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水腫虛胖!15招全方位去濕去水腫終極攻略(附3款去濕湯水食譜)

早上臉部浮腫,下午雙腿酸脹,即使食量不多,體重依然居高不下?這揮之不去的「虛胖」感,很可能就是體內「濕氣」與「水腫」作祟。濕氣纏身不但令人精神困倦、四肢重墜,更是許多健康問題的根源。想徹底擺脫水腫困擾,必須從根源入手。本文將為你呈獻一份全方位的去濕去水腫終極攻略,從中醫角度拆解濕氣成因,教你透過9大症狀及體質自我檢測,並提供15個涵蓋飲食法則、湯水食譜、運動習慣及穴位按摩的實用方法,助你徹底告別水腫虛胖,重拾輕盈清爽的體態。

為何總是濕重纏身?從根源了解「濕氣」與「水腫」

想有效去濕去水腫,首先要明白為何身體總是感覺沉重又浮腫。很多人將問題歸咎於飲水過多,或者單純以為是肥胖,但其實元兇很可能是體內積聚的「濕氣」。想徹底解決問題,就要從根源入手,了解「濕氣」與「水腫」究竟是什麼一回事,以及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濕氣是什麼?中醫拆解「內濕」與「外濕」

在中醫學說中,「濕」並非單指濕度,而是指體內無法正常排走,反而滯留並對身體造成負擔的多餘水液。這種濕氣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來自外界的「外濕」,另一種是由身體內部產生的「內濕」。

外濕成因:天氣、環境與生活習慣的影響

「外濕」的成因與我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香港天氣潮濕,濕氣很容易透過皮膚和呼吸入侵身體。而且,都市人習慣長時間身處冷氣空間,身體毛孔收縮,減少了出汗排濕的機會。加上淋雨後或洗澡後沒有及時擦乾身體和吹乾頭髮,這些習慣都會讓外來濕氣有機可乘,悄悄潛入體內。

內濕成因:飲食失調與臟腑功能失衡

「內濕」則源於身體內部功能失調,特別是與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負責將食物和水份轉化為身體所需的氣血和津液,並排走多餘的廢物。如果你經常進食生冷寒涼的食物、凍飲、甜品,或者油膩煎炸的東西,就會直接傷害脾胃功能。脾胃一旦受損,運化水濕的能力就會下降,多餘的水份無法正常排出,便會在體內積聚成濕。

內外夾攻:濕氣問題的惡性循環

更重要的是,「內濕」和「外濕」會互相影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外濕)會慢慢削弱脾胃功能,引發「內濕」。反過來,本身脾胃虛弱、體內已有濕氣的人,身體的抵抗力較差,亦會更容易受到外界濕氣的侵害。兩者夾擊之下,濕氣問題自然越來越嚴重。

濕氣如何引致水腫?拆解兩者惡性循環

很多人都會問,濕氣和水腫到底有什麼關係?簡單來說,水腫可以視為體內濕氣積聚到一個程度後,在外觀上呈現的明顯表徵。兩者的關係就像雞與雞蛋,互為因果。濕氣重是因,水腫是果。但是,水腫這個「果」又會反過來加劇濕氣這個「因」。

中醫角度:水液代謝失調是水腫主因

從中醫角度看,水腫的主因是身體的水液代謝功能失調。當體內濕氣過重,就會阻礙氣血和津液的正常流動。想像一下,身體的經絡管道因為充滿了黏滯的濕氣而變得不暢通。結果,水液無法順利輸送到全身,也無法被有效排出,最終只能停滯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特別是流動較慢的下半身,形成我們肉眼可見的浮腫。這也是為何許多去水腫去濕的調理,例如飲用去濕去水腫湯水,都強調要「利水滲濕」。

為何水腫會反過來加重體內濕氣?

當水腫形成後,問題並未告一段落。這些積聚在體內的停滯水液,本身就是一種「濕」,它會令身體的循環和新陳代謝變得更加緩慢。這種遲滯的內在環境,猶如一潭死水,反而會進一步削弱脾胃的運化功能,阻礙陽氣的運行,導致身體產生更多的「內濕」。這樣一來,水腫加重了濕氣,濕氣又引發更嚴重的水腫,形成一個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我是否濕氣重?9大症狀及體質自我檢測

要有效去濕去水腫,首先要清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很多人時常感覺身體重墜、精神不振,甚至明明不胖卻看起來虛浮臃腫,這很可能就是體內濕氣在發出警號。想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去水腫去濕,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入手,進行一個簡單的自我評估。

9大濕氣重警號,快速自我評估

你可以對照以下9個常見症狀,看看自己符合多少項,從而初步判斷體內的濕氣程度。

症狀一:身體浮腫,下半身尤其明顯

早上起床時面部或眼皮浮腫,到了下午,小腿、腳踝位置感覺腫脹,穿了一整天的襪子後,腳踝會有明顯的壓痕。這是因為體內多餘的水分積聚,無法順利排出,是典型的水腫表現。

症狀二:精神不振,終日疲倦嗜睡

即使睡眠充足,早上醒來依然覺得很累,頭腦昏沉不清爽,身體像被濕毛巾包裹一樣沉重。整天提不起勁,只想坐下或躺下,這就是中醫常說的「濕重如裹」。

症狀三:大便稀爛黏滯,不易沖淨

濕氣會直接影響腸胃功能,令大便變得稀爛、不成形。而且濕氣的特性是黏滯,所以大便會容易黏附在馬桶上,不易沖走,同時可能會有排不乾淨的感覺。

症狀四:食慾不振,容易胃脹

體內濕氣過重會困擾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簡單來說就是消化能力變差。你可能會覺得胃口不好,吃一點東西就感到飽脹不適,有時還會伴隨噁心的感覺。

症狀五:舌體胖大,舌苔厚膩有齒痕

舌頭是觀察身體狀況的一面鏡子。你可以伸出舌頭看看,如果舌頭的體積看起來比較胖大,舌頭邊緣有波浪狀的牙齒印痕,而且舌苔白厚或黃厚,感覺油膩不清爽,這就是典型的濕重舌象。

症狀六:面部及頭皮出油多,易生暗瘡

體內濕氣過多,會影響皮膚的油脂分泌。你會發現面部和頭皮特別容易出油,即使勤於清潔,很快又會變得油膩,繼而引發粉刺、暗瘡,甚至頭皮發癢等問題。

症狀七:四肢肌肉酸痛沉重

濕氣的特性是「重濁」,所以當濕氣侵襲肌肉關節時,你會感覺四肢特別沉重、肌肉酸軟無力,提不起勁。這種感覺在潮濕天氣或下雨天會變得更加明顯。

症狀八:腸胃脹氣或腸鳴

脾胃功能因濕氣而受阻,無法正常運作。即使不是空腹,腹部也經常感到脹氣,甚至會聽到腸道咕嚕咕嚕作響(腸鳴),這代表消化系統的水濕代謝出現問題。

症狀九:女性白帶量多或有異味

對女性而言,體內濕氣過重也會影響身體的下半部。這可能導致白帶分泌物增多,質地變得黏稠,甚至可能出現異味,這是身體發出的去濕警號。

一按即知:水腫嚴重程度測試

除了觀察症狀,還有一個簡單的物理測試可以判斷水腫的程度。
1. 用手指的指腹,用力按壓小腿脛骨內側(腳踝對上約四隻手指寬度的位置)。
2. 持續按壓約5秒後放開。
3. 觀察皮膚凹陷處的回彈速度。如果凹陷很快消失,代表水腫情況不嚴重;如果凹陷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回復平坦,就表示體內有多餘水分積聚,水腫問題比較明顯。

你是「寒濕」還是「濕熱」?1分鐘辨別體質對症下藥

知道自己濕氣重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分辨體質。濕氣會因為個人體質不同,而演變成「寒濕」或「濕熱」,兩者的調理方向大不相同,例如適合的去濕去水腫湯水亦有分別。用對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寒濕體質特徵:怕冷、手腳冰冷、舌苔白膩

「寒」與「濕」結合,身體的陽氣會受損,代謝和循環功能減慢。主要特徵包括:
* 非常怕冷,四肢經常感覺冰冷。
* 面色偏白,沒有血色。
* 胃口差,容易腹脹或腹瀉。
* 舌苔呈現白厚而濕潤的狀態。

濕熱體質特徵:怕熱、口乾口苦、舌苔黃膩

「濕」與「熱」結合,體內就像一個又濕又熱的蒸籠,容易引發炎症反應。主要特徵包括:
* 身體常感煩熱,容易出汗。
* 面部容易泛紅、出油,常生暗瘡。
* 口乾、口苦,甚至有口氣問題。
* 小便顏色偏黃,氣味較重。
* 舌苔呈現黃厚而油膩的狀態。

去濕去水腫食療全攻略:由飲食法則、湯水到茶療

想有效去濕去水腫,調整日常飲食是關鍵的第一步。與其費心尋找秘方,不如先從掌握飲食的根本法則開始。只要吃對了食物,身體的代謝循環自然會改善,水腫與濕氣問題亦會迎刃而解。以下將會由淺入深,介紹從基本飲食法則、健脾去濕的食材清單,到針對不同體質的飲食建議,最後附上三款簡單易製的去濕去水腫湯水及茶療食譜,助你輕鬆調理身體。

任何體質都應遵守的3大飲食法則

在深入了解各種去濕食物前,有三個不論任何體質都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建立好這些飲食習慣,去水腫去濕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法則一:飲食清淡,減少鹽分攝取

都市人外食頻繁,菜式普遍多油多鹽。當我們攝取過多鹽分(鈉質)時,身體為了平衡體內電解質濃度,會自動保留更多水分,這就是水腫的主要成因之一。所以,嘗試在家煮食,並且多選擇蒸、煮等烹調方式,少用高鈉的醬料,盡量品嚐食物的原味。這樣可以從源頭減少身體的負擔。

法則二:戒除生冷寒涼,多飲暖水

中醫認為,脾胃是運化水濕的關鍵臟腑。生冷寒涼的食物和飲品,例如雪糕、凍飲及刺身,會直接損傷脾胃的陽氣,削弱其運化功能,導致水濕在體內積聚。因此,戒食生冷是去濕的重要一環。同時,養成飲用暖水的習慣,因為溫暖的水有助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讓身體更有效地將多餘水分排出。

法則三:適量攝取高鉀食物

鉀質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它其中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幫助身體排走多餘的鈉質,維持體內鈉鉀平衡,從而改善水腫問題。許多天然食物都富含鉀質,例如香蕉、菠菜、番薯、牛油果及番茄等。在日常飲食中適量加入這些高鉀蔬果,是天然又健康的去水腫去濕方法。

健脾去濕食物推薦清單(不分體質)

以下是一些性質平和,兼具健脾及利水滲濕功效的食材,適合大部分體質人士食用,可以安心加入日常餐單之中。

穀物類:薏米、赤小豆、芡實

薏米(又稱薏苡仁)是眾所周知的去濕食材,能利水消腫及健脾。赤小豆則有利水除濕和解毒的功效,對於下半身水腫尤其有效。芡實的作用是補脾祛濕,同時有固澀的特性,能幫助身體守住營養,防止過度流失。

瓜菜類:冬瓜、荷葉、粟米鬚

冬瓜是夏季常用的瓜菜,其利尿消腫的功效非常顯著,連皮一起煲湯效果更佳。荷葉氣味清香,有升發清陽、祛濕消暑的作用。而經常被當作廚餘丟棄的粟米鬚,其實是一味利水消腫的好材料,用來泡水代茶飲用,對改善水腫有良好效果。

對應體質揀飲擇食:寒濕、濕熱飲食宜忌

了解自己的體質,再選擇合適的食物,去濕效果會更顯著。簡單來說,濕氣可分為「寒濕」和「濕熱」兩大類,兩者的飲食調理方向正好相反。

寒濕體質飲食:宜溫補,可多用生薑、陳皮

寒濕體質的人通常怕冷、手腳冰冷、舌苔白膩。調理的重點在於「溫化」,即是用溫熱的食材來驅散體內的寒濕。生薑性溫,能溫中散寒,促進發汗。陳皮則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日常煮食或煲湯時,可以多加這兩樣食材。

濕熱體質飲食:宜清熱,可多食綠豆、鰂魚

濕熱體質的人士則會怕熱、口乾口苦、面部容易出油、舌苔黃膩。飲食上應以「清熱利濕」為原則。綠豆能清熱解毒、利尿。鰂魚則有健脾利水的作用,性質平和,是煲去濕湯的理想選擇,有助清除體內的濕熱。

中醫推薦3款去濕湯水及日常茶療(附食譜)

學會了飲食原則和食材選擇後,就可以動手製作簡單的去濕去水腫湯水。以下三款食療,從調理湯水到日常茶飲都包含在內,方便你在不同場合應用。

濕熱適用:土茯苓赤小豆鰂魚湯

此款去濕去水腫湯水特別適合濕熱體質,有助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材料:鮮土茯苓 250克、赤小豆 50克、扁豆 50克、鰂魚 1條、生薑 3片、蜜棗 2粒。
做法
1. 鰂魚去鱗及內臟,洗淨後抹乾,用少許油及薑片煎至兩面金黃。
2. 土茯苓去皮切塊,赤小豆及扁豆洗淨。
3.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約2公升清水。
4. 用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煲約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健脾利濕:四神素湯

四神湯是一款非常平和的健脾去濕湯,適合各種體質,尤其適合脾胃虛弱、容易疲倦的人士飲用,素食者亦可。
材料:山藥(淮山)30克、茯苓 30克、芡實 20克、蓮子 30克。
做法
1. 將所有材料洗淨,用水浸泡約30分鐘。
2.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約1.5公升清水。
3. 用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煲約1小時即可。可隨喜好加入紅蘿蔔或粟米一同熬煮,增加甜味。

日常茶療:陳皮茯苓茶

這是一款簡單方便的日常保健茶飲,特別適合辦公室一族。陳皮理氣,茯苓利水,兩者合用有助改善因久坐引起的腹脹和水腫。
材料:陳皮 1角、茯苓 15克。
做法
1. 將陳皮和茯苓洗淨,放入保溫杯中。
2. 注入約500毫升熱水,焗泡15至20分鐘即可飲用,可反覆沖泡至味淡。

養成去濕好習慣:運動、浸腳、穴位按摩全方位調理

要有效去濕去水腫,除了調整飲食,飲用去濕去水腫湯水之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樣是治本的關鍵。與其等待濕氣積聚後才處理,不如主動出擊,透過運動、浸腳和穴位按摩等方式,由內而外調理身體,建立一個不易受濕氣侵擾的體質。這些方法有助促進氣血循環,加速水液代謝,從根本上改善去水腫去濕的效果。

主動排汗是最佳去濕方法

運動如何提升陽氣,加速水濕代謝

當體內濕氣重時,人往往會感到四肢沉重,提不起勁運動,這樣便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其實,主動讓身體排汗,是其中一個最直接有效的去濕去水腫途徑。中醫認為,運動能振奮體內的陽氣,陽氣就如同身體內的小太陽,有溫煦和推動的作用。當陽氣充足,身體的機能自然會更活躍,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也會提升,積聚的濕氣便能透過汗水順利排出體外。建議選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步走、慢跑、游泳或瑜伽,每週進行三至四次,每次約30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就能有效加速新陳代謝,帶走多餘水分。

睡前黃金15分鐘:浸腳、抬腿促進循環消水腫

溫水浸腳方法及注意事項

工作了一整天,雙腳特別容易感到腫脹。睡前花15分鐘浸腳,是一個簡單又舒適的消水腫方法。雙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佈滿了許多穴位,用溫水浸泡能有效刺激這些穴位,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特別是下肢的靜脈回流,從而舒緩水腫問題。
方法很簡單:準備一盤溫度約40度的溫水,水位要高於腳踝。可加入幾片生薑或一小撮浴鹽,以加強驅寒活血的效果。浸泡約15至20分鐘,直至身體微微感到暖意即可。但要注意,飯後一小時內、有皮膚傷口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士,進行前最好先諮詢專業意見。

抬腿消水腫的正確姿勢與時間

浸腳後,可以接著進行抬腿動作,進一步鞏固消水腫的效果。這個動作利用地心吸力,幫助積聚在下肢的血液和淋巴液回流至心臟,減輕雙腿的浮腫和疲勞感。
正確姿勢是:平躺在床上或瑜伽墊上,將雙腿靠在牆上,盡量伸直,身體與雙腿呈90度角。臀部應盡量貼近牆壁,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保持這個姿勢約10至15分鐘,期間可以配合深呼吸,放鬆全身。切記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引致腳部麻痺。

居家必學3大去濕穴位按摩

陰陵泉穴:健脾祛濕第一要穴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脾主運化水濕,因此按摩此穴能直接起到健脾利濕的作用,對於改善因脾虛濕困所致的水腫尤其有效。
位置:在小腿內側,膝蓋骨下方,沿著脛骨內側邊緣往上推,會摸到一個凹陷處。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以適中力度按壓,或以順時針方向打圈按揉約2至3分鐘,感覺到輕微的酸脹感即可。

足三里穴:補益脾胃,增強運化

足三里穴是著名的養生大穴,有「長壽穴」之稱。它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增強身體的消化吸收及水液代謝能力。脾胃功能強健,濕氣自然難以生成。
位置:膝蓋外側下方凹陷處,再往下約四隻手指橫放的闊度。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壓或用指節敲打,每次持續2至3分鐘,持之以恆能有效增強體質。

水分穴:促進水液代謝

水分穴,顧名思義,就是負責管理人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穴位。按摩此穴有助於促進多餘水分的排出,對於改善腹部脹滿和面部浮腫有良好效果。
位置:肚臍正上方約一隻拇指橫寬處。
按摩方法:平躺放鬆,用食指和中指指腹疊加,以順時針方向輕柔地畫圈按壓約3分鐘。

避開外濕入侵:沐浴後不可忽略的2個關鍵

為何洗澡後必須立即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洗澡後,身體的毛孔會因熱氣而張開,這時候是「外濕」最容易入侵的時機。如果沒有立即擦乾身體和吹乾頭髮,濕氣和寒氣便會乘虛而入,積存在體內。久而久之,當身體陽氣不足時,就可能引發關節酸痛、頭重身困等問題。因此,沐浴後應立即用乾毛巾徹底擦乾全身,並用風筒將頭髮完全吹乾,特別是頭皮部分,避免濕氣滯留。

H44: 善用風筒暖敷關元穴、命門穴驅寒濕
吹乾頭髮後,可以巧妙地利用風筒的暖風,為身體進行一個簡單的溫敷,幫助驅散寒濕。特別是腹部的「關元穴」(肚臍正下方約四隻手指橫放闊度處)和後腰的「命門穴」(與肚臍相對的正後方位置),這兩個穴位是人體陽氣匯聚的重要之處。
方法:用風筒的暖風(切勿用熱風以免燙傷),與皮膚保持一段距離,對著這兩個穴位各吹3至5分鐘,直至感到溫熱舒適。這個小習慣能有效補充陽氣,溫暖子宮和腎臟,對驅散體內寒濕有莫大裨益。

方便之選: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去濕保健品?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要恆常煲煮去濕去水腫湯水確實不易。因此,市面上的去濕保健品成為了許多人的方便之選。不過,產品五花八門,要找到安全又有效的款式,就需要一點竅門。選擇保健品就像為身體挑選合適的食療,不能隨便,以下將分享一些實用的挑選心法。

選擇保健品前的3大考量

在決定購買任何產品前,花幾分鐘思考以下三點,可以幫助你作出更明智的決定,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得其所。

認清自身體質與需求

選擇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身體。中醫理論將濕氣分為「寒濕」與「濕熱」兩種,不同體質所需的調理方向截然不同。例如,手腳冰冷、面色蒼白的人偏向寒濕,需要溫補的成分。反之,若經常口乾口苦、面泛油光,則可能屬於濕熱,需要清熱利濕的配方。購買前,先評估自己的主要症狀,例如水腫集中在下半身,還是伴隨疲倦乏力,再選擇針對性強的產品。

細閱成分是否天然、標示清晰

優質的保健品,其成分列表必然清晰透明。你應該花時間細閱產品標籤,留意成分是否以天然草本為主。成分列表的排序通常按含量高低排列,排在最前面的就是主要成分。如果看到過多化學合成物或自己不熟悉的添加劑,就要多加考量。清晰的標示不僅代表廠商的信心,也是對消費者的一種保障。

品牌信譽與安全認證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要了解一個品牌的背景並不困難。你可以搜尋一下品牌的歷史、用家評價,看看是否有良好的信譽。更重要的一點,是檢查產品是否通過相關的安全認證,例如GMP(良好生產規範)認證。這些第三方認證代表產品的生產過程受到嚴格監管,品質更有保證,自然吃得更安心。

拆解市面常見有效去濕成分

了解挑選原則後,我們來看看市面上一些常見而且有效的去濕成分,讓你選購時更有概念。

傳統漢方成分:薏苡仁、茯苓、白朮等

許多有效的去濕保健品,其配方基礎都源於經典的漢方智慧。薏苡仁(生薏米)是利水滲濕的代表,對於改善水腫有良好效果。茯苓和白朮則是一對健脾益氣的好拍檔,脾胃功能強健,身體運化水濕的能力自然提升。這些成分經常出現在各種去濕去水腫湯的配方中,性質溫和,適合大部分體質作為日常調理之用。

專利提取物成分:粟米鬚提取物、植物酵素等

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可以從天然植物中提取出高濃度的有效成分,大大提升了保健品的效能。例如,粟米鬚提取物能加強利水去水腫的效果。植物酵素則有助促進新陳代謝和腸道健康,從另一途徑協助身體排走多餘廢物與水分。這些專利成分通常經過科學研究支持,能更精準地針對問題,為傳統漢方配方增添現代化的助力。

去濕去水腫常見問題(FAQ)

在尋求去濕去水腫的路上,你可能會遇到不少疑問。我們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問題,希望透過清晰的解答,助你更有效、更安心地調理身體,擺脫濕氣與水腫的困擾。

飲水愈多水腫愈嚴重?破解去濕飲水迷思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誤解。事實上,身體出現水腫,很多時候並非因為飲水過多,反而是水分不足或體內鈉質過高的警號。當身體缺水時,它會自動開啟儲水機制,反而將水分留在體內,引致浮腫。充足的水分是維持身體良好新陳代謝的關鍵,能夠幫助腎臟將多餘的鈉和廢物排出體外。所以,要有效去水腫去濕,關鍵在於飲用「對」的水。日常應分次慢飲溫開水,避免一次過大量灌水。同時,要戒除凍飲和含糖飲品,因為生冷寒涼會削弱脾胃的運化水濕功能,令水腫問題加劇。

除了食療,運動出汗能有效去濕嗎?

絕對有效,而且是其中一個非常推薦的方法。透過運動,身體的陽氣會得到提升,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亦會加快。而出汗,正是身體排出濕氣和毒素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很多人因為濕氣重而感到四肢沉重、精神疲憊,結果愈來愈不想動,形成惡性循環。要打破這個循環,可以由溫和的運動開始,例如快步走、慢跑、瑜伽或拉筋。重點在於持之以恆,讓身體養成主動排汗的習慣。當運動與健康的飲食,例如飲用去濕去水腫湯水,雙管齊下,調理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為何乾燥的冬天也需要去濕?

很多人以為去濕是春夏潮濕季節的專利,這其實忽略了「內濕」的存在。濕氣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與環境氣候有關,而內濕則源於我們自身臟腑功能失調,特別是脾胃的運化能力減弱。冬天天氣雖然乾燥,但人們普遍會進食較多肥甘厚味、熱量高的食物,例如火鍋、羊腩煲等,而且戶外活動減少。這些飲食和生活習慣很容易加重脾胃的負擔,導致食物無法被完全運化,從而滋生內濕。所以,去濕是一年四季都需要關注的課題,只是在不同季節,調理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去濕去水腫就等於減肥嗎?

這兩者有關聯,但並不完全相同。去濕去水腫主要是幫助身體排走多餘的水分和濕氣,解決的是「虛胖」問題。當體內滯留的水分被排走後,身體的浮腫感會消失,線條看起來會更緊實,體重亦可能會有所下降。然而,這減去的是「水重」,並非真正的脂肪。真正的減肥,是指透過飲食控制和運動來減少身體的脂肪儲備。不過,一個沒有濕氣困擾的身體,其新陳代謝功能通常會更佳,這對於減肥絕對有正面幫助。你可以將去濕視為健康減重的理想第一步,先為身體打好基礎。

去濕茶或保健品可以每天服用嗎?

這個問題需要視乎產品的成分和你的個人體質而定。一些由性質溫和的食材,例如陳皮、茯苓、粟米鬚等組成的日常茶飲或去濕去水腫湯,對於大部分體質的人來說,適量飲用是安全的。但假如是含有藥性的中藥配方,或是市面上的濃縮保健品,情況就有所不同。中藥講求「辨證論治」,不同草藥有寒熱溫涼之分,長期服用不適合自己體質的產品,有機會引致身體失衡。因此,在選擇長期服用任何去濕產品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是偏寒濕還是濕熱,並嚴格遵循產品的建議用法。如果存有疑問,或者希望作長期調理,諮詢註冊中醫師的專業意見會是最穩妥的做法。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