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腹是什麼?一文詳解5大須知:全面剖析成因、症狀、治療及手術應用
「氣腹」(Pneumoperitoneum)是指腹腔內出現不正常的氣體積聚。這聽起來可能令人擔憂,但「氣腹」其實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因腸胃穿孔等問題引致、需要緊急處理的「病理性氣腹」;另一種則是在腹腔鏡手術中有意造成、作為輔助技術的「人工氣腹」。本文將為您全面剖析這兩種氣腹的成因、症狀、診斷方式及治療方案,並深入講解人工氣腹在微創手術中的應用,助您一次過釐清所有疑問。
氣腹的兩種面貌:病理性氣腹 vs. 人工氣腹
究竟氣腹是什麼?這個醫學名詞聽起來可能有點陌生,但它其實指向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個是身體內部問題引發的警號,另一個則是現代手術中常用的輔助技術。清楚區分這兩者,是理解氣腹概念的第一步。
第一種是「病理性氣腹」。這種情況是指腹腔內因為某些原因,例如消化道器官出現穿孔,導致空氣或氣體進入了本應密封的腹腔。這通常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醫療狀況,因為它意味著身體內部可能出現了破損。
另一種則是「人工氣腹」。這是在進行腹腔鏡手術(即微創手術)時,醫生為了手術順利,主動將醫用氣體(通常是二氧化碳)注入病人的腹腔。這樣做的目的是撐開腹部,為手術器械和內窺鏡創造出足夠的操作空間和清晰的視野。所以,這是一種在嚴格控制下進行的常規醫療程序。
雖然兩者都稱為氣腹,但它們的成因、意義和處理方式可說是天差地遠。接下來的內容,將會為你分別詳細拆解這兩種情況。
病理性氣腹:成因、症狀與診斷
當我們探討氣腹是什麼的時候,必須先了解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其中一種,就是這裡要談及的病理性氣腹。這並非一項醫療程序,而是身體內部出現嚴重問題的警號,簡單來說,就是腹腔這個理應密閉的空間內,出現了不應該存在的游離氣體。這種情況通常代表著醫療急症,需要即時處理。
那麼,這些不應存在的氣體究竟從何而來?最常見的成因是「中空器官穿孔」,也就是胃部或腸道等消化器官出現了破洞。想像一下,胃潰瘍嚴重到蝕穿了胃壁,或者腸道因為發炎、腫瘤或外傷而破裂,消化道內的空氣和氣體就會洩漏出來,進入腹腔,形成氣腹。更重要的是,洩漏出來的不單是氣體,還包括消化液與細菌,這些物質會迅速引發腹腔內部的嚴重感染和發炎,也就是致命的腹膜炎。
病理性氣腹的症狀往往來得非常突然而且劇烈。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突發性的劇烈腹痛,痛楚程度常被形容為猶如被利器刺中,並且會持續不減。隨著腹膜炎的發展,腹部肌肉會因為劇痛而變得異常僵硬,觸感就像一塊木板。同時,患者亦可能出現腹脹、噁心、嘔吐、發燒、心跳加速等症狀,這些都是身體正在對抗嚴重感染的跡象。
要準確診斷病理性氣腹,醫生的臨床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缺一不可。在身體檢查時,醫生透過輕敲患者腹部(叩診),可能會發現肝臟的區域由正常的實音變為空氣感的鼓音,這是一個重要的線索。不過,最關鍵的診斷工具是影像學檢查。一張站立姿勢的腹部或胸部X光片,如果能夠清晰地在橫膈膜下方看到一彎新月形的游離氣體,幾乎就可以確立診斷。對於較不明顯或複雜的個案,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則能提供更精準的資訊,不但能偵測到極微量的氣體,更有助於找出穿孔的確切位置。
病理性氣腹的治療方案
當我們了解氣腹是什麼之後,下一步自然是處理這個問題。對於由胃或腸道穿孔引起的病理性氣腹,治療的核心原則就是跟時間競賽。這普遍被視為一種外科急症,標準的處理方式是進行緊急剖腹探查手術。手術的目的相當明確,就是直接打開腹腔,找出氣體洩漏的源頭,也就是那個「破洞」的位置,然後進行修補。同時,醫生會徹底清洗腹腔,清除洩漏出來的消化液和污染物,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阻止致命的腹膜炎繼續惡化。
然而,並非所有病理性氣腹都需要動手術。在臨床上,醫生會遇到一種特殊情況,稱為「非手術性氣腹」或「良性氣腹」。這種氣腹的成因並非源於內臟穿孔,所以病人雖然影像檢查顯示腹腔有氣體,卻沒有腹部劇痛、腹壁僵硬或發燒等典型的腹膜炎症狀。面對這種情況,特別是當病人本身身體狀況極度虛弱,例如癌症末期患者,手術本身的高風險可能比氣腹帶來的威脅更大。因此,判斷病人是否有腹膜炎體徵,就成為了決定治療方向的關鍵分水嶺。
如果醫生根據臨床評估,判斷病人屬於非手術性氣腹,通常會採取嚴謹的保守治療方案。這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種積極的監測與支持策略。當中包括讓病人臥床休息,透過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和水份,並使用抗生素預防潛在的感染。醫護團隊會非常緊密地監察病人的生命體徵、腹部狀況的變化,並且會定期抽血和進行影像檢查追蹤情況。在某些情況下,醫生也可能施行腹腔穿刺,用一支細針穿刺腹部,將多餘的氣體釋放出來以減輕腹脹不適。假如在保守治療期間,病人的情況穩定下來,氣腹逐漸被身體吸收,那就成功避免了一次不必要且高風險的手術。當然,要是病情出現惡化跡象,醫生仍然會隨時準備轉為手術治療。
人工氣腹:解構腹腔鏡手術的輔助技術
談到氣腹是什麼,除了前面提及的病理狀態,它還有另一重截然不同的意義,就是指在醫療程序中刻意建立的「人工氣腹」。這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項為了進行腹腔鏡手術(也就是微創手術)而設的關鍵輔助技術。你可以想像腹腔原本是一個未充氣的氣球,內部器官緊密相鄰。人工氣腹的目的,就是將二氧化碳氣體灌入腹腔,把腹壁溫和地撐開,從而為醫生創造出一個清晰的手術視野和充足的操作空間,讓手術儀器能安全地在其中移動。
在建立人工氣腹時,醫學上普遍選用二氧化碳(CO₂)作為灌注氣體。這個選擇並非隨意,而是基於其高度的安全性。二氧化碳是一種人體本來就會產生的氣體,它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很高,即使有少量氣體不慎進入血管,也能迅速被血液吸收,再經由呼吸系統自然排出體外,大大減低了形成氣體栓塞的風險。同時,它不會在體內引起燃燒,確保了使用電刀等手術儀器時的安全性。
整個過程的關鍵在於精準的壓力控制。在腹腔鏡手術中,氣腹壓力通常會維持在大約 12 mmHg (毫米汞柱) 的水平。這個壓力值既能確保有足夠空間進行手術,也能將對身體的影響減至最低。假如壓力過高,便可能增加一些併發症的風險,例如氣體滲漏到皮下組織造成皮下氣腫,或者過多二氧化碳被身體吸收,影響血液酸鹼度。手術後有些病人會感到肩頸痠痛,這也是因為殘留氣體刺激到橫膈膜神經所致,通常在氣體被完全吸收後便會消失。
隨著醫學技術不斷進步,也出現了「免氣腹腹腔鏡技術」。這種技術不依賴灌注氣體,而是利用一種特殊的牽引裝置,直接從體外將腹壁提起,同樣能創造出所需的手術空間。這個方法避免了二氧化碳氣體對心肺功能的潛在影響,因此特別適用於一些心肺功能較差,或無法耐受傳統氣腹的病人,讓他們也能夠接受微創手術帶來的好處。
氣腹常見問題 (FAQ)
讀到這裡,你可能對氣腹這個概念有了基本認識,但心中或許還有一些疑問。我們整理了幾個大家最常問的問題,用更生活化的方式為你解答。
我還是不太明白,到底氣腹是什麼一回事?
簡單來說,「氣腹是什麼?」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的答案。第一,它是一種需要緊急處理的病理症狀,指胃腸穿孔等原因導致氣體不正常地進入腹腔,通常會引起劇痛。第二,它是一種安全且常規的醫療技術,稱為「人工氣腹」,指醫生為了進行腹腔鏡手術,主動將醫用二氧化碳注入腹腔,撐開空間以方便操作。兩者雖然都叫氣腹,但前者是疾病,後者是治療方法。
手術使用的人工氣腹安全嗎?
人工氣腹是一項非常成熟的醫療技術。手術中使用的氣體是醫用級的二氧化碳,它不會燃燒,而且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很高,身體可以輕易地將它吸收並透過呼吸排出體外,所以相當安全。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會持續監測腹腔內的壓力與你的生理狀況,確保一切都在最安全的範圍內進行。
微創手術後,注入的氣體會怎樣處理?會不會不舒服?
手術結束後,醫生會盡量將腹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剩餘的少量氣體,你的身體會在接下來的一兩天內自行吸收,然後經由肺部自然呼出。部分人術後可能會感到腹部有些脹氣,或者肩頸位置出現酸痛感。這是因為殘留氣體可能刺激到橫膈膜神經,屬於正常現象,通常短時間內就會消失。
除了腹腔鏡手術,還有其他情況會用到人工氣腹嗎?
有的。除了作為腹腔鏡手術的輔助技術,人工氣腹有時也會應用於診斷。例如,在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前,注入少量氣體可以幫助醫生更清晰地觀察腹腔內的器官結構或病變情況。這種診斷性應用的氣腹壓力會比手術時低很多,主要是為了取得更精確的影像。
