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懂拳擊比賽?2025終極指南:一篇搞懂17個量級、比賽規則、香港賽程與線上看攻略
每次觀看拳擊比賽,只見擂台上拳來拳往、熱血沸騰,您卻總是看得一頭霧水?不明白為何體重相近的拳手要分成多達17個量級、WBA與WBC金腰帶有何分別,也不清楚除了將對手KO,裁判究竟如何判定勝負。
這篇《2025拳擊比賽終極指南》將為您一次過解答所有疑問。從拳擊的基本規則、業餘與職業賽制的關鍵差異,到深入剖析全17個職業量級的劃分標準,我們將帶您由淺入深,全面掌握觀賽重點。本文更為您整合了最新的香港本地及國際拳擊賽程,並提供詳盡的線上看直播攻略,讓您不會錯過任何一場精彩對決。無論您是剛接觸拳擊的新手,還是希望提升觀賽水平的拳迷,這份指南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觀賽手冊,助您真正看懂拳拳到肉的戰術博弈。
拳擊比賽入門:從零開始理解拳擊規則與歷史
想投入觀看一場緊張刺激的拳擊比賽,首先要明白它最核心的玩法。不論是想了解拳擊比賽英文術語,還是掌握基本拳擊比賽規則,這個入門指南都能讓你對這項運動有更全面的認識。
什麼是拳擊?核心定義與運動精神
拳擊(Boxing)的基本概念:僅用拳頭的攻防藝術
拳擊,英文稱為Boxing,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兩位選手在一個稱為「擂台」(Ring)的方形圍繩場地內,佩戴拳擊手套,並且只能使用雙拳進行攻擊與防守。比賽的目標是透過有效擊中對手得分,或是在規則允許下將對手擊倒(Knockout, KO)來獲取勝利。
運動精神:尊重、紀律與公平競賽
拳擊不只是力量的對決,它更是一種精神修煉。這項運動的核心價值在於尊重對手,無論賽果如何,選手之間都會互相致意。同時,拳擊要求極高的紀律性,選手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磨練意志與體格。所有比賽都在嚴格的規則下進行,確保了公平競賽,這也是拳擊運動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拳擊比賽的歷史演變
古代起源:從古希臘到羅馬的格鬥雛形
拳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古文明。最早的圖像記錄出現在古埃及,而在古希臘,拳擊更是古代奧運會的正式項目之一。當時的格鬥形式比現代更為原始,但已具備了兩人徒手對抗的雛形,並在羅馬帝國時期繼續流傳。
近代復興:17世紀英國的發展與規則確立
現代拳擊的根基主要在17世紀的英國奠定。當時的比賽多為不戴拳套的「赤拳格鬥」,場面非常激烈。直到19世紀後期,「昆斯伯里侯爵規則」(Queensberry Rules)的出現,才徹底改變了這項運動。這套規則確立了佩戴拳套、設立回合時間限制、以及禁止抱摔等關鍵原則,成為現代拳擊規則的基石。
奧運會中的拳擊:從被排斥到核心項目
拳擊在現代奧運會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它在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中缺席,直到1904年才正式成為比賽項目。期間甚至因為主辦國法律禁止而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再度消失。不過,自1920年起,拳擊便穩定地成為奧運會的核心項目之一,見證了無數業餘拳手的榮耀時刻。
業餘與職業拳擊規則的關鍵區別
當你準備好觀看拳擊比賽線上看,或者親身到香港的賽事現場時,你會發現拳擊主要分為兩大類:業餘與職業。它們的目標、裝備以至賽制都有顯著不同,理解這些差異是看懂比賽的關鍵。
賽制比較:回合數、時間與目標(得分 vs KO)
業餘拳擊的比賽節奏明快,賽制通常為3個回合,每個回合3分鐘。其主要目標是透過精準、清晰的有效擊中來累積點數,最終以總分高低決定勝負。職業拳擊的賽程則更長,從4回合到世界冠軍賽的12回合不等。職業賽的目標更具決定性,雖然也能靠點數獲勝,但選手們更追求以一次漂亮的擊倒(KO)直接結束比賽。
裝備差異:頭盔使用與拳套盎司(oz)數要求
在裝備上,最大的分別是頭盔。業餘拳擊為了保護選手,傳統上要求佩戴頭盔(近年男子精英賽事已移除)。職業拳擊則完全不使用頭盔,增加了比賽的風險與觀賞性。拳套方面,業餘賽事通常使用較厚、保護性更強的10或12盎司(oz)拳套。職業拳套則較小較輕(通常為8或10盎司),以增加打擊的穿透力。
評分系統:業餘10分制 vs 職業計分方式
兩者都採用「10分制」(10-Point Must System),即每回合的優勝者得10分,另一方得9分或更少。但是,評判標準有所不同。業餘拳擊更看重有效擊中的數量。職業拳擊的評分則更為綜合,除了拳擊的準確度,還會考慮打擊力量、主動性、防守技巧以及對場面的控制能力。
監管機構:IBA(業餘) vs WBA, WBC, IBF, WBO(職業)
業餘拳擊主要由國際拳擊協會(IBA)統一管理,負責制定全球性的規則與舉辦如奧運會等大型賽事。職業拳擊則呈現一個不同的局面,由多個獨立的組織共同監管。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四大組織:世界拳擊協會(WBA)、世界拳擊理事會(WBC)、國際拳擊聯合會(IBF)和世界拳擊組織(WBO)。這也是為什麼在同一量級中,我們時常會看到多位世界冠軍並存的現象。
深入拳擊比賽規則:量級、擂台與裝備專業解析
想真正看懂一場緊張刺激的拳擊比賽,除了欣賞拳手的技術,了解背後的規則框架也同樣重要。從拳手的體重劃分,到擂台的每一吋規格,再到他們身上的裝備,所有細節都緊密相連,直接影響著比賽的公平性、戰術佈局和拳手的安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些專業的拳擊比賽規則。
體重級別劃分:確保公平對決的基石
在拳擊世界中,體重是決定力量與抗打擊能力的最直接因素。為了確保比賽的公平性,拳手們會根據體重被劃分到不同的量級(Weight Class)作賽,避免出現體格懸殊的對決。這不單是規則,更是拳擊運動尊重競技精神的核心體現。
職業拳擊男子組量級詳解(全17級)
職業拳擊的量級劃分非常精細,共有17個級別。這種劃分讓體格相近的拳手能夠在同一個舞台上,純粹比拼技術、戰術和意志力。
- 重量級 (Heavyweight): 200磅以上 (90.7公斤以上)
- 巡洋艦級 (Cruiserweight): 200磅 (90.7公斤)
- 輕重量級 (Light Heavyweight): 175磅 (79.4公斤)
- 超中量級 (Super Middleweight): 168磅 (76.2公斤)
- 中量級 (Middleweight): 160磅 (72.6公斤)
- 超次中量級 (Super Welterweight): 154磅 (69.9公斤)
- 次中量級 (Welterweight): 147磅 (66.7公斤)
- 超輕量級 (Super Lightweight): 140磅 (63.5公斤)
- 輕量級 (Lightweight): 135磅 (61.2公斤)
- 超羽量級 (Super Featherweight): 130磅 (59公斤)
- 羽量級 (Featherweight): 126磅 (57.2公斤)
- 超雛量級 (Super Bantamweight): 122磅 (55.3公斤)
- 雛量級 (Bantamweight): 118磅 (53.5公斤)
- 超蠅量級 (Super Flyweight): 115磅 (52.2公斤)
- 蠅量級 (Flyweight): 112磅 (50.8公斤)
- 輕蠅量級 (Light Flyweight): 108磅 (49公斤)
- 草量級 (Strawweight): 105磅 (47.6公斤)
業餘拳擊男女子組量級詳解
業餘拳擊,例如奧運會中的比賽,其量級劃分與職業賽事有所不同,級別較少,但同樣嚴格。
- 男子組 (共13級): 從超重量級 (+92公斤) 到最低重量級 (46-48公斤)。
- 女子組 (共12級): 從重量級 (+81公斤) 到最低重量級 (45-48公斤)。
這種制度確保了在各個級別的業餘賽事中,選手們都能在公平的基礎上競技和成長。
專家視角:為何體重級別是戰術分析的第一步?
體重級別不僅關乎公平,它直接定義了一場比賽的風格。重量級比賽,我們看到的是驚人的破壞力和一擊定勝負的可能。拳手的策略更傾向於重拳的輸出與防禦。相反,蠅量級或羽量級的比賽,節奏極快,更考驗拳手的步法、反應速度和連續攻擊的精準度。所以,在分析一場對決時,首先確認其量級,你便能對比賽的節奏和可能的戰術有一個基本預判。
國際標準拳擊擂台(Ring)規格
拳擊擂台,也就是拳擊比賽英文中的「Ring」,是拳手們一決高下的神聖空間。它的每一項規格都經過精心設計,旨在平衡競技需求與安全性。
尺寸與結構:從4.9米到6.1米的比賽空間
根據國際標準,拳擊擂台的圍繩內部空間,邊長應介於4.9米(16英尺)至6.1米(20英尺)之間。這個四方型的空間大小會影響戰術。一個較小的擂台有利於壓迫型打法的拳手,因為對手閃避的空間有限。一個較大的擂台則給予擅長移動和距離控制的拳手更多發揮空間。
圍繩(Ropes)與護墊(Pads):安全性的重要細節
擂台四周由四條圍繩圍繞,它們的高度經過標準化設定,能有效防止拳手在激烈的對抗中跌出台外。擂台的四個角落都裝有厚實的護墊(Corner Pads),通常標示為紅色、藍色和兩個中性的白色。這些護墊能緩衝拳手被逼到角落時的撞擊力,是保障安全的重要設施。
參賽者必要裝備詳解
為了保護自己和對手,拳手必須佩戴一系列專業裝備。這些裝備的規範,是拳擊比賽規則中保障運動員安全的核心部分,無論是職業賽還是香港本地的拳擊比賽,都必須嚴格遵守。
拳擊手套(Gloves):保護自己與對手
拳擊手套的設計極具智慧。它加厚的填充物能分散拳頭的衝擊力,既能大大減低對手受到嚴重傷害(如割傷和骨折)的風險,也能保護拳手自己的指骨和手腕。手套以盎司(oz)為單位,業餘比賽通常使用10或12盎司的手套,而職業比賽則根據量級使用8至10盎司的手套。
護手繃帶(Hand Wraps):鞏固拳峰與手腕的關鍵
在戴上拳套之前,拳手必須用長長的繃帶仔細包裹雙手。這一步至關重要。護手繃帶能將手部的27塊小骨頭固定成一個堅實的整體,鞏固拳峰,同時支撐手腕關節。它能有效防止在出重拳時發生手部骨折或手腕扭傷。
護具(Protective Gear):頭盔、護牙膠與護襠的使用規範
除了拳套和繃帶,其他護具也同樣重要。
* 頭盔 (Headgear): 在業餘拳擊比賽中,佩戴頭盔是強制規定(儘管男子精英組在部分國際賽事中已取消),用以減少頭部割傷和撞擊。職業拳擊則不佩戴頭盔。
* 護牙膠 (Mouthguard): 這是所有級別比賽的強制裝備。它能保護牙齒、下顎和腦部,緩衝下巴受到衝擊時的震盪。
* 護襠 (Groin Protector): 男性拳手必須佩戴,用以保護腹股溝區域免受意外的低擊傷害。
拳擊比賽賽程:香港及國際賽事與線上看指南
想親身感受拳擊比賽的熱血沸騰,或者安坐家中欣賞世界級對決,一份清晰的賽程指南就不可或缺。無論你是想支持本地拳手,還是追蹤國際拳壇的最新動態,這裡為你整理了最重要的拳擊比賽香港賽程,以及全球矚目的賽事預告,讓你輕鬆掌握所有觀賽資訊。
最新香港拳擊比賽賽程(持續更新)
香港的拳擊運動發展蓬勃,全年都有不同規模的賽事舉行。這些比賽不僅是拳手們展示實力的舞台,也是拳擊愛好者交流的好機會。本地賽事主要圍繞一個年度體系進行,結構清晰,層層遞進。
年度積分賽系列:賽事日期、地點與重要性
年度積分賽是本地拳擊賽季的基石,通常會定期舉辦。拳手們透過參與一系列的積分賽來累積排名積分,這是他們爭取更高榮譽的必經之路。這些賽事的重要性在於,它為拳手提供了持續的實戰機會,也是他們能否晉級年度冠軍賽的關鍵。比賽地點多於專業場地舉行,例如北河街體育館的拳擊室。
年度冠軍賽:本地拳壇的榮譽之巔
年度冠軍賽是整個本地賽季的最高潮。只有在全年積分賽中名列前茅的精英拳手,才有資格踏上這個擂台,爭奪年度總冠軍的頭銜。這場決賽通常會選址在更具規模的場館,例如灣仔修頓場館,吸引大量觀眾入場觀戰,代表了本地拳壇的最高榮譽。
粵港澳巡迴賽與邀請賽焦點
除了本地的晉級體系,香港拳壇亦積極與鄰近地區交流。粵港澳巡迴賽等區域性賽事,讓本地拳手有機會與不同風格的對手切磋,提升技術水平。另外,一些邀請賽,例如針對青少年或特定群體的大灣區邀請賽,則肩負著發掘及培養拳擊新星的任務。
國際頂級職業拳擊比賽前瞻
對於拳擊迷來說,國際頂級職業賽事絕對是每年的重頭戲。這些比賽匯集了全球最優秀的拳手,每一場對決都充滿話題性。要看懂這些比賽,除了知道比賽時間,了解背後的戰術博弈同樣重要。
焦點賽事預告:世界冠軍頭銜戰
全球拳迷最關注的,莫過於四大職業拳擊組織(其拳擊比賽英文分別為WBA, WBC, IBF, WBO)的世界冠軍頭銜戰。這些比賽的勝負,往往會改寫量級的權力版圖,甚至創造新的歷史。我們會為你預告即將舉行的重要頭銜戰,讓你不會錯過任何一場世紀對決。
選手數據對比與戰術分析
一場精彩的比賽,早在兩位拳手踏上擂台前就已經開始。賽前分析選手的數據,例如身高、臂展、過往戰績(KO率),是預測賽果的基礎。同時,理解他們的戰術風格——是壓迫式進攻型,還是擅長防守反擊的技巧型——能讓你更深入地欣賞比賽過程,而不僅僅是看結果。這些分析也有助於理解複雜的拳擊比賽規則在實戰中的應用。
觀賽全攻略:全球轉播平台、線上看直播與門票資訊
現在要觀看國際拳擊比賽線上看直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方便。多個國際平台,例如DAZN、ESPN+或英國的Sky Sports,都會提供大賽的直播服務。我們會為你整理不同賽事的官方轉播平台資訊,以及在香港的觀看方法。假如你想親身到海外觀賽,我們也會提供官方門票的購買渠道建議,助你規劃一趟完美的觀賽之旅。
經典拳擊比賽回顧:不只看賽果,更要懂戰術
一場精彩的拳擊比賽,魅力遠不止於勝負分曉的一刻。賽果固然重要,但拳手在擂台上的智慧博弈、戰術運用與心理對抗,才是讓比賽昇華為藝術的關鍵。回顧經典賽事,就是學習如何欣賞這門藝術的最佳途徑。
近期大型國際賽事賽果中心
想快速掌握全球拳壇的最新動態,從大型國際賽事的結果看起就最直接。例如近年的奧運會或世界拳擊錦標賽,就是頂尖拳手一較高下的舞台,每一場決賽都凝聚了選手數年的心血。
各量級獎牌得主全記錄
以最近的奧運會為例,各個量級都誕生了新的王者。在男子羽量級(57公斤),冠軍選手憑藉靈活的步法與精準的迎擊,擊敗了以重拳著稱的對手。而在女子次中量級(66公斤),金牌得主則以強大的壓迫式打法,從第一回合開始就主導了比賽節奏,最終以點數大比分勝出。這些賽果不僅是榮譽的記錄,更是不同風格打法碰撞的證明。
關鍵決賽的視覺化戰術復盤
讓我們深入分析一場關鍵決賽。在男子超重量級(+92公斤)決賽中,冠軍拳手並非單靠力量取勝。他的致勝關鍵,在於前手刺拳的有效運用。他不斷利用刺拳測量距離、干擾對手視線,並為後手的重拳鋪路。相反,落敗方雖然力量佔優,卻因無法突破對方的刺拳防線而變得急躁,多次揮出空拳,白白消耗體力。這就是戰術凌駕於純粹力量的完美體現。
完整賽事精華與全場重溫連結
想親眼見證這些精彩時刻,尋找拳擊比賽線上看資源是個好方法。許多大型賽事,例如奧運會,其官方網站或YouTube頻道都會提供賽事精華及全場重溫影片。另外,DAZN、ESPN+等國際體育串流平台,亦是觀看頂級職業拳擊比賽直播與重播的主要渠道,讓你隨時回味每個關鍵回合。
載入史冊的經典拳擊比賽
有些拳擊比賽,其影響力已超越了體育本身,成為了文化符號。這些比賽不僅定義了一個時代,更展現了人類意志力的極限。
「叢林之戰」:阿里 vs. 福爾曼
1974年在薩伊(現剛果民主共和國)舉行的這場重量級拳王爭霸戰,拳擊比賽英文名稱為「The Rumble in the Jungle」。賽前,年輕力壯的喬治·福爾曼被一致看好,而穆罕默德·阿里看似已過巔峰。然而,阿里在比賽中出人意料地採用了「倚繩戰術」(Rope-a-dope),靠著圍繩的彈性承受福爾曼的猛攻,消耗其體力。在第八回合,阿里抓住機會發動反擊,成功KO福爾曼,上演了拳擊史上最偉大的逆轉之一。
「馬尼拉的震撼」:阿里 vs. 弗雷澤 III
這場1975年的對決,是阿里與喬·弗雷澤三番戰的終極章,英文為「Thrilla in Manila」。比賽在極度濕熱的環境下進行,雙方都展現了驚人的鬥志與毅力,互相擊中無數重拳。這場比賽的殘酷程度超乎想像,被譽為史上最慘烈的重量級比賽。戰至第14回合結束後,弗雷澤的教練團隊決定放棄比賽,阿里以技術性擊倒(TKO)獲勝,但賽後他也形容這場比賽是「最接近死亡的體驗」。
其他定義時代的傳奇對決精選
拳擊歷史的星河中,還有許多值得銘記的對決。例如,「戰爭」(The War)——馬文·哈格勒對決托馬斯·赫恩斯那僅歷時三回合,卻激烈得令人窒息的經典中量級統一戰。還有詹姆斯·道格拉斯爆冷擊敗巔峰時期的邁克·泰森,創造了拳擊史上最大的冷門之一。這些比賽都值得所有拳擊愛好者再三回味,從中感受這項運動的無窮魅力,即使在香港的拳擊圈子中,這些經典賽事也經常被拳迷討論。
觀賽者進階指南:如何像專家一樣欣賞拳擊比賽
欣賞高水平拳擊比賽的要點
當你看一場高水平的拳擊比賽,你看到的其實不只是拳來腳往。一場頂級的對決更像一場高速進行的棋局,每一招每一式都充滿了戰術意圖。無論你是在家中觀看拳擊比賽線上看,或親身到場支持香港拳擊比賽,只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點,你就能夠看懂門道,享受拳擊更深層次的魅力。
觀察距離控制與步法移動
拳擊的第一課,永遠是距離和步法。拳手在擂台上的移動,決定了他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你可以留意,拳手總是在爭奪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攻擊距離。有些拳手擅長在外圍用長拳攻擊,所以他們會不斷移動,保持與對手的距離。另一些拳手則喜歡近身肉搏,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縮短距離。出色的步法不單是為了閃避,更是為了創造攻擊角度和圍堵對手。一個步法靈活的拳手,總能出現在對手意想不到的位置發動攻擊,同時讓自己處於一個安全的位置。
辨識刺拳(Jab)的戰術作用
對於初學者來說,刺拳(Jab)看起來可能平平無奇,威力不大。但實際上,刺拳是拳擊比賽中最重要、用途最廣的武器。它就像拳手的指揮棒,指揮著整場比賽的節奏。一個好的刺拳有多種戰術作用。首先,它可以像一把尺,用來測量與對手的距離。其次,它可以擾亂對手的視線和節奏,為之後的重拳開路。同時,密集的刺拳本身也是有效的得分手段,足以贏下一個回合。甚至在防守時,一記有力的刺拳也能夠有效阻止對手前進的攻勢。下次看比賽時,可以多加留意拳手如何運用他們的刺拳。
理解防守反擊與壓迫式進攻的博弈
拳擊比賽的精彩之處,很多時候在於風格的碰撞。其中最經典的對決,就是「防守反擊」型拳手對上「壓迫式進攻」型拳手。壓迫型拳手會不斷向前推進,打出大量的拳,目的是用體力和持續的壓力擊垮對手。他們想把比賽變成一場消耗戰。而防守反擊型拳手則像一個精密的獵人。他們擅長利用靈活的閃避和精準的格擋,引誘對手出拳攻擊,然後在對手露出破綻的一瞬間,打出致命的反擊。這兩種風格的博弈非常有趣。壓迫者能否成功把對手困在角落?反擊者又能否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找到反擊的機會?這就是戰術的較量。
如何判讀拳手的體能與心理狀態
隨著比賽回合的推進,拳手的體能和心理狀態會出現變化,這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你可以從一些細節中看出端倪。在體能方面,留意拳手是否開始用口呼吸,拳頭是否失去了原有的爆發力,腳步移動是否變得緩慢和沉重。這些都是體力下降的明顯信號。在心理層面,觀察拳手的眼神和肢體語言。他是否因為久攻不下而顯得急躁,開始胡亂出拳?還是即使處於下風,眼神依然保持專注和冷靜?甚至在回合結束走回角落時,他是垂頭喪氣,還是抬頭挺胸?讀懂這些身體語言,有助你預測比賽的走向。
關於拳擊比賽的常見問題 (FAQ)
新手必須知道的關鍵拳擊比賽規則是什麼?
想看懂一場精彩的拳擊比賽,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拳擊比賽規則。簡單來說,比賽的目標是在規則允許下,用拳套包裹的拳頭攻擊對手腰部以上的有效部位。比賽期間,雙方拳手不能攻擊後腦、背部或者腰帶以下。而且,拉扯、摟抱、用頭撞擊等行為都屬於犯規。一場比賽的勝負通常由三種方式決定:第一是「擊倒」(Knockout, KO),即一方被擊倒後,在裁判讀秒10秒內無法站起;第二是「技術性擊倒」(Technical Knockout, TKO),即裁判或醫生判斷一方無法繼續作賽;第三則是「點數判決」,如果雙方打完全部回合,就由場邊的評判根據整場表現計分決定勝者。
為何奧運拳擊比賽會有兩位銅牌得主?
你在觀看奧運這類大型拳擊比賽時,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量級都有兩位銅牌得主。這其實是基於保護拳手的考量。奧運拳擊採用單敗淘汰制,意思是輸掉一場比賽就會出局。在準決賽(四強賽)中,兩位落敗的選手不會再進行一場季軍戰來決定誰是第三名。所以,他們會並列第三,雙雙獲頒銅牌。這個規則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讓剛經歷高強度對賽的拳手,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再進行一場比賽,從而減少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WBA、WBC是什麼意思?常見拳擊組織與術語解釋
當你搜尋拳擊比賽香港賽程或拳擊比賽線上看資訊時,一定會看到WBA、WBC、IBF、WBO這些縮寫。它們是世界四大職業拳擊組織的英文簡稱。職業拳擊不像足球有FIFA這樣的單一最高管理機構,而是由這幾個主要組織並行。
* WBA (World Boxing Association):世界拳擊協會,是歷史最悠久的組織。
* WBC (World Boxing Council):世界拳擊理事會,其標誌性的綠色冠軍腰帶廣為人知。
* IBF (International Boxing Federation):國際拳擊聯合會。
* WBO (World Boxing Organization):世界拳擊組織。
這四大組織各自認證世界冠軍,所以同一個量級可能同時存在四位世界拳王。一位拳手如果能集齊四大組織的金腰帶,就會被稱為「無爭議冠軍」(Undisputed Champion),這是拳壇的至高榮譽。
如何計算拳擊比賽的得分?
當拳擊比賽打完全場,勝負就要靠評判的計分卡決定。職業拳擊普遍採用「10分制」(10-Point Must System)來計分。這個系統的運作方式很直接。首先,在每一個回合結束後,三位場邊評判會各自評分。表現更具優勢、打出更多有效攻擊的一方,可以獲得10分。然後,處於劣勢的一方則獲得9分。如果其中一方在該回合被擊倒一次,他就會被扣一分,該回合的比分會變成10比8。最後,比賽結束時,會統計三位評判各自的總分來判定最終賽果。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聽到「一致判決」(三位評判都判同一方勝)或「分歧判決」(評判們的看法不同)這些術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