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點計?增肌減重必睇:3大好處、計算公式及高蛋白餐單終極指南
無論你是想增肌還是減重,蛋白質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營養素。但你是否清楚知道自己每日應該攝取多少份量才算足夠?食不夠會如何影響身體?面對五花八門的食物,又該如何選擇才能高效達標?
這份終極指南將為你一次過拆解所有關於蛋白質的疑問。本文將由淺入深,從剖析蛋白質對增肌減重的3大好處、提供簡單易明的個人化計算公式,到詳列營養師推薦的高蛋白食物清單,並為外食族及自煮族度身訂造簡易餐單攻略,助你精準掌握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輕鬆實現健康目標。
為何蛋白質如此重要?從增肌、減重到健康的全面解析
要準確計算每日攝取蛋白質,首先要理解它為何如此重要。蛋白質不僅是健身愛好者的專利,它更是維持我們身體機能、影響外觀,甚至關係到體重管理的關鍵營養素。想知道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怎樣才算足夠,就要從它的基本功能開始說起。
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的基石
蛋白質的英文Protein源自希臘文「protos」,意思是「第一」,這充分說明了它在人體中的首要地位。它就像是我們身體的「萬能積木」,由不同的胺基酸組合而成,負責建造和修復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組成肌肉、骨骼、頭髮與皮膚的關鍵原料
當我們談論蛋白質時,最先想到的就是肌肉。的確,肌肉的生長和修復完全依賴充足的蛋白質供應。除此之外,我們的骨骼、皮膚、頭髮和指甲,其主要構成成分都是蛋白質。身體擁有足夠的原料,才能維持皮膚彈性、頭髮光澤和指甲堅韌。
維持生理機能:製造酵素、荷爾蒙與抗體
在我們看不見的體內,蛋白質正默默地扮演著更複雜的角色。它負責製造體內數千種酵素,催化各種化學反應,確保消化、代謝等機能正常運作。同時,許多荷爾蒙,例如調節血糖的胰島素,也是由蛋白質構成。而當我們面對病菌侵襲時,負責保衛身體的抗體,其本質就是蛋白質。
蛋白質攝取不足的7大警號
如果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長期不足,身體便會發出警號。留意以下七個訊號,它們可能在提醒你,是時候檢視你的蛋白質攝取了。
警號一:肌肉流失與疲勞無力(肌少症風險)
由於肌肉是身體最主要的蛋白質儲存庫,當攝取不足時,身體會優先分解肌肉來獲取能量和原料,這會導致肌肉量下降,讓你感到疲倦乏力,長期下來更會增加患上肌少症的風險。
警號二:水腫問題(體液失衡)
血液中的白蛋白負責維持血管內的滲透壓,防止體液過度滲入組織。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導致白蛋白水平下降,體液容易滯留在組織間隙,尤其是在腳踝、腿部等部位,引發水腫。
警號三:頭髮稀疏、指甲脆弱
頭髮和指甲主要由角蛋白構成,當蛋白質供應不足,身體會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維持更重要的生命機能,頭髮的生長週期便會受影響,變得稀疏易斷,指甲也會出現脆弱、易裂的情況。
警號四:皮膚變差、傷口癒合緩慢
皮膚組織的更新和修復需要大量蛋白質作為原料,攝取不足會讓皮膚變得乾燥、失去彈性。如果不慎受傷,身體亦會因為缺乏修復材料,導致傷口癒合速度明顯變慢。
警號五:免疫力下降,經常生病
因為免疫系統中的抗體和免疫細胞都由蛋白質構成,所以攝取量不足會直接削弱我們的抵抗力,讓我們更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的感染,出現經常生病的情況。
警號六:情緒不穩與專注力下降
蛋白質分解後的胺基酸,是製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的前體,這些物質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專注力。缺乏蛋白質原料,可能導致情緒波動、難以集中精神。
警號七:容易感到飢餓,影響體重控制
相比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蛋白質更能帶來飽足感。如果餐單中蛋白質比例偏低,即使吃了東西也很快感到飢餓,容易在正餐之間進食高熱量零食,對體重管理造成負面影響。
蛋白質對體重管理的3大好處
對於希望控制體重或追求更佳體態的人來說,確保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健身計劃達標尤其重要。蛋白質主要透過以下三種方式,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管理體重。
提升飽足感,自然減少總熱量攝取
蛋白質能夠有效調節體內增加飽足感的荷爾蒙,同時降低引發飢餓感的荷爾蒙水平。一餐中含有足夠的蛋白質,能讓你長時間感到飽足,自然而然地減少對零食的渴求和下一餐的食量,有助控制整日的總熱量攝取。
保護肌肉量,維持高基礎代謝率
在減重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減少熱量攝取而忽略蛋白質,流失的可能不只是脂肪,還有寶貴的肌肉。肌肉是消耗熱量的主要組織,肌肉量下降會直接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攝取足夠蛋白質,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肌肉,維持身體的燃脂效率。
增加食物熱效應,幫助消耗更多熱量
我們的身體在消化食物時本身就需要消耗能量,這稱為「食物熱效應」(TEF)。消化蛋白質所需的能量遠高於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大約有20-30%的蛋白質熱量會被用於消化吸收。換句話說,進食蛋白質本身就是一個能幫助你消耗更多熱量的過程。
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計算:找出專屬於你的黃金數字
要準確計算每日攝取蛋白質的份量,其實比想像中簡單。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你就能找出專屬於自己的「黃金數字」,讓你清楚知道自己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不論是為了增肌或減重,都能事半功倍。
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基礎公式
我們可以透過一條簡單的公式,快速估算自己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這個公式的核心在於你的體重和一個稱為「蛋白質系數」的變數,它會根據你的生活方式和目標而調整。
公式詳解:體重(公斤) x 蛋白質系數 = 每日所需克數
公式中的「體重」指的是你目前的公斤體重。而「蛋白質系數」則是一個關鍵數值,它反映了你的活動水平和身體需求。下面我們會詳細解釋如何根據你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系數。
按生活方式與目標釐定蛋白質攝取量
這個「蛋白質系數」會根據你的活動量和目標而有所不同。你可以參考以下分類,看看自己屬於哪一類型,從而找出最適合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
低活動量族群(久坐辦公室):每公斤體重 0.8 – 1.0 克
如果你大部分時間都是坐著工作或學習,活動量偏低,那麼你的蛋白質需求主要用來維持身體基本的生理機能。在這個情況下,建議的蛋白質系數為 0.8 至 1.0。
中等活動量族群(恆常運動):每公斤體重 1.2 – 1.6 克
若你有恆常運動的習慣,例如每週進行三至五次中等強度的運動,身體就需要額外的蛋白質來修復運動後受損的肌肉組織。因此,你的蛋白質系數應提高至 1.2 至 1.6。
健身或增肌族群:每公斤體重 1.6 – 2.2 克
對於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健身人士來說,目標是增加肌肉量。高強度訓練會對肌肉纖維造成微小撕裂,而充足的蛋白質就是修復並使其變得更強壯的關鍵原料。所以,建議將蛋白質系數設定在 1.6 至 2.2 之間。
減脂或體重控制者:每公斤體重 1.6 – 2.2 克以保留肌肉
在減脂期間,身體處於熱量赤字的狀態,有機會分解肌肉來獲取能量。攝取較高的蛋白質(系數 1.6 至 2.2)可以有效保護肌肉量,維持基礎代謝率。而且,蛋白質也能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食慾。
特殊族群的蛋白質攝取建議
除了生活方式,某些特定人生階段也需要調整蛋白質攝取。
65歲以上長者:為預防肌少症,建議提高至每公斤體重 1.2 – 1.5 克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自然流失,這種情況稱為「肌少症」。為了減緩這個過程,維持活動能力和生活質素,建議長者提高蛋白質攝取量至每公斤體重 1.2 至 1.5 克。
懷孕及哺乳期婦女:需額外增加蛋白質以支持母嬰需求
在懷孕和哺乳期間,身體不僅要維持自身的需要,還要供應胎兒或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因此,這段時期的婦女需要額外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以滿足母體和寶寶的雙重需求。
優質蛋白質來源大全:營養師的高蛋白食物清單
計算出理想的每日攝取蛋白質目標後,下一步就是了解如何從日常飲食中有效獲取。要滿足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關鍵不僅在於數量,更在於選擇優質的來源。這份清單將為你介紹多種營養師推薦的高蛋白食物,不論你是健身愛好者,還是注重健康的素食者,都能找到適合你的選擇。
盤點動物性蛋白質:高效補充完整胺基酸
動物性蛋白質普遍含有全部九種人體必需胺基酸,稱為「完整蛋白質」,身體的吸收和利用效率非常高,對於肌肉修復與生長尤其重要。
家禽類:雞胸肉、雞髀肉(附每100克蛋白質含量)
雞肉是補充蛋白質的絕佳選擇,特別是雞胸肉,因其脂肪含量極低而備受健身人士推崇。雞髀肉雖然脂肪稍高,但肉質嫩滑,同樣是優質蛋白質來源。
- 雞胸肉(去皮):每100克約含31克蛋白質。
- 雞髀肉(去皮):每100克約含26克蛋白質。
魚類與海鮮:三文魚、吞拿魚、蝦仁(附每100克蛋白質含量)
魚類與海鮮不僅富含蛋白質,許多深海魚類更含有對心血管及大腦健康有益的Omega-3脂肪酸。
- 三文魚:每100克約含22-25克蛋白質。
- 吞拿魚(水浸):每100克約含25克蛋白質。
- 蝦仁:每100克約含24克蛋白質。
蛋類與奶製品:雞蛋、希臘乳酪、茅屋芝士(附每份蛋白質含量)
雞蛋被譽為「完美蛋白質」的來源之一,方便又經濟。而希臘乳酪及茅屋芝士等奶製品,更是近年極受歡迎的高蛋白食品。
- 雞蛋:一隻大號雞蛋(約50克)約含6-7克蛋白質。
- 希臘乳酪:一份(約170克)約含15-20克蛋白質。
- 茅屋芝士:一份(約113克,半杯)約含12-14克蛋白質。
紅肉類(豬、牛):選擇瘦肉部位的技巧及注意事項
豬肉和牛肉是鐵質與維他命B12的良好來源,但在選擇時,應優先挑選瘦肉部位,以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例如,可選擇豬扒(里肌肉)、牛展(牛腱)或西冷牛扒,並在烹調前切除可見的脂肪。日常飲食中建議適量攝取紅肉,避免過量。
盤點植物性蛋白質:素食者的健康首選
植物性蛋白質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和礦物質,而且飽和脂肪含量較低,是素食者及希望飲食更多元化人士的理想選擇。
大豆製品:豆腐、無糖豆漿、毛豆(附每100克蛋白質含量)
大豆是少數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其製品種類繁多,是素食蛋白質的核心來源。
- 硬豆腐:每100克約含8-10克蛋白質。
- 無糖豆漿:每100毫升約含3-4克蛋白質。
- 毛豆(已去殼):每100克約含11克蛋白質。
豆類與穀物:鷹嘴豆、黑豆、藜麥(附每100克蛋白質含量)
各種豆類和全穀物除了提供蛋白質,也是優質的複合碳水化合物和纖維來源,能提供持久的飽足感。
- 鷹嘴豆(已煮熟):每100克約含8-9克蛋白質。
- 黑豆(已煮熟):每100克約含8-9克蛋白質。
- 藜麥(已煮熟):每100克約含4-5克蛋白質。
堅果與種子:杏仁、花生、奇亞籽(附每份蛋白質含量及熱量提醒)
堅果與種子是方便的蛋白質零食,亦富含健康脂肪、維他命E及多種礦物質。它們同時熱量也相對較高,記得要適量攝取。
- 杏仁:一份(約28克,約23粒)約含6克蛋白質。
- 花生:一份(約28克)約含7克蛋白質。
- 奇亞籽:一份(約28克,約2湯匙)約含4-5克蛋白質。
素食者必學:蛋白質互補法則
對於主要依賴植物性蛋白質的素食者來說,掌握「蛋白質互補法則」是確保營養均衡的關鍵技巧。
原理:湊齊人體必需胺基酸
大部分植物性食物都屬於「不完整蛋白質」,意思是它們會缺少一種或多種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必需胺基酸。蛋白質互補法則的原理,就是將兩種或以上的不完整蛋白質食物配搭在一起,讓它們各自所缺乏的胺基酸得以由對方補足,從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蛋白質攝取。
實踐方法:穀物搭配豆類(例如:糙米飯配黑豆)
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並不需要複雜的計算。最經典的組合就是「穀物搭配豆類」。例如,穀物(如米、麥)普遍缺乏賴氨酸,而豆類(如黑豆、鷹嘴豆)則富含賴氨酸。所以,當你將糙米飯與黑豆一同食用時,就能輕鬆獲取完整的必需胺基酸,達到與動物性蛋白質相約的效果。其他常見的組合還有鷹嘴豆泥配全麥麵包,或是粟米餅配紅豆等。
每日蛋白質達標實戰:外食族與自煮族簡易攻略
計算好理想的每日攝取蛋白質量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於日常生活中實踐。其實不論是經常外出用餐,還是習慣自己下廚,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要達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目標,並不如想像中困難,特別是對於有健身習慣的朋友,穩定的蛋白質攝取更是肌肉成長的關鍵。
飲食規劃大原則:平均分配三餐,穩定吸收
一個重要的飲食規劃概念,是將你每日所需的蛋白質盡量平均分配到三餐之中。比起一次過大量攝取,分開數次攝取能讓身體更有效地吸收和利用蛋白質,持續為肌肉合成提供原料。這樣做也能幫助維持全日的飽足感和能量水平,避免因血糖大幅波動而出現疲勞感或想吃零食的念頭。
外食族攻略:便利店、茶餐廳點餐技巧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外出用餐是許多人的日常。即使如此,透過精明的選擇,外食族一樣可以輕鬆補充蛋白質。
便利店高蛋白地圖:即食雞胸、烚蛋、無糖豆漿組合
便利店是城市人的好幫手,裏面其實隱藏著不少高蛋白選擇。即食雞胸肉、獨立包裝的烚蛋、無糖或高蛋白豆漿,還有希臘乳酪,都是非常方便的優質蛋白質來源。下次經過時,可以多加留意這些食品。
便利店懶人組合餐範例(早餐/午餐/晚餐)
- 早餐組合:一支無糖豆漿或牛奶,搭配兩隻烚蛋,能快速提供約20克蛋白質,啟動新一天。
- 午餐/晚餐組合:一份即食雞胸肉(約20-25克蛋白質),配搭一份沙律或飯糰,就是均衡又方便的一餐。
- 運動後補充:一杯高蛋白牛奶或一份希臘乳酪,能迅速為身體補充能量。
茶餐廳/快餐店點餐心法:優先選白切雞(去皮)、蒸魚、牛展
在茶餐廳或快餐店點餐時,烹調方法是關鍵。應優先選擇非油炸、較少醬汁的菜式。例如,白切雞(去皮去骨)、蒸魚、滷水牛展或牛𦟌,都是極佳的低脂高蛋白選擇。如果吃燒味飯,可以選擇瘦叉燒或燒肉(去皮),並請店家「少飯多菜」。
自助餐揀餸技巧:如何選擇高蛋白、低油的菜式
面對自助餐或兩餸飯的眾多選擇時,可以集中挑選原型食物。例如,蒸水蛋、西蘭花炒肉片、麻婆豆腐、冬菇蒸雞等,這些菜式的蛋白質來源清晰可見。應盡量避免選擇裹上厚粉漿油炸的菜式,例如生炒骨、炸豬扒等,因為它們的脂肪含量通常較高。
自煮族攻略:一日三餐高蛋白餐單範例
對於自煮族來說,控制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就更加直接。以下提供一個簡單的餐單範例作參考。
早餐(目標20-25克):希臘乳酪配堅果水果
一碗原味希臘乳酪作為基底,它比普通乳酪含有近兩倍的蛋白質。然後撒上一小撮杏仁或合桃,再加入一些藍莓或士多啤梨,既美味又能輕鬆達標。
午餐(目標30-40克):香煎雞胸肉配藜麥沙律
將一塊約手掌大小的雞胸肉簡單用鹽和黑胡椒調味後香煎。然後配上煮熟的藜麥和大量色彩繽紛的蔬菜,例如羅馬生菜、車厘茄、青瓜等,製作成一份營養豐富的沙律。
晚餐(目標30-40克):清蒸三文魚配豆腐及蔬菜
三文魚是優質蛋白質和Omega-3脂肪酸的來源。將一塊三文魚柳與半磚硬豆腐一同清蒸,再配上一碟灼菜,便是一頓健康又飽足的晚餐。
懶人份量估算法:善用「手掌」免磅秤
若不想餐餐用磅秤量度食物,學會用自己的手掌來估算份量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
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肉類 ≈ 20-25克蛋白質
一份約手掌心(不包括手指)大小及厚度的熟肉,例如雞胸、牛扒或魚柳,大約含有20至25克的蛋白質。
一隻雞蛋 / 半盒豆腐 ≈ 7克蛋白質
一些常見的食物份量也值得記下。例如,一隻普通大小的雞蛋、半盒板豆腐(約150克),或三湯匙的毛豆,各自約含有7克的蛋白質。
需要使用蛋白質補充品(蛋白粉)嗎?
當計算完自己每日攝取蛋白質的目標後,很多人自然會問:我需要飲用蛋白粉嗎?市面上的蛋白質補充品琳瑯滿目,但它們是否必需品?這個部分會為你詳細拆解蛋白粉的角色,以及在甚麼情況下它能成為你的好幫手。
蛋白粉的角色:補充品 vs 天然食物
首先要建立一個核心概念:蛋白粉是「補充品」,而不是天然食物的「替代品」。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種非常方便的工具,它的主要優點是純正和快速。一匙蛋白粉可以提供約20至25克的優質蛋白質,而且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極低。
不過,天然食物例如雞胸肉、雞蛋、豆腐等,除了蛋白質,還含有維他命、礦物質、纖維等多種身體必需的營養素。所以,飲食的大原則應該是優先從天然食物中獲取足夠營養,蛋白粉則是在特定情況下用來輔助,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達成每日蛋白質攝取量。
甚麼情況下可考慮使用蛋白粉?
蛋白粉並非人人需要,但在以下幾種情況,它確實能發揮很大作用。
日常飲食無法滿足攝取量時
對於生活節奏急速的都市人,或者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健身目標較高的人(例如每天需要150克以上蛋白質),單靠三餐要吃足夠的肉類和豆製品可能有困難。這時候,一杯蛋白粉飲品就能輕鬆補充20多克的蛋白質,省時又方便,確保不會因為準備食物的困難而影響營養目標。
運動後需要快速補充時
高強度運動後,肌肉纖維會出現微小撕裂,需要蛋白質來修復和成長。液體形態的蛋白粉,身體吸收的速度遠比固體食物快。在運動後飲用,可以讓胺基酸更快地到達肌肉,把握修復的黃金時機,這對於提升訓練效果尤其重要。
素食者或長者需要額外營養支持時
素食者要達到理想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可能需要更精心的飲食規劃。植物性蛋白粉(例如大豆蛋白、豌豆蛋白)提供了一個便捷的選擇。對於食慾可能下降但蛋白質需求反而增加的長者來說,蛋白粉易於吞嚥和消化,有助他們輕鬆補充營養,以維持肌肉量和身體機能。
飲用時機與注意事項
如果決定使用蛋白粉,掌握正確的飲用時機和份量同樣重要。
建議時機:運動後30分鐘內、早餐或兩餐之間
最廣為人知的飲用時機是運動後的黃金30分鐘內,以達致最佳的肌肉修復效果。此外,在早餐時飲用,可以為身體提供一個高蛋白質的開始,增加飽足感。或者在兩頓正餐之間感到飢餓時,用它來代替高熱量的零食,也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潛在風險:過量可能導致腸胃不適或總熱量超標
凡事適可而止。一次過攝取過量蛋白質,可能會超出腸胃的消化負荷,引致腹脹等不適。更重要的一點是,蛋白粉本身也含有熱量。如果只是在日常飲食外額外增加蛋白粉,而沒有相應調整總熱量攝取,多餘的熱量同樣會轉化為脂肪,導致體重增加。所以,必須將蛋白粉的熱量納入每日的總熱量計算之中。
關於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的常見問題 (FAQ)
談到每日攝取蛋白質,大家腦海中總會浮現不少疑問,坊間的說法也眾說紛紜。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一次過為你拆解關於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的迷思。
蛋白質是否吃越多越好?
這絕對是一個常見的迷思。事實上,身體在同一時間能夠吸收和利用的蛋白質量是有限的,主要用於修補及建立肌肉等身體組織。當攝取量遠遠超過身體所需,多餘的蛋白質最終會轉化成熱量儲存起來。這不但無法帶來額外的好處,還有可能增加身體的代謝負擔,甚至影響你的體重管理計劃。所以,關鍵在於「適量」而非「無限量」,找出適合自己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的目標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吃太多蛋白質會傷害腎臟嗎?
這個說法經常引起討論。對於腎臟功能健康的人來說,現時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顯示,在建議範圍內提高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會對腎臟造成傷害。但是,假如本身已經患有腎臟相關疾病,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身體分解蛋白質會產生含氮廢物,需要由腎臟過濾排出。對於功能不全的腎臟,過高的蛋白質攝取量會加重其工作負擔。所以,在計劃大幅增加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健身之前,特別是如果你有任何健康疑慮,最好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長者需要更多還是更少蛋白質?
很多人以為長者活動量減少,就不需要太多營養。但事實恰恰相反,長者其實需要攝取更多蛋白質。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合成肌肉蛋白質的效率會下降,肌肉流失的速度亦會加快,這種情況稱為「肌少症」。為了對抗肌肉流失,維持活動能力和生活質素,研究建議長者需要攝取比一般成年人更多的蛋白質。這就是為什麼在前面的每日攝取蛋白質計算部分,我們會建議長者將蛋白質攝取系數提高到每公斤體重 1.2 至 1.5 克。
植物蛋白的營養價值是否一定不如動物蛋白?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必需胺基酸」的完整性。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魚、蛋、奶)通常含有全部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所以被稱為「完全蛋白質」。而大部分植物性蛋白質(如穀物、豆類)則可能缺少其中一至兩種必需胺基酸,屬於「不完全蛋白質」。不過,這不代表植物蛋白就比較差。素食者可以透過「蛋白質互補法」輕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穀物缺乏的胺基酸,通常可以在豆類中找到。只要將不同種類的植物蛋白來源(例如米飯配搭黑豆)組合食用,就能夠湊齊所有必需胺基酸,達到與動物蛋白相約的營養效果。而且,大豆、藜麥等本身就是少數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蛋白來源,營養價值非常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