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練極都唔粗?終極小腿增肌攻略:避開5大常見錯誤,打造完美「鑽石腿」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迷思:無論胸、背、手臂如何苦練都有成果,唯獨小腿肌肉彷彿被下了結界,即使日日瘋狂提踵(Calf Raise),換來的卻只有酸痛,圍度依然聞風不動,擺脫不了「鳥仔腳」的宿命?其實,小腿難練,除了與基因有關,更關鍵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其獨特的肌肉結構與訓練原則,導致努力付諸流水。
這份終極小腿增肌攻略,正是為打破你的訓練瓶頸而設。我們將由淺入深,帶你重新認識構成小腿線條的兩大關鍵肌群,並剖析如何透過不同角度的動作(站姿與坐姿)進行精準刺激。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揭露5個最常見、令你努力白費的訓練錯誤,並提供一套由基礎到進階的完整訓練計劃。無論你想改善身型比例、提升運動表現,還是純粹想告別弱不禁風的雙腿,跟隨本攻略,打造一對結實有力的「鑽石腿」將不再是夢想。
擁有粗壯小腿肌肉的好處?唔只係為咗好睇!
講到小腿增肌,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外觀,但擁有粗壯小腿肌肉的好處遠不止於此。強壯的小腿不僅能讓你的身形比例更協調,更是支撐你日常活動、提升運動表現與維持長遠健康的關鍵基石。接下來,我們會深入探討,為什麼你應該認真對待小腿肌肉怎麼練這個問題。
破解「鳥仔腳」迷思:小腿係你嘅「第二心臟」
小腿肌肉在生理功能上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心臟」。這個稱號並非誇大,而是基於它對我們身體循環系統的巨大貢獻。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與水腫
我們的血液需要對抗地心引力,才能從距離最遠的下肢順利流回心臟。強壯的小腿肌肉在收縮時,會擠壓靜脈血管,產生一股強力的泵血作用,幫助將血液向上推送。這個機制能有效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對於經常久坐或久站的人士尤其重要,可以幫助改善因循環不佳導致的手腳冰冷與下肢水腫問題。
提升基礎代謝率,幫助體重管理
腿部是人體最大的肌肉群,而肌肉組織在休息狀態下消耗的熱量遠高於脂肪。所以,透過訓練增加小腿的肌肉量,可以有效提升身體的基礎代謝率(BMR)。這意味著即使在你沒有運動的時候,身體也會燃燒更多的卡路里,對於體重管理和維持理想身形有直接的幫助。
作為肌少症嘅重要預測指標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流失,這種情況稱為「肌少症」,會嚴重影響日常活動能力。研究發現,因為小腿的皮下脂肪相對較少,所以小腿圍度能夠直接反映全身的肌肉量水平。因此,一個結實的小腿,不僅是力量的象徵,也是評估與預防肌少症風險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提升運動表現嘅秘密武器:穩固根基由強壯小腿開始
無論你是專業運動員還是健身愛好者,強壯的小腿都是提升運動表現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是你身體力量傳導鏈的起點,一個穩固的根基能讓所有動作更有效率。
增強跑步、跳躍所需嘅爆發力
跑步的每一步推進,還有跳躍時的起跳動作,都極度依賴小腿肌肉(特別是腓腸肌)提供的爆發力。一個充滿力量的小腿可以讓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在各種需要速度和彈跳力的運動中佔盡優勢。
穩定深蹲、硬舉等大重量訓練嘅下盤
在進行深蹲、硬舉等複合式大重量訓練時,小腿肌群扮演著穩定腳踝和膝關節的關鍵角色。一個穩固的下盤能夠確保力量從地面有效地傳遞至全身,讓你安全地舉起更大重量,同時減少因不穩定而受傷的風險。
改善控球、變向等運動嘅敏捷度
在籃球、足球等需要快速變向和精準控球的運動中,小腿的反應速度與力量至關重要。強壯的小腿能讓你更迅速地啟動、煞停和轉身,提升整體的敏捷度和場上表現。
預防常見運動創傷: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同跑者膝
很多人在運動受傷後,才意識到小腿力量的重要性。主動地訓練小腿,其實是預防多種常見運動創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強壯嘅小腿肌力如何保護腳踝關節
小腿的肌肉群橫跨腳踝關節,它們就像天然的護具。當這些肌肉足夠強壯時,可以在落地或轉向時提供動態穩定性,大幅減低腳踝扭傷的機會。
減輕足底筋膜嘅壓力,降低發炎風險
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之一,是足弓承受過大壓力。強而有力的的小腿肌肉能夠在走路或跑步時,幫助吸收地面的衝擊力,分擔足底筋膜的負荷,從而有效降低其發炎的風險。
改善下肢力學,預防膝蓋不適
下肢是一個連動的整體。如果小腿肌肉無力,可能會導致走路或跑步姿勢不佳,進而將額外的壓力轉移到膝蓋上,長期下來便可能引發「跑者膝」等膝關節不適。強化小腿有助於優化整個下肢的力學結構,從根源上保護你的膝蓋。
開始訓練前,先做個自我檢測!了解你的起點
要有效進行小腿增肌,盲目跟從訓練計劃並非最有效率的方法。在思考小腿肌肉怎麼練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目前的肌力與肌肉量水平。這一步就如同一份身體的說明書,可以幫助你設定更切實的目標,並選擇最適合的訓練策略。以下的幾個簡單測試,可以在家中輕鬆完成,為你的訓練旅程標定一個清晰的起點。
肌力水平大挑戰:單腳提踵耐力測試
這個測試主要評估你小腿肌肉的耐力,這是力量的基礎。透過了解你單腳可以連續提踵的次數,可以客觀地衡量你小腿的基礎肌力水平。
測試方法與標準步驟
- 赤腳或穿著薄底鞋,站在平坦的地面上,單手輕扶牆壁或穩固的傢俱以保持平衡。
- 將重心完全移至其中一隻腳,另一隻腳提起離地。
- 有控制地、緩慢地將腳跟盡可能抬高,到達頂點時稍作停留,感受小腿肌肉的完全收縮。
- 然後,再緩慢且有控制地將腳跟降下,直到完全接觸地面。
- 重複以上動作,直到無法再以標準姿勢完成一次完整的提踵為止,記錄下總次數。
- 休息一會後,換另一隻腳重複測試。
對照20-80歲男女平均次數,評估自身水平
你可以將你的測試結果與以下不同年齡層的平均數據作比較。這份數據來自一項科學研究,可以讓你大致了解自己在同齡人中的肌力水平。
- 20-29歲:男性 37次,女性 30次
- 30-39歲:男性 32次,女性 27次
- 40-49歲:男性 28次,女性 24次
- 50-59歲:男性 23次,女性 21次
- 60-69歲:男性 19次,女性 19次
- 70-79歲:男性 14次,女性 16次
- 80-81歲:男性 10次,女性 13次
肌肉量初步評估:手指環繞法與皮尺測量
除了肌力,肌肉的圍度也是評估進步的重要指標。這兩個方法可以幫助你快速了解目前的小腿肌肉量。
如何進行手指環繞法作快速篩查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初步評估方法。
1. 坐下來,將一邊小腿放鬆。
2. 用雙手的拇指與食指,圍成一個圈。
3. 圈住你小腿最粗壯的位置。
4. 觀察手指能否互相接觸。如果手指圈起後仍有明顯空隙,可能代表你的小腿肌肉量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更精準的皮尺測量法(附50歲以上男女肌少症風險參考值)
要獲得更準確的數據,可以使用軟尺進行測量。
1. 同樣是坐姿,雙腳平放於地面,小腿肌肉完全放鬆。
2. 用軟尺量度小腿最粗位置的圍度,並記錄下來。
對於50歲以上的人士,這個數值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參考指標。根據醫學研究,若小腿圍低於以下標準,可能面臨較高的肌少症風險:
* 男性:小於 34 厘米
* 女性:小於 32 厘米
根據檢測結果,找出最適合你的小腿肌肉訓練策略
完成以上測試後,你對自己的起點應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接下來,就可以根據結果,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訓練方向。
肌力不足者:應先專注於基礎力量建立
如果你的單腳提踵次數遠低於同齡平均值,或者手指環繞時有很大空隙,你的首要目標是建立基礎力量與肌肉量。應先從基礎的站姿與坐姿提踵動作開始,確保動作標準,逐步增加訓練的組數與次數。
追求運動表現者:應加入增強式爆發力訓練
如果你的肌力測試表現達到或超過平均水平,並且希望提升跑步、跳躍等運動表現,可以在訓練中加入跳箱、跳躍式提踵等增強式訓練。這類訓練能有效提升小腿肌肉的爆發力與反應速度。
關注線條者:應重點訓練比目魚肌並配合伸展
如果你對擁有粗壯的小腿肌肉感到猶豫,更希望塑造優美的線條,那麼訓練的重點應放在深層的比目魚肌上(例如多做坐姿提踵)。同時,必須配合充分的訓練後伸展,這樣有助於拉長肌肉線條,讓小腿看起來更修長緊實。
小腿肌肉怎麼練?先深入剖析關鍵肌群
要有效達成小腿增肌,第一步不是盲目地狂做提踵動作,而是要先理解你正在訓練的目標。很多人在思考小腿肌肉怎麼練時,都忽略了小腿其實是由幾個不同的肌肉組成的。只要我們能夠針對性地刺激它們,訓練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小腿肌肉的神秘面紗。
認識腓腸肌 (Gastrocnemius):打造小腿的「鑽石」線條
首先介紹的是腓腸肌,它就是我們小腿後方最顯眼、最突出的那塊肌肉。當你踮起腳尖時,能夠清晰看到一個類似倒心形或鑽石形狀的輪廓,那就是腓腸肌。它是決定小腿外觀線條美感的關鍵角色。
特點:淺層、多關節、爆發力主導
腓腸肌位於小腿的表層,是一塊橫跨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多關節」肌肉。這個特點非常重要。它主要由快縮肌纖維組成,所以負責我們進行跳躍、衝刺等需要瞬間爆發力的動作。
最佳訓練角度:伸直膝蓋的站姿動作
因為腓腸肌橫跨了膝關節,所以在膝蓋完全伸直的狀態下,它才能被充分拉長,然後進行最有力的收縮。因此,所有站姿的提踵動作,例如站姿啞鈴提踵或是在史密斯機上進行的提踵訓練,都是刺激腓腸肌的最佳選擇。
探索比目魚肌 (Soleus):增強耐力同視覺厚度的基礎
在腓腸肌的深層,藏著一塊更寬、更扁平的肌肉,就是比目魚肌。它雖然不顯眼,但對於增加小腿的整體圍度,也就是視覺上的厚實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於追求小腿肌肉粗壯視覺效果的人來說,絕對不能忽略它。
特點:深層、單關節、耐力主導
比目魚肌是一塊「單關節」肌肉,它只橫跨踝關節,並不連接到膝關節。它主要由慢縮肌纖維構成,負責我們長時間站立、行走或慢跑時的耐力支撐。
最佳訓練角度:屈曲膝蓋的坐姿動作
當膝蓋彎曲時,淺層的腓腸肌會處於一個比較放鬆的狀態,無法有效發力。這個時候,提踵的重任就幾乎完全落在了比目魚肌身上。所以,要孤立訓練這塊深層肌肉,最佳方式就是進行膝蓋彎曲的坐姿提踵動作。
小腿肌肉怎麼練?終極訓練大全由基礎到進階
想成功為小腿增肌,理解小腿肌肉怎麼練是關鍵第一步。很多人以為小腿訓練千篇一律,但其實針對不同目標,從建立基礎力量到雕塑小腿肌肉粗壯的線條,都有對應的策略。以下將由淺入深,介紹三種核心訓練方法,助你建立個人化的訓練計劃。
基礎力量建立首選:站姿提踵 (Standing Calf Raise)
站姿提踵是發展小腿整體力量和圍度的黃金動作,主要針對表層的腓腸肌,是所有小腿訓練的基礎。
動作詳解:如何做到頂峰收縮與完整伸展
首先,找一個階梯或穩固的墊高物,將前腳掌站於邊緣,腳跟懸空。動作開始時,有控制地將腳跟盡量降低,感受小腿後側的充分拉伸。然後,集中用小腿發力,將身體向上推起,直至腳跟提到最高點。在頂峰位置,用力收緊小腿肌肉並停留一至兩秒,這個「頂峰收縮」是刺激肌肉生長的關鍵。最後,再緩慢地回到起始的拉伸位置,完成一次動作。
如何利用啞鈴、槓鈴或史密斯機增加負重以達致肌肉增長
當徒手動作變得輕鬆,就需要增加負重來持續刺激肌肉。你可以雙手或單手手持啞鈴進行訓練。如果想使用更大重量,可以將槓鈴放置於上背斜方肌處,如同深蹲的起始姿勢。對於初學者,使用史密斯機是一個非常安全的選擇,因為它的軌跡固定,能讓你更專注於小腿的發力,而無需過分擔心平衡。
適合對象:所有級別,特別是肌力測試中表現較弱者
這個動作的強度容易調整,所以適合所有訓練水平的人士。如果你在之前的單腳提踵測試中發現肌力不足,站姿提踵就是你建立基礎力量必須優先進行的訓練。
針對性雕塑線條:坐姿提踵 (Seated Calf Raise)
坐姿提踵主要目標是位於深層的比目魚肌。由於膝蓋處於彎曲狀態,腓腸肌的參與會減少,從而能夠孤立地刺激比目魚肌,增加小腿的厚度,並在視覺上拉長小腿比例。
動作詳解:孤立訓練比目魚肌的技巧
使用坐姿提踵器械時,將前腳掌置於踏板上,膝蓋頂住軟墊下方。動作要訣與站姿版本相似,重點在於完整的動作幅度。將腳跟盡可能向上抬高,感受比目魚肌的深度收縮,並在頂點停留。然後,緩慢下放,讓肌肉得到充分伸展。整個過程保持軀幹穩定,專注於目標肌肉的感受。
沒有器械?教你用啞鈴或槓片進行家居變奏版
在家中,你同樣可以進行這項訓練。坐在穩固的椅子或長凳上,在前腳掌下方墊一本厚書或瑜伽磚以增加動作幅度。然後,將一個啞鈴或槓片垂直放置於大腿末端,靠近膝蓋的位置,用手扶穩。接著,按照標準動作要領進行提踵即可。
適合對象:希望拉長小腿視覺比例、改善外觀者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小腿形狀不夠立體,或希望擁有更修長的視覺效果,那麼針對比目魚肌的坐姿提踵,是你訓練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爆發力與運動表現提升:跳箱與跳躍式提踵
當你的基礎力量達標後,可以加入增強式訓練來提升小腿的爆發力、彈跳力及運動表現。
動作詳解:安全執行增強式訓練的要點
跳箱(Box Jump)要求你從地面以爆發力跳上一個穩固的箱子,落地時要輕柔,並以全腳掌穩定著地。跳躍式提踵(Jumping Calf Raise)則是在提踵至最高點時,順勢向上跳起,落地時同樣要保持膝蓋微曲以作緩衝。進行這類訓練前,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熱身,並且在體力充沛時進行,安全永遠是首位。
如何將這類動作融入你的訓練計劃
增強式訓練的強度較高,不適宜頻繁進行。建議每週安排一次,並將其放在訓練課的最開始。可以進行3-5組,每組次數不宜過多,約5-8次,重點在於每一次跳躍的質量和爆發力,而非數量。
適合對象:肌力測試已達標,並追求更高運動表現的人士
這類訓練不適合初學者。只有當你的基礎肌力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例如單腳提踵測試表現良好),並且希望在跑步、球類運動等項目中尋求突破時,才應考慮加入這些進階動作。
制定你的個人化小腿肌肉訓練計劃
了解各種動作後,下一步就是將它們組合成一個有效的訓練計劃。
訓練頻率建議:每週應安排2-3次針對性訓練
小腿肌肉的恢復速度相對較快,所以可以比其他大肌群更頻繁地訓練。建議每週安排2至3次小腿訓練,每次訓練之間至少相隔48小時,確保肌肉有足夠時間休息和生長。
組數與次數設定:根據「力量增長」或「肌肉耐力」目標調整
如果你的目標是提升最大力量,可以選擇較大負重,進行每組6-10次的訓練。如果目標是刺激肌肉生長和提升耐力,小腿肌群對較高次數的反應通常更好,可以選擇中等負重,進行每組15-25次的訓練。一個全面的計劃應包含不同次數範圍的訓練。
優先訓練法:為何將小腿訓練放在最前做效果更好
很多人習慣在腿部訓練日的最後才練小腿,但那時身體已經疲勞,難以用足夠的強度和專注度去刺激小腿。如果你真心想改善小腿這個弱點,可以嘗試「優先訓練法」,即在每次訓練課的一開始,趁體力最充沛時先訓練小腿,這樣能確保訓練的質量,從而獲得更佳的增肌效果。
小腿肌肉怎麼練才對?避開常見陷阱與做好運動後護理
要成功達到小腿增肌的目標,理解小腿肌肉怎麼練固然重要,但懂得避開訓練陷阱與做好運動後護理,才是讓努力不白費的關鍵。許多人努力訓練,小腿卻不見粗壯,往往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不小心掉進了一些常見的誤區。現在,我們就來逐一拆解這些會讓訓練停滯不前的錯誤,並且分享訓練後不可或缺的伸展放鬆步驟。
5個導致小腿肌肉訓練停滯不前嘅常見錯誤
對照一下自己的訓練習慣,看看自己是否也不知不覺地犯了以下任何一個錯誤,阻礙了小腿肌肉粗壯的進程。
錯誤一:訓練順序錯誤,總係最後先練
很多人習慣在腿部訓練日的最後才安排小腿訓練。這時候體力早已大量消耗,根本無法用足夠的強度去刺激小腿肌肉生長。想一想,你總會將最想加強的部位,例如胸肌或背肌,放在訓練課的最開始,因為那時精力最充沛。小腿訓練也應該遵循同樣的「優先訓練法則」。
錯誤二:次數範圍一成不變,肌肉早已適應
「每組做12下」可能是一個安全的起點,但小腿肌肉充滿了慢縮肌纖維,天生就很有耐力,很快就會適應固定的次數範圍。當肌肉習慣了某種刺激,它就沒有理由繼續生長。所以,你需要定期改變訓練變數,例如嘗試較高次數的耐力訓練(20-25次),或者增加負重做較低次數的力量訓練(6-10次),給予肌肉新的挑戰。
錯誤三:忽略頂峰收縮同離心控制
訓練的品質遠比數量重要。快速地上下擺動腳跟,只是在完成動作,而不是在訓練肌肉。每一次提踵,都應該在最高點刻意停頓1-2秒,用力擠壓小腿肌肉,這就是「頂峰收縮」。然後,在下放的過程中,要有控制地、緩慢地進行,感受肌肉被拉長的張力,這就是「離心控制」。這兩個細節才是肌肉增長的精髓。
錯誤四:負重過大,用身體擺動借力
為了追求重量而犧牲動作的標準,是小腿增肌的大忌。當負重超出小腿能承受的範圍,身體自然會尋找其他方式來完成動作,例如利用膝蓋的屈伸或身體的搖晃來借力。這樣不僅大大降低了對小腿的刺激,還可能增加腳踝或跟腱受傷的風險。選擇一個你能全程保持穩定,並且能專注感受小腿發力的重量,才是明智之舉。
錯誤五:只練站姿或只練坐姿,訓練唔夠全面
之前提過,小腿是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組成的。站姿提踵(伸直膝蓋)主要刺激表層的腓腸肌,而坐姿提踵(彎曲膝蓋)則能更針對性地訓練深層的比目魚肌。如果你的訓練計劃中只有其中一種,就等於忽略了另一半的小腿肌肉。要打造立體飽滿的小腿,兩者缺一不可。
訓練後嘅關鍵一步:伸展與放鬆,塑造完美線條
艱苦的訓練結束後,接下來的伸展與放鬆,對於肌肉恢復、增加柔韌度,以及塑造更修長的肌肉線條,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小腿弓步拉伸:針對腓腸肌
前後腳站立,呈弓箭步姿勢。前腳膝蓋彎曲,後腳盡量伸直,腳跟要緊貼地面。身體重心慢慢向前移,直到感覺後方小腿有明顯的拉伸感。保持這個姿勢約20-30秒,然後換邊進行。
坐姿彈力帶拉伸:針對比目魚肌
坐在地上,雙腿伸直。將一條彈力帶或毛巾繞過一隻腳的前腳掌。輕微彎曲該腳的膝蓋,然後雙手拉動彈力帶,將腳掌往身體方向拉。你會感覺到小腿較深層的位置有拉伸感。保持20-30秒,再換另一邊。
下犬式:全面伸展小腿後側鏈
從四足跪姿開始,雙手撐地,然後將臀部向上推高,讓身體形成一個倒V形。雙腳腳跟嘗試向下踩向地面。你可以交替彎曲左右膝蓋,像在原地踏步一樣,這能加深對單邊小腿的伸展。
使用滾筒 (Foam Roller) 進行深層筋膜放鬆
坐在地上,將滾筒放在其中一隻小腿的下方。用雙手支撐身體,將臀部抬離地面,讓體重壓在滾筒上。前後緩慢滾動,從腳跟上方滾動至膝蓋後方。當找到特別繃緊或酸痛的激痛點時,可以在該點停留約20秒作深層按壓。
關於小腿肌肉訓練的常見問題 (FAQ)
Q1:女性練小腿會令小腿肌肉過於粗壯嗎?
這個問題是許多女性朋友開始小腿增肌訓練前的一大疑問。首先需要理解一個現象,運動後小腿肌肉感覺腫脹,甚至看起來有點小腿肌肉粗壯,這通常是暫時性的肌肉充血。因為訓練時大量血液流向目標肌肉,帶來氧氣和養分,所以會產生短暫的膨脹感,通常在休息後數小時內就會消退。
要塑造優美的小腿線條,關鍵在於訓練與伸展的平衡。與其完全避開訓練,不如將重點放在孤立訓練深層的比目魚肌上,例如多做坐姿提踵。因為比目魚肌的發展有助於拉長整個小腿下半部的視覺比例,讓線條更顯修長。而且,每次訓練後務必進行充分伸展,這樣可以放鬆繃緊的肌肉筋膜,幫助塑造更柔和、更勻稱的肌肉形態。
Q2:為何我訓練了很久,小腿肌肉效果都不明顯?
如果你已經持續訓練一段時間,但小腿肌肉的增長效果依然不理想,可以先自我檢視一下,是否犯了我們前面提到的五個常見訓練錯誤。例如,訓練動作的幅度是否完整、有沒有忽略頂峰收縮,或者訓練強度是否早已讓肌肉適應。
另一方面,基因的確在肌肉形態和生長潛力上扮演一定角色。每個人的肌纖維類型比例和肌肉起止點都不同,這會影響小腿的發展潛力。但這不代表完全沒有進步空間。這可能意味著你的小腿需要比其他部位更強的刺激,所以你可以嘗試增加訓練頻率、調整負重和次數範圍,或者使用優先訓練法,給予小腿肌肉足夠的挑戰去成長。
Q3:小腿抽筋與小腿肌肉訓練有沒有關係?
小腿抽筋和訓練有一定關聯,但通常不是訓練本身直接導致,而是由其他潛在因素引發。最常見的原因有三種:身體水分不足、電解質失衡,或者單純的肌肉過度疲勞。當身體脫水或缺乏鉀、鎂等重要電解質時,肌肉收縮和放鬆的信號傳遞會受影響,便容易引發抽筋。
要預防這種情況,可以從幾方面著手。第一,確保訓練前有充分熱身,讓肌肉準備好進入運動狀態。第二,日常就要補充足夠水分,不只是運動時才喝水。第三,注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香蕉、深綠色蔬菜和堅果等食物,以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
Q4:小腿肌肉怎麼練?飲食上要如何配合?
要達到理想的小腿增肌效果,訓練和飲食必須相輔相成。想知道小腿肌肉怎麼練才能有效,營養補充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首先,蛋白質是肌肉生長的基礎原料。每次訓練都會對肌肉纖維造成微小撕裂,身體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去修復並使其變得更強壯。所以,確保每餐都攝取優質蛋白質,例如雞胸肉、魚、雞蛋或豆製品。其次,碳水化合物是訓練能量的主要來源。訓練前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充足能量,讓你完成更高強度的訓練。訓練後補充碳水化合物,則有助於恢復肌肉中的肝醣儲備,加速身體復原。最後,不要忽略鎂、鉀等微量營養素。它們在維持正常肌肉功能和預防抽筋方面十分重要,是整個增肌計劃中支援性的關鍵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