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循環賽制計算很複雜?3步學會計算法、賽程表製作與排名全攻略

籌辦比賽時,單循環賽制的總場次計算、賽程編排及排名方法是否令你感到頭痛?其實,掌握箇中竅門比想像中簡單。

本篇全攻略將為你化繁為簡,從最基礎的總場次計算公式入手,用三步教學助你輕鬆得出結果。接著,我們將深入講解如何利用「輪轉法」製作公平專業的賽程表,並處理奇數隊伍的輪空安排。最後,更會拆解最棘手的排名問題,教你處理積分相同時的決勝方法。

無論你是籌辦公司聯賽還是社區活動,跟隨本文的清晰指引,你都能由零開始,輕鬆掌握單循環賽制的一切。

單循環賽是什麼?總場次如何計算?

在籌辦任何比賽時,首要任務就是搞清楚賽制。而單循環賽制計算總場次,可以說是最基本又最重要的一環。它直接影響你的賽程規劃、場地預算,甚至人力安排。我們就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一步步拆解單循環賽,讓你輕鬆掌握它的運作方式。

單循環賽核心定義與應用場景

定義:每隊參賽者均需與其他所有對手對賽一次

單循環賽制 (Round-robin tournament) 的核心精神非常公平直接:在賽事中,每一支參賽隊伍,都需要跟其他所有對手比賽一次。沒有任何隊伍可以避開任何對手,最終會根據積分或相關的排名規則,決定出最終的名次。

適用時機:小組賽、聯賽及公司內部競賽

因為它的公平性,單循環賽制被廣泛應用在各種賽事中。例如,世界盃足球賽的分組賽階段,就是典型的單循環賽,確保小組內每隊都有均等的出線機會。此外,很多地區性的籃球或足球聯賽,甚至是公司一年一度的羽毛球比賽,都經常採用這種賽制。

單循環賽總場次計算公式:N × (N – 1) ÷ 2

要規劃好一個單循環賽,第一步就是準確計算出總比賽場數。這裡有一條非常簡單的單循環賽制公式,只要記住它,以後的計算就變得非常容易。

公式詳解:N 代表參賽隊伍總數

公式中的「N」,就是指參加比賽的隊伍總數。例如有 8 隊參賽,N 就等於 8;如果有 11 隊,N 就是 11。

公式核心:為何要除以 2 以避免重複計算?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公式最後需要「除以 2」?這一步是整個單循環賽計算的關鍵。

試想像一下,假設有 4 隊 (甲、乙、丙、丁)。
甲隊需要對戰 3 個對手 (乙、丙、丁)。
乙隊也需要對戰 3 個對手 (甲、丙、丁)。
這樣計算下去,每隊都要打 (N-1) 場,總共 N × (N-1) 場。

但問題是,「甲對乙」和「乙對甲」其實是同一場比賽。如果直接相乘,每一場比賽都被重複計算了一次。所以,我們必須將結果除以 2,才能得出獨一無二的總比賽場次。

計算總場次教學 (三步學會)

掌握了公式背後的邏輯,實際執行單循環賽計算就只需要簡單三步。

步驟一:確認參賽隊伍總數 (N)

首先,點算清楚總共有多少支隊伍會參加比賽。這是計算的基礎。

步驟二:代入公式 N × (N – 1)

將隊伍總數 (N) 代入公式的第一部分。用總隊數乘以 (總隊數減一)。

步驟三:將結果除以 2,得出總比賽場次

最後,將上一步得出的數字除以 2,就能立即獲得整個單循環賽需要進行的總場次。

實戰計算範例

讓我們用兩個例子,實際演練一次計算過程。

範例一:8 隊籃球賽 (偶數隊伍) 總場次

假設要舉辦一場有 8 支隊伍參加的籃球賽。
步驟一:N = 8
步驟二:8 × (8 – 1) = 8 × 7 = 56
步驟三:56 ÷ 2 = 28
結果:這場籃球賽總共需要進行 28 場比賽。

範例二:5 隊足球賽 (奇數隊伍) 總場次

即使是奇數隊伍,公式一樣適用。假設有 5 支隊伍參加一場小型足球賽。
步驟一:N = 5
步驟二:5 × (5 – 1) = 5 × 4 = 20
步驟三:20 ÷ 2 = 10
結果:這場足球賽總共需要進行 10 場比賽。

不論隊伍是單數還是雙數,只要跟著這三步,就能快速又準確地完成單循環賽制計算。

如何製作單循環賽程表?輪轉法、輪空安排與實用工具

懂得單循環賽制計算總場次之後,下一步就是製作一份公平又清晰的單循環賽程表了。一份好的賽程表,不單止要列出所有對賽組合,更要確保每隊的休息時間和比賽節奏盡量公平。以下會介紹編排單循環賽制賽程的幾種核心方法,由最傳統的手動編排到方便快捷的線上工具,助你輕鬆完成任務。

賽程編排核心:輪轉法 (Rotation Method) 教學

輪轉法是編排單循環賽程表最常用和最標準的方法,它的原理是固定其中一隊的位置,然後讓其他隊伍有系統地輪流轉動,從而產生每一輪的對賽組合。這個方法可以確保每隊都會與其他所有對手相遇一次,而且賽程分佈相當平均。

偶數隊伍賽程編排 (以 6 隊為例)

當參賽隊伍為偶數時,編排過程十分直接。我們以 6 隊為例,看看如何操作:

  1. 分配編號:首先為 6 支隊伍分配 1 至 6 的編號。
  2. 固定 1 號:將 1 號隊伍的位置固定在左上角,它在之後的每一輪都不會移動。
  3. 第一輪配對:將其他號碼順序排列。第一輪的對賽組合便是:
  4. 1 vs 6
  5. 2 vs 5
  6. 3 vs 4
  7. 逆時針輪轉:來到第二輪,1 號位置不變,其他 5 個號碼(2, 3, 4, 5, 6)整體逆時針移動一個位置。原本 2 號的位置由 6 號補上,3 號的位置由 2 號補上,如此類推。第二輪的對賽組合就變成:
  8. 1 vs 5
  9. 6 vs 4
  10. 2 vs 3
  11. 重複輪轉:繼續重複逆時針輪轉的步驟,便可以得出第三、四、五輪的賽程,總共完成 5 輪(N-1 輪)比賽。這個系統化的單循環賽計算方法,可以保證賽程的完整與公平。

奇數隊伍賽程編排 (含輪空「Bye」安排)

如果參賽隊伍是奇數,例如 5 隊,我們需要先將它「變成」偶數。方法很簡單,就是加入一個虛擬的隊伍,通常稱為「0」號或「Bye」。

操作上,我們就當作有 6 隊(5 隊 + 1 個 Bye)來進行編排,完全跟從上述偶數隊伍的輪轉法步驟。在每一輪的賽程中,與「Bye」對賽的那一隊,就是該輪的輪空隊伍,可以休息。例如,在第一輪中,如果對賽組合是「1 vs Bye」,那麼 1 號隊伍在這一輪就沒有比賽。這樣既能套用標準的輪轉法,又能確保每隊都有均等的休息機會。

其他實用賽程表製作方法

除了傳統的輪轉法,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更方便地製作和管理賽程。

方格法 (Tabular Method):清晰記錄對賽成績

方格法,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一個方格圖表來編排賽程。你可以畫一個 N x N 的表格(N 是隊伍總數),在最頂的橫行和最左的直列寫上所有隊伍的名稱。表格的斜對角線代表自己對自己,可以劃掉。然後在表格的其中一半(例如右上半部分)填上對賽組合。這個方法的好處是版面非常清晰,除了用作賽程表,比賽開始後還可以直接在表格內記錄每場的賽果和積分,一目了然。

H44: 線上賽程產生器:一鍵生成專業賽程表
如果你覺得手動編排太花時間,或者擔心出錯,那麼線上賽程產生器就是你的最佳選擇。現在有很多網站和應用程式都提供免費的單循環賽程表生成服務。你只需要輸入參賽隊伍的數量和名稱,系統就會即時為你生成一份完整、專業且格式美觀的賽程表,甚至可以匯出成 Excel 或 PDF 檔案。這大大節省了籌備時間,讓你專注於比賽本身。

避開賽程編排的兩大陷阱

製作一份賽程表,不只是完成配對就算,更要考慮到比賽的公平性和觀賞性。

問題一:如何避免賽程不公 (連續出賽或休息過長)?

賽程不公是手動編排時最常見的問題,例如某隊伍需要連續幾天出賽,體力消耗極大;而另一隊伍則可能休息了很長時間,影響比賽狀態。使用標準的輪轉法,基本上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極端情況,因為它將每隊的出賽和休息時間平均分佈在整個賽期。編排完成後,最好再檢查一次,看看有沒有隊伍的賽程特別緊密或鬆散,並在可行範圍內作出微調。

H44: 問題二:如何維持比賽末輪的競爭性?
單循環賽制有時會出現「消化試合」,也就是最後一輪的比賽結果已無關重要,因為冠亞軍或出線隊伍已經塵埃落定。這會讓比賽的緊張感和觀賞性大打折扣。一個可行的策略是,如果你對各隊實力有初步了解(例如有種子隊伍),可以嘗試將預計實力最強的隊伍之間的對決,安排在賽程的較後階段。這樣可以增加最後幾輪比賽的決定性,讓賽事高潮迭起,維持競爭性直到最後一刻。

單循環賽排名與計分:積分相同時如何決勝負?

單循環賽制計算除了要懂得計算總場次,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如何決定最終排名。比賽全部結束後,如果每隊積分高低分明,排名自然一目了然。不過,積分相同的情況在比賽中十分常見,這時候就要依靠一套清晰的決勝方法 (Tie-Breaker) 來分出高下。這部分內容會由最基礎的計分制度開始,然後深入探討積分相同時的各種處理方法,讓你的單循環賽制排名更加專業公正。

基礎計分制度:設定勝、和、負得分

要進行排名,首先要有分數。所有單循環賽制都需要一套計分規則,用來將比賽的結果,也就是勝、和、負,量化成積分。這套規則是整個排名系統的基石。

常用積分法:足球 3-1-0 制與其他運動應用

最廣為人知的計分法,應該就是足球比賽常用的「3-1-0制」了。它的意思是,贏一場比賽可以得到 3 分,打和的話兩隊各得 1 分,輸了就沒有分數,也就是 0 分。這個制度的設計是為了鼓勵進攻,因為獲勝的回報(3分)遠高於保守求和(1分)。當然,不同運動也可以有不同的計分法。例如一些排球比賽會採用 3-2-1-0 制,根據勝負局數的差距(如 3:0 勝得 3 分,3:1 勝得 2 分)來給予不同分數,更能準確反映勝負的懸殊程度。

如何為你的比賽自訂計分規則?

為你自己的比賽設計計分規則時,最重要是考慮你想鼓勵什麼樣的比賽風格。如果你想比賽節奏明快,鼓勵分出勝負,可以提高勝方的得分比重,甚至不設和局。相反,如果比賽性質偏向技術交流,可以讓和局的分數更接近勝方。最關鍵的一點是,規則必須在比賽開始前就清晰公佈,確保所有參賽者都明白計分方式,這也是單循環賽制公式應用中體現公平性的重要一環。

積分相同決勝方法 (Tie-Breaker) 優先順序

來到最核心的部分:當兩隊或以上積分相同時,應該怎樣處理?這時就要啟動預設的「決勝方法」,而且這些方法是有嚴格的優先順序的。賽會通常會逐項比較,直到分出名次為止。我們來看看最常見的處理順序是怎樣的。

第一順位:比較對賽成績 (Head-to-Head) 結果

這是最直觀,也是最優先使用的方法。如果只有甲、乙兩隊積分相同,我們就直接看他們之間那場比賽的結果。誰贏了,誰的名次就更高。這個方法很公平,因為它直接反映了兩隊正面交鋒時的實力較量。

第二順位:計算得失分差或淨勝球

如果對賽成績無法分出高下(例如兩隊打和,或者出現三隊互有勝負的「互咬」情況),就要看第二順位的指標了。這通常是計算「得失分差」。在足球比賽,這個指標稱為「淨勝球」。在籃球比賽,它就是「總得分減去總失分」。這個數據反映了一支隊伍在整個賽事中的整體攻防表現,數值越高,代表攻擊力越強或防守越穩固,排名自然應該更前。

第三順位:計算總得分或總入球數

萬一連得失分差都完全一樣,我們就要看第三個指標:「總得分」或「總入球數」。這個方法純粹比較哪一隊的攻擊火力更強。在兩隊的防守表現相若的情況下,得分能力更強的隊伍理應獲得更高的排名。在規劃單循環賽程表時,這些決勝規則是必須提前訂明的細節。

實戰演練:三隊積分「互咬」時的排名計算方法

理論說完了,我們來個實戰演練,處理單循環賽計算中最棘手的情況之一:三隊積分「互咬」。

情境設定:甲、乙、丙三隊積分相同且互有勝負

假設甲、乙、丙三隊在小組賽結束後積分都是 6 分。而他們之間的對賽成績是:甲勝乙,乙勝丙,丙又勝了甲。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順位的「對賽成績」就失效了,因為三隊之間形成了一個閉環,無法直接分出高下。

解決方案:如何運用決勝方法決定最終名次

這時候,我們的決勝方法就要派上用場了。
第一步,我們要建立一個「小聯賽」,只計算甲、乙、丙三隊之間的對賽數據,完全忽略他們與小組其他隊伍的比賽結果。
第二步,計算這個「小聯賽」中的得失分差。假設這三場比賽的結果是:甲 2-1 勝乙,乙 1-0 勝丙,丙 2-0 勝甲。
我們來計算各隊的得失分差:
* 甲隊:(入2球 + 0球) – (失1球 + 2球) = 2 – 3 = -1
* 乙隊:(入1球 + 1球) – (失2球 + 0球) = 2 – 2 = 0
* 丙隊:(入0球 + 2球) – (失1球 + 1球) = 2 – 2 = 0

計算後發現,乙隊和丙隊的得失分差還是相同。這就要用到第三順位了。
第三步,比較「小聯賽」中的總入球數。乙隊總共入了 2 球,丙隊也入了 2 球。結果還是相同!在這種極端情況下,賽事規則可能會規定擴大比較範圍,例如比較整個小組賽(包括對其他隊伍)的總得失分差,或者總入球數。如果依然無法分出勝負,最終可能需要以抽籤或舉辦附加賽來決定。不過,以上介紹的決勝順序,已經能解決大部分單循環賽制遇到的排名問題了。

單循環賽制 FAQ:專家解答常見疑問

辦比賽時,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這裡整理了一些關於單循環賽計算和執行的常見問題,希望能幫助你順利籌辦賽事。

單循環賽 vs 雙循環賽:哪個更適合我的比賽?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選擇單循環賽制還是雙循環賽制,主要取決於你的比賽目的、時間和資源。

單循環賽,就是每支隊伍與所有其他對手比賽一次。它的優點是效率高,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所有賽事。所以,它特別適合參賽隊伍不多,或者作為大型比賽中的小組預賽階段,例如世界盃足球賽的小組賽。

雙循環賽,則是每支隊伍與所有對手比賽兩次,通常會分主客場。這種賽制最為公平,因為它大大減少了單場比賽的偶然性,更能反映隊伍整個賽季的穩定實力。不過,它的比賽總數是單循環賽的兩倍,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場地資源。所以,職業足球聯賽這類長期的賽事,就普遍採用雙循環賽。

簡單來說,如果你的比賽時間有限,或者只是想快速決出小組名次,單循環賽是個好選擇。如果你追求極致的公平性,而且資源和時間都非常充裕,雙循環賽則更為理想。

隊伍中途退賽怎麼辦?成績應如何計算?

隊伍中途退出比賽,確實會讓主辦方感到頭痛。處理這種情況的關鍵,在於賽前就制定好清晰的規則。一般來說,國際體育賽事有兩種常見的處理方式:

第一種情況:如果退賽隊伍完成的比賽場次未達到總賽程的一半,通常會宣佈其所有已進行的比賽結果作廢。也就是說,不論勝負,所有與這支隊伍交手過的對手,相關的得分、失分都會被取消。這樣做是為了確保公平,避免某些隊伍因曾與退賽隊伍比賽而獲得不公平的優勢。

第二種情況:如果退賽隊伍已經完成了總賽程的一半或以上,那麼他們已完成的比賽成績將會保留。至於餘下未進行的比賽,則會直接判其對手獲勝,通常會設定一個固定比數,例如足球賽判對手以3-0獲勝。

最重要的,是務必在比賽章程中白紙黑字寫清楚處理方法,這樣當問題發生時,就有明確的依據可以遵循。

有哪些推薦的線上單循環賽程表工具?

現在科技很方便,製作專業的單循環賽程表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畫。市面上有不少好用的線上工具,能幫你一鍵生成賽程,甚至管理比賽結果。

Challonge:這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賽事管理平台,介面簡單易用。你只需要輸入隊伍名稱,選擇單循環賽制,系統就會自動生成完整的賽程表。你還可以即時更新比分,參賽者和觀眾都能隨時查看最新排名。

Toornament:這個工具功能更強大,特別適合電競比賽,但也完全適用於傳統體育項目。它提供了非常詳細的自訂選項,能滿足複雜的賽事需求。

LeagueRepublic:如果你的比賽是長期的聯賽,這個工具就非常適合。它不只提供賽程編排,還包括球員註冊、數據統計等全面的聯賽管理功能。

當然,如果你偏好自己掌控一切,使用 Google Sheets 或 Excel 製作一個簡單的方格表,也是一個非常靈活和免費的選擇。

單循環賽制公平嗎?其主要優點與缺點是什麼?

單循環賽制被廣泛認為是一種相當公平的賽制,但它也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

主要優點:
公平性高:由於每支隊伍都有機會與其他所有對手較量,偶然輸掉一場比賽不至於立刻被淘汰,最終排名更能反映隊伍的整體實力。
排名清晰:比賽結束後,不僅能決出冠軍,還能得出所有隊伍的完整排名,這對於需要決定種子隊伍的後續比賽很有幫助。
比賽機會均等:能保證每支隊伍都有固定的出場次數,特別適合以交流和參與為目的的比賽。

主要缺點:
時間成本高:隊伍數量一多,比賽場次就會急速增加。所以在規劃時,準確的單循環賽制計算就變得非常重要,否則很容易超出預算和時間。
可能出現「消化比賽」:在賽事末段,某些隊伍可能已經確定了最終排名,導致最後一兩輪的比賽變得無關痛癢,影響比賽的精彩程度。
消極比賽風險: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最後一輪的某個特定賽果可能對兩支隊伍都有利,這就有可能引發欠缺體育精神的消極比賽。

舉辦一場單循環賽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估算賽事總時長,是賽前規劃的重要一環。你可以透過以下幾個簡單步驟,對整個單循環賽的時間做出一個相當準確的預計。

步驟一:計算總比賽場次。先用我們介紹過的單循環賽制公式 N × (N – 1) ÷ 2,計算出總共有多少場比賽。

步驟二:估算單場比賽耗時。這不只是比賽的法定時間,還需要加上熱身、中場休息、換場等緩衝時間。例如一場籃球賽,你可能需要預留1.5小時。

步驟三:確認可同時比賽的場地數量。如果你有2個場地,比賽效率自然會加倍。

步驟四:進行總時長計算。將「總場次」乘以「單場比賽耗時」,得出「總比賽時數」。然後,將「總比賽時數」除以「場地數量」,就能得出整個賽事需要多少個小時才能完成。最後,再根據你每天可用的比賽時間,就能換算出需要多少個比賽日。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