非盲目地追求動作次數,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的是從根本上強化整個核心肌群。以下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由建立基礎的神經連結開始,逐步增加難度與負重,目標是喚醒並雕刻出每一塊潛藏的腹肌。

訓練前奏:啟動神經肌肉連結,提升訓練感受度

在正式開始訓練前,首要任務是建立大腦與腹部肌肉之間的溝通橋樑,也就是「神經肌肉連結」。許多人訓練時感受不到腹肌發力,就是因為這個連結薄弱。透過簡單的熱身,可以預先啟動目標肌群,讓後續的訓練事半功倍,確保每一分力都用在正確的位置。

熱身動作:貓牛式與鳥狗式,喚醒核心穩定性

貓牛式透過脊椎的伸展與屈曲,溫和地喚醒腹直肌與深層核心。這個動作能增加脊椎靈活度,並且讓你初步感受腹部收縮與拉伸的感覺。鳥狗式則要求在四肢移動的過程中,保持軀幹穩定,能有效啟動腹橫肌等深層穩定肌肉,為接下來更具挑戰性的動作打好穩定基礎。

念動一致:學習用「腹部」發力,而非頸部或髖屈肌

這是腹肌訓練中最關鍵的一環。在進行任何動作前,先學習感受用腹部力量將胸骨拉向骨盆的感覺。當你進行捲腹類動作時,應專注於腹部的擠壓感,雙手只是輕扶頭部,絕對不是用手發力拉扯頸部。同樣地,在抬腿動作中,應專注於用下腹力量將「骨盆」提起,而不是單純用大腿前側的髖屈肌將腿抬高。

第一階段(基礎期):鞏固核心基礎,喚醒下腹部肌群

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打好根基,特別是針對經常被忽略的下腹部。很多人之所以只有明顯的二塊腹肌,正是因為下腹肌群長期處於「休眠」狀態。透過以下動作,我們可以重新喚醒它們,為完整的腹肌線條打下基礎。

動作一:仰臥抬腿 (Lying Leg Raises)

這個動作直接針對下腹部。平躺在墊上,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或臀部下方以作支撐。關鍵在於動作過程中,下背部需要盡量緊貼地面。緩慢地將雙腿抬起至垂直地面,然後更有控制地慢慢放下,感受下腹的張力。

動作二:反向捲腹 (Reverse Crunches)

相比傳統捲腹,反向捲腹能更有效地刺激下腹。平躺屈膝,雙腳離地。發力點是利用下腹的力量,將臀部與下背部「捲離」地面,讓膝蓋朝向胸部。動作的重點是骨盆的向上翻動,而非雙腿的擺動。

第二階段(進階期):挑戰地心吸力,全面刺激中下腹肌

當你的核心基礎變得穩固後,便可以進入下一階段,開始對抗地心吸力。懸吊動作能迫使腹部肌群在不穩定的狀態下工作,從而帶來更強烈的刺激,對於中下腹的發展尤其有效。

動作三:懸吊屈膝抬腿 (Hanging Knee Raises)

懸吊在單槓上,收緊核心,避免身體搖晃。利用腹部的力量,將膝蓋向上提起,盡量靠近胸部。動作的頂峰要感受到腹肌的強烈擠壓。下放時要保持控制,慢放更能增加肌肉的張力時間,提升訓練效果。

動作四:羅馬椅抬腿 (Roman Chair Leg Raises)

這個器械能提供穩定的支撐,讓你更專注於腹肌發力。將身體固定在羅馬椅上,與懸吊抬腿的原理相似,利用腹部力量將雙腿或膝蓋向上抬起。在動作的最高點,可以加入一個骨盆後傾的動作,能更進一步地刺激腹肌。

第三階段(雕刻期):加入負重,精雕腹肌厚度與立體感

腹肌與身體其他肌肉一樣,需要漸進的負重刺激才能增厚,從而變得更立體、更明顯。當徒手動作對你來說已經駕輕就熟時,加入額外負重,是讓腹肌從「看得見」進化到「摸得到厚度」的關鍵一步,徹底改善只有2塊腹肌的視覺效果。

動作五:繩索捲腹 (Cable Crunches)

跪在龍門架前,雙手抓住繩索手把置於頭部兩側。身體以髖部為軸,利用腹肌的力量將上半身向下捲曲,直至手肘接近膝蓋。這個動作的好處是能提供持續的張力,並且可以輕易地調整重量,以達到漸進性超負荷的目標。

動作六:藥球俄羅斯轉體 (Medicine Ball Russian Twists)

這個動作主要雕刻腹部兩側的腹斜肌,讓腰部線條更完整。坐在地上,上半身後傾,雙腳可以微離地面增加難度。雙手手持藥球,穩定核心,然後轉動「軀幹」,將藥球交替移向身體兩側。注意是轉動身體,而不是只移動手臂。

提升訓練成效:讓腹肌訓練事半功倍的專業技巧

學會了正確的訓練動作,距離目標就更近一步。想徹底告別只有上面兩塊腹肌的狀況,關鍵就在於掌握一些能讓訓練效果倍增的專業技巧。這些細節看似微小,卻是區分新手與高手的關鍵,能讓你的每一次努力都變得更有效率。

呼吸的力量:學會用吐氣加深肌肉收縮

你可能沒想過,呼吸其實是腹肌訓練中最強大的工具之一。正確的呼吸模式不單純是為了換氣,它能直接加強核心肌肉的收縮程度,讓訓練的刺激更深入。當你用力吐氣時,腹部最深層的腹橫肌會自然收緊,這就像為你的核心繫上了一條隱形的腰帶,讓你在動作中更穩定,同時也能讓表層的腹直肌收縮得更徹底。

如何在捲腹類動作中配合呼吸以達至頂峰收縮

以捲腹為例,很多人只記得用力把身體抬起,卻忽略了呼吸的配合。下次嘗試這樣做:在身體向上捲起、腹肌收縮至最緊的時候,有意識地、用力地把肺部所有空氣吐出來。你可以想像一下,要用腹部的力量將肚臍向內、向脊椎方向擠壓。這個吐氣的動作會迫使腹肌達到「頂峰收縮」,也就是肌肉收縮得最完全的狀態。這種訓練方式能確保每一塊腹肌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刺激,而不僅僅是上腹的二塊腹肌。

離心收縮的魔力:掌握「慢放」的藝術

在健身房,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快速地做著腹肌訓練,把重點完全放在「抬起」身體的過程,然後就瞬間放鬆,讓身體掉下來。這其實是浪費了一半以上的訓練效益。肌肉的增長不僅發生在用力的收縮過程(向心收縮),也發生在有控制地拉長肌肉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離心收縮」。

為何動作的「下放」過程與「抬起」過程同等重要

動作的「下放」階段,也就是身體回復到起始位置的過程,是你給予肌肉深度刺激的黃金機會。當你有控制地、緩慢地進行下放時,腹部肌纖維會在拉長的狀態下持續受力,這會造成更多的良性微小撕裂,而這正是刺激肌肉修復並變得更強壯、更厚實的關鍵。一個有質素的下放過程,應該花費比抬起過程更長的時間,例如用一秒捲起,用三秒慢慢放下。掌握了這種「慢放」的節奏,你會發現腹肌的感受度截然不同。

訓練頻率與恢復:腹肌需要休息嗎?

一個常見的迷思是:腹肌是耐勞肌群,可以每天訓練。這個觀念需要修正。腹肌與身體其他肌肉,例如胸肌或背肌一樣,都需要足夠的時間來休息和修復。訓練的本質是「破壞」肌纖維,而肌肉的成長恰恰發生在訓練之後的恢復期。

建議的訓練頻率:為何每天操練腹肌並非最佳策略

每天高強度地操練腹肌,並不會讓它們更快現形。相反,過度訓練會讓肌肉一直處於疲勞狀態,沒有時間進行超量恢復,這反而會阻礙其生長,甚至增加受傷的風險。比較理想的策略是,每週安排2至3次高質素的腹肌訓練,確保每一次訓練都專注於動作的質素、呼吸的配合和離心收縮的控制。質比量更重要。

休息日的重要性:肌肉在恢復期間成長

請記住,肌肉是在你休息的時候成長的,而不是在訓練當下。在你沒有訓練腹肌的日子,身體會利用攝取的營養去修補受損的肌肉纖維,讓它們變得比之前更強壯、更厚實。給予腹肌至少48小時的休息時間,它們才能以最佳狀態迎接下一次的挑戰。因此,聰明的訓練者會把休息日視為訓練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見問題解答 (FAQ)

在解鎖完整腹肌的路上,你可能會遇到不少疑問,從訓練方式到天生條件,這些都是大家關心的話題。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何自己只有明顯的兩塊腹肌。這裡整理了一些常見問題,希望能提供清晰、科學的解答,幫助你更有效地規劃訓練。

我能透過特定訓練,把不對稱的腹肌練得對稱嗎?

腹肌的對稱性,與其數量一樣,主要由先天的「腱劃」結構決定。腱劃是分隔腹直肌的結締組織,它的位置與佈局是與生俱來的,無法透過後天訓練改變。因此,訓練的目標並非修正腹肌的形狀,而是專注於增加腹肌的厚度與分離度。當每一塊腹肌都變得更厚實、更立體時,即使它們的排列不是完美對稱,整體視覺效果依然會非常強壯和清晰。

為何我做了很多仰臥起坐,下腹依然沒改善?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困惑。傳統的仰臥起坐(Sit-up)動作,主要牽涉到脊柱彎曲,因此刺激的重點會落在腹直肌的中上部。許多人在執行時,為了完成動作,更會不自覺地過度使用髖屈肌發力,導致下腹部的參與感很低。要有效刺激下腹,關鍵在於「骨盆後傾」的動作模式,也就是將骨盆往胸腔方向捲起。像反向捲腹(Reverse Crunches)或懸吊抬腿(Hanging Leg Raises)這類動作,更能精準地訓練到下腹肌群。

棒式 (Plank) 對於練出看得見的腹肌塊有效嗎?

棒式是極佳的核心穩定性訓練,它能有效強化深層的腹橫肌,為你的脊柱提供穩固的支撐,這對於提升運動表現和預防受傷至關重要。然而,就雕塑「看得見」的腹肌塊(即腹直肌的肌肥大)而言,棒式並非最有效率的選擇。腹肌塊的增長需要透過動態的收縮與伸展,並施以漸進式負重來刺激。因此,棒式應視為建立核心基礎的必要練習,但要練出立體的二塊腹肌或更多腹肌線條,仍需配合繩索捲腹、負重抬腿等動態阻力訓練。

我應該在重訓前還是重訓後練腹肌?

一般建議將腹肌訓練安排在主要重訓課表的最後。原因是,幾乎所有多關節的複合式訓練,例如深蹲、硬舉、臥推等,都需要強大的核心肌群來穩定軀幹、傳遞力量。如果在這些大重量訓練前,就先讓腹肌過度疲勞,可能會影響核心的穩定性,不僅降低主要訓練的成效,更可能增加受傷的風險。將腹肌訓練放在最後,可以確保你在體力與專注力最充沛時,安全地完成最重要的訓練項目。

是否有可能我天生就沒有六塊肌?

是的,完全有可能。一個人最終能顯現出幾塊腹肌,是由基因決定的。腹直肌上的水平腱劃數量,決定了腹肌的外觀是四塊、六塊還是八塊。有些人天生只有兩條或三條腱劃,這意味著他們無論如何努力訓練,體脂降得多低,最多也只會顯現出四塊或六塊腹肌。因此,與其追求一個特定的數字,不如專注於雕琢自己天生擁有的腹肌形態,讓它們變得更厚實、線條更深刻,這才是更實際且科學的目標。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