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拔罐後顏色深淺不一?中西醫拆解拔罐原理,一篇看懂5種罐印、功效與8大禁忌

拔罐後,背上總留下一個個圓形印記,但為何有些人的罐印呈深紫色,有些卻只是淡淡的粉紅色?這些深淺不一的顏色,其實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訊號,隱藏著你的「體質密碼」。究竟拔罐的科學原理是什麼?不同的罐印顏色又各自代表什麼健康問題?

本文將結合中西醫學的觀點,為你全面拆解拔罐的奧秘。從拔罐原理、5種常見罐印顏色解讀,到其具體功效、四大手法,以及不可不知的8大禁忌與護理須知,一篇讓你徹底看懂拔罐,成為自己身體的解碼專家。

拆解拔罐原理:從中西醫學角度看懂負壓療法的科學與智慧

談到拔罐,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一個個紫紅色的圓印,但到底拔罐原理是什麼?其實,這項古老智慧的核心,就是利用「負壓」在皮膚上產生吸力,從而達到治療效果。這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卻融合了中醫的經絡智慧與現代西醫的生理學觀點。讓我們一起從不同層面,深入淺出地拆解拔罐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核心機制:負壓如何對身體產生治療作用?

拔罐最直接的影響,來自於罐內負壓對身體產生的物理作用。這個吸力不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而是會深入影響到皮下的組織結構。

物理拉伸作用:牽引皮膚、筋膜與肌肉,釋放組織張力

當罐吸附在皮膚上時,會將皮膚、底下的筋膜,甚至淺層的肌肉向上提起。這種牽引力就好像溫和地將黏連或繃緊的組織拉開,為它們創造出更多空間。這有助於釋放累積已久的肌肉張力,改善筋膜的滑動性,讓原本僵硬的部位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放鬆。

局部充血反應:引導氣血流向特定區域,帶來養分並帶走代謝廢物

負壓的吸力會使皮下的微絲血管擴張,甚至輕微破裂,這就是為什麼拔罐後會留下罐印的原因。這個過程會引導大量的血液流向拔罐的位置,形成局部充血。你可以將這個現象想像成一次針對性的「快遞服務」,新鮮的血液帶來了充足的氧氣和養分,加速組織修復,同時又像垃圾車一樣,有效地將乳酸等代謝廢物帶走,從而緩解痠痛。

中醫理論下的拔罐:疏通經絡,平衡氣血,祛除外邪

從中醫的角度看,拔罐原理遠不止於物理層面,它更是一種調節人體氣血與經絡的有效方法。

通經活絡:透過刺激穴位與經絡,改善「不通則痛」的氣滯血瘀

中醫常說「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意思就是經絡氣血一旦堵塞,就會產生疼痛。拔罐的吸力作用在特定的穴位或經絡上,就好像為堵塞的河道進行清淤,能夠強力地疏通氣滯血瘀,讓氣血重新順暢運行,痛症自然得以緩解。

扶正祛邪:將體內的「風、寒、濕、熱」等病邪從體表「拔」出

中醫認為,致病的「外邪」(例如風、寒、濕氣)會侵襲人體,潛伏在經絡和肌膚之間。拔罐透過負壓打開毛孔,就好像打開一扇窗,為這些病邪提供一個排出的通道。所以拔罐後,身體會感到輕鬆,有時候拔罐有水珠出現,這正是體內濕氣被「拔」出來的表現,達到扶助正氣,祛除邪氣的效果。

現代醫學剖析拔罐:促進微循環與觸發自我修復機制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嘗試從現代醫學角度解釋拔罐原理西醫的科學根據。研究發現,拔罐並非單純的物理治療,它還能觸發人體一連串複雜的生理反應。

增加局部血流量與含氧量:加速肌肉乳酸等代謝物清除

科學研究證實,拔罐確實能顯著增加治療部位的皮膚表面溫度和血液流量。血流量的提升,意味著帶來更多攜帶氧氣的紅血球,有助於肌肉組織的能量供應與修復。同時,更快的血流也能更有效率地清除堆積在肌肉中的乳酸和其他引致疲勞的代謝產物,對於緩解運動後的肌肉痠痛特別有效。

誘導抗炎與鎮痛反應:透過微創傷刺激身體產生止痛及修復因子

拔罐後留下的罐印,在現代醫學看來是一種可控的「微創傷」。這個信號會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就像是向免疫系統發出一個「這裡需要支援」的請求。身體會因此釋放出一系列的抗炎物質和內源性的止痛因子(例如安多酚),來抑制局部的發炎反應並減輕痛感,達到治療效果。

拔罐有什麼功效與好處?從緩解痛症到調理體質

緩解肌肉痠痛與深層疲勞:針對肩頸僵硬、腰背痠痛

很多人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或者姿勢不良,肩頸和腰背就像石頭一樣硬。這時候,拔罐就好像一個深層的按摩師。它的拔罐原理是利用負壓將皮膚和肌肉層向上提起。這個動作可以拉伸繃緊的筋膜,讓肌肉有更多空間放鬆。所以拔罐後,你會感覺原本僵硬的部位變得鬆軟,深層的疲勞感也得到紓緩。

改善各類痛症:如頭痛、關節痛及坐骨神經痛

肌肉痠痛只是其中一方面。拔罐也能處理一些更頑固的痛症。例如一些緊張性頭痛、膝頭關節痛,甚至是坐骨神經痛,都可能和局部氣血循環不順暢有關。拔罐透過負壓刺激,引導更多新鮮血液流到疼痛的部位。這不但帶來養分,也幫助帶走引起疼痛的發炎物質。從拔罐原理西醫角度看,這等於是啟動了身體的自我修復過程。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局部麻木

如果你經常手腳冰冷,即使天氣不冷也一樣,這很可能是末梢循環不佳的信號。拔罐可以針對特定區域,強力促進血液流動。當罐子吸附在皮膚上時,皮下的微絲血管會擴張,血流量會增加。這個效果可以幫助溫暖身體,並且改善因為循環不良而引起的局部麻木感。

祛濕排毒:調理因濕氣引起的身體困重、水腫問題

有時候覺得身體很重,昏昏欲睡,甚至有點水腫,在中醫看來,這可能是體內「濕氣」太重。拔罐是其中一個處理濕氣的好方法。當罐內的負壓作用於皮膚時,毛孔會張開。這有助於將體內多餘的濕氣和代謝廢物排出體外。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拔罐後,罐內會出現水珠,也就是大家說的拔罐有水的情況,正正反映了身體正在排濕。

舒緩壓力與焦慮:透過放鬆筋膜,調節自律神經

身體的繃緊和精神壓力常常是互相影響的。拔罐不單純是放鬆肌肉,它對神經系統也有調節作用。當深層的筋膜透過拔罐得到拉伸和放鬆,身體會從緊張的「交感神經」主導模式,轉向放鬆的「副交感神經」主導模式。這個轉變有助於減輕焦慮感,讓你整個人感覺平靜下來,甚至對改善睡眠質素也有幫助。

【獨家圖解】罐印顏色全攻略:從拔罐後皮膚反應看穿你的體質密碼

很多人對拔罐後留下的「吻痕」感到好奇,其實這些印記正好反映了身體的內在狀態,這也是拔罐原理中一個非常直觀的部分。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份獨特的身體報告,透過觀察顏色的深淺和形態,就能初步了解自己的氣血狀況。即使從拔罐原理西醫角度分析,這些顏色的差異也代表了局部微循環和代謝水平的不同。

紫黑、暗紅色:氣滯血瘀,循環不暢

身體解讀

拔罐後皮膚呈現紫黑色或暗紅色,通常出現在慢性勞損、舊傷或長期痛症的位置。這代表該部位的氣血循環嚴重不暢,有氣滯血瘀的情況,經絡的阻滯比較嚴重。

調理建議

生活上可以進行適量的運動,例如散步或拉筋,去幫助氣血運行。同時可以用溫熱毛巾局部熱敷,並且食用一些有助行氣活血的食物,例如黑木耳和山楂。

鮮紅色:體內有熱,局部發炎

身體解讀

如果罐印呈現鮮紅色,多數代表身體有「熱症」。這可能是陰虛火旺或者實熱內盛的表現,意味著局部可能有發炎反應。這些人通常會伴隨口乾舌燥和心情煩躁等症狀。

調理建議

飲食方面要避免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因為它們會加重體內的熱氣。平時應該多喝水,也可以適量飲用綠豆湯或菊花茶,幫助身體清熱降火。

粉紅色:氣血循環良好,體質相對健康

身體解讀

拔罐後只留下淡淡的粉紅色印記,而且很快消散,這是一個好現象。它代表你的氣血循環相當不錯,身體的代謝和自我修復功能都處於正常健康的水平。

調理建議

恭喜你,你的身體狀態很好。只要繼續保持均衡飲食和規律作息等良好生活習慣,定期進行身體保健,就可以維持這個健康的狀態。

灰白、淡白色:氣血不足,體質虛寒

身體解讀

拔罐後皮膚顏色沒有變紅,反而呈現灰白或淡白色,觸摸時感覺冰涼,這通常是氣血不足和體質虛寒的警號,代表身體陽氣不足,未能溫煦肌膚。

調理建議

日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吹風受寒。飲食上要少吃生冷食物和冷飲,可以多食用一些溫補氣血的食材,例如紅棗、龍眼肉和生薑。

罐內有水珠或水泡:濕氣重,水濕停留

身體解讀

當拔罐有水珠或水泡出現,就代表體內的濕氣太重了。這些水濕之邪未能透過正常途徑代謝排出,結果積聚在身體表面,被罐的負壓吸力抽引出來。

調理建議

要改善濕氣重的問題,首先要減少進食生冷和甜膩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有健脾祛濕功效的食療,例如薏仁、赤小豆和冬瓜。

罐印消退速度:反映身體新陳代謝能力

快速消退 (3天內)

如果罐印在三天內就完全消退,代表你的身體新陳代謝速度快,氣血運行暢順,自我修復能力也比較強。

緩慢消退 (超過一週)

若罐印需要超過一個星期才慢慢消退,可能代表你的氣血運行比較緩慢,身體的新陳代謝和清除瘀血的能力相對較弱。

拔罐不只一種!詳解四大核心手法及其對應功效

談到拔罐原理,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的,大概就是在背上留下一排排圓印的畫面。其實,這只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手法。專業中醫師會根據你的身體狀況與需要處理的問題,運用截然不同的技巧,效果也大相逕庭。這就像一位廚師,會用不同的刀法來處理各種食材。以下就為你介紹四種核心的拔罐手法,讓你了解它們各自的獨特功效。

留罐 (靜罐):最經典手法,針對深層固定痛點

留罐,又稱為靜罐,是你最常見到的拔罐方式。醫師會將罐吸附在特定的穴位或痛點(中醫稱為「阿是穴」)上,然後靜置約5至15分鐘。這種方法的負壓作用時間最長,能夠深入影響皮下組織、筋膜甚至肌肉層。它特別適合處理一些長期勞損、位置固定的深層痛症,例如肩頸的「激痛點」或腰背的舊患。透過持續的牽引力,將氣血引導至瘀塞的部位,幫助放鬆僵硬的組織,帶走積聚的代謝廢物。

走罐 (滑罐):處理大面積肌肉僵硬,如背部、大腿

如果你的痠痛範圍比較大,例如整個背部都感到僵硬,或者大腿肌肉非常繃緊,那麼走罐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進行走罐前,醫師會先在皮膚上塗抹潤滑油(例如按摩油或凡士林),然後將罐吸附在皮膚上,再沿著經絡或肌肉的走向來回滑動。這個過程結合了拔罐的負壓吸力與刮痧的推動力,能夠大範圍地疏通經絡、鬆解淺層筋膜的粘連。很多人在走罐後,會立即感覺到整片肌肉都放鬆了,活動幅度也得到改善。

閃罐:快速開合,適用於感冒初起、虛弱體質

閃罐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刺激手法。醫師會用很快的速度,將罐吸上皮膚後,又立即取下,在同一位置重複這個動作數十次,直到皮膚微微泛紅。整個過程沒有長時間的留罐,所以對身體氣血的消耗較少。這種手法主要應用於體質比較虛弱的人士,或者在感冒初期,用來激發體表的陽氣,驅散風寒。從中醫角度看,它透過快速的開合來調整毛孔的開關功能,有助將外邪「擋」在體外,是一種輕巧而有效的輔助療法。

刺絡拔罐 (放血療法):處理急性損傷與頑固瘀血,須由醫師操作

刺絡拔罐是一種治療性較強的手法,必須由註冊中醫師操作。醫師會先為皮膚進行嚴格消毒,然後用無菌的採血針對準瘀塞的穴位或血管點刺幾下,再立即用罐吸附在上面,抽出少量瘀血或組織液。這種方法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對於急性扭傷、局部腫痛或長年不散的頑固瘀血,效果非常顯著。從拔罐原理西醫角度分析,這種微創傷能即時釋放局部的高壓力,強力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有時候拔罐後,會發現罐內除了血珠外,還出現拔罐有水氣的情況,這代表體內的濕熱或瘀滯正被直接排出。

拔罐的個人化應用:針對不同族群的實用指南

拔罐並非千篇一律的療法,懂得根據自身的生活習慣與體質狀況調整,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拔罐原理的核心在於利用負壓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但針對不同需要,手法的選擇與施罐的位置都有講究。以下就為三種常見族群,提供一套實用的個人化拔罐指南。

辦公室久坐族:擊退肩頸僵硬與腰背痠痛

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對著電腦工作,肩頸和腰背的肌肉長期處於繃緊狀態,氣血流通不暢,痠痛自然找上門。這時候,拔罐就是一個直接有效的放鬆方式。

推薦手法:留罐、走罐

針對已經形成「痛點」的深層肌肉,可以使用「留罐」法,將罐固定在最痠痛的位置約5-10分鐘,集中火力放鬆僵硬的組織。對於整個肩背或腰部大面積的緊繃,則適合使用「走罐」,在塗抹潤滑油後,讓罐在皮膚上來回滑動,全面疏理繃緊的筋膜層。

常用穴位:肩井穴、天宗穴、腎俞穴

想效果更精準,可以鎖定幾個關鍵穴位。肩頸交接處的「肩井穴」,是處理頭痛、肩頸痠痛的常用穴位。肩胛骨中央凹陷處的「天宗穴」,正正是許多人感到「膏肓痛」的位置,在此拔罐能有效紓緩手臂以至上背的不適。位於腰部、對應腎臟的「腎俞穴」,則有助於緩解因久坐引起的腰痠及疲勞感。

運動愛好者:加速乳酸代謝與筋膜放鬆

運動後的肌肉痠痛,是乳酸等代謝廢物堆積的結果。拔罐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如同為肌肉做一次深層大掃除,加速身體恢復,讓你更快回到最佳狀態。

推薦手法:走罐、留罐

運動後可針對大面積的肌群,例如背部、大腿等,進行「走罐」,這有助於鬆解運動後變得緊張的筋膜,並促進代謝廢物排出。如果某些肌肉點特別痠痛,可以輔以「留罐」,加強該部位的修復。拔罐後,肌肉的恢復速度會感覺明顯提升。

常用部位:大腿後側膀胱經、小腿後側承山穴

對於跑手或經常進行腿部訓練的人士,沿著大腿後側的「膀胱經」進行走罐,可以全面放鬆腿後肌群。小腿肚肌肉下方的「承山穴」,是處理小腿疲勞、抽筋的關鍵位置,在此處留罐,有助迅速緩解小腿的腫脹與不適。

體質虛寒、濕氣重人士:如何配合拔罐調理身體?

如果你時常感到手腳冰冷、身體沉重、容易疲倦,甚至拔罐後罐內出現水珠,也就是俗稱的「拔罐有水」,這很可能代表你體質偏向虛寒或濕氣重。這類體質的人士拔罐時,手法需要更加溫和。

推薦手法:閃罐、留罐(時間宜短)

體質虛弱者不適合過於強烈的刺激。可以採用「閃罐」法,將罐吸上後立刻取下,在皮膚上反覆快速操作,溫和地激發表皮的陽氣,有助驅散體表寒濕。若要使用「留罐」,時間必須縮短,以皮膚微微泛紅為度,避免因刺激過度而耗損氣血。

綜合建議:可配合艾灸溫經散寒,並從飲食入手改善體質

單靠拔罐祛除寒濕,效果始終有限。建議在拔罐後,配合艾灸相關穴位,利用艾草的溫熱之力,溫經散寒,效果會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必須從根本改善體質,日常飲食應減少生冷寒涼的食物,適量食用薑、紅棗、薏仁等有助溫陽祛濕的食材,才是長遠的調理之道。

安全第一:拔罐前的禁忌與拔罐後的護理須知

拔罐原理是透過負壓對身體產生治療作用,但這種刺激並非人人適合。不論是中醫理論還是西醫對拔罐原理的解釋,都強調了拔罐會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所以想安全又有效地享受拔罐的好處,事前了解禁忌,事後做好護理,兩者缺一不可。

哪些人不適合拔罐?八大禁忌族群自我檢測

在預約拔罐前,可以先花幾分鐘自我檢測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屬於以下八大族群之一,這樣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皮膚異常者:有傷口、皮炎、濕疹、傳染性皮膚病

如果皮膚本身已有破損、發炎或過敏症狀,拔罐的吸力可能會令情況惡化,甚至引起感染,所以必須等待皮膚完全康復後再進行。

出血傾向者:如血友病、正服用抗凝血藥物

由於拔罐會導致皮下微絲血管擴張甚至破裂,有出血傾向或正在服用薄血藥的朋友,拔罐後可能會出現嚴重瘀傷或出血不止的情況。

身體狀態不佳者:過飽、過飢、酒後、極度疲勞

在這些極端狀態下,身體的氣血運行較為紊亂。拔罐是一種調節氣血的療法,此時進行可能會令身體更感不適,例如出現頭暈、噁心等情況。

特殊人群:孕婦、經期女性(經量多者)

孕婦的腹部與腰骶部絕對禁止拔罐,以免影響胎兒。月經期間,特別是經量較多的女性,拔罐可能會促進血液循環,導致經量更多或經期延長。

嚴重疾病患者:如心臟病、腎衰竭、惡性腫瘤

患有嚴重內科疾病的人士,身體機能相對脆弱,拔罐的刺激可能會對病情造成無法預計的影響,應先諮詢主診醫生的意見。

體質極度虛弱者:氣血嚴重虧虛,拔罐後易感不適

對於氣血本來就十分虛弱的人來說,拔罐這種「引氣活血」的方法反而會消耗本已不多的能量,拔罐後容易感到更加疲倦。

嬰幼兒及高齡長者:皮膚較脆弱,須謹慎

小朋友與長者的皮膚都比較薄和脆弱,對拔罐負壓的承受能力較低,容易造成皮膚損傷,所以操作時必須格外小心,或者選擇其他更溫和的療法。

特定身體部位:心臟區、大血管分佈處、骨骼突起處不宜拔罐

心臟前後、頸動脈等大血管位置、關節骨骼突出的地方,都不適合拔罐。這些部位的結構較為特殊,施加壓力可能會帶來危險。

拔罐後的黃金護理守則,讓效果事半功倍

拔罐後的身體處於一個較為敏感的狀態,毛孔擴張,氣血正在重新調和。拔罐後做好護理,能讓效果加倍,同時避免引致不適。

保暖避風:拔罐後毛孔擴張,切忌吹風受寒

拔罐後皮膚的毛孔會張開,中醫稱之為「腠理疏鬆」。這時候身體容易受風寒入侵,所以務必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風或對著冷氣。

洗澡時機:建議拔罐後3-4小時才用溫水洗澡,勿用冷水

同樣因為毛孔張開的緣故,拔罐後不宜立即洗澡。建議等待至少3至4小時,讓皮膚毛孔有足夠時間收縮,而且洗澡時要用溫水,避免使用冷水刺激皮膚。

飲食宜忌:避免生冷、油膩、辛辣食物,多喝溫水

拔罐後身體正在進行自我修復,此時應避免進食生冷、油膩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身體負擔。多喝溫水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排出廢物。

水泡處理:小水泡待其自行吸收,大水泡應尋求專業人士消毒處理

拔罐後皮膚若起水泡,即是我們常說的拔罐有水氣的情況。如果只是細小的水泡,可以讓它自然吸收。但如果出現較大的水泡,千萬不要自行刺穿,應尋求專業人士用無菌方式處理,以防感染。

拔罐常見問題 (FAQ):中醫師為你一次解答

拔罐之後,身上總會留下一些「神秘印記」,關於這些印記與拔罐後的身體反應,你可能心中有不少疑問。這裡我們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問題,讓你對拔罐有更全面的了解。

拔罐是「顏色越深,效果越好」嗎?

這大概是關於拔罐的最大迷思。其實,罐印顏色並非效果的絕對指標。罐印的深淺,主要是反映身體局部氣血運行的狀態。顏色深紫,通常代表該部位有嚴重的氣滯血瘀,循環不順暢,這在長期勞損或舊患處很常見。

不過,這並不等於「越深越好」。對於氣血不足、體質虛弱的人來說,過度追求深色罐印,反而會耗損本已不多的正氣,令身體更加疲憊。所以,罐印顏色是一個重要的診斷參考,但真正的治療效果,還是在於拔罐後痛症有沒有得到緩解,身體有沒有感覺更輕鬆。

拔罐應該多久做一次?

拔罐的頻率,關鍵在於給身體足夠的修復時間。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等上一次的罐印完全消退後,才進行下一次治療。

一般來說,罐印消退需要3天到一星期不等,視乎個人新陳代謝快慢。如果太頻繁地在同一位置拔罐,皮膚的微血管和組織未完全修復,反而容易造成損傷。記住,拔罐是為了疏通,而不是增加身體的負擔。

每次拔罐應該留多久時間?

留罐時間不是越長越有效。通常,每次留罐的時間建議在5至15分鐘之間,10分鐘是一個很常見的標準。

時間過長,負壓會對皮膚造成過度刺激,輕則可能導致局部紅腫痕癢,重則有機會引發水泡,這就是大家有時會聽到的拔罐有水泡的情況,增加了不必要的皮膚損傷和感染風險。專業的中醫師會根據你的體質、拔罐部位的肌肉厚薄,以及當下的天氣濕度來調整最佳時間。

為何拔罐後會感到更疲勞或痠痛?

拔罐後短暫感到疲勞或原有痛處更加痠軟,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從中西醫結合的拔罐原理來看,拔罐是透過負壓強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將深層的乳酸等代謝廢物帶到表層來加速排走。這個「大掃除」的過程,本身就需要消耗身體的氣血和能量,特別是對於氣血本來就比較虛弱的人,感覺疲勞就很正常。

而痠痛感的增加,是因為原本循環不佳、肌肉僵硬的部位,在血流突然增加和組織液流動改變後,所產生的一種調整性反應。這種感覺通常在一兩天內就會緩解,隨之而來的是前所未有的輕鬆感。

拔罐和刮痧有什麼不同?應該如何選擇?

拔罐和刮痧雖然都是處理痠痛不適的好方法,但它們的作用機理和針對性有所不同。

拔罐是利用負壓「向外吸」,力量集中在一個個點上,作用層次較深。它擅長處理深層的、固定的痛點,例如一些頑固的肌肉硬塊或舊傷引致的氣血瘀滯。

刮痧則是利用刮痧板的壓力「由內向外推」,作用在一個線狀或片狀的區域,層次相對較淺。它對於疏通經絡表層的氣血、散發體內的風寒或暑熱特別有效,所以常用於治療感冒初起或大面積的肌肉僵硬。

如何選擇很簡單:如果你能明確指出一個「點」特別痛,拔罐可能更適合;如果是一整片區域都僵硬不適,例如整個肩背,刮痧就是不錯的選擇。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交由專業的中醫師為你診斷,有時醫師還會將兩者結合使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