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平上去入?3步即學平仄分辨,附超詳盡【平上去入例子】、口訣與對應表
想寫對聯、賞析唐詩,卻總是被「平上去入」考起?明明國語四聲都會讀,為何一到格律詩的平仄就「水土不服」?其實,分辨平仄並不如想像中困難。關鍵在於古今音變,尤其是現代國語中已消失的「入聲」字。本文將為你徹底拆解平仄與現代國語的複雜關係,提供一個極其實用的「三步判斷法」,讓你告別死記硬背。我們更整理了超詳盡的平上去入例子、記憶口訣與對照表,助你輕鬆掌握分辨技巧,從此真正看懂格律之美。
平上去入是什麼?古四聲與平仄關係詳解
每次鑽研古典詩詞,總會遇上「平上去入」這四個字,好像很複雜。在我們深入了解更多平上去入例子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它們的真正身份,以及它們和「平仄」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實,只要掌握了核心概念,你會發現這套系統比想像中簡單。
平上去入四聲定義與平仄劃分規則
中古漢語的聲調系統,主要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古四聲。而詩詞格律中最重要的「平仄」,就是基於這四聲的一個簡單分類。
劃分的規則非常直接:
* 平聲:聲調平穩悠長,歸類為「平」。
* 上聲、去聲、入聲:這三種聲調的發音都有高低起伏或短促的變化,不夠平穩,所以統統歸類為「仄」。
簡單來說,平仄的關係就是一對三的劃分,平聲自成一派,其餘三聲(上、去、入)則共同組成了仄聲的大家庭。
四聲的感性質素描述:平上去入口訣
古人為了讓人更容易感受四聲的聽覺效果,編寫了一段很形象的平上去入口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段口訣生動地描述了四聲的質感:
* 平聲:像一條平坦的路,聲音平穩舒展。
* 上聲:像在高聲呼喊,聲音高亢有力。
* 去聲:像遠方的聲音,清晰而悠遠。
* 入聲:像急促地收藏東西,聲音短而急,戛然而止。
透過這段口訣,我們就能超越純粹的音高分析,從感性層面體會到每個聲調獨特的音樂美感。
為何現代國語四聲不等於古四聲?解構關鍵「入聲」
這裡就是現代人學習平仄時最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既然國語也有四聲,為什麼不能直接用來判斷平仄呢?答案的關鍵,就在於一個在國語中已經消失了的聲調——「入聲」。
現代國語與古四聲的對應關係
現代國語的四聲系統,是從古四聲演變而來,但並非一對一的直接繼承。我們可以看看這個平上去入對應的大致關係:
- 古平聲:大致演變為今天的國語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
- 古上聲:主要對應國語的第三聲。
- 古去聲:主要對應國語的第四聲。
- 古入聲:完全消失,被分別派入了國語的第一、二、三、四聲之中。
正是因為入聲被「打散」到國語的四個聲調裡,所以我們無法單純依據一個字在國語中讀第幾聲,就斷定它在古代是平聲還是仄聲。
入聲的消失與演變
入聲最核心的特點是發音短促,以塞音韻尾(類似-p, -t, -k的口型)作結,聲音好像被突然切斷。在語言的歷史長河中,以中原地區為主的北方方言,慢慢失去了這種急促的發音方式,於是,這些入聲字就根據各自的演變規律,融入了當時已有的平、上、去三聲之中,最終形成了現代國語的聲調格局。
哪些方言保留了入聲?(粵語、閩南語等)
那麼,我們要去哪裡找回入聲的蹤跡呢?其實,在很多南方方言中,入聲依然是日常發音的一部分。例如我們香港人非常熟悉的粵語,就完整地保留了入聲系統。此外,閩南語(台語)、客家話、吳語等方言,都聽得到這種短促有力的發音。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用國語朗讀唐詩會覺得格律不對,或者不押韻,但只要用粵語一讀,詩詞原本的音韻節奏感就立刻顯現出來了。
現代人如何判斷平仄?三步實用法則與工具
想掌握各種平上去入例子,但總是被古今音變搞得頭昏腦脹?其實只要掌握核心方法,現代人也能輕鬆判斷平仄。我們將古今的平上去入對應關係,整理成一個簡單的三步法則,讓你從此告別死記硬背。
第一步:從國語第三、四聲入手(必定為仄聲)
判斷平仄的第一步,是從最簡單、最不會出錯的地方開始。在現代國語中,只要一個字的讀音是第三聲(上聲)或者第四聲(去聲),它在古代就一定是仄聲字。這條規則百分百準確,沒有例外。
例如,「好」(hǎo)、「美」(měi)是第三聲,「是」(shì)、「愛」(ài)是第四聲。這些字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屬於仄聲的範疇。所以,當你遇到讀三、四聲的字,就可以立即將它歸類為仄聲,這是我們判斷平仄的基礎。
第二步:處理國語第一、二聲(需判斷是否為入聲)
處理完三、四聲後,挑戰就來了。國語的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的字,大部分對應古代的平聲,但問題在於它們當中混入了一批特殊的仄聲字——「入聲字」。
古四聲「平、上、去、入」之中,入聲的發音短促有力。但隨着語音演變,入聲在現代國語中消失了,這些入聲字被分別派送到國語的一、二、三、四聲裡。這就造成了一個情況:一個字用國語讀起來是平穩的第一聲或第二聲,聽起來像平聲,但它在古代其實是短促的入聲,屬於仄聲。
因此,我們的判斷法則是:如果一個國語讀一、二聲的字,它在古代不是入聲字,那它就是平聲。如果它是古代的入聲字,那它就是仄聲。關鍵就在於如何辨別這些隱藏起來的入聲字。
第三步:辨別入聲字的實用技巧
來到最關鍵的一步,我們有兩個非常實用的技巧,可以幫助你揪出那些隱藏在國語一、二聲中的入聲字。
方言輔助法:透過粵語、閩南語等發音判斷
對於會說某些南方方言的朋友來說,這是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為像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方言,都很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入聲。這些入聲字在方言中的發音通常非常短促,並以 [-p]、[-t]、[-k] 等塞音韻尾作結。
舉個經典例子:「國」字,國語讀第二聲(guó),聽起來很平穩。但在粵語中,它讀作 [gwok3],發音短而急,有個明顯的 [-k] 收尾。這個特徵就暴露了它的入聲字身份,所以「國」是仄聲字。又例如「白」字,國語讀第二聲(bái),粵語則讀作 [baak6],同樣是短促的入聲,因此也屬於仄聲。如果你自己不會說,不妨請教身邊會說這些方言的朋友,讓他們讀給你聽,你馬上就能感受到分別。
互動式平仄線上檢查器
如果沒有方言的輔助,我們還有現代科技這個好幫手。現在網路上有許多互動式的「平仄線上檢查器」或具備查詢古音功能的線上字典。
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你只需要輸入想查詢的漢字,系統就會告訴你這個字的古代聲調是平聲、上聲、去聲還是入聲,並直接標明它是平聲還是仄聲。這方法雖然少了一點從發音中體會的樂趣,但勝在準確快捷,對於初學者建立對平仄的感覺非常有幫助,是驗證自己判斷是否正確的最佳途徑。
【必收藏】平上去入例子總表 (附發音對比)
理論講完,不如來點實際的平上去入例子幫助記憶。掌握平上去入的對應關係,特別是辨認當中隱藏的入聲字,是學習平仄的關鍵。下面的列表整理了常見的平、上、去、入四聲字,讓你透過對比,更快掌握分辨技巧。
常見平聲字例子(古陰平、陽平)
平聲字發音悠長,是構成詩歌格律中「平」的基礎。在現代國語中,它們主要對應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只要這些字不是由古入聲演變而來,便可以安心劃分為平聲。
- 古陰平(國語第一聲):天、山、江、風、高、飛、聽、春、花、秋、央、中
- 古陽平(國語第二聲):人、文、年、雲、龍、田、橋、寒、長、行、隨、迎
常見仄聲字例子(古上聲、去聲)
仄聲中的上聲和去聲相對簡單,因為它們在現代國語中對應的第三聲和第四聲,本身就屬於仄聲。因此,當你遇到國語讀第三、四聲的字時,它們幾乎都可以被歸類為仄聲。
- 古上聲(國語第三聲):古、好、走、美、雨、有、我、馬、老、小、豈、可
- 古去聲(國語第四聲):是、去、見、用、下、大、上、夢、故、樹、望、對
核心關鍵:常見入聲字例子總表 (附國語/粵語發音對比)
入聲字是分辨平仄的最大挑戰,因為它們在國語中已經消失,並且被派入各個聲調。要準確識別它們,借助保留了入聲的方言(例如粵語)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入聲字的粵語發音通常以-p、-t、-k結尾,聲調短促而有力。
國語讀第一聲的入聲字例子
這是最容易混淆的一組,因為它們在國語中讀作平穩的第一聲,但實際上它們是仄聲。留意它們在粵語中的短促發音。
- 一 (國語: yī / 粵語: jat1)
- 七 (國語: qī / 粵語: cat1)
- 八 (國語: bā / 粵語: baat3)
- 屋 (國語: wū / 粵語: uk1)
- 濕 (國語: shī / 粵語: sap1)
- 黑 (國語: hēi / 粵語: hak1)
- 忽 (國語: hū / 粵語: fat1)
國語讀第二聲的入聲字例子
這組字同樣容易被誤判為平聲。它們在國語中讀作上揚的第二聲,但其本質依然是仄聲的入聲字。
- 十 (國語: shí / 粵語: sap6)
- 國 (國語: guó / 粵語: gwok3)
- 白 (國語: bái / 粵語: baak6)
- 石 (國語: shí / 粵語: sek6)
- 竹 (國語: zhú / 粵語: zuk1)
- 學 (國語: xué / 粵語: hok6)
- 福 (國語: fú / 粵語: fuk1)
國語讀第三、四聲的入聲字例子
這組字雖然在國語中讀作仄聲(第三、四聲),不容易判錯,但了解它們的入聲來源,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漢字的聲調演變。
- 古入聲(國語第三聲):
- 法 (國語: fǎ / 粵語: faat3)
- 雪 (國語: xuě / 粵語: syut3)
- 百 (國語: bǎi / 粵語: baak3)
-
角 (國語: jiǎo / 粵語: gok3)
-
古入聲(國語第四聲):
- 日 (國語: rì / 粵語: jat6)
- 月 (國語: yuè / 粵語: jyut6)
- 入 (國語: rù / 粵語: jap6)
- 玉 (國語: yù / 粵語: juk6)
實戰應用:從唐詩格律分析看懂平上去入
理論學得再多,不如親身實踐一次來得深刻。要真正掌握平仄,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分析經典的唐詩,在詩句中尋找平上去入例子,看看古代詩人如何巧妙地運用聲調,創作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這一步,會讓你對平上去入的理解,從紙上談兵,變成真正的實戰經驗。
格律分析範例:杜甫《春望》
我們選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聖杜甫的《春望》,這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詩,非常適合用來做平仄分析的入門範例。我們來看看它的首聯(即開頭兩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按照近體詩的格律規則,這兩句詩的標準平仄格式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平仄剛好相反,這就是格律詩中的「對仗」。現在,我們就來逐字驗證一下。
詩句逐字平仄拆解與規則驗證
先看第一句:「國破山河在」。
- 國 (guó):用國語讀是第二聲,聽起來像平聲。但這裡就是關鍵所在,它是個古入聲字(粵語讀作 gwok3),發音短促,所以它其實是仄聲。
- 破 (pò):國語第四聲,是去聲,所以是仄聲。
- 山 (shān):國語第一聲,是平聲。
- 河 (hé):國語第二聲,是平聲。
- 在 (zài):國語第四聲,是去聲,所以是仄聲。
組合起來,第一句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完全符合格律要求。這個例子清楚地展示了,判斷平仄不能只依賴現代國語的發音,辨別入聲字是關鍵的一環。
接著看第二句:「城春草木深」。
- 城 (chéng):國語第二聲,是平聲。
- 春 (chūn):國語第一聲,是平聲。
- 草 (cǎo):國語第三聲,是上聲,所以是仄聲。
- 木 (mù):國語第四聲,同時也是一個古入聲字(粵語讀作 muk6),所以是仄聲。
- 深 (shēn):國語第一聲,是平聲。
組合起來,第二句的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也完全符合格律,並且與第一句形成了完美的平仄對仗。透過這個詳細的平上去入對應分析,我們就能明白詩歌的音律是如何被精確建構出來的。
格律的靈活性:「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格律非常嚴格,好像戴著鐐銬跳舞。其實,古人在追求音律美的同時,也保留了一定的靈活性,以免因為格律而損害了詩詞的內容和意境。這就產生了一句非常有名的平上去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這句口訣主要針對七言詩,意思是,在一句七個字的詩中,第一個、第三個、第五個字的平仄可以相對寬鬆,不一定要完全遵守標準的格律譜。但是,第二個、第四個、第六個字的平仄就必須嚴格分明,不能搞錯。因為這幾個關鍵位置的音節,決定了整句詩的節奏感和基本調性。
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五言詩,可以理解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詩句中第二和第四個字是節奏的支點,必須遵守平仄規則。而第一個和第三個字的平仄則可以根據詩人表達的需要,作出適當的調整。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在欣賞或創作詩詞時,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到格律既有其嚴謹的規範,也包含了通融的智慧。
關於平上去入的常見問題 (FAQ)
讀完前面的介紹,相信你對平上去入已經有了基本的概念。不過,在實際應用時,總會遇到一些細節上的疑問。以下整理了幾個大家最常提出的問題,希望能為你進一步解惑。
問:學習平仄是否一定要懂方言?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答案是:不一定,但懂方言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優勢。關鍵在於「入聲」這個變數。許多南方方言,例如粵語和閩南語,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聲發音,它們的讀音短而急促,非常容易辨認。如果你懂得這些方言,當你遇到一個字時,只要憑語感就能直接判斷它是不是入聲字,從而確定其平仄。
如果你不懂得這些方言,也完全有路可循。你可以透過兩個主要方法彌補:第一是多加記憶,熟悉常見的入聲字,網上有很多關於平上去入例子的整理可以參考;第二是善用工具,現在有不少線上字典或平仄檢查器,輸入漢字後會直接標示出它的古四聲分類,包括平、上、去、入,解決了判斷上的困難。因此,懂方言是捷徑,但不是唯一的路徑。
問:國語第一、二聲的字,是平聲的機率比較大嗎?
你的觀察很敏銳,這個說法大致上是成立的。現代國語的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絕大部分都源自古代的平聲。所以,在初步判斷時,這是一個相當有效的快速法則。
不過,這裡正正就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問題的核心,依然是消失了的「入聲」。有相當一部分的古入聲字(屬仄聲),在演變過程中,被分派到國語的第一聲和第二聲之中。例如,「一」、「八」、「竹」、「國」、「白」,這些字在國語中分別讀第一或第二聲,但它們在古代其實都是仄聲的入聲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百分之百將國語一、二聲直接對應平聲。正確的平上去入對應觀念是:國語三、四聲必為仄聲;一、二聲則有平、仄兩種可能,需要額外確認是否為入聲字。
問:哪裡可以找到最完整的平上去入字庫?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尋找平上去入的資料庫比以前方便許多。如果你追求的是權威與傳統,可以參考古人作詩詞時依據的韻書,例如《平水韻》。這部韻書將漢字按照平上去入四聲與韻部進行分類,是格律詩用韻的標準,很多古詩的平仄與押韻規則都以此為準。
對於日常使用與快速查詢,線上資源會是更方便的選擇。許多大型的線上漢語詞典,例如「漢典」,在解釋單字時,除了現代注音外,通常也會附上「中古音」的資訊,標明其在《廣韻》等古籍中的聲調分類。此外,市面上也有專門為詩詞愛好者設計的「平仄線上檢查器」,你只要將整句詩詞輸入,它就能自動分析每個字的平仄,並提供詳盡的平上去入例子,非常實用。結合權威的古籍與便捷的現代工具,就能建立起一個相當可靠的參考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