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桑拿七個字」只是冰山一角?深入剖析20年爭議,揭示迎新文化3大變革與出路

二十年前,「新亞桑拿七個字」的口號,猶如在香港高等教育界投下一枚震撼彈,引發軒然大波。然而,這場風波遠不止於一句低俗口號的爭議。它如同一面稜鏡,折射出大學迎新文化中長期存在的陋習、性別意識的匱乏,以及整個社會在性教育方面的系統性缺失。事隔二十年,當年的爭議聲或已漸遠,但其影響卻從未消散。本文將深入剖析「新亞桑拿」事件的始末與根源,追蹤其後迎新文化經歷的三大關鍵變革,並從制度、教育及個人層面探討建立尊重與安全校園文化的未來出路,旨在超越昔日爭議,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活提供前瞻性的反思。

事件還原:「新亞桑拿」與「四院會師」爭議始末

談及香港的大學迎新文化,幾乎無可避免會觸及2002年的「新亞桑拿」事件。這宗爭議不單是一則舊聞,它更像一道分水嶺,深刻地改變了公眾、校方與學生自身對迎新營活動的看法。要完整理解這場風波的來龍去脈,以及它為何至今仍有迴響,我們需要先回到事件的起點,從當時的校園文化與傳統說起。

事件背景:解構中大書院文化與迎新傳統

要了解「新亞桑拿」事件,首先必須認識香港中文大學獨特的書院制度。與其他大學不同,中大的學生除了隸屬自己的主修學系,還會歸屬於一所書院。書院是學生生活與非形式教育的核心,也是建立歸屬感的最重要單位。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迎新營」(O-Camp)便成為新生融入書院大家庭的關鍵儀式。而在眾多迎新活動中,「四院會師」是歷史最悠久、也最具標誌性的傳統之一。這個活動由當時的四所老書院——崇基、聯合、逸夫和新亞的學生共同參與。活動形式主要是各書院的新生在舊生帶領下,集體向其他書院呼喊口號,互相打氣,同時也夾雜一些帶有玩笑甚至攻擊意味的內容,俗稱「互片」。這些由學生創作的口號,旨在短時間內激發新生對自己書院的認同感和團隊精神,本是良性競爭與交流的一環。然而,正是這種創作上的自由,為後來的爭議埋下了伏筆。

爭議核心:重構2002年「新亞桑拿」事件現場

時間回到2002年8月23日的「四院會師」現場。當活動氣氛趨向熾熱時,有逸夫書院的學生展示了一幅大型海報,上面印有性感少女圖像,並配上「新亞桑拿」四個大字。與此同時,他們高呼帶有強烈性暗示和侮辱女性的口號。

在當時的香港語境中,「桑拿」一詞常被用作色情場所的隱晦代稱。因此,「新亞桑拿」這個口號,連同相關的視覺元素,意圖非常明顯:將新亞書院的女生集體物化和污名化,等同於性工作者。這當中所謂的「新亞桑拿七個字」及其他口號,內容極具冒犯性,徹底逾越了玩笑與惡搞的界線,演變成一場赤裸裸的集體性騷擾。事件的嚴重性在於,它不再是書院間的嬉笑怒罵,而是將性別歧視與侮辱帶到了公開場合,矛頭直指特定群體的女性學生。

直接後果: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與各方回應

事件一經發生,隨即透過媒體報道迅速發酵,從校園內部問題演變成全城關注的公共醜聞。社會輿論一片嘩然,公眾對於理應是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竟做出如此低俗且不尊重女性的行為感到震驚和憤怒。

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事件的直接持份者迅速作出回應。涉事的迎新營籌委會公開道歉,承認活動內容處理不當;中大學生會也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聲明,強烈譴責這種敗壞校園風氣的行為。然而,校方的處理方式在當時引起了部分學生的不滿,有聲音批評校方態度保守,未能有效處理投訴及保護受影響的學生。

這次事件的衝擊是深遠的。它不僅讓「四院會師」這個傳統活動蒙上污點,更迫使整個社會開始嚴肅審視大學迎新營中長期存在的權力不對等、性別歧視以及變質的「破冰」遊戲文化。「新亞桑拿」從此成為一個符號,象徵著迎新活動中所有潛在的危險與黑暗面,並引發了長達二十年、至今仍未休止的討論與反思。

探尋根源:「新亞桑拿」爭議背後的社會文化與教育缺失

社會文化的影響:低俗娛樂與次文化的潛移默化

「新亞桑拿」事件的爆發,並非單純一群學生的偶然失言,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時社會大眾娛樂文化的深遠影響。回想九十年代至二千年初,電視螢幕上充斥著以肢體碰撞、性暗示笑話和物化女性為賣點的綜藝遊戲節目。這些節目為了追求收視率,將低俗趣味包裝成輕鬆的娛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成長的年輕人,很自然地將這些視為「有趣」和「破冰」的正常方式。當他們進入大學,籌辦迎新營這類需要快速建立關係的活動時,便不自覺地模仿和複製了這些他們從小看到大的遊戲模式。於是,帶有貶損意味的口號和涉及身體界線的遊戲,就被當成是拉近距離的捷徑。學生們可能真心認為像「新亞桑拿七個字」這樣的口號只是一種誇張的玩笑,卻沒有意識到其行為已經跨越了尊重的底線,這正是次文化對個人行為的無形塑造。

教育的系統性缺失:從事件看性/別教育的真空

如果說社會文化是外部的催化劑,那麼教育系統的缺失就是問題的核心根源。長久以來,香港的性教育多數停留在生物學層面,側重於講解生理結構與避孕知識,卻嚴重缺乏關於性別平等、身體自主權、情感關係和「同意」概念的深入探討。這種教育模式在校園內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

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從未被系統地教導如何尊重他人身體、如何辨識和拒絕性騷擾、以及如何用健康正面的方式討論性與性別議題。這種教育的缺失,導致他們對相關議題的理解極度匱乏,甚至可能將騷擾行為誤解為幽默。所謂的過火行為,與其說是性觀念開放,不如說是一種在長期壓抑和無知之下,對相關議題的笨拙甚至負面的爆發。當爭議發生時,學生們的茫然與公眾的憤怒形成強烈對比,清晰地揭示了這種教育真空帶來的嚴重後果。

公眾期望落差:社會對大學生「理想形象」的投射

這場爭議之所以掀起軒然大波,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社會對大學生抱持的特殊期望。在許多人心目中,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代表著知識、理性和社會的未來。公眾期望他們言行得體,具備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標準和批判思維能力。

然而,「新亞桑拿」事件中學生的行為,與這個「理想形象」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公眾看到的是一群本應是社會精英的年輕人,卻在使用粗鄙、物化女性的語言作樂。這種強烈的反差,引發了公眾的失望甚至憤怒,感覺是社會投放的期望遭到了背叛。因此,輿論的譴責不僅僅是針對口號本身的不雅,更深層的是對大學生未能承擔起其應有社會角色的道德審判。這種期望落差,極大地放大了事件的嚴重性,使其從一宗校園風波,演變成一場引發全社會反思的公共事件。

二十年迴響:「新亞桑拿」事件的長遠影響與文化變遷

「新亞桑拿」事件就像一顆投入湖中的石頭,其漣漪至今仍在擴散。這宗發生在二十年前的爭議,影響遠不止於當年的道歉與譴責。它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深刻地改變了大學迎新營的生態,並且啟動了一場關於校園文化、性別意識與權力關係的漫長對話。這場對話持續至今,其影響力早已超越了大學校園的圍牆。

後「新亞桑拿」時代:迎新文化的變革與延續

事件發生後,迎新營文化確實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最直接的改變是,大學管理層與學生組織都變得更加謹慎。面對公眾與傳媒的嚴密監察,過往那些明目張膽的低俗活動有所收斂。然而,這並不代表問題被根治。很多時候,改變只是流於表面。例如,為了避免口號內容外洩,引發像「新亞桑拿七個字」那樣的公關災難,主辦單位在活動後會立即回收所有口號紙。這種做法更像是一種自我審查與規避風險的策略,而非真正反思活動內涵。不良的「傳統」與權力不對等的文化,仍在暗中延續。高年級學生對新生的隱性壓力,以及一些帶有冒犯意味的遊戲,只是換了個更隱蔽的方式繼續存在,形成一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

話語變遷:從「淫穢」爭議到「同意」框架的演進

二十年來,最深刻的變革或許不在於迎新營活動本身,而在於我們討論這件事的方式。在「新亞桑拿」事件初期,公眾的討論焦點主要集中在「品味」與「道德」層面,批評學生的行為「低俗」、「淫穢」,有損大學生的良好形象。這是一種相對表層的道德批判。

隨著時代進步與性別平權思潮的普及,近年來的討論核心已經成功轉移。現在,我們更常從「同意(Consent)」的框架去分析問題。一個活動的關鍵,不再是它是否「有趣」或「過火」,而是每一位參與者是否在完全知情、沒有任何壓力、並且擁有隨時退出權利的情況下,給予了清晰而積極的同意。在這個框架下,我們更能看清迎新營中固有的權力不對等問題:新生在面對「組爸組媽」的權威與同儕壓力時,他們的「同意」有多少是發自真心?「沒有說不,不等於同意」這個核心概念,讓討論從單純的道德譴責,深化為對權力結構與個人身體自主權的嚴肅探討。

跨世代的記憶與反思

對於在二十一世紀初經歷大學生活的一代人而言,「新亞桑拿」是一個無法磨滅的集體記憶,它標誌著一個相對草莽、缺乏邊界感的時代。而對於今天的大學生來說,當年的具體事件可能已是遙遠的校園傳說,但它所代表的文化衝突卻依然存在。他們繼承了前人留下的複雜遺產:一方面是迎新營建立歸屬感與友誼的傳統,另一方面則是對不尊重行為更高的警覺性與更清晰的權利意識。每一屆新的迎新營籌辦者,都在不自覺地回應著「新亞桑拿」事件所留下的提問:迎新營的真正價值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建立一個既能傳承歸屬感,又真正尊重每一個個體的迎新文化?這個跨越世代的反思,正是「新亞桑拿」事件最深遠的影響。

超越爭議:建立尊重、安全與共融的校園迎新文化

「新亞桑拿」事件雖然已是二十年前的舊聞,但是它所揭示的深層次問題,至今依然值得我們深思。要真正告別類似的爭議,不能只停留在譴責的層面。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個真正尊重、安全與共融的校園迎新文化。這不是要抹殺迎新營的樂趣,而是將樂趣建立在更高層次的價值之上,讓每一位新生都能夠正面地開展大學生活。

重新定義迎新營的正面價值

迎新營的初衷,是幫助新生從中學過渡到大學,建立朋輩網絡和對院校的歸屬感。這是一個很好的目標。問題在於,當籌辦者將「破冰」等同於低俗遊戲和冒犯性的玩笑時,整個活動的價值就偏離了正軌。其實,建立連結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可以將迎新活動與社區探索結合,讓新生一起完成有意義的社區項目。我們也可以舉辦技能分享工作坊,或者圍繞共同興趣組織主題活動。這些活動不但同樣有趣,而且更能促進真誠的交流,讓新生展示真實的自我,而不是在壓力下扮演別人期望的角色。重新思考迎新營的目標,將重點從單純的嬉鬧,轉移到建立有意義的連結和個人成長之上,才是讓迎新文化重拾正面價值的關鍵。

根治問題:推行以「同意」為核心的全面性教育

像「新亞桑拿七個字」這類口號的出現,反映了在性別議題上教育的缺失。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就必須在校園內推行以「同意」為核心的全面性教育。這裡所說的「同意」,不僅僅是法律層面的概念,更是一種日常尊重他人的文化。「同意」必須是發自內心、清晰表達、而且可以在任何時候撤回的。在迎新營的高壓環境下,新生面對師兄師姐和同輩的壓力,即使心中不情願,也很難說「不」。因此,「沒有說不,不等於同意」這個觀念必須深入人心。大學的性別教育不應只停留在生理知識,更要涵蓋健康關係、身體界線和權力關係等課題。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和實踐「同意」的文化,才能杜絕強迫參與的行為,預防性騷擾的發生。

新生自強:在高壓社交環境下的自我保護錦囊

作為新生,想盡快融入新環境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迎新營這種獨特的社交壓力下,學會自我保護同樣重要。首先,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任何活動讓你感到不舒服、被冒犯或覺得有危險,你的感受就是最真實的警號。其次,要預先思考自己的底線,並且學習如何清晰而堅定地拒絕。簡單一句「我不太習慣,這個活動我不參加了」,就已經足夠。你不需要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抱歉。另外,尋找與你價值觀相近的盟友,當你感到壓力時,有朋友在身邊會讓你更有勇氣表達自己。最後,請記住,你的身心安全永遠是第一位。你有權利隨時離開任何讓你感到不安全的場合。真正的友誼和歸屬感,從來都不需要用委屈自己去換取。

關於「新亞桑拿」事件的常見問題 (FAQ)

「新亞桑拿」事件的簡要總結是什麼?

「新亞桑拿」事件是指在2002年8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一項名為「四院會師」的傳統迎新活動上發生的爭議。當時,有逸夫書院的學生展示了一張印有「新亞桑拿」字樣和性感少女圖像的海報,這個行為明顯是為了影射和物化新亞書院的女生。與此同時,他們也呼喊了帶有淫褻意味的口號。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傳媒的廣泛報道和社會的強烈譴責,成為了香港社會討論大學迎新文化和校園性騷擾議題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新亞桑拿七個字」的具體口號是什麼?

很多人都對「新亞桑拿七個字」的具體內容感到好奇。其實,當年的報道和公開紀錄主要集中在「新亞桑拿」這四個字的海報,以及它所引發的象徵意義爭議。當時伴隨海報出現的口號,內容圍繞著將女性身體物化和提供性服務等概念,用詞相當露骨和不尊重。由於事件引發了極大迴響,加上口號本身極具冒犯性,所以這些具體的口號內容並沒有在公開文件中被完整記錄和流傳下來。大家的記憶和討論,最終都聚焦在「新亞桑拿」這個更具代表性的標語上。

當年涉及爭議的「四院會師」活動現在還存在嗎?

是的,這個活動仍然存在,只是形式和規模有所演變。「四院會師」原本是中大歷史最悠久的四個書院(崇基、新亞、聯合、逸夫)的傳統。隨著大學陸續成立新的書院,這個活動也擴展成為包含更多書院參與的「七院混戰」甚至「九院混戰」。經過「新亞桑拿」事件後,主辦單位變得更加謹慎。為了避免口號內容再次引起爭議或被傳媒大做文章,現在活動結束後會立刻回收所有印有口號的紙張。所以,雖然活動的核心形式(書院之間互相呼喊口號)得以保留,但是在操作上已經加入了防止爭議擴散的措施。

事件後,大學在預防校園性騷擾方面有何改進?

「新亞桑拿」事件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它大大提高了大學社群和公眾對校園性騷擾問題的關注。事件發生後,除了校方的道歉和譴責,也促使了平等機會委員會等機構介入調查和研究。這些研究報告指出了當時校園普遍缺乏性騷擾意識,以及投訴機制不足的問題。在這之後的二十年間,大學在制度層面上有了不少改進,例如各大學都設立了更清晰的反性騷擾政策和處理投訴的專責委員會或辦公室。同時,校方也加強了相關的教育工作,向學生推廣尊重、性別平等和「同意」(Consent)的重要性。迎新營的籌辦者現在通常也需要接受相關的指引或培訓。雖然系統性的性別教育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次事件無疑是推動大學正視和建立更安全校園環境的重要一步。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