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益生菌反變肥?專家拆解2大致肥元兇,教你3招揀對食對避開增重陷阱

想靠益生菌調理腸道、輔助減肥,卻發現體重不跌反升?你並非單一個案,不少人滿心期望地補充益生菌,卻無意中墮入「越食越肥」的陷阱。問題的癥結,往往不在於益生菌本身,而是隱藏在產品成分中的「致肥元兇」,以及揀錯了不適合的「菌株」。本文將由專家為你徹底拆解兩大增重地雷,並提供3大實用貼士,教你如何從成分、菌株到食法,精明地揀對、食對益生菌,從此避開增重陷阱,讓好菌真正成為你體重管理的得力助手。

食益生菌反而變肥?拆解兩大元兇:高熱量添加物與致肥菌株

許多人心中都有個疑問,吃益生菌會變胖嗎?本意是為了健康,結果體重卻不減反增,確實令人困惑。其實,問題通常不在益生菌本身,而是隱藏在產品中的兩大元兇:一是你可能忽略的高熱量添加物,二是你可能揀錯了助長肥胖的菌株。現在就逐一拆解,讓你食得更精明。

元兇一:忽略成分表!高熱量「隱形添加物」讓你越食越肥

常見致肥添加物清單:糖粉、果汁粉、化學賦形劑

為了讓益生菌更好入口,不少產品會加入大量額外成分。常見的「隱形熱量陷阱」包括糖粉、果汁粉、乳糖、調味用的香料,甚至一些化學賦形劑(例如用來增加體積或塑形的麥芽糊精)。這些成分雖然能改善口感,但它們本身就是熱量來源。每日一包,長期下來累積的熱量相當可觀,不知不覺間就抵銷了你為減重所作的努力。

商業考量:為何廠商要添加?提升口感與穩定性

廠商添加這些成分,主要有兩個商業考量。第一是提升口感,因為純益生菌粉末的味道並非人人受落,加入糖粉或果汁粉能輕易讓產品變得香甜可口,更受大眾歡迎。第二是增加產品的穩定性和方便性,例如賦形劑可以讓粉末不易結塊,方便沖泡或倒入口中。這些都是為了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但代價可能就是額外的熱量。

學會睇成分表:快速識別並避開增重陷阱

學會閱讀成分表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根據法例,成分表的排序是按含量由多到少排列的。如果你看到糖、果汁粉、麥芽糊精等成分排在列表的非常前面,就代表它們的佔比很高。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是,選擇成分表簡潔,沒有過多非必要添加物的產品,就能有效避開這些增重陷阱。

元兇二:揀錯菌株!腸道菌相失衡養出「致肥菌門」

認識「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對體重的影響

我們的腸道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它們大致可分為不同「門派」,其中與體重關係最密切的是「厚壁菌門」(Firmicutes) 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你可以簡單理解成,厚壁菌門是「儲存專家」,非常擅長從食物中提取能量並儲存起來;而擬桿菌門則是「分解專家」,更傾向於分解纖維。研究發現,肥胖人士的腸道中,厚壁菌門的比例通常較高,這使得他們的身體更容易儲存脂肪。

釐清因果:不良飲食養出「致肥菌相」,而非菌相直接致肥

這裡需要釐清一個重要的因果關係。並非因為你天生擁有較多的「致肥菌門」而導致肥胖,而是你的飲食習慣「餵養」出了這樣的腸道菌相。高脂肪、高糖分的飲食,正是厚壁菌門最喜歡的食物,會讓它們大量繁殖。反之,富含纖維的均衡飲食則有利於擬桿菌門生長。所以,不健康的飲食才是養出「致肥菌相」的根本原因。

重點:若不改變飲食,單靠益生菌改善肥胖問題效果有限

這就帶出一個關鍵結論:如果你完全不改變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即使補充再多益生菌,效果也十分有限。因為你一邊補充好菌,另一邊卻不斷用不健康的食物去餵養腸道內的壞菌與「致肥菌門」,好菌難以定殖,腸道環境始終無法真正改善。因此,調整飲食結構才是建立健康腸道菌相、輔助體重管理的基石。

益生菌減肥點樣揀、點樣食?避開致肥陷阱的3大實踐指南

了解致肥元兇後,我們就知道「吃益生菌會變胖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關鍵在於你的選擇與實踐方式。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益生菌就能成為你體重管理路上的好夥伴。接下來,我們將分享一套完整的三步實踐指南,由揀選產品、調整食法,到配合生活習慣,助你發揮益生菌的最大潛力。

第一步:揀選原則 — 3招避開增重陷阱

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五花八門,學會如何挑選是避開增重陷阱的第一道防線。與其聽信廣告宣傳,不如學會自己看懂產品標示,掌握主導權。

原則一:成分要單純,無額外添加糖及香料

購買前,請務必翻到背面細閱成分表。許多產品為了提升口感,會加入糖粉、果汁粉、蔗糖、人工甜味劑或化學香料。這些添加物不僅會帶來不必要的熱量,長期攝取更會加重身體負擔,與你追求健康的初衷背道而馳。一個優質的益生菌產品,其成分應該是簡單明瞭的,專注於提供益菌本身。

原則二:菌株標示清晰,有科學研究支持

「益生菌」只是一個統稱,真正發揮作用的是特定的「菌株」。一個負責任的品牌,會清楚標示出產品含有的具體菌株名稱與編號,例如「鼠李糖乳桿菌GG株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只標示「乳酸菌」或「比菲德氏菌」是不足夠的。清晰的菌株標示代表該菌株經過鑑定,而且你可以自行查證相關的科學研究,了解其功效是否符合你的需求,確保食得安心。

原則三:確保足夠菌數(CFU)與存活技術

益生菌要發揮作用,需要有足夠的數量成功抵達腸道。菌數通常以CFU(菌落形成單位)標示,建議選擇菌數達數十億至數百億的產品。此外,益生菌要經過胃酸的考驗,因此產品是否採用特殊的包埋或耐酸技術亦十分重要。這些技術能保護益菌,確保它們能活著到達目的地,發揮應有的功效。

第二步:食法增效 — 搭配益生元與膳食纖維效果加乘

揀對了產品,下一步就是為這些益菌提供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單純補充益生菌,就像派遣士兵上戰場卻不提供糧草,效果自然有限。

認識益生元:益生菌的專屬食物

益生元(Prebiotics)是益生菌的「專屬食物」。它們是人體無法消化的特定碳水化合物,例如寡糖和膳食纖維。當益生元進入腸道後,可以被益菌利用,促進其生長與繁殖,從而壯大好菌的隊伍。補充益生菌的同時,攝取足夠的益生元,可以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優質益生元及膳食纖維食物來源清單

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富含益生元與膳食纖維的食物非常簡單。你可以參考以下清單:
* 全穀類:燕麥、糙米、藜麥
* 蔬菜類:洋蔥、大蒜、蘆筍、牛蒡、菇類
* 豆類:黃豆、黑豆、鷹嘴豆
* 水果類:香蕉(尤其是微青的)、蘋果、莓果

天然發酵食物的價值:乳酪、泡菜、味噌

除了益生菌補充劑,天然發酵食物也是補充好菌的絕佳來源。無糖乳酪、乳酪飲品、韓式泡菜、德國酸菜及日式味噌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活菌。經常食用這些食物,有助於增加腸道菌種的多樣性。選購時,建議選擇無添加糖的乳酪,並注意泡菜、味噌的鈉含量。

第三步:配合生活習慣 — 運動、睡眠與壓力管理

益生菌並非減肥仙丹,它無法抵銷不良生活習慣帶來的負面影響。要真正建立易瘦體質,必須將其融入整體的健康生活方式之中。

運動如何與益生菌協同作用

規律的運動對腸道健康有著直接的正面影響。適度的體能活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規律。更有研究指出,運動有助於提升腸道菌群的多樣性,為益生菌創造一個更有利的生存環境,兩者相輔相成。

睡眠與壓力對腸道健康的影響

你可能不知道,睡眠質素與精神壓力會透過「腦腸軸線」直接影響腸道菌相。長期睡眠不足或處於高壓狀態,會導致體內皮質醇水平上升,破壞腸道菌叢平衡,甚至引發腸道發炎。因此,確保每晚有充足的睡眠,並學習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例如冥想、深呼吸或培養個人興趣,對維持腸道健康至關重要。

總結:成功關鍵在於整體生活方式的調整

總括而言,想透過益生菌輔助體重管理,並非單純吞下一粒補充劑那麼簡單。成功之道在於一個全面的策略:從源頭揀選成分單純、菌株清晰的優質產品;在飲食中加入足夠的益生元與發酵食物來「餵養」好菌;最後,將這一切建立在規律運動、充足睡眠與良好壓力管理的穩固基礎上。當你從整體生活方式作出調整,益生菌自然能發揮最佳的輔助作用。

益生菌減肥功效科學根據:了解體重管理背後3大機制

許多人對益生菌抱有期望,但同時也想知道,吃益生菌會變胖嗎?其實,益生菌確實能透過多種方式影響我們的體重。想了解益生菌在體重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可以從科學角度,探討它影響人體的三個核心機制,了解它如何從根本調節我們的身體。

核心機制:益生菌如何影響食慾、脂肪儲存與發炎反應

腸道內的微生物群並非單純幫助消化,它們更像一個活躍的代謝器官,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食慾、脂肪吸收及體內的發炎狀態。當腸道擁有健康的菌相時,這三個環節就能夠正向運作,有助於維持理想體重。

機制一: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調節食慾

當我們攝取膳食纖維時,腸道中的益生菌會將這些人體無法消化的纖維進行發酵,然後產生一種名為「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的代謝物。這些短鏈脂肪酸能夠刺激腸道分泌一些調節食慾的荷爾蒙,例如GLP-1和PYY。這些荷爾蒙會向大腦傳遞飽足感的訊號,自然地降低食慾,幫助我們控制食量。

機制二:調節膽酸代謝影響脂肪吸收

膽酸是由肝臟製造,主要功能是幫助乳化及消化飲食中的脂肪。腸道中的特定益生菌菌株,可以改變膽酸的化學結構和代謝途徑。這個過程會影響身體從食物中吸收脂肪的效率。簡單來說,一個健康的腸道菌相可以調節膽酸,減少身體吸收和儲存過多脂肪的機會。

機制三:改善代謝性內毒素血症與低度發炎

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特別是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會破壞腸道屏障的完整性,導致一種稱為「腸漏症」的現象。這時,細菌外壁的脂多醣(LPS)等內毒素就有機會從腸道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的低度發炎反應。這種慢性發炎會干擾正常的新陳代謝,增加胰島素阻抗的風險,使身體更容易儲存脂肪。益生菌有助於修復及鞏固腸道屏障,減少內毒素進入血液,從而降低發炎水平,改善整體代謝健康。

菌株影響:為何特定菌株有助減重,部分卻無效甚至增重?

益生菌的世界非常龐大,並非所有益生菌都有一樣的功能。效果好壞的關鍵在於「菌株」。不同的菌株有不同的特性和功效,就像不同的鎖需要不同的鑰匙一樣。有些菌株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對體重管理有正面幫助,但有些則可能完全無效,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促進體重增加。

減重相關菌株例子:Lactobacillus rhamnosus, Lactobacillus gasseri

科學研究發現,某些特定的益生菌菌株與體重管理有較強的關聯。例如,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在一些研究中顯示,有助於女性減重和維持體重。另外,加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gasseri)亦有研究指出,它可能有助於減少腹部脂肪和內臟脂肪。這些都是具備特定功能的菌株例子。

消費者啟示:盲目補充無標示特定菌株的產品,效果難預期

這個發現對消費者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你在選購益生菌產品時,成分表上只籠統地標示「乳酸菌」或「雙歧桿菌」,卻沒有列明具體的菌株名稱和編號,那麼它的實際功效就很難預測。要達到預期的體重管理輔助效果,選擇那些清晰標示菌株,並且有科學文獻支持其功效的產品,才是更明智的做法。

建立正確觀念:益生菌是「輔助品」而非減肥特效藥

了解益生菌的運作機制後,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益生菌在體重管理的角色是輔助,它並不是能讓你快速瘦身的特效藥。它透過改善身體內部環境,為健康減重打好基礎,但不能取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益生菌無法抵銷高油高糖飲食的負面效果

即使你每天都補充最優質的益生菌,但如果飲食習慣沒有改變,依然經常攝取高熱量、高油、高糖的食物,益生菌是無法發揮神奇效果的。它所帶來的好處,會被不良飲食習慣的負面影響完全抵銷。想成功管理體重,飲食控制和均衡營養永遠是第一步。

長期目標:調理腸道健康,建立「易瘦體質」

補充益生菌的真正價值,在於長遠地調理腸道健康。當腸道菌相平衡,新陳代謝運作順暢,身體自然就不容易囤積脂肪。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目標是從根本上建立一個健康的代謝基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易瘦體質」。這需要將益生菌納入整體健康生活的一部分,配合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才能看到持久的效果。

益生菌減肥常見問題 (FAQ)

許多人對「吃益生菌會變胖嗎」這個問題感到困惑。其實益生菌本身是輔助角色,若有疑問,不妨參考以下整理的常見問題,或許能為你提供一些方向。

Q1. 食咗無添加嘅益生菌都無瘦到,點解?

檢視熱量赤字:飲食與運動量是否配合

益生菌並非減肥藥,無法直接燃燒脂肪。體重管理的根本原則始終是「熱量赤字」,即是攝取的熱量要少於消耗的熱量。如果你一方面補充益生菌,另一方面卻沒有調整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又或者缺乏足夠的運動量,身體自然難以出現變化。益生菌的角色是輔助,需要與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相配合,才能發揮其調整體質的潛力。

調整需時:改善腸道菌相是一個長期過程

我們的腸道菌相是長期生活與飲食習慣累積而成的結果,要改變它絕非一朝一夕的事。補充益生菌後,好菌需要在腸道內「站穩陣腳」,與壞菌競爭,並且逐步建立健康的微生態環境。這個過程需要時間,短則數週,長則數月。所以,保持耐性與持續補充,給予身體足夠時間去適應和調整,是十分重要的。

Q2. 直接食乳酪、泡菜,可以取代益生菌補充劑嗎?

天然食物的優點(多樣性)與缺點(菌量不穩、含糖量)

乳酪、泡菜、味噌等天然發酵食物,確實是攝取益生菌的好來源。它們的優點在於能提供多元的菌種,有助豐富腸道菌相的多樣性。但是,它們也存在一些缺點。首先,天然食物中的益生菌數量和活性並不穩定,難以量化。其次,市面上有不少乳酪產品為了提升口感,會加入大量糖分,攝取過多反而會增加熱量負擔,對減重目標產生反效果。

補充劑與天然食物的互補關係

其實,益生菌補充劑與天然發酵食物並非互相取代,而是互補的關係。補充劑能提供特定、足量且經科研證實的菌株,針對性地改善腸道健康。同時,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天然發酵食物,則能增加菌種的多樣性。兩者雙管齊下,既有針對性又有廣泛性,是更理想的策略。

Q3. 好菌會令我「吸收太好」而變肥嗎?

破解迷思:健康腸道是「優化吸收」而非「過度吸收」

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健康的腸道功能在於「優化吸收」,意思是能更有效地吸收我們需要的營養素(如維他命、礦物質),並且幫助排除代謝廢物與毒素。它並不是無差別地「過度吸收」所有熱量。一個充滿好菌的腸道,反而像一個精明的管家,懂得分辨好壞,讓身體運作得更有效率。

強調健康腸道有助調節血糖與脂肪代謝

科學研究發現,一個健康的腸道菌相,有助於身體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等有益物質。這些物質對於穩定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以及調節脂肪代謝都有正面作用。所以,擁有健康的腸道不僅不會讓你「吸收太好」而變肥,反而有助建立一個不容易積聚脂肪的代謝環境。

Q4. 益生菌 VS 酵素,減肥消水腫應該點揀?

功能區別:益生菌(調理菌相)與酵素(分解食物)

益生菌與酵素的功能完全不同。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主要工作是調整腸道菌叢生態,改善腸道環境,屬於長期調理。而酵素(又稱酶)是「沒有生命的蛋白質」,主要功能是幫助分解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例如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將澱粉分解成葡萄糖,屬於即時的消化輔助。

選擇建議:根據消化不良或體質調整等個人需求

選擇哪一種,取決於你的個人需求。如果你經常在飯後感到腹脹、消化不良,感覺食物好像一直停留在胃裡,那麼補充「酵素」可能會有幫助。如果你的目標是長期改善腸道健康、調整過敏體質、或者建立易瘦體質,那麼選擇「益生菌」會是更根本的方案。當然,如果同時有消化及腸道菌相不佳的問題,兩者也可以按需要配合使用。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