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懂拳賽?一文詳解7大拳擊規則:從KO、TKO到回合得分全攻略

看著擂台上兩位拳手激戰,你是否常常感到熱血沸騰,卻對裁判的判決、計分方式感到一知半解?當旁述員激動喊出「KO」、「TKO」時,你是否清楚兩者之間的分別?為何有些比賽打足全場,最終勝負卻由三位評判的計分卡決定?要真正領略拳擊這門「甜蜜科學」的魅力,單純觀看拳拳到肉的畫面並不足夠,必須先掌握其背後的規則框架。

本文將為你一站式詳解拳擊的七大核心規則,從最基本的合法攻擊部位與犯規行為,深入剖析KO、TKO與點數判決等各種勝負方式,再到解構裁判如何運用「10分必須制」評分,甚至比較職業與奧運拳擊的制度差異,以及詳解量級制度的重要性。無論你是剛接觸拳擊的新手,還是希望提升觀賽水平的資深拳迷,這份全攻略都將助你徹底看懂拳賽,從此欣賞的不僅是力量的碰撞,更是技術與智慧的博弈。

拳擊規則入門:從看懂比賽到了解精髓

想看懂精彩的拳擊比賽,第一步就是弄清楚基本的拳擊規則。這些規則看起來複雜,但它們的設計初衷其實很簡單。這篇文章會像朋友聊天一樣,帶你一步步拆解拳擊規則的核心,讓你從一個純粹看熱鬧的觀眾,變成能看懂門道的拳迷。

拳擊運動的核心精神:公平與安全

所有拳擊規則都圍繞著兩個核心精神:公平與安全。公平是為了確保兩位拳手在體重、裝備和競賽條件上處於同等地位,讓技術成為決勝的唯一標準。安全則是所有規則的重中之重,從拳套的設計到裁判的介入,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拳手,讓他們在激烈的對抗後能安全走下擂台。

歷史演變:從古希臘到現代體育的規範化進程

拳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當時的比賽相當原始和野蠻。現代拳擊的雛形是在18世紀的英國出現,並透過著名的「昆斯伯里侯爵規則」(Queensberry Rules)逐步規範化。這個過程將拳擊從街頭鬥毆,轉變為一項有嚴格規範、強調體育精神的現代競技運動。

「甜蜜的科學」:為何拳擊不僅是蠻力,更是技術與策略的博弈

拳擊常被稱為「甜蜜的科學」(The Sweet Science),這個稱號正正點出了它的精髓。一場高水平的拳賽,從來不只是力量的碰撞。它更像一場高速進行的棋局,拳手需要運用步法、距離控制、防守反擊和心理戰術,去預判對手的下一步,並設下陷阱。這就是拳擊的魅力所在,是力與智的完美結合。

合法攻擊區域與方式

在擂台上,並不是所有攻擊都被允許。清晰的拳擊規則得分標準,界定了什麼樣的攻擊才算有效。

有效打擊部位:僅限腰部以上正面及側面

拳手只能攻擊對手腰部以上的正面和側面。這包括頭部和軀幹。擊中手臂或手套通常不計分,而攻擊背部、後腦或腰部以下則是犯規行為。

合法攻擊工具:只能使用緊握拳套的拳峰部分

規則嚴格規定,拳手只能使用緊握拳頭後、拳套上覆蓋指關節的「拳峰」部分進行攻擊。任何形式的張手拍擊、用手掌、手腕或拳套側面攻擊都屬於犯規。

嚴格禁止的犯規行為

為了保障比賽的公平與拳手安全,拳擊規則明確列出了一系列禁止行為。

常見的非法打擊部位與手段

除了前面提到的攻擊後腦和腰部以下(低擊),其他常見的犯規行為包括:用頭、肩膀或手肘撞擊對手;踢擊或絆倒對手;在摟抱時攻擊;攻擊已經倒地的拳手。這些行為都會受到裁判的警告甚至扣分。

消極比賽與其他違規行為

除了攻擊性犯規,消極行為同樣不被允許。例如,持續摟抱對手以拖延時間、故意背向對手逃避攻擊,或者故意吐掉護齒,都可能被裁判視為消極比賽並給予警告。

擂台上的最高權威:裁判的角色與指令

在瞬息萬變的拳擊回合中,擂台上的裁判是擁有最高權威的執法者,他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比賽。

裁判的核心職責:執行規則與保護拳手

裁判的首要職責是執行拳擊規則,確保比賽在公平的環境下進行。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拳手的守護者。裁判需要時刻觀察拳手的狀態,在一方無法有效防禦或受傷過重時,果斷中止比賽,這也是許多拳擊規則TKO判決的由來。

必須聽懂的四個口令:「BOX」、「STOP」、「BREAK」、「TIME」

即使是觀眾,學會聽懂裁判的口令也能更投入比賽。最常見的有四個:
* BOX:命令拳手開始或繼續比賽。
* STOP:要求拳手立即停止所有動作。
* BREAK:當拳手摟抱在一起時,裁判會發出此口令,要求他們分開,各退一步後才能繼續攻擊。
* TIME:由計時員發出,示意回合開始或結束,裁判會根據此信號管理比賽進程。

強制讀秒(Standing 8 Count):保護受重擊拳手的機制

當一位拳手受到重擊,腳步不穩或神情恍惚,即使沒有倒下,裁判也有權介入並進行「強制讀秒」。他會示意另一方退到中立角,然後對著受重創的拳手讀秒至八。這個過程給予拳手短暫的恢復時間,也讓裁判能近距離評估他是否還適合繼續比賽。這項規則是保護拳手免受連續重創的重要機制。

拳擊比賽如何分勝負?解構KO、TKO及判決勝

看懂一場拳賽,關鍵在於明白拳擊規則中各種定勝負的方式。一場比賽的結局,不只是看誰站到最後那麼簡單。當拳手們在擂台上激戰,勝負的判定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在指定回合結束前提早完結比賽,另一種則是打足全場,由裁判根據拳擊規則得分來判決。現在就讓我們逐一拆解KO、TKO、點數判決這些術語,讓你對賽果瞭如指掌。

一錘定音:擊倒獲勝 (Knockout, KO)

KO可說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震撼的獲勝方式。它代表著一方以絕對優勢的攻擊力,徹底終結比賽。

KO的定義:裁判數到十秒內無法繼續比賽

當一位拳手因為合法的重擊而倒地,身體除了雙腳以外的任何部分接觸到擂台地面,裁判就會立即開始讀秒。如果這位拳手未能在裁判數到「十」之前重新站起,並且向裁判證明自己意識清醒、有能力繼續比賽,那麼對手就會被宣判以KO獲勝。這就是拳擊中最清晰、最沒有爭議的勝利。

保護至上:深入了解技術性擊倒 (TKO)

TKO雖然名字與KO相似,但背後的理念更著重於保護拳手。拳擊規則TKO的出現,是為了避免拳手在無力還擊或受傷的情況下,承受不必要的嚴重傷害。當裁判或相關人員判斷比賽繼續下去會對其中一方構成危險時,就會終止比賽。

裁判中止比賽 (RSC – Referee Stops Contest)

這是最常見的TKO類型。如果裁判觀察到一位拳手雖然還站著,但已經無法有效地防禦自己,或者承受了過於密集和沉重的攻擊,反應變得遲鈍,裁判就有權力及責任立即介入,終止比賽以保護拳手。

醫生中止比賽 (Doctor Stoppage)

每場正式比賽都會有駐場醫生。如果在比賽中,拳手出現嚴重創傷,例如眼角被割開的傷口嚴重影響視線,或者出現骨折等情況,裁判會暫停比賽,讓醫生上台檢查。如果醫生判斷傷勢不適合繼續作賽,就會建議裁判終止比賽。

團隊放棄 (Corner Stoppage)

拳手的教練團隊最了解自己的拳手。當他們在場邊看到自己的拳手已經處於極大劣勢,或者體力透支,再打下去只會增加受傷風險時,他們可以向擂台投擲毛巾,這是一個表示放棄的信號,比賽會立即結束。

因傷中止 (TKO-I / Injury)

這種情況是指拳手因為一次合法的攻擊(例如一記重拳導致肩膀脫臼)而受傷,無法繼續比賽。這與因犯規或意外碰撞造成的受傷有所不同,是由於對手的有效攻擊直接導致的傷患。

觸及強制讀秒次數上限

在某些拳擊規則回合的規定中,特別是業餘賽事,會設有強制讀秒的次數上限。例如,在同一個回合內被擊倒三次,或者在整場比賽中累計被擊倒四次,比賽就會自動以TKO結束,這也是一種保護機制。

激戰到最後:點數判決獲勝 (Decision)

如果雙方拳手激戰至最後一個回合的鑼聲響起,都未有出現KO或TKO的情況,比賽的勝負就要交由三位場邊的評判來決定。他們會根據整場比賽的表現,按照拳擊規則得分系統給出分數。

一致判決 (Unanimous Decision, UD)

這是一個相當清晰的賽果。三位評判員在各自的計分卡上,都判定同一位拳手獲勝。這表示獲勝的一方在大部分評判眼中,都展現了較明顯的優勢。

分歧判決 (Split Decision, SD)

這種判決結果通常意味著比賽過程非常緊湊和激烈。三位評判員中,有兩位判其中一位拳手獲勝,而另一位評判員則判其對手獲勝。這也經常是賽後引起熱議的判決。

多數判決 (Majority Decision, MD)

這也是一種比較接近的賽果。三位評判員中,有兩位判同一位拳手獲勝,但第三位評判員認為雙方表現不分上下,給出了平局的分數。

罕見賽果:平局及其他

除了分出勝負,拳擊比賽有時也會出現一些較為罕見的結果。

各類平局的定義:一致、分歧與多數平局

平局(Draw)與判決獲勝的邏輯相似,只是評判的給分結果不同。例如,多數平局(Majority Draw)指兩位評判判平局,一位判其中一方勝;分歧平局(Split Draw)則是一位判A勝,一位判B勝,第三位判平局。

技術性平局 (Technical Draw)

如果比賽在完成指定回合數(通常是四回合)之前,因為雙方意外頭部碰撞等無意的犯規導致其中一方受傷無法繼續,而此時無法根據已完成的回合數來判斷勝負,比賽就可能被判為技術性平局。

取消資格 (Disqualification, DQ) 與無效比賽 (No Contest, NC)

若一位拳手屢次嚴重犯規,例如不斷使出低擊,裁判在多次警告後,有權取消其比賽資格(DQ),對手直接獲勝。而無效比賽(NC)則更為特殊,它意味著比賽結果不成立,通常發生在極早期因意外犯規導致比賽無法繼續,或者賽後發現藥檢問題等情況。

深入剖析拳擊得分系統:裁判眼中的致勝關鍵

當一場激烈的拳賽打滿全場,沒有出現KO或TKO的情況,勝負的決定權就落在三位場下裁判手上。要真正看懂比賽,就必須了解拳擊規則中的得分系統,因為這套複雜但公平的拳擊規則得分機制,正是決定拳手最終榮譽的關鍵。這不僅是計算拳數,更是一門評估技術、策略與意志的藝術。

拳擊得分核心:「10分必須制」(10-Point Must System)

現代職業拳擊普遍採用「10分必須制」作為評分基礎。這個制度的核心概念很簡單,就是在每一個拳擊規則回合結束後,裁判必須判定哪一位拳手表現更為優越,然後給予他10分滿分,而表現稍遜的一方則會得到9分或更低的分數。

運作原理:每回合勝者得10分,敗者得9分或以下

在每個回合的三分鐘裡,三位裁判會獨立評估兩位拳手的表現。回合結束的鐘聲響起後,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在計分卡上為該回合的勝者寫上10分。處於劣勢的拳手通常會得到9分。比賽結束後,將每位裁判的總分相加,得分較高者就是該裁判心中的勝利者。

分數差距的意義:10-9、10-8 與 10-7

分數之間的差距,直接反映了拳手在該回合的優勢程度。
* 10-9:這是最常見的比分,代表回合的競爭非常激烈,勝方只是略佔上風,優勢並不明顯。
* 10-8:這意味著勝方在該回合取得了絕對的優勢。通常情況下,只要出現一次擊倒(Knockdown),該回合的比分就會自動變成10-8。即使沒有擊倒,如果一方的攻勢完全壓制對手,裁判也有權給出10-8的分數。
* 10-7:這是極為罕見的比分,表示一方在單一回合內完全支配了比賽,通常是在一個回合內擊倒對手兩次或以上才會出現。

裁判評分的四大黃金標準

裁判並非單純數算擊中次數,他們會根據一套綜合標準來決定回合的勝負。這四大標準就像是評分的四大支柱,共同構建出一個完整的評估體系。

有效擊打 (Clean & Effective Punching)

這是最重要的評分標準。裁判重視的是「質」而非「量」。一記清晰、有力、準確命中合法部位的重拳,其價值遠高於十記輕飄飄的刺拳或被格擋的攻擊。造成對手明顯反應的拳頭,才是得分的關鍵。

有效進攻性 (Effective Aggression)

不斷向前壓迫,表現出強烈進攻意圖的拳手,通常會給裁判留下好印象。但是,這種進攻必須是「有效」的。如果拳手只是盲目地向前衝,卻無法擊中對手,反而頻頻挨打,這種無效的進攻並不會得分。

擂台掌控力 (Ring Generalship)

這是一項比較抽象,卻非常重要的標準。指的是拳手控制比賽節奏與空間的能力。能夠主導戰局,迫使對手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打,並且有效控制擂台中心位置的拳手,會被視為場上的主導者。

防守技巧 (Defense)

拳擊的藝術不僅在於擊中對手,更在於如何不被擊中。能夠透過步法、搖閃、格擋等技巧,巧妙地化解對方的攻勢,甚至讓對手頻頻揮空,這本身就是一種高超技術的展現,同樣會獲得裁判的肯定。

分數的扣減:犯規與擊倒的直接影響

除了以上述標準爭取分數,拳手在比賽中的某些行為也會直接導致分數被扣減,瞬間改變回合的局勢。

犯規警告與正式扣分

當拳手出現犯規行為,例如擊打腰部以下、頭撞或摟抱過久,台上裁判會先給予口頭警告。如果犯規行為持續或情節嚴重,裁判有權暫停比賽,並向計分裁判明確示意,從犯規拳手的該回合得分中扣除一分。這意味著原本10-9領先的回合,可能會變成9-9平手,甚至8-9落後。

擊倒對回合分數的影響

擊倒(Knockdown)是拳擊中最具決定性的得分方式。如前所述,只要拳手被合法擊中,導致除了雙腳以外的身體任何部位接觸地面,裁判便會開始讀秒。成功擊倒對手的一方,在該回合幾乎鎖定了10-8的比分,這是扭轉戰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奧運 vs 職業:兩大拳擊體系規則全比較

許多觀眾或許會好奇,為何同樣是拳擊比賽,奧運擂台上的對決和職業拳王的金腰帶之戰,看起來感覺完全不同。這背後的關鍵,就在於兩大體系截然不同的拳擊規則。它們從根本理念到具體執行,都存在巨大差異,接下來就讓我們像朋友聊天一樣,輕鬆拆解其中的奧妙。

核心理念差異:競技體育 vs 商業娛樂

業餘拳擊 (奧運):強調得分技巧與運動員安全

奧運拳擊的本質是純粹的競技體育。它的首要目標是運動員的安全,並鼓勵拳手展現精湛的得分技巧,而非單純追求重創對手。整個規則體系都圍繞著如何保護拳手、以技術得分為核心而設計。你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場高速的「擊點」遊戲,重點在於誰能更精準、更頻繁地擊中有效部位,展現更優越的攻防技術。

職業拳擊:更注重殺傷力、觀賞性及商業價值

職業拳擊則截然不同,它是一門結合了競技與商業娛樂的表演。除了分出勝負,它更需要為觀眾帶來刺激和戲劇性。因此,職業拳擊規則更鼓勵具備殺傷力的重拳,追求擊倒對手,創造令全場沸騰的時刻。從賽事宣傳到出場方式,再到比賽節奏,一切都以提升觀賞性、創造商業價值為重要考量。

關鍵規則對比一覽

回合數與時長

關於拳擊規則回合的設計,兩者有著明顯區別。奧運拳擊採用固定賽制,男子及女子比賽均為3個回合,每回合3分鐘。這種短促而高強度的節奏,考驗的是拳手的爆發力和無氧耐力。職業拳擊的回合數則更具彈性,從新秀的4或6回合,到標準賽事的10回合,再到世界冠軍戰的12回合,每回合同樣是3分鐘。這對拳手的體能分配、戰術運用和意志力是更長久的考驗。

拳套規格與重量

拳套是拳手唯一的武器,其規格直接影響比賽風格。奧運拳擊使用的拳套通常更厚、更重(根據量級為10或12盎司),緩衝力更強,有助於保護拳手,減少割傷和骨折的風險。職業拳擊的拳套則普遍較小較輕(通常為8或10盎司),填充物更緊實,這意味著每一次擊打的穿透力和殺傷力都更大,也更容易造成擊倒。

防護裝備的使用

在防護方面,兩者差異一目了然。業餘拳擊手比賽時會穿著背心,以顏色區分雙方。過往男子賽事必須佩戴頭盔,雖然自2016年里約奧運後取消,但這項傳統已深刻影響了業餘拳擊的風格。職業拳手則是赤裸上身作賽,並且從不佩戴頭盔,這既是為了讓觀眾看清拳手的表情與傷勢,也增加了比賽的原始感和危險性。

計分側重點的差異

在拳擊規則得分的標準上,即使都採用「10分必須制」,評判的側重點卻大相徑庭。奧運拳擊的計分更看重「量」,也就是有效擊中的次數。裁判會專注於計算清晰、準確的得分拳,技術和效率是獲勝的關鍵。職業拳擊的計分則更看重「質」,除了計算有效擊中,裁判還會評估拳頭的破壞力、進攻的壓迫性、對擂台的控制力以及防守的穩固性。一記足以動搖對手的重拳,其價值遠高於數記輕快的刺拳。

裁判介入程度

裁判的角色和介入時機,充分體現了兩大體系對安全的不同考量。在奧運賽場,裁判保護拳手的意識非常強。一旦發現拳手處於劣勢、無法有效防守或承受過多重擊,便會迅速介入,給予強制讀秒甚至直接終止比賽,這也是業餘拳擊規則TKO(技術性擊倒,官方稱RSC)相對常見的原因。職業賽場的裁判則會給予拳手更多機會,只要拳手仍有意識、還在嘗試防守,比賽通常會繼續。這種做法增加了比賽的懸念,但也讓拳手承受了更高的風險。

公平對決的基石:詳解拳擊量級制度

談及拳擊規則,最不能忽視的就是量級制度。這個制度是確保每一場比賽都能在公平基礎上進行的核心,可以說,沒有量級劃分,拳擊比賽就失去了競技的意義。它讓技術與策略,而非單純的體格,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為何需要劃分量級?

確保公平競賽,避免體格懸殊的對決

設立量級制度的理由非常直接,就是為了保障比賽的公平性。試想像一位體重60公斤的拳手,與一位超過90公斤的對手在擂台上相遇。後者不僅在力量上佔有絕對優勢,臂展與抗打擊能力通常也遠超前者。在這種體格差距下,技術再好的拳手也難以彌補先天的劣勢。量級制度將體重相近的拳手劃分在同一組別,確保他們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基礎上競技,讓拳賽真正回歸到技術、速度、耐力與戰術智慧的較量。

職業拳擊17個量級一覽表

從迷你量級到重量級的詳細劃分 (公斤/磅對照)

職業拳擊的量級劃分得非常精細,總共有17個級別,從最輕的迷你量級到沒有上限的重量級。這種細緻的劃分,讓不同體格的拳手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舞台。

  • 迷你量級 (Minimumweight): 105磅 (47.6公斤)
  • 次蠅量級 (Light Flyweight): 108磅 (49公斤)
  • 蠅量級 (Flyweight): 112磅 (50.8公斤)
  • 超蠅量級 (Super Flyweight): 115磅 (52.2公斤)
  • 雛量級 (Bantamweight): 118磅 (53.5公斤)
  • 超雛量級 (Super Bantamweight): 122磅 (55.3公斤)
  • 羽量級 (Featherweight): 126磅 (57.2公斤)
  • 超羽量級 (Super Featherweight): 130磅 (59公斤)
  • 輕量級 (Lightweight): 135磅 (61.2公斤)
  • 超輕量級 (Super Lightweight): 140磅 (63.5公斤)
  • 次中量級 (Welterweight): 147磅 (66.7公斤)
  • 超次中量級 (Super Welterweight): 154磅 (69.9公斤)
  • 中量級 (Middleweight): 160磅 (72.6公斤)
  • 超中量級 (Super Middleweight): 168磅 (76.2公斤)
  • 輕重量級 (Light Heavyweight): 175磅 (79.4公斤)
  • 巡洋艦級 (Cruiserweight): 200磅 (90.7公斤)
  • 重量級 (Heavyweight): 200磅以上 (90.7公斤以上)

「超級」(Super) 或「初」(Junior) 等級別的由來

你會發現很多量級前面都加上了「超級」(Super) 或「初」(Junior) 的稱號,例如超蠅量級或初中量級。這些是後來增設的中間級別,主要目的是為體重介於兩個傳統量級之間的拳手創造更多比賽機會與冠軍頭銜。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拳擊組織(如WBC、WBA)對同一個量級的稱呼可能不同,例如「超次中量級」(Super Welterweight) 和「初中量級」(Junior Middleweight) 其實是指同一個體重級別。

業餘(奧運)拳擊量級表

男子組與女子組的最新級別劃分

業餘拳擊,特別是奧運會的量級設置,與職業拳擊有明顯分別,級別數量較少,而且會根據每屆奧運會的項目設置進行調整。以2025年巴黎奧運為例,最新的級別劃分如下:

男子組 (7個級別):
* 51公斤級 (蠅量級)
* 57公斤級 (羽量級)
* 63.5公斤級 (輕次中量級)
* 71公斤級 (中量級)
* 80公斤級 (輕重量級)
* 92公斤級 (重量級)
* 92公斤以上級 (超重量級)

女子組 (6個級別):
* 50公斤級 (輕蠅量級)
* 54公斤級 (雛量級)
* 57公斤級 (羽量級)
* 60公斤級 (輕量級)
* 66公斤級 (次中量級)
* 75公斤級 (中量級)

與職業拳擊在量級設置上的主要區別

總結來說,業餘與職業拳擊在量級上的主要區別有兩點。第一是數量,職業拳擊有17個級別,而奧運拳擊則少得多,男子7個、女子6個。第二是目的,職業拳擊更細的劃分是為了創造更多商業價值與冠軍賽事。奧運體系則更側重於競賽本身,級別設置需要適應大型綜合運動會的賽程與參賽人數,所以更為精簡。

拳擊規則常見問題 (FAQ)

了解了基本的拳擊規則後,相信你在觀看比賽時,腦中還是會浮現一些「咦?這樣也可以?」的疑問。這裡我們就來拆解幾個在拳擊比賽中最常見,也最容易引起討論的情境。

摟抱(Clinching)是合法的嗎?

比賽中見到兩位拳手像跳舞一樣抱在一起,這個畫面其實很常見。摟抱本身在拳擊規則中是合法的,但它是一門很講究時機的藝術。

何時為戰術運用?何時會被裁判分開?

當拳手處於近距離纏鬥,或者體力下降需要短暫喘息時,摟抱就是一個聰明的戰術選擇,可以有效打斷對手的攻擊節奏。不過,如果雙方長時間沒有任何有效攻擊,只是消極地抱著,裁判就會介入,大喊「Break!」,並且用手勢將兩人分開。判斷的關鍵在於摟抱有沒有阻礙比賽的流暢進行。

如果意外被對手低擊(Low Blow)怎麼辦?

低擊,也就是擊中腰部以下,是嚴重的犯規行為。無論是有意或無意,比賽都會立即暫停。

拳手最多五分鐘的恢復時間規則

根據拳擊規則,被低擊的拳手最多有五分鐘的時間恢復。如果拳手能在時間內恢復,比賽就會繼續。如果無法恢復,賽果就會根據情況判定,可能是犯規方被取消資格(DQ),或根據已完成的拳擊規則回合數來計算拳擊規則得分,甚至在特定情況下宣佈為技術性擊倒(拳擊規則tko)。

如何區分「擊倒」(Knockdown) 和「滑倒」(Slip)?

有時見到拳手倒地,裁判卻沒有讀秒,觀眾可能會感到疑惑。這就是「擊倒」與「滑倒」的關鍵分別,而這個判斷完全取決於場上裁判。

裁判判斷的依據及其對比賽的重要性

「擊倒」的定義是拳手因為對手的合法拳擊而倒地,或者雖然沒有倒地,但需要依靠圍繩支撐身體。而「滑倒」則是因為失去平衡、腳步不穩或地面濕滑等與拳擊無關的原因倒地。這個判斷極之重要,因為一次擊倒會直接影響該回合的拳擊規則得分(通常會被扣分),多次擊倒更可能直接導致比賽以KO或TKO結束。

拳手被擊倒後,為何另一方必須退到中立角?

當有拳手被擊倒在地,裁判開始讀秒時,你會見到另一位拳手總是會迅速退到一個沒有教練團隊的角落。這個角落稱為「中立角」(Neutral Corner)。

保障被擊倒者公平恢復機會及方便裁判工作的規則

這項拳擊規則的首要目的,是給予被擊倒的拳手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和時間去嘗試恢復。同時,這也確保了裁判有清晰的視線,可以專注觀察倒地拳手的狀況,並且順利執行讀秒程序,不會受到另一方拳手的阻礙。這是一個保障比賽公平性和選手安全的重要程序。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