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24小時終極攻略:解鎖3大細胞修復好處,由穩定血糖到安全復食全拆解

24小時斷食近年備受追捧,它不僅是有效的體重管理策略,更是一種能啟動深層細胞修復機制的健康方式。然而,要安全地完成一次24小時斷食,並非僅僅不進食這麼簡單。從斷食前的準備,到斷食期間的身體變化,再到至關重要的復食步驟,每個環節都充滿學問,錯誤的操作更可能帶來反效果。

本篇「終極攻略」將為你全面拆解24小時斷食的每個細節。我們將帶你了解身體從燃糖到燃脂的詳細生理時間軸,深入探討細胞自噬(Autophagy)等三大核心好處,並提供一套由斷食前準備、斷食中應對,到安全復食的完整作戰藍圖,同時解答肌肉流失、代謝下降等常見迷思。無論你是初次嘗試還是希望優化斷食效果,這份指南都將助你安全、有效地解鎖24小時斷食的全部潛力。

拆解斷食24小時:身體從燃糖到燃脂的生理變化時間軸

開始斷食24小時後,你可能會好奇身體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戲劇性的變化。這趟旅程並非單純的忍受飢餓,而是一場精密的代謝交響樂,指揮身體從燃燒糖分,逐步轉換到高效燃燒脂肪的模式。理解這個時間軸,就能掌握斷食24小時好處的核心,並且更懂得如何應對身體的反應。

第一階段(0-12小時):血糖穩定與肝醣消耗期

0-4小時:進食後的血糖高峰與吸收期

在你吃完最後一餐後,身體立即進入吸收模式。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為葡萄糖,然後進入血液,所以你的血糖水平會上升。為了應對升高的血糖,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它就像一位盡責的管家,將葡萄糖引導至各個細胞作為即時能量,同時將多餘的儲存起來。

4-12小時:血糖下降,身體開始動用肝醣(Glycogen)儲備

大約4小時後,來自上一餐的葡萄糖已消耗得差不多。這時你的身體需要尋找新的能量來源去穩定血糖。於是,它會動用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的「肝醣」(Glycogen)。你可以將肝醣想像成身體內置的「流動充電器」,它會釋放葡萄糖到血液中,確保你的大腦和身體機能正常運作。

此階段的主要能量來源與生理感受

在這個階段,你身體的主要燃料依然是葡萄糖,只是來源從食物變成了肝醣。大多數人除了感到肚子空空之外,並不會有太大的感覺。因為身體仍然在熟悉的「燃糖模式」下運作,能量供應相當穩定,所以你通常還能維持正常的精神和體力。

第二階段(12-18小時):代謝轉換的關鍵時刻

肝醣耗盡與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機制啟動

當你斷食超過12小時,肝醣這個「充電器」的電量也差不多用完了。但身體有一個非常聰明的應變計劃,稱為「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肝臟會利用體內的胺基酸等非碳水化合物原料,製造出新的葡萄糖,優先供應給大腦使用,確保血糖維持在安全水平。

胰島素顯著下降,脂肪細胞開始釋放脂肪酸

這是整個斷食過程的轉捩點。因為長時間沒有進食,你的胰島素水平會降到非常低。低胰島素水平就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你體內脂肪倉庫的大門。脂肪細胞接收到信號後,就會開始將儲存的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然後釋放到血液中。

酮體(Ketones)初步生成,為進入燃脂模式作準備

這些被釋放出來的脂肪酸,一部分會被身體直接用作燃料,另一部分則會被運送到肝臟。在肝臟裡,脂肪酸會被轉化為一種更高效的超級燃料——「酮體」(Ketones)。這個時候酮體開始初步生成,代表你的身體正在為全面切換到燃脂模式進行最後的準備。

第三階段(18-24小時):進入營養性酮症(Nutritional Ketosis)狀態

酮體成為大腦和身體的主要替代能源

進入斷食的最後階段,血液中的酮體濃度已經達到一個可觀的水平。你的身體和大腦會發現,這種新燃料非常好用,於是開始大量使用酮體作為主要能量來源。這個狀態稱為「營養性酮症」,是一個完全自然的代謝過程。許多人在此時會體驗到飢餓感消失、精神變得異常清晰和專注。

如何透過身體信號判斷已進入此階段

你或許沒有儀器檢測,但身體會給你一些信號。例如,原本強烈的飢餓感突然減弱甚至消失。你可能感到頭腦特別清醒,工作效率提升。有些人會感覺口腔有一種淡淡的金屬味或果味,這正是酮體透過呼吸排出的跡象。這些都是身體成功切換燃料模式的正面反饋。

完成24小時斷食對新陳代謝的重設意義

當你成功完成一次斷食24小時的挑戰,其意義遠不止是燃燒了一些脂肪。你等於為身體的新陳代謝系統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演習。這次演習訓練了你的身體如何靈活地在「燃糖」和「燃脂」兩種模式之間切換。這種「代謝靈活性」的提升,是維持長期健康和體重穩定的關鍵,也為你規劃斷食24小時後第一餐打下良好基礎。

斷食24小時好處全解析:不止減重,更啟動3大細胞級修復機制

許多人嘗試斷食24小時,最初的目標可能是為了減重。但是,當我們暫停進食一天,身體內部其實正在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斷食24小時好處遠不止於體重計上的數字,它更像是一個重設按鈕,能喚醒我們體內沉睡已久的細胞級修復力量。接下來,就讓我們像朋友聊天一樣,深入淺出地了解斷食如何啟動三大關鍵機制,從內而外地提升健康。

效益一:啟動細胞自噬(Autophagy),進行身體內部大掃除

什麼是細胞自噬?細胞回收廢物與自我修復的過程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身體內的細胞也會產生垃圾?隨著時間推移,細胞會累積一些老化、受損甚至是有可能病變的組件,例如功能失常的蛋白質和衰老的細胞器。細胞自噬(Autophagy)就是細胞內建的一套資源回收系統。當這個機制被啟動時,細胞會像進行一次大掃除,將這些廢物包裹起來,分解成可再利用的原料,為細胞提供能量和新生組件。這個過程不單是清除垃圾,更是一種高效的自我修復和再生。

為何斷食24小時是有效觸發此機制的黃金時間

身體其實很聰明,當我們不斷進食,源源不絕的營養就像是持續送入新傢俬,身體就沒有強烈的動機去清理舊物。但是,當我們斷食,特別是持續接近24小時,身體接收到的訊號是「外部資源暫停供應」。這時,為了維持運作,身體便會大幅提升細胞自噬的效率,指令細胞開始「向內尋找資源」。雖然較短時間的斷食已能啟動自噬,但許多研究指出,24小時左右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能讓自噬作用達到一個相當顯著的水平,真正做到深層次的內部清潔。

效益二:調控抗衰老基因,活化長壽蛋白

抑制mTOR路徑:減緩細胞過度生長,與延長壽命的關聯

mTOR可以想像成細胞內的「生長總司令」。當我們攝取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時,mTOR就會被活化,下令細胞快速生長和分裂。這在發育時期非常重要,但成年後,如果mTOR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反而會加速細胞老化,並且抑制了細胞的自我修復。斷食是抑制mTOR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當我們斷食24小時,mTOR的活性會顯著降低,等於是讓「生長總司令」暫時休假,這就為身體的修復機制創造了絕佳的機會。

活化AMPK:提升粒線體功能,增強細胞能量代謝

如果mTOR是生長總司令,AMPK就是細胞的「能源感應器」。當細胞能量水平下降時(例如在斷食期間),AMPK就會被活化。它被啟動後,會發出一系列指令,告訴身體要節約能源和尋找替代燃料。AMPK會促進脂肪燃燒,並且刺激粒線體(細胞的發電廠)新生,提升整體的能量代謝效率。換句話說,斷食透過活化AMPK,訓練你的身體成為一個更高效的能源使用者。

活化Sirtuins(長壽蛋白):促進DNA修復與維持細胞健康

Sirtuins是一組被稱為「長壽蛋白」的蛋白質,它們像是細胞健康的守護者。在面對壓力,例如熱量限制或斷食時,Sirtuins會被大量活化。它們的主要工作是保護我們的基因體穩定,修復受損的DNA,並且減少體內發炎反應。持續24小時的斷食,能有效刺激Sirtuins的活性,幫助我們的細胞抵抗歲月帶來的損耗,維持在更年輕、更健康的狀態。

效益三:重設荷爾蒙平衡,提升代謝健康

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有助穩定血糖,降低慢性病風險

胰島素是調節血糖的關鍵荷爾蒙。長期頻繁進食,尤其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讓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得遲鈍,這就是「胰島素阻抗」,也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斷食24小時為身體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喘息機會。在這段時間,胰島素水平會大幅下降,讓細胞重新對胰島素變得敏感。這不僅有助於穩定斷食24小時後的血糖水平,長遠來看,更能顯著降低患上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風險。

斷食對生長荷爾蒙(HGH)分泌的正面影響

很多人會以為斷食必定會導致肌肉流失。但有趣的是,研究發現斷食反而會顯著提升人體生長荷爾蒙(HGH)的分泌量。生長荷爾蒙的角色非常關鍵,它不但有助於在斷食期間保存寶貴的肌肉組織,還能促進身體將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所以,身體的內在機制其實是在保護肌肉,同時加速燃脂,這也是斷食能夠有效改善身體組成的原因之一。

您的72小時作戰藍圖:安全執行首次24小時斷食的完整攻略

掌握了理論知識,就來到實踐的環節。想要成功完成首次的斷食24小時,關鍵不在於意志力有多強大,而是準備工作是否充足。這個72小時作戰藍圖,將會帶領你由斷食前一天,到斷食結束後的一天,完整規劃好每一步,讓整個過程更加順利。

斷食前24小時:戰略性準備,讓過程更輕鬆

成功的斷食體驗,其實從你決定開始斷食的前一天就已經展開。這24小時的準備,是決定你斷食期間舒適度的重要基石。

斷食前的「最後一餐」應如何配置(高纖、優質蛋白、健康脂肪)

斷食前的最後一餐並非「最後的晚餐」,不需要大吃大喝。相反,這一餐應該像一位策略家一樣精心配置。目標是提供長效的飽足感與穩定的能量。組合上應專注於三種元素:高纖維的蔬菜(例如西蘭花、菠菜),它們能增加飽足感;優質蛋白質(例如三文魚、雞胸肉),有助於維持肌肉量;以及健康的脂肪(例如牛油果、橄欖油),它們能提供持久的能量,減緩消化速度。

為何應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以加速入酮

許多人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在斷食前吃一頓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大餐,例如意粉或薄餅,以為這樣可以儲備更多能量。但這樣做會讓斷食變得更困難。因為高碳水化合物會導致斷食24小時血糖劇烈波動,並快速填滿身體的肝醣儲備。在斷食開始後,身體必須先花費大量時間消耗這些肝醣,才能轉換到燃燒脂肪的模式,這會延後你體驗到斷食24小時好處的時間點,並且讓前期的飢餓感更加強烈。

心理建設與環境佈置(告知家人、清理零食櫃)

身體的準備固然重要,心理和環境的準備同樣不可或缺。首先,可以和家人或同住者溝通你的斷食計劃,讓他們理解並給予支持,避免在斷食期間熱情地邀請你品嚐美食。其次,將廚房和辦公室的零食暫時清理或收到看不見的地方。所謂「眼不見為淨」,減少視覺上的誘惑,是降低執行難度的有效方法。

斷食中24小時:執行與常見狀況應對手冊

進入正式的24小時斷食階段,你需要的是清晰的指引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

可以飲用什麼?(清水、黑咖啡、無糖茶、海鹽水)

在斷食期間,保持身體水分充足至關重要。你可以飲用清水、無糖的黑咖啡或茶。咖啡因有助提神和抑制食慾,但要適量。另外一個專業貼士是,在水中加入一小撮天然海鹽或岩鹽。這不但不會中斷斷食,還能補充身體流失的鈉等電解質,有助於預防頭痛和疲倦。

如何應對飢餓感?(飢餓高峰時段與應對策略)

飢餓感通常不是持續不斷的,而是像一陣陣的波浪。它最可能在你平時的用餐時間出現,例如中午12點或晚上7點。當飢餓感來襲時,可以先喝一杯溫水或熱茶,這通常能有效緩解。你也可以嘗試找一些事情分散注意力,例如散步、整理房間或專注於工作。你會發現,飢餓感通常在15至20分鐘後就會自然消退。

如何處理潛在不適?(頭痛、疲倦的電解質補充方案)

斷食初期出現輕微的頭痛或疲倦感,很多時候並非因為低血糖,而是身體在排水過程中流失了電解質,特別是鈉。這時候,前面提到的海鹽水就能派上用場。在500毫升的水中加入約四分之一茶匙的海鹽,慢慢喝下,通常能很快改善情況。

斷食期間應避免的活動與誤區

在首次進行24小時斷食時,應避免高強度的劇烈運動。因為身體正在適應新的能量模式,過度的壓力可能會讓你感到不適。輕度的活動,例如散步或伸展運動,反而是有益的。另外一個誤區是飲用零卡路里的汽水或能量飲品,雖然它們沒有熱量,但其中的人工甜味劑有機會刺激胰島素反應,影響斷食效果。

安全復食攻略:斷食後第一餐的黃金法則

恭喜你完成了24小時的斷食。但是,任務還未結束。如何吃斷食24小時後第一餐,是決定整個斷食體驗成敗的最後一步。

復食原則:溫和、小份量、易消化

你的消化系統經過了24小時的休息,需要溫柔地被喚醒。復食的第一餐,請務必遵守「溫和、小份量、易消化」的原則。切忌立即進食油膩、高糖或份量巨大的食物,這樣會對腸胃造成巨大負擔,可能引致腹脹或不適。

建議的復食食物選擇(骨頭湯、蒸蛋、發酵食品、蔬菜泥)

理想的復食選擇包括:一碗溫暖的骨頭湯,它富含礦物質且容易吸收;一份蒸蛋或炒滑蛋,提供溫和的蛋白質;少量發酵食品如無糖希臘乳酪或德國酸菜,有助補充益生菌;或是煮熟的蔬菜打成的菜泥。這些食物能為身體提供營養,同時又不會對消化系統造成衝擊。

復食後續餐食規劃,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復食的第一餐只是開始。在接下來的12至24小時內,都應該保持飲食清淡。可以逐步增加食物的種類和份量,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例如,復食後的第二餐可以加入一些煮熟的魚肉和更多蔬菜。透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你就能安全地完成整個斷食週期,並充分享受到它帶來的好處。

斷食與運動結合:最大化燃脂並保留肌肉的策略

進行斷食24小時,很多人都會好奇運動是否合適。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策略性地結合運動,更能放大斷食24小時好處。斷食期間運動,不僅能加速身體進入燃脂狀態,更能有效保留辛苦建立的肌肉。這需要了解運動的時機、類型和運動後的營養補充,才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斷食期間運動的最佳時機與類型

把握黃金燃脂窗口:最佳運動時機分析

在斷食期間,身體的肝醣儲備會逐漸下降。當斷食進入後期(約16至20小時),肝醣水平較低,胰島素也處於低點。這個時候運動,身體會更有效率地動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這就是所謂的「黃金燃脂窗口」。把握這個時機運動,可以最大化脂肪燃燒的效益,同時對穩定斷食24小時血糖水平亦有正面作用。

空腹運動的優點與注意事項

空腹運動最直接的優點,是能提升脂肪的氧化率。由於體內可用的葡萄糖不多,身體會被迫尋找替代能源,也就是脂肪。不過,執行時需要注意身體的反應。初次嘗試時,運動強度不宜過高,應從輕度活動開始。如果感到頭暈或乏力,這可能是身體尚未適應的信號,應該立即停止運動,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運動類型選擇:肌力訓練 vs 有氧運動

在斷食期間,肌力訓練和有氧運動各有其角色。肌力訓練的主要目標是向身體發出「保留肌肉」的信號,防止肌肉在能量不足時被分解。有氧運動則有助於消耗更多熱量與脂肪。一般建議,在斷食狀態下,可以進行中等強度的肌力訓練,而有氧運動則以低至中等強度為佳,避免過度劇烈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以免對身體造成過大壓力。

如何在斷食期間透過訓練保留肌肉量

為何肌力訓練對於保留肌肉至關重要

斷食時,身體處於分解代謝狀態,肌肉流失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肌力訓練在此時扮演了關鍵角色。進行阻力訓練時,肌肉會受到刺激,這等於是向身體傳遞一個強烈的訊息:這些肌肉是有用的,必須保留。身體在接收到這個訊號後,會傾向於保留蛋白質,並優先燃燒脂肪儲備,從而達到減脂不減肌的理想效果。

H44: 建議的訓練動作(自體重訓練、複合式動作)

斷食期間的肌力訓練,應以高效率的複合式動作為主。這些動作能一次過鍛鍊多個大肌群,刺激效果更全面。自體重訓練是很好的選擇,例如深蹲、掌上壓、引體上升和棒式支撐。如果使用器材,可以選擇臥推、肩推、划船等動作。重點在於維持訓練的習慣,而非追求極限重量。

輕度有氧運動(如散步、瑜珈)的角色

除了肌力訓練,輕度有氧運動也不可或缺。在斷食期間進行快步走、輕鬆的單車或瑜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恢復,並且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壓力。這些活動也能消耗一定的熱量,輔助脂肪燃燒,同時有助於管理壓力荷爾蒙,讓整個斷食過程更順利。

運動後的恢復與營養補充

運動後恢復策略:打破斷食的時機與考量

最理想的策略,是將運動安排在斷食結束前的一至兩小時。這樣,當你完成訓練後,便可以立即進入恢復進食的環節。這個時機點非常理想,因為身體在運動後對營養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最高。你的斷食後第一餐,同時也是運動後的補充餐,能即時為肌肉提供修復所需的原料。

如何在恢復進食時,有效為肌肉補充營養

斷食24小時後第一餐的內容,對於運動恢復至關重要。這一餐的重點應放在兩大營養素:優質蛋白質和健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例如雞胸肉、魚、雞蛋或豆腐,是修補和重建肌肉纖維的基礎。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如番薯、糙米或蔬菜,則能補充在運動和斷食期間消耗的肝醣,為身體重新注入能量。搭配健康的脂肪,如牛油果或堅果,就能組成一頓完美支持身體恢復的餐點。

關於24小時斷食的常見問題 (FAQ)

當你開始探索斷食24小時的世界,心中自然會浮現一些疑問。這是一個完全正常的過程。這裡我們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問題,並用清晰易懂的方式,為你逐一拆解,讓你更有信心地踏上這趟旅程。

執行24小時斷食會導致肌肉大量流失嗎?

這幾乎是每個人最大的顧慮。答案是,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我們的身體遠比我們想像中聰明,它有一套精密的自我保護機制,不會輕易犧牲寶貴的肌肉。

身體的自保機制:為何優先燃燒脂肪而非蛋白質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是一間房子,脂肪是你儲藏室裡的木柴,而肌肉就是房子本身的結構樑柱。當寒流來襲(斷食期間能量短缺),一個理性的屋主會先燃燒儲藏室的木柴(脂肪)來取暖,而不是拆掉房子的樑柱(肌肉)。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運作。肌肉對於生存活動至關重要,所以身體會優先動用非必要的能量儲備,也就是脂肪。在斷食期間,身體會啟動糖質新生作用來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並逐漸轉為燃燒脂肪產生酮體,為身體和大腦提供能量。

研究實證:肌力訓練如何有效保留肌肉

雖然身體有保護肌肉的機制,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多來確保肌肉量。許多研究都指出,在斷食期間配合適度的肌力訓練,是保留甚至增加肌肉量的最佳策略。當你透過訓練向肌肉發送信號,告訴身體「這部分肌肉很重要,請保留它」,身體便會更傾向於燃燒脂肪。這也是斷食24小時好處之一,它讓你更有效地減去脂肪,同時維持辛苦建立的肌肉線條。

斷食會讓我的基礎代謝率(BMR)永久下降嗎?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斷食會讓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導致基礎代謝率永久受損。我們需要區分短期斷食與長期節食的根本不同。

破解「節能模式」迷思:短期斷食與長期節食的根本區別

所謂的「節能模式」或代謝下降,通常發生在長期的、極低熱量的節食過程中。身體在持續數週甚至數月的能量匱乏下,才會逐步調低代謝率以求生存。然而,僅僅24小時的斷食,並不足以觸發這種機制。相反,一些研究甚至發現,短期斷食可能因為腎上腺素水平的提升,短暫地提高新陳代謝率。斷食24小時更像是一次對身體代謝系統的「重啟」,而不是「關機」。

理解體重與基礎代謝率的連動關係

我們必須理解一個基本事實:基礎代謝率與你的總體重是直接相關的。當你成功減重後,無論減去的是脂肪還是肌肉,你的身體總質量變輕了,維持這個較小身體所需的能量自然會減少。這就像一輛大貨車的耗油量必然高於一輛小型私家車一樣。所以,體重下降後基礎代謝率稍微降低是正常且必然的物理現象,並非代謝功能受損。

我應該多頻繁地進行一次24小時斷食?

斷食的頻率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它取決於你的個人目標、經驗和身體反應。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可持續且適合自己的節奏。

給予初學者和進階者的頻率建議

如果你是初學者,建議從每兩週或每月一次24小時斷食開始。這給予身體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和恢復,讓你觀察斷食帶來的感受。對於有經驗的進階者,如果感覺良好並且目標明確(例如希望突破減重平台期),可以考慮增加至每週一次。但很少人需要每週進行超過兩次的24小時斷食。

聆聽身體的聲音:調整斷食頻率的關鍵信號

身體是你最好的嚮導。當斷食為你帶來正面的感受,例如精神更集中、能量水平穩定、消化系統得到休息,這代表目前的頻率是適合你的。但是,如果你開始出現持續的疲勞、睡眠品質下降、情緒不穩或頭暈等情況,這就是身體發出的信號,告訴你需要增加休息時間,降低斷食頻率或檢視你的營養攝取。

斷食期間服用保健品或藥物會中斷效果嗎?

在斷食期間,能否繼續服用日常的保健品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答案取決於補充品的種類和成分。

「安全清單」:哪些補充品不會中斷斷食

一般來說,不含熱量、不會引起胰島素反應的補充品是可以在斷食期間服用的。這份安全清單包括:
* 電解質:鈉(如海鹽)、鉀、鎂。這些對於維持身體水份平衡和預防頭痛尤其重要。
* 不含糖的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膠囊或錠劑形式)。
* 益生菌(Probiotics)。

「進食窗口」專屬:應隨餐服用的補充品

有些補充品因為含有熱量,或者需要與食物中的脂肪一同攝取才能有效吸收,所以應該留待你的進食窗口期間服用。這些補充品包括:
* 脂溶性維他命:維他命A、D、E、K。
* 魚油或藻油(Omega-3)。
* 膠原蛋白粉、乳清蛋白等蛋白質補充品。
* 軟糖形式(Gummy)的維他命,因為它們通常含有糖分。

如果你正在服用任何處方藥物,請務必先諮詢你的醫生,了解是否可以在空腹狀態下服用。

安全第一:哪些人不適合進行24小時斷食?

斷食24小時雖然有不少好處,但它並非適合所有人。在我們深入探討斷食24小時後第一餐應該吃什麼之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將安全放在首位,是成功執行任何飲食計劃的基礎。以下幾類人士在考慮斷食前,需要特別留意。

絕對應避免的族群

對於某些特定族群,進行24小時斷食的風險遠遠大於潛在益處。他們的身體處於特殊的生理階段,需要穩定且充足的營養供應。

懷孕或哺乳期婦女

懷孕期間,胎兒的成長發育完全依賴母體的營養。哺乳期媽媽同樣需要額外熱量與養分來製造母乳。斷食會中斷這些關鍵營養的供應,可能影響寶寶的健康發展,所以應該完全避免。

發育中的兒童與青少年

兒童與青少年正處於快速成長的黃金時期,身體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求非常高。骨骼、肌肉和各個器官系統都在發育,斷食會限制必需的熱量、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攝取,可能阻礙正常的生長過程。

有飲食失調病史者(如厭食症、暴食症)

對於曾經或正受飲食失調困擾的人士,斷食這種限制性行為,有機會觸發或加劇不健康的飲食心態與模式。建立與食物的正常關係是首要任務,斷食可能會成為一種阻礙。

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謹慎進行的族群

以下這些族群並非完全不能斷食,但他們的情況比較特殊。如果希望嘗試,務必先諮詢醫生,並在專業指導下進行,確保過程安全。

糖尿病患者(尤其第一型或正在用藥的第二型)

斷食24小時對血糖的影響非常顯著。對於正在使用胰島素或特定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者,長時間不進食有機會導致嚴重的低血糖,情況可以很危險。任何斷食計劃都必須由醫生評估,並可能需要調整藥物劑量。

正在服用特定藥物或有低血糖風險者

除了糖尿病藥物,某些藥物(例如部分血壓藥)也建議隨餐服用,以達致最佳效果或減輕副作用。如果你有自發性低血糖的問題,斷食會令情況惡化。開始斷食前,最好與你的醫生或藥劑師溝通,確保不會影響你的治療方案。

體重過輕或營養不良人士

如果你的體重已經低於健康標準(例如BMI低於18.5),或者本身有營養不良的狀況,身體就缺乏足夠的能量儲備。斷食會進一步消耗本已不足的資源,可能導致肌肉流失、極度疲勞等問題,對健康造成損害。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