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水腫如何消?完整攻略:分階段調理10款必備消腫湯水,附飲食黃金法則與禁忌
手術後水腫是康復過程中常見的困擾,不但影響外觀,更可能拖慢傷口癒合,令人焦慮不安。想有效「去水」,加速復原,除了依靠身體自然修復,術後飲食調理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本完整攻略將為您剖析術後水腫成因,並提供一套循序漸進的「分階段」食療方案。我們精選了10款針對不同康復時期的必備消腫湯水,並詳細列出術後飲食的黃金法則與禁忌,助您掌握正確的調理方向,減輕不適,為身體打好穩固的復原基礎。
手術後調理關鍵:掌握飲食原則與禁忌
想靠飲用手術後消腫湯水來加速復原,就要先了解背後的飲食大原則。這一篇是手術後湯水篇的基礎,掌握好飲食法則與禁忌,才能讓之後介紹的各款手術後湯和手術後燉湯發揮最大效用,為身體打好穩固的復原基礎。
剖析術後水腫成因:為何身體會腫脹?
手術後身體出現腫脹,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生理反應。要有效消腫,就要先明白身體為何會「發水」。這可以從中西醫兩個角度來理解。
中醫角度:脾虛濕困,氣血運行不暢
在中醫理論中,脾臟負責運化水濕,好比身體的抽濕機。手術會耗損人體的氣血,導致脾臟功能減弱(即脾虛)。脾虛就無法有效處理體內的水分,濕氣便會積聚,形成水腫。同時,氣血不足也會令經絡運行不暢順,水分更容易停滯在四肢或傷口周圍。
西醫角度:手術創傷、藥物影響與體液滯留
從西醫角度看,水腫的成因很直接。首先,手術本身是一種創傷,身體會產生發炎反應,令傷口附近的微絲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液因而滲出並積聚。其次,手術中使用的麻醉藥、輸液,以及術後的部分藥物,都可能影響身體的體液平衡與腎臟的排水功能,造成水分滯留。
術後飲食黃金法則:為傷口癒合打好基礎
了解水腫成因後,我們就知道飲食調理的目標,是為身體提供充足的修復原料,同時不增加代謝負擔。緊記以下四個黃金法則,就能事半功倍。
法則一:補充優質蛋白質,加速組織修復
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基本單位,傷口癒合需要大量蛋白質來製造新的肉芽組織。大家可以選擇魚肉、雞蛋、瘦肉、豆腐等容易消化的優質蛋白質來源,為身體這間「建築公司」提供充足的「磚頭」。
法則二:攝取足夠維他命C及A,促進膠原蛋白合成
維他命C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關鍵輔酶,膠原蛋白就像是鞏固傷口的「水泥」。橙、奇異果、西蘭花都是維他命C的豐富來源。維他命A則有助於表皮細胞生長,維持免疫力,紅蘿蔔、南瓜、菠菜等深色蔬果就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
法則三:飲食清淡,以蒸、煮、燉為主
術後消化系統功能較弱,油炸、煎炒等烹調方式會增加腸胃負擔。我們應以蒸、煮、燉等清淡方式處理食材,這樣既能保留食物原味與營養,又不會為身體帶來額外工作量。溫和的手術後燉湯就是萃取營養的絕佳例子。
法則四:溫度適中,避免過冷過熱刺激腸胃
過冷或過熱的食物都會刺激腸胃,影響消化吸收。凍飲、雪糕等生冷食物會令血管收縮,不利氣血運行。而過熱的湯水則可能燙傷口腔和食道。所以,所有飲食都應保持在溫熱的狀態,這樣最有利於身體吸收。
手術後飲食禁忌:四類必須避免的食物
除了知道應該吃什麼,了解不能吃什麼同樣重要。避開以下四類食物,就能為康復之路掃除障礙。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咖喱)
這類食物會直接刺激傷口及消化道,容易引起發炎反應,減慢癒合速度。在中醫角度,辛辣屬熱性,容易加劇體內的「火氣」,對傷口復原沒有好處。
高脂高糖食物(如:油炸品、甜品、肥肉)
高脂肪食物難以消化,會加重腸胃負擔,還可能引致便秘。高糖分食物則會影響白血球功能,削弱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能力,不利傷口癒合。
腌製及加工食品(如:香腸、鹹魚、罐頭)
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鈉質(鹽分),會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而且容易造成水分滯留,令水腫問題惡化。它們的營養價值低,無法為身體提供修復所需的養分。
部分「發物」及致敏食材(如:蝦、蟹、鵝、筍)
在中醫食療觀念中,「發物」是指容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瘡瘍腫毒的食物。對於體質敏感的人士,蝦、蟹等海產或鵝、筍等食材,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或加劇炎症,建議在傷口完全癒合前盡量避免。
康復第一階段(術後1-7日):清熱利水,溫和調理
手術後第一星期,身體處於最需要休養的階段,這時候的飲食調理,重點並非大補元氣,而是溫和地協助身體復原,而合適的手術後消腫湯水正是關鍵。由於手術創傷會引發局部炎症反應,加上麻醉及藥物可能影響新陳代謝,身體容易積聚水份,形成水腫。所以,這個階段的目標是透過清淡、易消化的食療,幫助身體清熱、利水,為之後的康復階段打好基礎。
調理重點:減輕炎症,促進排濕,保護腸胃
這個階段的調理重點主要有三個。第一,是減輕身體的炎症反應,選擇性質清潤的食材,可以舒緩傷口周邊的紅腫熱痛。第二,是促進身體排走多餘水份,利用食材的利水特性,幫助身體透過排尿等方式減輕水腫,讓循環系統暢順。第三,是保護脆弱的腸胃,手術後消化功能會減弱,所以湯水必須溫和、不油膩,避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營養吸收。
初期溫和湯水食譜推薦
以下推薦兩款性質溫和,特別適合術後初期的手術後湯水,有助你輕鬆開始康復的第一步。
經典利水之選:魚片冬瓜湯
這是一款非常經典的家常湯水,做法簡單而且效果顯著,特別適合術後初期飲用。冬瓜本身就是清熱利水的代表食材,能有效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份,減輕浮腫。新鮮魚片則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質,是修補身體組織的基礎原料。加入幾片生薑,不但可以去除魚的腥味,還能溫暖腸胃,中和冬瓜的涼性,讓這道湯水更加溫和。
材料:
* 冬瓜 約400克
* 鮮魚片(如石斑、龍躉) 約200克
* 瘦肉 約100克
* 生薑 3片
做法:
1. 冬瓜去皮去籽,切成適當大小的塊狀。瘦肉切片汆水備用。
2. 魚片用少許鹽、胡椒粉及生粉稍微醃製。
3. 在鍋中放入約1.5公升水,加入冬瓜、瘦肉及薑片,用大火煮滾。
4. 水滾後轉中小火,繼續煮約20分鐘,直至冬瓜變軟。
5. 最後放入魚片,轉大火煮滾,待魚片熟透後,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健脾祛濕基礎方:赤小豆薏米瘦肉湯
如果感覺身體特別浮腫和疲倦,這款手術後燉湯就非常適合。在中醫角度,水腫與體內「濕氣」過重有密切關係,而脾臟是運化水濕的關鍵器官。赤小豆和生薏米是健脾祛濕的黃金組合,赤小豆利水消腫功效強,而生薏米則能健脾滲濕,兩者一同使用,能從根本上改善水濕停滯的問題。配合瘦肉提供能量與蛋白質,這道湯水能溫和地強化脾胃功能,幫助身體恢復代謝水份的能力。
材料:
* 赤小豆 40克
* 生薏米 40克
* 瘦肉 約300克
* 陳皮 1小塊
* 蜜棗 2粒
做法:
1. 赤小豆和生薏米洗淨後,用清水浸泡至少2小時,這樣更容易煮軟。陳皮浸軟後刮去內瓤。
2. 瘦肉切塊後汆水,去除血水和雜質。
3. 將所有材料放入湯鍋中,加入約2公升清水。
4. 先用大火煮沸,然後轉為小火,慢火煲約1.5至2小時。
5. 飲用前加入少量鹽調味即可。
康復第二階段(術後8-21日):健脾補氣,鞏固消腫
來到手術後康復的第二個星期,是時候為身體打好更穩固的基礎。這階段的調理重點,是透過飲用合適的手術後消腫湯水,從「健脾補氣」入手,鞏固第一階段的消腫成果。經過初期的清熱利水,身體的水腫情況應該有所改善。現在,我們的調理重點要轉向更深層次的修復,脾胃是我們身體的「中央廚房」,只有它運作良好,吃進去的營養才能真正被吸收,轉化成修復身體所需的氣血。
調理重點:強化脾胃運化,補充氣血,加速癒合
這個階段的調理目標很明確。我們要強化脾胃功能,它就像身體的能量轉換站。這樣才能將食物轉化為充足的氣血。有了足夠的氣血,身體就有能量去修復傷口,讓癒合速度更快。簡單來說,就是幫助身體更有效率地吸收營養,並將這些營養運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從根本上鞏固康復進度。
中期健脾湯水食譜推薦
以下為大家推薦三款適合中期的手術後湯水篇,幫助你鞏固康復進度。
南芪補氣祛濕:五指毛桃淮山芡實湯
五指毛桃有「南芪」之稱,補氣功效好,但性質比北芪溫和,非常適合術後虛不受補的體質。配合健脾的淮山和芡實,可以一邊補氣,一邊有效地去除體內殘留的濕氣,鞏固消腫效果。這款湯水氣味清香,容易入口,是手術後湯的絕佳選擇。
- 材料:五指毛桃約60克、淮山30克、芡實30克、蜜棗2粒、瘦肉或豬腱約300克。
- 做法:
- 所有藥材洗淨,稍作浸泡。
- 瘦肉或豬腱汆水備用。
-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約2公升清水。
- 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約1.5至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補益氣血之選:蓮藕花生豬骨湯
蓮藕花生豬骨湯是一款非常家常的手術後燉湯,溫和又有益。蓮藕煮熟後有健脾養胃、補益氣血的功效。花生可以補充蛋白質。豬骨則提供鈣質和膠質,對組織修復很有幫助。這款湯水味道濃郁,能有效補充體力,改善術後疲倦乏力的情況。
- 材料:蓮藕1節(約400克)、花生80克、豬骨400克、蜜棗2粒。
- 做法:
- 蓮藕去皮切塊。花生用清水浸泡約30分鐘。
- 豬骨汆水洗淨。
- 將全部材料放入湯鍋,加入足夠清水。
-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慢燉約2小時,最後加鹽調味。
針對性消腫止痛:黃花菜瘦肉湯
如果術後仍然有局部腫脹或隱隱作痛的情況,可以試試這款黃花菜瘦肉湯。黃花菜在中醫角度有通乳、利尿消腫和止痛的作用,對於改善術後水腫和不適感很有針對性。它還有安神效果,有助於改善術後睡眠質素。
- 材料:乾黃花菜30克、瘦肉300克、枸杞10克、生薑2片。
- 做法:
- 乾黃花菜用清水浸泡至軟身,打結或切半備用。
- 瘦肉切塊後汆水。
- 將黃花菜、瘦肉、枸杞和生薑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
- 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約1.5小時,加鹽調味便可飲用。
康復第三階段(術後22日後):滋養氣血,鞏固體質
經過前幾個星期的調理,身體的炎症與水腫情況已大為改善,現在正式進入全面鞏固的修復階段。這個時期的調理重點,是從根本上滋養手術所耗損的氣血,重建身體的防禦能力,為整個手術後消腫湯水的調理篇章,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此時身體如同一間剛完成初步維修的屋宇,需要的是更深層次的加固與滋養,才能真正恢復元氣。
調理重點:全面補充營養,恢復體力,增強免疫力
到了康復後期,我們的目標變得更加清晰:一是全面補充身體因手術和恢復過程而消耗的營養儲備;二是切實地恢復體力,讓我們能逐步重返正常的生活軌道;三是增強免疫系統,鞏固身體的防護屏障,避免因體虛而引發其他問題。這個階段的手術後湯水,會更著重於使用性質平和的滋補食材,確保營養能被身體有效吸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能量。
後期滋補湯水食譜推薦
補氣養血經典:淮山紅棗雞湯
這款湯水可說是家喻戶曉的術後調理經典,它的配搭簡單溫和,卻蘊含著深厚的調理智慧,非常適合康復後期的平補。
功效分析:
雞肉是優質蛋白質的絕佳來源,為身體組織的最終修復和肌肉力量的恢復提供必需原料。淮山能健脾養胃,脾胃功能好,營養吸收自然更有效率。而紅棗則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對於改善術後疲倦、面色不佳有顯著幫助。三者結合,能溫和地補充氣血,讓身體由內而外恢復活力。
材料與做法:
材料:雞半隻至一隻、乾淮山約30克、紅棗約8至10粒(去核)、生薑3片。
做法:
1. 將雞隻洗淨、斬件,放入沸水中汆燙後撈起,洗去浮沫。
2. 淮山與去核紅棗用清水稍作浸泡及清洗。
3. 將所有材料放入湯鍋中,加入足夠蓋過材料的清水。
4. 以大火煮沸後,轉為小火慢燉約1.5至2小時,直至雞肉軟腍,湯色香濃。
5. 最後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飲用。
強筋骨增免疫:牛大力栗子雞湯
如果感覺術後身體特別虛弱,腰膝痠軟無力,這款手術後燉湯會是升級版的選擇,它在補氣血的基礎上,更強化了強壯筋骨和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功效分析:
牛大力是廣東地區常用的地道藥材,以補虛潤肺、強筋活絡見稱,對於改善術後體虛乏力、筋骨痠痛尤其有效。栗子則有補腎強筋、健脾養胃之效,中醫理論認為「腎主骨」,因此補腎有助於骨骼與關節的恢復。配合雞肉提供的營養,此湯能更針對性地重建體力,鞏固免疫防線。
材料與做法:
材料:雞半隻、牛大力約40克、新鮮栗子約150克、蜜棗2粒、生薑3片。
做法:
1. 將雞隻洗淨、斬件,汆燙後備用。
2. 牛大力用清水浸泡片刻,刷洗乾淨表面的泥沙;新鮮栗子去殼去衣。
3. 將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燉盅或湯鍋內,注入適量清水。
4. 若用湯鍋,以大火煮沸轉小火煲約2小時;若用燉盅,則隔水燉2.5至3小時。
5. 最後加鹽調味便可享用。
應對特殊情況:術後特別食療方案
除了常規的手術後消腫湯水,康復路上總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當胃口欠佳或有特別飲食需求時,我們可以靈活變通,準備一些不一樣的食療方案,同樣能為身體提供所需營養,幫助渡過難關。
胃口不佳或消化弱:自製無油滴雞精
手術後食慾不振或消化能力減弱是十分常見的。這時候,一碗濃縮精華的自製滴雞精,會比一般的肉湯更容易吸收,是補充體力的好幫手。
原理:分解蛋白質為易吸收的小分子氨基酸
滴雞精的原理是利用長時間隔水蒸燉,將雞肉中的大分子蛋白質分解成身體無需費力消化的小分子氨基酸和胜肽。這些營養可以直接被腸道吸收,迅速轉化為能量,為身體修復提供最直接的原料,特別適合元氣虛弱的人。
做法:隔水蒸燉的步驟及貼士
這種手術後 燉湯的做法其實很簡單。首先,選擇一隻少脂肪的雞,例如走地雞或竹絲雞,徹底去皮去肥膏。然後,將雞斬件,用刀背或槌子輕輕敲碎雞骨,幫助骨髓精華釋出。準備一個燉盅,在盅底反蓋一個小碗或放置一個蒸架,再將雞塊鋪在上面。切記,燉盅內完全不用加水。最後,用錫紙或保鮮紙密封燉盅口,隔水慢燉至少兩至三小時。燉出的雞汁精華會滴漏到燉盅底部,撇去浮油後溫熱飲用,份量不多,但每一口都是營養。
素食者的術後湯水選擇
在這個手術後湯水篇中,我們也為素食的朋友準備了清潤滋養的選擇。茹素者同樣需要補充均衡營養,促進身體復原。
推薦湯水:五色素菜湯(節瓜、紅蘿蔔、冬菇、無花果、腰果)
這款五色素菜湯性質溫和,營養全面。節瓜和紅蘿蔔提供豐富的維他命和纖維素,冬菇帶出湯水的鮮味。無花果潤腸並帶來天然甜味,而腰果則能提供優質的植物性脂肪和蛋白質,令手術後湯水口感更醇厚,同時補充能量。將所有材料洗淨,加入適量清水,煲煮約一小時即可,是一款清甜而無負擔的術後湯品。
吞嚥困難或口腔手術後:清潤藥膳果凍
進行口腔手術或喉部手術後,吞嚥可能會變得疼痛和困難。這個時候,冰涼順滑的藥膳果凍就是一個非常貼心的選擇,既能舒緩不適,又能補充水分和營養。
功效與做法:菊花杞子薄荷凍
這款藥膳果凍有清熱、明目和舒緩的作用。菊花能疏散風熱,有助於減輕口腔的炎症。杞子則能滋養肝腎,薄荷帶來清涼感,可以舒緩喉嚨痛楚。做法是先用熱水沖泡適量菊花、杞子和薄荷葉,焗出味道後過濾掉材料,只取茶湯。然後,趁熱在茶湯中加入適量洋菜粉或魚膠粉,攪拌均勻,再依個人喜好加入少量冰糖。待涼後放入雪櫃冷藏至凝固,便成為一道美味又具療效的術後小點。
手術後湯水常見問題 (FAQ)
在了解不同階段的湯水食療後,你心中可能仍有一些疑問。這裡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為你提供更清晰的方向。
Q1: 所有手術後都適合飲用這些湯水嗎?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答案是:並非所有手術後都適合飲用完全一樣的湯水。每款手術後消腫湯水的性質與功效各異,選擇時必須考慮個人狀況。首先,手術的種類是關鍵,例如腸胃道手術後的初期,飲食需要從清流質開始,不能馬上飲用含有肉類或較多食材的手術後湯。其次,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食材的反應也有差異。最穩妥的做法,是在開始任何食療計劃前,先諮詢你的主診醫生或註冊中醫師,讓他們根據你的具體情況,提供最個人化的建議。
Q2: 市售的即飲湯包可以代替自己煲湯嗎?
市售的即飲湯包確實方便省時,對於沒有時間或精力煲湯的人來說,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不過,自己親手準備手術後燉湯的好處是無法完全被取代的。自己煲湯,可以親自挑選最新鮮、最優質的食材,確保沒有不必要的添加劑、防腐劑或過量的鈉質。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即時反應,靈活調整湯水的配方與濃淡。如果選擇即飲湯包,建議仔細閱讀成分標籤,選擇信譽良好、成分天然、低鈉的產品作為輔助。
Q3: 飲用術後湯水後,一般多久才會見效?
食療調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由內而外的過程,效果不會像藥物一樣立竿見影。飲用術後湯水的效果,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手術的規模、個人的體質、吸收能力,以及是否能配合整體的飲食與作息。一般而言,在堅持飲用合適的湯水並遵循健康飲食原則一至兩星期後,身體可能會開始感覺到變化,例如水腫情況有所減緩、精神較佳或傷口癒合進度理想。耐心與堅持,是看見食療效果的關鍵。
Q4: 除了飲湯,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消腫?
飲用湯水的確是幫助身體消腫的重要一環,但配合其他方法,效果會更全面。第一,是遵從醫生指示進行適量活動。輕柔的活動如散步,有助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幫助身體排走多餘的水分。第二,是抬高患處。如果手術部位在四肢,休息時將其抬高於心臟水平,可以利用重力幫助體液回流。第三,是嚴格控制鈉質攝取。飲食中過多的鹽分會令身體滯留水分,加劇水腫。最後,要確保攝取足夠水分。身體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新陳代謝才會順暢,有助於排出體內廢物與多餘的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